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周公解夢大全查詢夢見車庫的信息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2

有多少父母滿心是愛,卻也滿口都是傷害。

——鹿媽

作者 | 楓子

來源 | 女兒派(洞見旗下賬號)

6元錢能做什麼?可能一頓飯錢都不夠。

但13歲溫州男孩卻靠著6元吃住了6天!

據報道,當天男孩小許與父母發生激烈矛盾後,便在返校時留下一封信,離家出走了。

由於走得匆忙,小許僅攜帶了15元現金,搭公交車花了9元,剩下的買了礦泉水和餅。

天黑後,他便在垃圾堆撿了一床被子進入車庫,之後再也沒有離開過。

直到警方在非常黑暗,非常潮濕的角落裏找到他。

整整6天!

震驚於小許的生存能力的同時,也有人說:“現在的小孩真的說不得,動不動就離家出走,鬧自殺。”

但細想,如果家還尚存一絲溫暖,誰會有家不回?

而是寧願待在黑暗潮濕的車庫裏忍饑挨餓?

6天6夜,難以想象小小的他,到底怎麼挨過每一個孤獨而漆黑的夜晚。

在派出所裏,媽媽痛哭道:

“我們很愛你,只是愛你的方式錯了。爸媽在這裏跟你說聲對不起。”

愛與會愛,真的是兩碼事。

小時候,我媽媽說話動不動就冷嘲熱諷,還美名曰:“為你好”“怕你飄”。

媽媽口口聲聲說愛,我卻感受不到一絲愛。

多少個夜裏,離家出走的念頭一直盤桓在我腦海裏。

兒童心理學家阿黛爾·法伯說:

“永遠不要低估你的話對孩子一生的影響力。”

那些傷人的話,家長也許只是隨口一說,轉身就忘。

但孩子早已心碎了一地,有些話,他可能一輩子都無法釋懷。

直到現在,我還常常夢見自己又做回了小女孩,不知所措地站在一旁,忍受媽媽的冷言冷語。

父母不好好說話,受罪的永遠是孩子。

不好好說話,中國家庭的日常頑疾

電視劇《少年派》中,林妙妙的媽媽就是典型的刀子嘴豆腐心,明明疼女兒入骨,嘴上卻毫不留情,把她貶得一無是處。

先是在學習上挖苦諷刺:

你的長處就是掛科,一次掛三科。

對於一個差生來講,最大的優點就是心態好。

你給人家狀元提鞋,人家還嫌你蹲的慢。

完了又接著人身攻擊:

你看看你這二道毛,不男不女的。

你看你頭發簾厚的擋著眼睛,你能看到你前途嗎?

高中生了,還別個Hello Kitty?

爸爸曾勸媽媽對女兒好一點,可媽媽卻一句懟了回去:

“從小到大,跟她好好說話有用嗎?”

所以就不能好好說話了嗎?

媽媽不知道的是,她嘴巴一閉一合吐出的每個字,都宛如一把把小刀,把林妙妙的心捅的稀巴爛。

難道想要孩子變好,就一定要讓他先覺得很糟嗎?

就像前段時間《人物》在《中國式“不好好說話”實錄》裏一針見血的指評:

明明可以溫和講述,卻總是反問;

明明是關心,說出來的卻是責備——

不好好說話,成了許多中國家庭的日常頑疾。

最可怕的是,我們在傷害中長大,卻又無意識又活成了自己討厭的樣子,並通過代際傳遞的方式潛移默化的影響著一代又一代。

幾天前,女兒生病咳嗽,要忌口。可她偏鬧著要吃棒棒糖,我不依,她便在超市櫃臺旁賴著不走。

僵持了幾分鐘,越來越多的目光投射過來,我臉上有些掛不住,便數落了女兒幾句:

“都咳成這樣了,還吃糖,你想咳死嗎?”

“你不照照鏡子,牙齒黑成什麼樣了,還剩幾個牙齒。”

女兒正是自尊自愛的年紀,她先是憋紅了臉,再委屈地推了我一下,哭喊道:“我討厭媽媽”。

那一刻,我恍如被我媽媽魂穿了,而女兒,竟與我記憶深處那個受傷的童年身影疊合了。

幾米曾說,小孩寧願被仙人掌刺傷,也不願聽見大人對他的冷嘲熱諷。

畢竟身上的傷口遲早會愈合,但心裏的創傷,卻經久不愈。

它貫穿歲月,成為孩子最不可觸碰的痛。

父母不好好說話

是孩子生命難以承受之重

知乎有個問題:被父母罵得想要自殺是種怎樣的體驗?

