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白瓷碗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2

西方有句諺語,早餐吃得像皇帝。

而中國人的早餐,吃得像宇宙霸主。

煎餅果子、豆腐腦、胡辣湯、肉夾饃、熱幹面、鹹菜肉絲面、生滾粥、叉燒包……

(圖片來源於網絡)

放眼全國663個城市,每一家都有那麼一兩樣“過早”的獨門絕技。

即使是以早餐文化聞名的武漢和廣州,恐怕也沒見過“晨起吃火鍋”、“豆花泡白饃”的神奇操作。

(圖片來源於網絡)

這些早餐吃法看似奇葩,實際上是當地居民在用“祖傳的方法”,致敬新的一天。

如果你現在還餓著,不如就從它們“吃”起。

1

牛羊鍋仔配早酒,吃飽喝足全都有

早上6點多,有人還縮在被窩裏做夢,有人二兩白酒下肚,已經跟老朋友一起幹掉了一頓牛雜鍋。

作為三國文化的發祥地,荊州的早上也是豪邁粗獷的。

高度數白酒配火鍋,是老一輩荊州人開啟一天的方式。

(圖片來源於網絡)

往早酒攤門口一坐,點上一份紅彤彤的牛油牛雜鍋,把自帶的小瓶白酒倒進二兩白瓷碗裏,跟酒友碰個杯,單手端著一仰頭,多少有點“桃園三結義”那股子痛快勁兒。

因為要喝酒,火鍋都很耐煮,牛肉、牛筋和牛雜通常都是事先鹵好的熟肉,在加了牛油、豆瓣醬、大蔥和白胡椒的湯裏一滾,吃到嘴裏又香又辣。

(圖片來源於網絡)

荊州人喝早酒,不圖醉,只圖開心。

一般是2個人起步,有熟人經過就加酒、拼桌,最後桌子旁邊能圍坐上7、8個人,其中有不少是從小就一起長大的“兜兜朋友”,結伴喝早酒喝到60多歲。

(圖片來源於網絡)

早酒最早起源於沙市的碼頭文化,有說法是碼頭工夜裏卸貨,早上就著最便宜的牛雜牛骨,一邊喝酒一邊聊天,緩解一天的疲勞,後來就變成了當地人的一種習慣。

雖然年輕人可能覺得早酒是一種陋習,但對於老一輩人來說,早酒就像拜年一樣,是親朋好友之間聯絡感情的一種禮儀,也是“過早”的重要儀式。

大冬天一大早,天還蒙蒙亮,能吃著火鍋,喝著小酒,跟老夥計們嘻嘻哈哈地開始新的一天,不也挺讓人羨慕的嗎?

(圖片來源於網絡)

2

不愛吃豆花泡饃?還可以泡麻花啊

在早晨文化裏,一直有一道世紀之謎,那就是豆花/豆腐腦的鹹甜之爭。

但到了陜西寶雞,鳳翔縣人會告訴你:豆花當然要淋上油潑辣子,泡饃吃啊!

(圖片來源於網絡)

俗話說,“東湖柳,姑娘手,金玉瓊漿難舍口”,說的就是豆花泡饃。

這裏的“饃”就是鍋盔,切成片或者塊的鍋盔一開始都是九分熟,因為最後一分要在現磨的豆漿裏燙熟,等一兩分鐘,讓它充分吸收了豆漿的香氣,才能盛出來放到老碗裏。

(圖片來源於網絡)

之後舀出一大勺豆花鋪在饃上,澆上熱豆漿,撒些鹽,最後將滿滿一勺火紅的油潑辣子潑在碗內,就算出鍋了。

不想吃饃,還可以要麻花,多來點蔥花和香菜末……端上桌的時候,豆花口感嫩滑,豆漿細膩、沒有豆腥味,鍋盔和麻花的軟硬度剛好。

一個寶雞網友對這碗豆花給出了“最高評價”:當年包夜網吧出來,吃這麼一碗才叫圓滿!

(圖片來源於網絡)

都說寶雞“風水好”,位於西安、蘭州、銀川、成都4個省會城市的中心位置,不同地域的美食風味在這裏交融碰撞。

就像這碗豆花泡饃,既有鍋盔的北方元素,又有豆花的蜀地溫柔。

在豆花也能有鹹甜之爭的今天,豆花泡饃是妥妥的“邪教”。

但對當地人來說,一碗熱氣騰騰的辣豆花,才是寶雞清晨的正確打開方式。

(圖片來源於網絡)

3

喝早茶的不止廣州,還有呼和浩特

相比廣東朋友每天的精致早茶,內蒙人的早餐就顯得格外硬核。

(圖片來源於網絡)

冬天的早上,一口氣幹掉六個羊肉稍麥,再幹一杯從搪瓷茶壺裏倒出來的磚茶解膩,分量十足的一頓早飯,足以隔絕冬日的嚴寒。

在呼和浩特,稍麥就是為了配磚茶才被發明的。

(圖片來源於網絡)

