周公解夢水像面湯一樣渾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豆花吃鹹的還是甜的,是南北“鹹”“甜”兩黨爭論的焦點問題,雙方你來我往,互不相讓。在兩派的夾縫之中,其實還有一部分人與眾不同,那就是不僅要吃鹹的,還要辣!遵義人大多屬於此列,其獨創的豆花面更算得上是其中的代表。

豆花面,顧名思義,由豆花和面條組成。碗裏微黃的堿面條上蓋著一團雪白、細嫩的豆花,面條浸在面湯之中,吃上一口,柔軟滑爽,辣香味濃,淡淡的豆香味在口中久久不散。面上蓋著的豆花十分講究,是用貴州本地產的黑眉毛土黃豆,經清洗泡發,然後磨漿、熬煮、過濾、點化而成。前面的制作步驟和全國大多數地區做法都差不多,它的獨到之處在於最後的點化,一般點豆腐或豆花用的是鹽鹵水或石膏,而遵義豆花面裏的豆花,卻是用自然發酵帶些微酸的窖水點制。窖水又叫酸漿,是由前一次點豆腐的漿水經存放發酵制成的。用這種酸漿點的豆花,既沒有石膏或鹵水的苦澀味,又會比一般豆腐細嫩軟綿,回味裏還帶有一絲獨特的豆香。

薄而透的寬堿面條是遵義豆花面的一大特點。這種面,比我們常見的韭菜葉子寬,但又比一般的寬面窄一半,所以當地人形象地叫它“寬刀面”。過去,豆花面館裏用的都是自家用上等好面加足量雞蛋、適量土堿水調和,經過手工反復揉拉做成的,現在用的都是機制的堿水面,制作的時候,面粉裏要按比例加入土堿水、鹽和雞蛋。俗話說“鹽筋堿骨”,這種加了鹽又加了堿的面條,下鍋不會渾湯,而且吃起來特別有嚼勁。

按當地吃法,面沒上之前店家多會先上一碗面湯。俗話說“頭鍋的餃子二鍋的面”,意思就是餃子要吃頭鍋的,不僅湯清味美,煮爛露餡的也少;面條得吃第二鍋的,這時的面條味道最正,因為第一鍋的開水把面的原味稀釋了,第二鍋的湯基本飽和了,不再吸面的味道了,這樣就保持了原汁原味。當煮過幾鍋後,面湯過濃時就要加水換湯,而這碗面湯就是在那時盛出來,留給客人喝的。面湯略微有點發黃,雖有堿味但喝到嘴裏並不發澀,入口滑順,堿香宜人。

將面煮好後盛入碗中,用鏟子取一些豆花放入漏勺,在鍋裏燙熱放於面上,澆上面湯,然後便可與特制的蘸水一起端上桌了。吃的時候,要先用筷子將面條和豆花挑進“蘸碟”內,一定要趁熱邊蘸佐料邊吃。

蘸水是遵義豆花面味道的靈魂所在,每一家店都有自己的特色和獨到之處,看似簡單的幾種調料裏面卻大有學問。豆花面蘸水裏最重要的是油辣椒。要先將辣而不燥的本地辣椒用熱水泡透,像打糌粑一樣捶碎,制成貴州特色的糍粑辣椒,再用本地人常吃的菜油熬煮後做成。當然,這只是最基本的步驟,油辣子要做到鮮紅油亮、香氣撲鼻、辣而不嗆,配料是訣竅。在匯川各大豆花面館中,油辣椒的配料包都是機密,裏面一般會有八角、桂皮、草扣等十幾種調料,比例都是多年摸索出來的,秘不示人。熬制時放多少配料也很重要,熬好後,配料味既不能蓋過辣椒的香氣,還要能豐富油辣椒的層次,這樣才會又香又辣。還有一點,菜油要特別熱。店裏通常置一口大鍋單獨燒油,另取一鍋放糌粑辣椒,裏面按比例放上鹽、五香料粉、南乳和甜醬,把熱油、辣椒倒入鍋中,邊倒邊攪,然後再上火,要不停地熬兩個小時才行,而且中間不能停,還要及時調整火力,不能巴鍋,若辣椒巴底了,一鍋辣椒就毀了。

其他佐料,豬肉臊子是脆的還是軟的,花生米炸的火候大小,蔥切什麼刀,炸豆腐要多大,也是一點不能馬虎。配料做好了,取一只小碗,放肉臊、油辣椒、姜絲、香椒末、蔥花、油炸花生米、油炸豆腐丁、魚香菜、鹽巴和一點點味精,豆花面的蘸水也就做好了。這裏面用的魚香菜,當地有人說是薄荷,其實並不是,這是薄荷屬裏的留蘭香,又名綠薄荷、香薄荷、荷蘭薄荷、青薄荷、香花菜、魚香菜,為蘸水增加了特殊的香氣。乳白豆漿煮黃金面條,綿軟豆花如白雲縹緲,蘸水碟中,臊子玲瓏紅亮,宛如琥珀,綴以綠色魚香草,色如翡翠,異香沁脾,可謂色、香、味、形俱佳,而口感之妙,食者無不稱奇叫絕。

做豆花面講究,吃豆花面更講究,吃面前先喝碗面湯,取原湯化原食之意。更重要的是堿水面湯含堿,能平衡體內酸堿,因為當人體處於正常的弱堿性時,機體免疫力強,生病的概率小。老遵義人吃面也有很多講究,比如一進店門,就會像是對暗號一樣說道:“我要黃面,煮粑點,多點青,紅一點。”吃黃面意思是煮硬點,要剛剛斷生的,這時面條呈黃色,如果煮過了就變成白色的了;吃粑點就是煮軟點;豆花面的配料很重要,多加青是多加小蔥、魚香菜等;紅一點是多加辣椒。

除了傳統的配蘸水的外,遵義還有一種幹溜豆花面。幹溜豆花面不帶湯,沒有水分,豆花、面條、佐料都在一個碗裏,吃時用筷子攪拌勻,趁熱蘸食,鮮香嫩滑。雖然與傳統蘸水豆花面制法和所用調料基本相同,但不加汁水,幹溜的豆花面香氣更加濃郁,辣味更加刺激,讓人欲罷不能。乳白的豆花,淡黃的堿面,紅紅的蘸水,再撒上綠油油的魚香,或合湯,或幹溜,一碗色香味俱全的豆花面,一定會讓人食欲大開。

文字根據線上傳播方式對原作有部分刪改。

撰文:白常繼。攝影:朱銳。插圖:林天意。內容來自:《地道風物.匯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