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做夢夢到花椒樹枝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關嶺縣花江鎮壩山村的花椒種植基地,椒農們正在采收花椒。新華社記者 蔣成 攝

新華社貴陽7月29日電(記者蔣成)7月下旬,位於滇黔桂石漠化區的貴州省關嶺布依族苗族自治縣花江鎮烈日炎炎,有“地球裂縫”之稱的花江大峽谷一帶山高谷深、峰巒蜿蜒。成片的花椒樹在石縫中生機勃勃,枝頭上的花椒飽滿結實、色鮮油潤。

花江鎮壩山村椒農曾德春將花椒從樹上整枝剪下,簡單捆綁後運回家中采摘。提起現在種植和采摘花椒的方式,曾德春深有感觸:“幾年前花椒減產,差點放棄,後來經過種植和采摘技術改良,花椒樹重新變成了‘搖錢樹’。”

20世紀90年代,關嶺縣開始發展花椒產業。原板貴鄉(2016年行政區劃調整合並為花江鎮)石漠化嚴重,土地破碎。1992年開始,板貴鄉發動廣大幹部群眾實施“坡改梯”石漠化治理工程,當地群眾在惡劣的自然環境中求生存、謀發展,以戰天鬥地的“板貴精神”開山劈石,整合土地,種植花椒2萬余畝。

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讓“板貴花椒”具備香味濃、麻味重、產量高的特點,每年近百家客商慕名前往板貴收購花椒,“板貴花椒”也借船出海,銷往日本、韓國等國家。

關嶺縣花江鎮壩山村的花椒種植基地,椒農正在采收花椒。新華社記者 蔣成 攝

20多年過去,板貴的花椒樹基本上進入了衰老期。花江鎮黨委書記白忠明說,2016年,“板貴花椒”遭遇發展瓶頸,許多花椒樹出現樹齡衰老的現象,產能開始下降,當地種植管護技術停滯不前,畝產值從過去3000多元下降到2000元左右,椒農們逐漸失去信心,一些椒農甚至砍掉花椒樹,改種其他經濟作物。

面對花椒產業發展困境,幫扶幹部、椒農開始思變,一場花椒改良的“技術革命”應運而生。

2017年,貴州省人社廳同步小康駐村工作隊根據關嶺氣候環境特點,邀請農業專家出謀劃策,與關嶺縣委、縣政府一起摸清發展路徑,制訂發展規劃,確定了重振花椒產業的發展思路。

貴州省人社廳掛職關嶺縣委常委、副縣長沈躍介紹,針對“板貴花椒”樹齡偏大、花椒減產的問題,貴州省人社廳組織600多名椒農到重慶江津考察學習,出資購買花椒苗,引進新的花椒種植和采摘技術。同時,積極利用新時代農民講習所、院壩會、現場指導等形式,邀請技術專家培訓椒農1400余人次。

關嶺縣花江鎮壩山村的花椒種植基地,椒農正在采收花椒。 新華社記者 蔣成 攝

曾德春就是第一批去重慶考察學習的椒農之一。“到了重慶江津,了解到當地椒農在采摘的時候,將當年結果的花椒樹枝整體剪下來,第二年經過精心培養,花椒樹長出新的樹枝,還能提高產量。”曾德春說。

花江鎮壩山村黨支部書記胡勇說,原先一棵花椒樹只能結幾斤花椒,現在經過改良後基本上能結20斤以上,花椒畝產也從200多斤提高到800-1000斤,按照一斤新鮮花椒10元以上的價格,畝產值增至近萬元,技術改良讓花椒成了真正的脫貧致富產業。

2019年,關嶺縣全面啟動花椒扶貧產業項目,計劃用3年時間完成全縣10萬畝花椒產業項目。如今,花江鎮花椒改良技術輻射到了關嶺縣沙營、普利、崗烏等周邊適合發展花椒產業的鄉鎮,越來越多的農戶開始種植花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