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見梨樹開花的第1頁周公解夢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來源:紅網-時刻新聞

PausePlay% buffered00:0001:23Exit fullscreenEnter fullscreen

Play

編者按:今年是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百年征程波瀾壯闊,湧現出無數感天動地的英雄模範,他們用智慧和汗水、甚至鮮血和生命,為國家富強、民族振興書寫了可歌可泣的壯麗篇章。6月1日起,紅網時刻推出專欄報道,深入挖掘湘籍英雄模範感人事跡,發揚紅色傳統,傳承紅色基因,生動鮮活講好英雄模範故事,汲取前行的智慧與力量。

2018年4月17日,黃詩燕(中)在湖南炎陵縣農村走訪。

若一粒種子不落在肥土,而落在瓦礫中,它該如何發軔?

羅霄山,曾是我國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之一。炎陵縣委原書記黃詩燕,不僅讓種子在大山的懸崖邊發芽、紮根,還把一顆小黃桃,做成了脫貧攻堅的大產業。黃詩燕擔任縣委書記的8年時間裏,炎陵縣經濟總量增長2.3倍,貧困發生率從19.5%下降到0.45%。炎陵縣,成為了湖南省第一批脫貧摘帽的國家級貧困縣。

他燃燒著爬上山巔,為炎陵黃桃帶來了黃金時代,最後卻獨自讓自己熄滅著走下山去,沒入一片蒼涼殘照之間。黃詩燕同誌因公殉職後,市委、省委相繼追授他“株洲市優秀共產黨員”“湖南省優秀共產黨員”稱號。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國務院扶貧辦追授黃詩燕為“全國脫貧攻堅模範”,中央宣傳部授予他“時代楷模”稱號。

又是一年黃桃成熟時,青山依舊在,猶待燕歸來。

為老百姓脫貧站臺,我怕什麼

2011年6月25日,炎陵縣迎來第三十任縣委書記黃詩燕。

從市委副秘書長、市委辦主任派下來,別人說他是“鍍金”,黃詩燕卻不理會。驕陽似火,他戴上一頂草帽就下鄉了。

山路泥濘,60多公裏山路,車走了3個多小時,到了離縣城最遠的策源鄉梨樹洲村,這裏地處湖南第一高峰酃峰下,是當時全株洲唯一的“無電村”。村幹部訴苦:全村25戶80余人,年人均純收入僅1000余元。

山多地少,出路在哪?黃詩燕提出,農業發展重點抓好生態特色產業;用好生態山水自然資源,發展全域旅遊;以特色種養產業和旅遊產業推動精準扶貧。

黃詩燕實地考察黃桃種植園。

在村裏調研,黃詩燕看到不少老鄉家裏種了黃桃,但經濟效益卻不好。學農出身的黃詩燕發現,這裏海拔高、氣溫低、空氣濕、多沙土,種農作物十種九不收,長出來的黃桃卻很甜。

在黃詩燕倡議下,炎陵縣成立了黃桃產業辦、黃桃協會。從2011年開始,縣裏組織的有關黃桃大大小小的活動,黃詩燕不知參加了多少場。黃桃大會,主動站臺;江浙推銷,主動帶隊。他提議將當地黃桃統一定名為“炎陵黃桃”,於2016年正式註冊為“國家地理標誌證明商標”。

“炎陵黃桃,桃醉天下”,這條炎陵黃桃在央視播出的精準扶貧公益廣告詞,就是黃詩燕琢磨出來的。如今炎陵黃桃種植面積達8.9萬畝,采果面積5.2萬畝,總產量5.18萬噸,年產值突破20億元,惠及6萬多群眾,近六成貧困人口靠種植黃桃穩定脫貧。縣黃桃辦主任動情地說,“黃書記和黃桃一樣都有一顆晶亮的紅心,引領老區人民走上脫貧路”。

有人善意提醒,縣委書記公開為產品代言,會不會引來非議?他坦然說:“為老百姓脫貧站臺,我怕什麼!”

你對群眾有多好,群眾對你就有多親

“縣委書記黃詩燕,炎陵百姓好喜歡,當官不擺官架子,不恥下問真青天。”這是95歲的老黨員張朝秀寫給黃詩燕的詩句。

天坪村的張朝秀,是1960年入黨的老黨員,1979年從縣檢察院退休回到家鄉,熱心公益事業。家門口一段700多米長的公路,坑坑窪窪,30多年來,他就成了這段路的義務養護員,風雨無阻。

黃詩燕得知他的先進事跡,到他家看望,拉著老人的手坐在長凳上聊天。隨後,他組織在老人家裏召開座談會,邀請張朝秀給村裏的黨員上黨課,號召大家向張朝秀學習。

2016年11月,95歲的張朝秀去世。生前,老人拿出珍藏的一套《馬克思傳》,用牛皮紙親手封好,再三囑托兒子送給黃詩燕。書的扉頁,夾著一張張朝秀的照片,粘貼著他在2014年寫的一首詩《最美書記》,這名老黨員打心眼裏認定,黃詩燕,就是百姓心中“最美的扶貧書記”。

“你對群眾有多好,群眾對你就有多親。”黃詩燕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

張朝秀送給黃詩燕的《馬克思傳》,至今仍留在黃詩燕生前辦公室的書櫃裏。

問題必須解決!

