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見相機非常臟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2

石家莊-哈爾濱 1990年

鐵路職工王福春,

2014年被評為“亞洲最具影響力的30位攝影師”之一,

他最有名的作品就是專題《火車上的中國人》。

他從綠皮火車時代開始拍攝,

一拍就是40年,

用20萬張膠卷記錄了春運時代,

“狹小空間裏,中國人獨特的生存之道”,

有人圍桌怡然打麻將,

有人當場生孩子……

北京-沈陽 乘客在打麻將 1994年

齊齊哈爾-北京 那時候還允許攜帶寵物上火車 1995年

西安-昆明 2009年

在疫情依然緊張的這個春節前夕,

我們采訪了三位熟識王福春的攝影師、策展人和攝影批評家,

聊了聊王福春的創作,

和春運時代裏的中國人。

撰文 魯雨涵 責編 石鳴

攝影師王福春

王福春今年77歲了。他一直留著長到耳根的頭發,穿著簡單純色的T恤,頗有藝術家的氣質。原本2020年在英國和韓國都有展覽,因為疫情和身體原因,他不得不暫停了一切拍攝和展覽計劃。

雖然天性樂觀,說話風趣,王福春的童年並不幸福。四歲的時候,父母接連去世,他是由哥嫂撫養長大的。他從小就住在火車站附近,對蒸汽機車和綠皮火車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哈爾濱站蜂擁上車的旅客 1994年

初中畢業之後,王福春考上了綏化鐵路司機學校,目標是當上火車司機。雖然最後沒能真正坐上駕駛座,但是火車卻以另外一種形式陪伴了他幾十年。

70年代,王福春被分配到哈爾濱鐵路局三棵樹鐵路段,負責宣傳工作。那時候相機還是奢侈品,王福春正好利用了職業資源,拿起相機,一年到頭都在火車上奔波。想在哪兒上在哪上,想在哪兒下在哪下,在火車上就一路拍照。

哈爾濱-齊齊哈爾 1998年新婚夫妻舉著結婚照走過車廂

武漢-長沙 躺在椅背上的男青年 1995年

他把鏡頭對準了火車上的人。因為運行時間長,空間小,不僅乘客的吃喝拉撒都在車上,彼此之間的身體和情感都變得格外親密。王福春形容他們是“下車了各奔東西,在車上就是一家人”。

舊時的綠皮火車就是一個平行的小世界。為了打發時間,人們總能想出各式各樣的車廂生意,也經常發生小意外,王福春還碰到過在列車上生孩子的,可惜被列車員攔住不讓拍。

西安-西寧 1995年無法下車的乘客在向火車站內的沿線商販購買商品

齊齊哈爾-北京 1998年普陀寺92歲的老方丈為女乘客號脈,事先還戴上了手套

40年裏,王福春對綠皮火車傾註了全部的熱情。為了拍照片,他被人打過,被人當成小偷,還掛在飛馳的火車外面差點送了命。

最多的一年,他坐了150趟火車。有時候在北方上車,外面還飄著雪,睡了一覺就到了南方,到處春暖花開。

上海-廣州 1993年

《火車上的中國人》是王福春一生的積累,也是他最為成熟和系統的攝影作品。近四十年的拍攝,王福春積累了20多萬張膠片和40多萬張數碼照片。“我家裏沒什麼別的東西,最多的就是底片。

2014年,王福春憑借《火車上的中國人》被評為全亞洲最具影響力的30位攝影師。只要提到中國攝影,王福春和他的《火車上的中國人》都是繞不開的話題。

北京-沈陽 1994年

中國人在火車上的生存之道

錢海峰是一個綠皮火車發燒友,也是王福春的忠實粉絲。2008年,他在網上看到了王福春《火車上的中國人》系列,深受震動,於是也開始創作自己的《綠皮火車》專題攝影。

他總結說:“王福春拍的不是一個交通工具,而是中國人在火車這個狹小空間裏的生存之道。”

哈爾濱站 1989年

蘭州-西寧 1995年

錢海峰回憶說,8、90年代的時候,擠火車是一個力氣活。尤其是春運期間,大家為了買票,甚至要排兩天兩夜的隊。但是到了上火車的時候,不管有票沒票,擠得上車就能走,擠不上去,即使有票也走不了。

