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見石像菩薩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廣東省石窟寺及摩崖造像名錄登記表

韶關市仁化縣丹霞山錦石巖寺遺址。

潮陽區石巖古寺窟龕內的無知和尚石造像。

廣州黃埔區佛跡洞。

作為建築、雕塑、壁畫等藝術的綜合體,石窟寺是寶貴的文化遺產。石窟寺是我國輝煌燦爛古代文明的集中體現,是中華文明同其他古代文明交流互鑒的歷史見證。

近日,國家文物局印發《“十四五”石窟寺保護利用專項規劃》,明確到2022年,石窟寺管理體制機制創新取得重要進展,石窟寺重大險情全面消除,重點石窟寺安防設施全覆蓋,風險防控水平和應急處理能力顯著提升;到2025年,石窟寺保存狀況明顯改善,安全防範能力持續提升。

處於嶺南文化中心的廣東,有石窟嗎?據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介紹,廣東省現有31處石窟寺、365處石刻及摩崖造像,與北方石窟相比有明顯特點。廣東多措施並舉,對石窟這一璀璨遺跡進行專項、科學保護。

廣東有石窟寺嗎?

已調查摸底31處石窟寺,分布在11地市

佛教自東漢傳入我國中原以來,對古代中國的精神、思想乃至社會生活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佛教本土化的進程中,以石窟寺為代表的佛教藝術不斷發展和演變,既保留了中外文化交流的實證,又形成了自身獨特的風格。

廣東省所在的嶺南地區雖然長期遠離古代政治中心,但在史前時期就已燃起農耕文明的星火,歷史進程也可稱得上是豐富多彩,在海上絲綢之路貿易路線中更是有著重要地位。但對於該專項調查,讀者不禁會問:廣東有石窟寺嗎?

據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介紹,廣東省石窟寺專項調查經過歷時五個多月的調查工作,對省內31處石窟寺、365處石刻及摩崖造像進行了實地調查和資料整理,在覆蓋第三次文物普查資料的同時,以新發現、“三普”補錄及重新厘清性質等方式新增了8處石窟寺文物點,此次石窟寺專項調查工作基本摸清了廣東省內石窟寺遺存數量及保存狀況的家底,31處石窟寺調查已上報完成。

31處石窟寺分布在廣州、汕頭、韶關、河源、梅州、湛江、肇慶、清遠、潮州、揭陽、雲浮11個地市。其中,韶關占比最高,多達7處。

廣東石窟寺與北方有何不同?

開鑿時間多在宋代以後,以明清為主

從調查的成果來看,廣東地區的石窟寺在年代、風格等方面都與我國北方有所不同,除了始建於南朝的韶關市樂昌市江灣村西石巖寺,以及龍龕巖摩崖石刻為代表的6處石窟寺開鑿於隋唐時期的石窟寺外,其余石窟寺的開鑿時間均在宋代以後,以明清為主;宗教相對雜糅,兼有佛、道、地方信仰因素;規模較小,缺乏造像、壁畫等藝術形式,形制與風格體現出濃郁的地方特色。

廣東石窟寺到底有何特色?

按照粵北、粵東和粵西及珠三角劃分,區域特征明顯

廣東石窟寺以粵北、粵東和粵西及珠三角等區域劃分,各有明顯的特征。

粵北以仁化縣丹霞山風景名勝區內的錦石巖寺、西竺巖寺、燕巖禪寺等為例,這些石窟寺均開鑿在典型的丹霞地貌紅砂巖山體之中,海拔雖不甚高,但山勢險峻、人跡罕至。

粵東以潮州、汕頭市居多,潮州境內的石窟寺共有6處,石窟寺遺存規模均不算宏大,多利用天然巖洞略加修飾而成,但這些石窟均位於風光秀麗之處,山水石室,相映成趣;與粵北地區石窟寺多開鑿於人跡罕至的山中不同,汕頭地區部分石窟寺選擇了以身入世而非離群索居,與城鎮鄉村的聯系更為緊密。

以潮陽區的石巖古寺為例,石窟所在的東巖緊鄰城區,與繁華的鬧市相互裨益、交相輝映,是市民們閑暇郊遊消暑的好去處。這座始建於明即1639年、由高僧開創的石窟寺也因此香火繁盛,石室外還加建了石像亭、大雄寶殿、關公廟、張公祠、伯公廟等殿宇。

粵西方面,現有位於肇慶七星巖景區的中心區域的“蓮花洞觀音閣”,這是一個在天然崖壁上人工開鑿而成的方形窟龕,始建於清康熙四十一年,窟龕周圍的石壁上還有大量清代以來的題刻。