高贊的回答說:“覺得胸口堵得不行,非要一刀紮下去才能痛快。”

這個回答的下面清一色的評論:就是這種感覺!

不好好說話,無異於語言暴力。

比起體罰,語言看似毫無殺傷力,無法傷人,實則快準狠直戳孩子內心最柔軟處。

字字誅心!

毀掉一個孩子有多簡單?

不好好說話就夠了。

想起在網上看到的一件事。

一位事業有成的媽媽,事事追求完美,對獨女也特別嚴苛。

女兒很爭氣,一直讀到了常春藤的博士。

後來,媽媽去看望女兒,不料兩人又發生爭執。

女兒問:

“我是不是永遠都沒辦法讓你滿意?”

媽媽回道:

“你覺得自己做的很好麼?”

女兒一聽,翻身就跳下陽臺,留下媽媽追悔莫及。

其實女兒一直讓媽媽引以為傲,但是媽媽就是不肯當面表揚女兒,最終釀成悲劇。

幾千條的評論中,不少人質疑女孩的心理承受能力:不就是說了她幾句嗎?至於連命也不要了嗎?

其實真正擊垮孩子的根本不是媽媽那最後一句話,那只不過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在我們不到的地方,媽媽數十年如一日的挖苦諷刺,早已把孩子虐待到不成人形。

古人有雲:舌上有龍泉,殺人不見血。

根據美國愛荷華大學的一項調查顯示:

父母每天對孩子說的話中,只有不到20%的表述是積極和充滿鼓勵的。

每個孩子平均一天會得到超過400條的負面評論,而正面評論卻只有30多條。

“你豬嗎?這也不會做。”

“你腦袋給門縫擠了嗎?”

“眼睛長屁股上了嗎?”

這些話,大人聽著尚且難受,何況是敏感脆弱的孩子,日復一日地接受著來自至親的語言炮轟。

不難想象,當父母成為那個傷孩子最痛、捅孩子最深,成為孩子拼命想逃離的人時,死亡在孩子眼裏,可能反而是一種解脫。

好好說話,是父母給孩子最大的尊重

看過一個短視頻,小女孩問:“媽媽,你為什麼生氣呀?”

媽媽冷冷的回答:“我沒有生氣。”

女孩說:“那你的眼睛怎麼這樣?”

說完就有模有樣地模仿起了媽媽的表情:眉頭緊鎖,由小眼瞪到大眼。

可以說,孩子天生就是敏感的小雷達,你生不生氣,他感受得到。

你愛不愛,他也感受得到。

當父母不好說話時,哪怕滿嘴輸出的都是愛,但孩子卻能敏銳地接收到語言裏的憤怒,貶低。

心理學上有個定律,叫55387定律:

一個人說話時,55%是由態度,肢體語言,面部表情決定的。38%是由語氣,口吻決定的。只有7%源於說話的內容。

重視55%和38%,7%才能有效果。

不好好說話的父母,就是只輸出了那7%。

明明怕孩子感冒,想讓她添衣,是一種關懷和擔心。結果話橫著就出來了:“不穿衣服凍死你啊!”

孩子一聽,鬥勁上來了:“就不穿,凍死好啦!”

好好的親子關系,硬生生地給刀子嘴割出了一條大縫。

父母為什麼就是不能好好說話?

《被忽視的孩子》書中指出這種父母有述情障礙:也就是無法用語言準確表達自身的感覺,他分辨不清自己的情緒。

他唯一能識別的情緒就是憤怒——把關懷用憤怒表達:

“不吹一下就喝,你想燙死嗎?”

“別爬這麼高,摔死你活該!”

對此,王小騫老師提出一致性表達法:心裏怎麼想,嘴上就怎麼說。

言語克制,語氣平穩的說出自己真正的情緒。

所以當女兒再鬧著要吃冰棍時,我會蹲下來和她說:

“寶貝,你腸胃不好,媽媽怕你吃了要鬧肚子,很難受。媽媽會很心疼,我們換點別的吃,行嗎?”

《我的錯都是大人的錯》書中說:

為什麼風可以溫柔地對樹說話,而你卻永遠不會對我溫柔的說話呢?

我想,這大概是所有孩子的心裏話吧。

好好說話,是父母給孩子最大的尊重。

好好說話,也是每個父母一生的必修課。

願每位父母都能找到愛的正確表達方式,也願每個孩子都被父母溫柔以待。

每一個男孩,都是媽媽的軟肋,也是鎧甲。

養得好聰明又紳士,養不好費心又勞神。

關於養育男孩的幹貨,這裏都有;

關於養育男孩的苦甜,我們都懂。

家有男孩,關註@男孩派,

我們的故事就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