在很多地方已經不多見的茶館,反而是呼市生活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稍麥最早也只在茶館出售,屬於“捎帶著賣”的。

呼市的稍麥論“皮”賣,這裏的一兩是面皮的重量,剛好是一籠八個。

肥瘦相間的羊肉切成肉粒,配上蔥姜包進稍麥裏,單吃未免油膩,喝上一杯釅釅的磚茶就剛剛好。

(圖片來源於網絡)

在最初,茶磚是中原商人與草原民族的“貨幣”。

草原上多吃肉奶制品,茶磚可去油膩,所以久而久之,喝茶就成了這裏的文化習俗。

沏磚茶的開水要遵循傳統的方法,在火爐上持續沸騰,以保證磚茶最佳的味道,放一點鹽口感更好。

(圖片來源於網絡)

在呼市,經營稍麥磚茶的茶館,從早上五點半熱鬧到中午。

一兩稍麥配一壺磚茶,跟茶友聊聊天下事,這就是呼和浩特人美好一天的開始。

4

遼寧燜子,來自山東的神秘力量

燜子這種特色小吃,聽起來就很東北,但最初卻是來自山東。

丹東和大連的不少燜子商販的祖上,都是“闖關東”那陣從山東過來的。

據說在很久以前,山東有一對姓門的兄弟倆,靠做地瓜粉條為生。陰雨天怕粉胚子壞了,就切成小方塊放進鍋裏炒,炒熟後放點蝦油,送給鄉親們吃,所以才叫燜子。

(圖片來源於網絡)

而燜子的做法也非常簡單,就是將地瓜、玉米或綠豆加工成粉末,摻上水揉成團蒸熟,冷卻之後再像切豆腐那樣切成許多啤酒瓶子蓋那麼大的方塊,之後就可以在平底的油鍋上煎烙或炒熟。

外殼焦脆內裏粘稠,可以淋上各種調料,澆上蒜汁兒和麻醬是最香的,但基本上所有人都得加幾勺蝦油,這是傳統。

(圖片來源於網絡)

大連還有一種海鮮燜子,炒燜子出鍋後淋上炒好的蝦段、海螺片等海鮮,再加入蒜泥、芝麻醬、醬油、醋等調料,味道鮮美。

在東北街邊,只需5塊錢,買一小碗黃燦燦、軟糯糯、熱氣騰騰的燜子,就能讓你的一天都支棱起來。

(圖片來源於網絡)

5

早餐花樣知多少?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每片土壤都有其獨特的早餐形式。

清晨,熱氣從早點鋪子裏冒出來,一座城市的一天才算正式開始。

但現在早點攤上慢慢享受早餐的大多是老年人,年輕人只是從他們的世界裏匆匆而過。

(圖片來源於網絡)

對於當代打工人來說,好好吃一頓早飯,已經成了最高級的奢侈品。

早高峰時段,路邊行人行色匆匆,要麼在早餐車買點煎餅、包子,要麼在便利店買點三明治、面包,對付一口。

曾有媒體隨機在上海街頭采訪了一些年輕人,他們對早餐的普遍印象是“填飽肚子就行了”,為了多睡十分鐘而放棄早餐也不是什麼稀奇事。

更尷尬的是很多人到了工位才開始吃早飯,稍微吃太飽,中午就不餓了,所以在一些人的生活裏,一日三餐變成了早午飯、晚飯和夜宵。

(圖片來源於網絡)

但是早餐的意義不僅是果腹,更是一種“給自己打氣”的方式。

中國人多少都帶著點早餐情結,我們把每天的頭一頓飯玩出了這麼多花樣,不就是為了給新一天增加點儀式感嗎?

(圖片來源於網絡)

不管是早酒火鍋、豆花泡饃,還是稍麥磚茶、遼寧燜子,它們的熱氣裏蒸騰著歷史文化,也蒸騰著對新一天的美好祝願。

雖然現在大家都很忙碌,沒有時間吃火鍋,也沒有心情等那一籠稍麥;

但哪怕只要5分鐘,哪怕只有一片面包和一杯牛奶,依然可以是一頓「早餐」,依然可以讓每天都有個好心情。

(圖片來源於網絡)

不信你今天就可以試一試,回憶一下家鄉的早晨是什麼味道的,然後“浪費”5分鐘,坐下來吃一頓早餐,像過年一樣過新的一天。

參考資料:

早餐文化,你品出味道了嗎?

中國最盛大的早餐,不久就要消失了

六點喝酒,七點上頭,我去荊州喝了一趟早酒

一碗豆花泡饃,承載了多少寶雞人的早餐記憶!

內蒙的早茶,燒麥配磚茶

冬日裏的一籠燒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