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見鰻魚是什麼意思周公解夢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一直到現在,徐其明有時候還會做夢,夢見全家重新又擺攤賣魚去了。市場行情不好,魚根本沒有人要。他說:“我根本不需要再面對貧窮,但還是會夢見貧窮。”

這位1963 年出生的寧波人,因旗下徐龍集團的活鰻及鰻魚加工產品占國內出口總量的25%,連續18年位居全國第一,被稱為“鰻王”。

他的另一重身份是古董收藏家,在世界各地的拍賣會上,購買中國古代的宮廷重器。《紐約時報》曾經戲謔地稱其為“每一次競價都興奮地揮舞著手中的塑料牌的中國人”。

徐龍集團總部位於浙江省慈溪市。徐其明的辦公室,書架上擺滿印刷精美的文物收藏方面的書籍,辦公桌是一張長達2.1 米的禦用紫檀桌子,桌上擺著一臺蘋果電腦,前面放著兩個乾隆朝以前的漢白玉圓凳。

在冬日陽光的照耀下,這樣的場景,給人一種浮生若夢的感覺。

徐其明

01

按照徐其明自己的說法,從他記事開始,就一直處在饑餓的狀態中。

1979年,17 歲的徐其明開始跑單幫販魚,路線是從舟山到蕭山。第三次販運的時候,他遇到了經營生涯中幾乎致命的險情。

彼時倒買倒賣尚屬非法,工商部門在碼頭設點檢查,一遇販運魚貨者,即將貨物沒收充公。那一擔魚是他全部的家當,不到100 元的本錢裏,有漁民們賒給他的十幾元錢。一旦魚被沒收,他將一無所有。

有好心人見他年紀小,對他說:“小寧波,看見遠處那座山了沒有?你挑著魚翻過山,下午我弟弟有一艘船可以過來接你。”

一擔鹹鰳魚重120 斤,徐其明體重100 斤,還餓著肚子,那座山空手翻越都費力氣,連他自己都不知道是怎麼翻過去的。

等到翻過去,站在無人的海邊,只感到生死兩茫茫。

從跑單幫開始,徐其明在水產流通的路上越走越遠。1988 年,他成立徐氏水產經營部,開始從廣東和廣西包租飛機販運螃蟹等水產品到浙江。

一架飛機能裝4 噸到5 噸螃蟹,一個月最多能包70 多架飛機。當時包飛機最有名的是王均瑤,“誰最先包飛機,現在說不上來了,但是論包飛機的架次,我們比他多得多。”徐其明說。

在廣東,他接觸到了鰻魚養殖業。鰻魚是一種看上去像蛇的魚類,和鮭魚一樣有著洄遊特性。它在深海中產卵繁殖,然後仔魚隨洋流靠近陸地,從河口進入淡水環境中生長。

活鰻

迄今為止,鰻苗尚不能用人工方式繁殖,全靠漁民在河口附近捕撈洄遊的仔魚。這使得鰻魚的產量與野生種苗的捕撈數量直接相關,也使鰻苗和成鰻之間,經常出現嚴重價格倒掛,市場行情波動劇烈。

常見的鰻魚有日本鰻、歐洲鰻、美洲鰻等,其中日本鰻肉質最佳。

20 世紀80年代,日本鰻養殖技術從臺灣引進到廣東,養殖好的成鰻也主要出口日本。90年代初,中國的鰻魚產業整體處於上升態勢,催生出江蘇龍山集團這樣以鰻魚養殖、加工、出口為主業的公司,被稱為當時的“鰻王”。

也就是在90 年代初,徐其明帶領主要部下開始販運鰻魚到江浙滬一帶,逐漸進入養殖、加工環節,興建種苗基地。

02

從1995 年開始,日本鰻魚消費進入低迷期。他感覺到市場的變化,開始控制規模,積極消化存貨。

1996 年,收購價達18 元一條的鰻苗,長大烤好以後才賣10 元錢一條,養殖戶損失巨大。1997 年,亞洲金融危機更令市場雪上加霜。龍山集團因為盲目擴張加之管理不善,經營出現重大虧損,轟然倒下。

那一輪危機中,全行業80% 的企業倒閉了,而徐龍集團雖然有損失,沒有遭受致命傷。1998 年,徐其明成為新的“世界鰻王”。

危機過後,徐其明得到一個教訓,無序競爭將讓這個有些靠天吃飯的產業循環往復陷入惡劣境地。鰻魚產量少的時候,魚價一天一個價漲得很瘋狂,真稱得上水中的軟黃金。產量多的時候,魚價一天一個價跌得很徹底,養殖戶血本無歸。