到了火車上,所有人都絞盡腦汁地尋找一塊空地。有人霸占了車廂連接處,有人躺在座位底下,有人蹲在椅背上,還有人坐到了行李架上……只為在漫長的旅程之中,擁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北京-呼和浩特 鉆進座椅罩睡覺的乘客 1996年

上海-重慶 睡在車廂接口的一家四口 1991年

王福春的照片,就是在這樣混亂的場景下拍攝的。即便如此,我們依然可以從他的照片中看到一絲浪漫。

王福春最經典的代表作,就是一行人從車窗裏探出來往外看,他的畫冊《火車上的中國人》封面也是用的這張。

通遼-集寧 1998年

攝影批評家鮑昆對這張照片有很高的評價。這些乘火車的乘客,趴在車窗上,隨著車輛的移動看遠方,兩側是漸行漸遠的田野,他們的眼光又在延伸,超出畫面以外。實際上含有一種對過去和未來的暗示,是一種典型的浪漫主義。

“加上他拍的時候,中國正在經歷現代化轉型,這張照片一下子就把當時的時代感給提出來了。”

廣州-成都 1996年

另外一張,是一對情侶躺在硬臥上,用毯子遮著一半的臉。王福春在此前的采訪裏回憶說,當時的臥鋪是不允許坐兩個人的,小夥子看到他拿著相機,一下子用毯子把自己和對象蒙了起來,就在眾目睽睽之下,“蒙著親得叭叭直響”,大夥兒哄堂大笑。

2000年在丹麥展覽的時候,有個荷蘭攝影師非常喜歡這張照片,花了400美金買了下來。那也是王福春第一次知道,自己的照片竟然可以賣錢。

這些火車上的照片,雖然是紀實攝影,卻充滿了文學性,仿佛充滿了故事。

蘭州-烏魯木奇 1993年

南寧-北京 1992年

除此之外,王福春還是幽默攝影的大師。這和他早年喜歡畫漫畫有關系,他也把漫畫中的諷刺幽默元素帶到了攝影當中。他拍到的很多照片,都是一瞬間的難得畫面,讓人們一看到就不禁露出笑容,同時也引發思考。

媽媽讓小孩兒在八寶粥罐頭裏撒尿,睡覺的乘客臉上蓋著一本Michael Jackson的雜誌,還有當時火車上座位不夠,就有男青年躺在椅背上,坐在行李架上……

這些都是綠皮火車上常見的情形,甚至只能在火車上看到。尤其把它們整個拼起來的時候,這就是當時的中國。

牡丹江-長汀 1994年“放像車廂”指的是有電視的車廂

加格達奇-古蓮 1992年

誰都看見過,但誰都拍不了

為什麼那個年代大家天天坐火車,每年都要受春運的苦,只有王福春把這些場景拍下來了?這得回到他本人來說。

攝影批評家鮑昆和王福春是多年的好友。他用“本分”二字來形容王福春,在他看來,說一個人“本分”是很高的評價。“王福春是一個獨立的人,不走江湖,這一點非常難得。”

西安-鄭州 1995年

王福春的這種性格,也是解讀他作品一個很重要的角度。

8、90年代,很多中國攝影師都在模仿西方的攝影師,盲目追求一種抽象的、超現實的作品。雖然也是紀實攝影,但是拍的都是一些跟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真正的中國社會特別遙遠的事情。

廣州-上海 乘客在打撲克 1996年

王福春在當時的攝影師中,可以說是一個例外。在大家都在追求“超現實”的時候,他開了一個新的角度,利用交通工具創造了非常有趣的記錄,一下子就把攝影和人們的日常生活直接聯系起來。

“在這一點上,王福春是一個特別珍貴的人。”鮑昆說。

哈爾濱-吉林 1998年

策展人那日松還記得,《火車上的中國人》最初在2001年平遙國際攝影展上展出的時候,震撼了整個中國攝影界。所有人都覺得不可思議:當時的綠皮火車又臟又擠,每個人都前胸貼後背,他是怎麼拍出那麼好的照片的?

