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夢扒廚房檁條啥兆頭周公解夢的簡單介紹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濟南,這座有著幾千年歷史文化的老城,正以現代化的英姿,迎接新中國70周年華誕。到處都有鮮花和國旗,到處都有歡歌笑語,人們沈浸在盛大節日的狂歡之中。此刻,我的心情更是萬分激動,因為我和共和國同齡,這是此生最引以為榮的事。每逢佳節倍思親,國慶之際,特別思念我的一群老同學,70年前,我們都出生在這座城市,當共和國像一輪噴薄欲出的朝陽,喚醒這座千年古城時,我們也許在同一個醫院的產房裏,呱呱落地。我們是新中國的航船,迎接的第一批客人,在繈褓裏便投入了祖國母親的懷抱,從此,我們的命運就和祖國連接在一起,生生死死,永不分離。我們也同這座老城,生活在一起,同命運,共呼吸,有著說不盡的往事,講不完的故事。

共和國的同齡人,是一個特殊的群體,我們出生在1949年,在祖國母親的哺育下成長。在這座老城中,親身經歷了共和國從一窮二走向繁榮富強的艱難歷程。我們是歷史的見證者,更是歷史變革的參與者,深知祖國的今天來之不易,應該很好地珍惜。從小吮吸著祖國母親的乳汁長大,祖國的恩情,永遠報答不完,我們是一群天生的愛國者。

我們這群人,從小就有敬仰先烈,崇拜英雄的情愫。當我們戴上鮮艷的紅領巾時,記住了紅領巾是紅旗的一角,是無數革命先烈的鮮血染成。英雄山下,我們唱著:“烈士墓前來了紅領巾,舉手行隊禮,向著烈士表表心”,從小樹立起繼承先烈遺誌,把祖國建設得更美好的信念。我們讀的課文是“少年英雄劉胡蘭”、是董存瑞、黃繼光,是“誰是最可愛的人”。小時候,這些英雄事跡,深深刻在心裏,成為指引我們成長的旗幟。

“人生易老,天難老”,我們漸漸老去,這座老城卻越發的年輕了。時光流逝,留下了歲月裏的記憶。

50年代初,泉城路中段還叫作院西大街,那是老城最主要的一條街,我住的地方有百貨售品所、一大食品店、三仙齋眼鏡店和隆祥綢緞莊等商家,白天還算熱鬧。夜晚,由於電力不足,路邊的木頭電線桿上,不多的路燈閃著忽明忽暗的光亮,馬路上比較黑暗。為了安全,要求騎自行車的人都得有車燈,有的人買不起車燈,只好一只手扶著車把,另一只手提只馬燈或手電筒。我和小夥伴們最喜歡做的一件事,就是去路邊查車,只要是沒有燈的,都不準騎車。那時的人覺悟都很高,老老實實聽從我們這些小屁孩的管理,從未遇到不把我們當回事的人。

解放不久,城市百廢待興,許多工作看似簡單,卻關系到民生。政府號召開展愛國衛生運動。我和小夥伴們每天放學後就去中和醬園的後院打蒼蠅,那裏腌鹹菜味大,招蒼蠅。還去廁所挖蛆蛹。膽大的同學就去捉老鼠,把老鼠尾巴割下來交給老師。

58年除四害,大煉鋼鐵,大街上到處畫著“鋼鐵元帥升帳”等五顏六色的宣傳畫。大人們在沒黑沒白地忙碌,我們這些孩子像過年似地到處看熱鬧。不是爬到樹上,揮著旗子趕麻雀,就是幫著大人拉鳳箱。那些嚴肅的政治任務,在孩子們眼裏,卻是最好玩的遊戲。

我們這群人,最體諒國家的困難。舊中國留下個爛攤子,新中國要人民吃飽穿暖。但是,國家太窮了,急需要建設,有些事情,是心太急了,可困難擺在面前,不急行嗎?我們同共和國一道,從困難中走過。記得當時有句話“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我的同學們,誰沒穿過帶補丁的衣服?有一次,母親給我做了條新褲子,我怕被人笑話不願穿。後來被母親逼著穿上,等她上班後,我又偷偷換上補丁褲才去上學。我的同學們,很多都在天橋拉過“套子”,給“五大牧場”割過草,賣過冰棍兒,糊過火柴盒,就為湊齊3元錢學費。每當我們聚在一起,回憶這些往事,大家都唏噓不已。那時候國家窮,人人都窮。如今,國家富了,家家都富了,大河有水小河才滿啊。當時國家號召“勤儉建國,勤儉持家,勤儉辦一切事業”,我們這群人,最理解這句話,現在日子一天比一天好,我們仍是最知道勤儉的一代人。