徐龍集團開始嘗試訂單農業,與養殖戶簽訂較大的單子,鰻魚歸公司收購,公司最大限度保障養殖戶的利益。若一噸鰻魚養殖成本為5 萬元,加上20%的利潤,無論行情好壞,徐龍集團都要以6 萬元一噸的價格收購。

一個規範的市場秩序自然開始建立,只是對龍頭企業來說,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行情不好時,按約履行合同意味著確定無疑的損失。

2002 年,徐龍集團按約履行合同,原來商定5 萬元一噸的鰻魚,市價已經跌到了2.8 萬元一噸。

2008 年,“毒餃子”事件在日本爆發,日本民眾對來自中國的食品普遍不信任,中國鰻魚出口近乎停滯,鰻魚價格也跌到了3 萬元一噸,但徐龍集團還是按6 萬元一噸的訂單價收購,當年公司大概購進3萬多噸鰻魚,僅合同與市場價差就達3 億多元。

為了消化不景氣年份購進的鰻魚,徐龍集團多方開拓銷路,或者加工成凍烤鰻儲藏起來,甚至再多養一年。公司在漁民和養殖戶中建立了好的口碑。

與此同時,公司自有的水產養殖基地也在擴大。其鰻魚養殖基地主要分布在廣東,鰻魚產量占公司總產量的70%,浙江和江蘇的養殖基地占30%。廣東氣候常年溫和,鰻魚在冬季仍舊進食活躍。

於產業鏈垂直整合上,徐其明也不遺余力。在養殖、加工、出口、技術檢測、飼料生產等環節,徐龍集團都有涉及。

烤鰻生產線投產以後,為了打開日本市場,徐其明花了3 年半的時間,一次次邀請日本客戶到中國來考察,一條條鰻魚試做,然後品嘗。1998 年年底,接到了第一個總額為1,100 萬美元的出口大單。那時候,這是相當大的一個數目。

烤鰻

客觀說來,鰻魚在水產品裏,不是一個太大的品類,全球也就250 億元到300億元的市場規模。

徐其明說:“我的公司做得並不是很大,但是做得比較安全。我們沒有任何背景,民營企業要生存很難。”

他認為自己是一個非常保守的人:“天天都在想關於危機的事情,可能跟小時候家裏窮也有關系。現在做任何一件事情,先不考慮它能賺多少錢,老是考慮它失敗了怎麼辦。我總是會留出一部分錢作為應急資金,不會把所有的錢用得滿打滿算。”

03

在鰻魚這個“高危行業”的謹慎作風,與徐其明在文物拍賣會上出手闊綽的形象,形成了鮮明對比。2011 年3 月,徐龍集團與國家博物館聯合舉辦“中國古代瓷器藝術展”,他提供了96 件(套)藏品,其中七成為國家一級文物。

這些文物絕大部分是他從海外的拍賣會上競買所得,藏品主要定位元、明、清三代的禦制精品,追求“高、精、尖、稀”。

明宣德青花雲龍紋天球瓶

20 多年來,徐其明沒有出手過一件重要藏品,大多數海外購得的文物都存放在香港或他國的保險庫房裏,並不入境。

1992 年,徐其明在廣東有幸見過費孝通先生,這位社會學泰鬥給他提了個醒,說所有的產業最終都會過剩,只有文化產業不會。當時國內的藝術品收藏還處在較為低級的階段,許多文物散落在市面上,很多東西沒有歸類,白白流到海外去了。

徐其明牢牢記住了一句話,中國的藝術品,距離回歸其真正價值還有相當大一段距離。

不過,他的收藏也走過一段彎路。

慈溪為越窯青瓷主要產區之一,20 世紀90 年代初,途經慈溪和余姚的高速公路修建,開挖路基時發掘出大量瓷器。徐其明一有空就去文物市場,一買就是一大車。

因為業務關系,需要經常出國,見到各種私人藏家,遊歷過各大博物館,他才發現自己收藏的東西並不怎麼樣,遂轉而收藏精品。

他展示了兩件瓷器,一件為“清乾隆粉彩百鹿尊”,一件為“明宣德青花雲龍紋天球瓶”。

清乾隆粉彩百鹿尊

前者為乾隆時期的至尊瓷器,號稱“千古第一瓷”,上繪一百頭鹿無一重復。後者存世僅四件,遼寧省博物館一件,北京故宮博物院和臺北故宮博物院各一件。

小時候連飯都沒得吃,到今天看著這些皇家重器,徐其明常常百感交集,覺得不可思議。

他嘆服於藝術品內在的魅力,美輪美奐的造型,還有高超的工藝水準。他最大的享受是發現不被重視的藏品,他想要了解更多的文物知識。

朋友,您對“鰻王”的創業經歷怎麼看?

感謝您的閱讀,更多好看內容,請關註頭條號:獨角獸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