“手術完,爸爸忍著疼痛,邊咳嗽邊工作,辦公室的燈,一直亮到後半夜。他說忙完這陣就來學校看我,可是爸爸沒有來。”黃詩燕的女兒黃心雨做了個夢,夢見還是學生的自己,在教室裏念作文《我的爸爸》。醒來,淚水盈盈,明亮寬敞的教室,卻在回憶裏莫名熟悉。

2017年教師節,黃詩燕前往霞陽鎮中學看望教師,卻在校門口停了下來,左右環顧,還沿圍墻查看一圈。

“校門離106國道這麼近,汽車這麼多,師生進出安全嗎?”

一周後,霞陽鎮中學大門及圍墻改造協調會召開。4個月後,新校門改變方向,避開了國道。校長潘社華感嘆:“校門開了35年,大家習以為常了,沒想到書記的眼睛那麼厲害,考慮得那麼周到。”

2018年春,炎陵縣城南小學三年級一班,課桌椅前頂黑板後靠墻,62名小學生塞了個滿滿當當。推開教室門,黃詩燕直奔學生課桌前,嘗試坐下,不料,身子被前後的課桌牢牢卡住。他緩緩站起來:“大班額問題必須解決!”

縣裏制定多項措施,最重要的一項是投資1.388億元興建一所芙蓉學校,新增36個教學班。

每年拿出近百萬資金表彰教育行業先進,在株洲全市率先實現全面消除大班額,獲評“全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省教育強縣”。縣中醫院、縣婦幼保健計劃生育服務中心、縣疾控中心整體搬遷投入9900萬元,2019年全面消除行政村衛生室“空白村”……黃詩燕在任的9年,是炎陵縣教育醫療發展變化最大的9年。

在炎陵,農村小學老師不願意調往城區,為啥?

霞陽鎮希望小學教師黃建花給出謎底:“教師待遇比公務員好,農村教師待遇比城裏教師好,農村每個教師都分配了安置房。黃詩燕書記的話成了共識,‘對教育怎麼重視都不為過、怎麼支持都不為過、怎麼花心血都不為過。抓教育就是抓民生,抓教育就是抓發展,抓教育就是抓未來。’”

砸鍋賣鐵,也要讓老百姓住上新房

黃詩燕調研炎陵縣易地扶貧集中安置區。

“3年時間,黃書記一共來了我家19次。”鹿原鎮上村村村民張連軍說。

張連軍是九龍工業園縣級集中安置區的第一批居民。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在黃詩燕建議下,他成為安置區的物業工作人員,妻子和女兒也實現了就業。

經摸底發現,炎陵縣2014年有1.49萬戶村民的住房存在安全隱患,全部解決需投入6億元,而炎陵當年財政收入僅7億元。連主管的住建局負責人都覺得,這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能否只解決建檔立卡貧困戶住房難題”“資金缺口大,易地搬遷建房標準是不是低一點……”黃詩燕態度堅決:“砸鍋賣鐵,也要讓百姓住上新房!”

建好的炎陵縣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

難關終於闖過。全縣1250戶貧困戶易地搬遷住進新房,2543戶貧困戶實現安居,6122戶土坯房得到改造。

副縣長盤曉文記得,設計易地扶貧搬遷住房時,農民出身的黃詩燕提出,要給群眾留一塊菜地,一個小雜屋。“為了讓我們住得安心,給每家配了60平方米的菜地。”張連軍說,“什麼事都給老百姓考慮到,這樣的縣委書記,就是群眾的親人!”

炎陵縣船形鄉水壟村134戶村民的土夯墻、杉皮頂房子,已變成了蓋著琉璃的新磚瓦房。在距水壟村40公裏之外的炎陵縣易地扶貧集中安置區內,村民魏振靈的住房更“洋氣”:嶄新的紅磚房內,煤氣竈、電飯煲俱全。“以前都是土竈黑鍋,破房爛瓦,哪裏想得到有今天咧。”魏振靈的老婆笑呵呵地說。屋後的菜地裏她種上了白菜、豌豆,還在不遠處的小雜屋裏餵了幾只雞。

如今,在炎陵,最舊的建築是縣委大院,最漂亮的是學校、醫院。

本文來自【紅網-時刻新聞】,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臺提供信息發布及傳播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