哈爾濱站 1995年

王福春形容自己是“小偷”,偷的是乘客的影像。為了拍到好照片,他經常要在車廂裏一趟一趟地走,眼睛還要不停捕捉乘客的動作和表情。一、兩趟還好,四、五趟的時候,別人就把他當“賊眉鼠眼”的壞人了。

“賊”字在王福春看來不是壞詞。當攝影師就得有賊心,有賊膽,有賊眼,用正常思維和正常舉動,反而拍不出好片子來。

從王福春的作品就可以看出來,他是一個特別有趣的人,因為無趣的人是看不見這些東西的。

成都-長沙 1996年

隨著人們防範意識的提高,王福春慢慢發現想拍到好照片越來越難,有時候被人發現,不僅會被罵,挨上一拳都是常有的事情。後來王福春就改用小型卡片機,拿在手裏,或者放在口袋裏,在火車或者地鐵上隨時隨地就摁一張。

所以他敢自信地說,誰都看見過,但誰都拍不了,才是真正的好片子。

北安-綏化 1998年

今天拍的照片,明天就成了歷史

2008年,王福春偶然來到樂山巴溝鎮,見到了一條特殊的火車線路。這條鐵路只有不到20公裏,連接了山裏和山外,村民去縣城都要坐這趟小火車。火車上除了人以外,最多的就是被帶去集市的牛、羊和雞鴨鵝。

王福春第一次見到這種人畜共乘的火車,就像是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一年內連去了兩次。

芭溝-黃村井 2008年

蜜蜂巖-躍進 2008年

但是到了十年之後,當他想再次來拍攝的時候,卻發現山裏已經通了公路,再也沒有人坐小火車了。所以他才說,今天拍的照片,明天就成了歷史。

2008年,錢海峰開始拍攝火車,這一年也正好是開通高鐵的第一年。從上海到北京的旅程,被縮短到了原來的三分之一。

拍攝了十幾年高鐵時代的火車之後,錢海峰發現了很多和王福春照片中的不同。

昆明-北京 1993年

廣州-成都 臥鋪車廂裏拉二胡的姑娘 1996年

早期的綠皮火車都是對座,或者在一個臥鋪的小房間裏,面對面坐著的6個人,用王福春的話來說就是“有煙同抽,有酒同喝”。而現在的高鐵都是一個朝向的,人們幾乎只和認識的人說話。

其次那時候坐火車,動輒十幾二十個小時,乘客的吃喝拉撒全在車廂裏,“慢了才有生活”。而高鐵朝發夕至,刷一刷手機就到目的地了。

哈爾濱-北京 1986年從哈爾濱開往北京的T18次列車上第一次出現電視機

沈陽-大連 1994年乘客在用大哥大打電話

哈爾濱-牡丹江 1999年列車為增加收入,出租給旅客的流動小電視

更明顯的是,曾經人們用來打發時間的雜誌、麻將、撲克牌,老板手裏的大哥大,火車上出租的流動小電視,年輕人手裏的便攜式收音機,全部被今天的智能手機所取代。

錢海峰只有在一些偏遠地區遺留下來的綠皮火車上,才能看到王福春照片中的場景。

也難怪王福春在後來的采訪中說過,以前的綠皮火車就是一個縮小的社會,但是現在的高鐵上“沒有故事”。

哈爾濱-濟南 1997年

據王福春回憶,剛開始拍這些照片的時候,鐵道部挺不待見他的,中國鐵道出版社也不願意為他出攝影集,因為覺得他拍的是“鐵路最落後的一面”。

後來看到了社會和國際上對他的喜愛,才慢慢改觀,甚至主動邀請他給火車拍攝宣傳照片。

雙峰-長汀 1989年

九龍-上海 1999年

王福春還在後來的演講中開玩笑說,高鐵發展就需要這些“落後”來陪襯。

尤其是在今天來看,王福春最珍貴的一點在於,雖然他拍下了臟亂差的火車,擁擠不堪的車廂,疲倦的乘客,但是人們在他的照片裏依然看不到任何汙濁的東西。

真實的東西,是最可愛的。

參考資料:

Figure《火車是小社會,而我王福春是“職業小偷”》 作者:黃怡

歪腰果《王福春|他跑遍大江南北,為中國火車的綠皮時代留下一部縮影》

hk01《專訪-火車上的中國人-攝影師王福春-飛機高鐵上不見感情》作者:徐尉晉

部分照片提供:映畫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