我們這群人,曾在黑虎泉畔暢談,在護城河裏遊泳。曾走上街頭學雷鋒做好事,給挖護城河淤泥的解放軍戰士送茶水,還在千佛山上種下過一株株樹苗。老城給了我們快樂的生活和激情燃燒的歲月,也給過我們痛苦的記憶。即便在那些“動亂”年月,也沒有動搖我們對祖國的熱愛,我們在皇亭體育場集結出發,把一顆顆赤子之心,帶給農村的廣闊天地。

我們這群人,吃過苦,遭過罪,知道勞動者的辛苦,更知道創業的艱難。祖國的今天,城市的變化,都是一點點幹出來的。從農村返城進工廠,由農民變成工人,感覺很是自豪。那時,為了搶回“動亂”失去的時間,工廠在“大幹快上”。我們自己動手制造安裝車間的行車,人擡肩扛安裝大型設備,利用業余時間修建鑄件熱處理用的大型反射爐。在沒有大型衝壓設備和模具的條件下,硬是用手工捶打焊接,制造出車用柴油機的油底殼。72年春節,為了完成生產任務,工人們連續苦幹兩天兩夜,在年初一的鞭炮聲中,我們坐在機器旁睡著了。

我們這群人,經歷了祖國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歷史進程,對於改革開放四十年身邊發生的巨大變化,更有切身的體會。就拿城市公交來說,50年代初,老城只有25輛公交車。60年代初,因為石油短缺,車頂載著一個大氣包,裏面充滿瓦斯,代替汽油。為數不多的公交車,在狹窄的街道上慢吞吞地行駛。70年代,老城只有10幾路公交車,而且車況破舊,經常拋錨。有一年下大雪,公交車停運,只好在雪地裏走了10多公裏,用了4個小時才到家。現在,各種公交車已經有500多路,都是新車,幹凈舒適,四通八達。我們這群人,享受著免票的福利,到哪裏都不用發愁。

再說居住條件的變化,更是天翻地覆。我成家之前,跟著父母20多年,搬了8次家。印象中,父母最發愁的就是租房。我們住的房子,一到陰雨天,常常是外面大下,屋裏小下,家裏鍋碗瓢盆都用來接雨水。一天晚上,母親正在燈下縫補衣裳,房頂上突然掉下一段腐朽的檁條,把方桌砸壞一個角,差點就砸在母親頭上。房主沒錢修房,只好搬家。好不容易找到一處出租房,房東聽說家裏孩子多,不願租給。母親陪著笑臉說:“您放心,我家孩子老實,不會給您添亂的”。住進去以後,母親不準我們在院子裏亂跑,不讓我們高聲說話。許多年後,母親那無奈的苦笑一直纏繞在我的腦海裏。做夢也想不到,如今有了自己的住房,寬敞明亮,三室兩廳兩衛,周圍環境也好,樹木郁郁蔥蔥,草坪整整齊齊。夜深人靜的時候,經常想起故去的父母,他們為房子操勞一生,雖然最終搬進了單位宿舍,卻沒有住上這麼舒適的房子。

我們這群人,是改革開放的受益者,更是參與者。為了彌補知識的欠缺,我們利用業余時間復習自學,參加高考或上電大、夜大。用所學的知識回饋社會,許多同學經過艱苦的努力,學有所成,成為專家教授、知名畫家、企業家、醫生,走上了各級領導崗位。但更多的人是在平凡的崗位,兢兢業業,默默奉獻。當我們相聚時,大家對於個人的成就看得風輕雲淡,共同的感覺是,我們這群共和國的同齡人,個人的前途同國家的前途緊緊連在了一起,我們用自己的努力,為我們的國家,為這座老城做出了貢獻。個人的力量微不足道,就像江河裏的一滴水,沒有改變現實的能力。然而,當無數的水滴匯入祖國奔騰不息的江河,就會產生無窮的生機和力量。

作家馮驥才說“擇一城終老”,我和我的同學們,選擇了濟南這座老城,這裏有我們的記憶,有我們的事業,有我們的愛情,有我們的根。隨著歲月的飛逝,共和國的同齡人會成為見證歷史的稀缺資源。但只要我們還健在,對祖國的愛,就會一直延續。與這座老城的故事,還會繼續。

(壹點號 春江月明)

本文內容由壹點號作者發布,不代表齊魯壹點立場。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