珠三角方面,因為地處三江共同衝積而成的平原地帶,珠江三角洲範圍內可供開鑿石窟寺的地貌相對較為稀缺,這一區域內現存的石窟寺數量較少,位於廣州市黃埔區的“佛跡洞”是其中為數不多的代表。

特寫

佛跡洞:廣州唯一被發現的石窟寺

去年,廣州市黃埔區文化廣電旅遊局對佛跡洞石窟寺啟動了專項調查,專業調查小組由黃埔區文化遺產監督保育工作站負責。

通過田野調查、采訪拍照、測量繪圖、查閱資料等細致嚴謹的工作,將這一極富特色的歷史文化遺產全貌展現在世人面前。

1840年開鑿內有臥佛

佛跡洞位於黃埔區東部雲埔街筆崗社區丹水坑旅遊風景區內。佛跡洞所在山體名為銅鼓山,又名佛跡嶺,主要呈西北—東南走向,西北高,東南低。

黃埔區文化廣電旅遊局文化遺產科科長孔海英介紹,佛跡洞開鑿於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由海光禪師率徒鑿巖而成。

洞中利用一塊巨大的天然花崗巖石鑿成彌勒佛臥像一座。據清人崔弼輯《波羅外紀》載,時有“海光寺在(南海神)廟內東……有袒腹佛盤睡其左,遊者必摩挲其臍,謂可求子雲。”

據說原佛跡洞內尚供奉有觀音菩薩、十八羅漢等,全盛時有僧人十數名,但現除臥佛及其所在窟龕外,其余均已無存,亦無遺跡可考。

利用天然巖體結構巧妙

佛跡洞選址於銅鼓山半山腰處的一塊平地上,窟前立有刻於清代的“仙源巖”石碑一方。洞窟平面呈矩形,總面闊3.885米,總進深9.47米。窟龕前為一塊平地,面積約58.9平方米。窟龕坐東向西。景區負責人告訴記者,每天下午三四時左右,若天氣晴好,陽光正好射入窟中佛像頭上,非常巧妙。

佛跡洞是在天然山體巖石上開鑿洞穴後,用花崗巖條石發券砌築而成形。將拱券結構用於石窟寺的建造,充分反映了當時工匠已能熟練掌握並運用該結構,具有相當的建築科學價值。洞窟內部設計巧妙,雙通道方便遊人出入,同時利於通風透氣,適合廣州潮濕悶熱的天氣。周邊綠樹環繞,山清水秀,環境清幽。龕內的臥佛濃眉、大鼻、闊口,笑容可掬,呈超然姿態,與基座由一塊天然巨石一體雕成。

據載於南崗鎮夏園村徐氏家譜中的《丹水坑全圖》所繪,早在佛跡洞開鑿之前,丹水坑佛跡嶺已是一個民間崇拜建築高度集中的場所。

保 護

廣東將石窟寺納入文化遺產旅遊線路

今年,廣東省人民政府印發的《加強石窟寺保護利用工作的若幹措施》提到,切實加強廣東省石窟寺保護利用工作,將建立石窟寺安全長效機制,嚴厲打擊盜賣走私石窟寺文物、損壞損毀石窟寺本體及其歷史環境風貌等違法犯罪行為。

通知指出,我省將加強石窟寺基礎性保護工作、規範石窟寺旅遊開發活動、提升科技展示水平、建立石窟寺安全機制、完善社會參與機制、加強組織領導、落實經費保障等,切實加強我省石窟寺保護利用工作。

實施石窟寺安全責任人公告公示制

通知要求完善石窟寺安全保障體系,建立石窟寺安全長效機制,落實文物安全主體責任、監管責任,實施石窟寺安全直接責任人公示公告制度,嚴厲打擊盜賣走私石窟寺文物、損壞損毀石窟寺本體及其歷史環境風貌等違法犯罪行為。

采用智能化等手段完善解說系統

堅持以保護為前提,合理開發利用,將具備開放條件的石窟寺納入文化遺產旅遊線路。記者看到,通知要求關聯歷史信息,采用傳統標識展示牌、電子標識指示牌或智能化信息牌等多元化手段,完善展示標識解說系統,並不斷提升和完善遊客服務設施,提升旅遊服務能力。

通過數字化采集等提升科技展示

在提升科技展示水平方面,我省將實施石窟寺展示提質工程,通過數字化采集、存儲、處理、修復、展示、傳播等對石窟寺資源進行轉化、再現、復原,形成可共享、可再生的石窟寺數字資源形態,並通過聯合辦展、巡回展覽、雲展覽等模式,促進線上線下相互融合,省內外相互交流,打造以石窟寺藝術為主題的精品陳列展覽。

統籌:易福紅

采寫:南都記者 肖陽 通訊員 粵文旅宣

綜合:新華社 南方日報

圖片來源: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