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到戲子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2

道教是我國土生土長、源於古代文化的一種民族宗教。它根深蒂固枝繁葉茂,歷史悠久。而世代相傳的災醮活動,又是弘揚、傳播道教文化的一種主要的宗教手段。民間俗稱無齋不成佛,無醮道亦無。因而,供齋醮神,設壇祭禱這種特有的儀式,便是民間夥居道人專門從事的一種重要職業。

然而鄂州的民間夥居道人卻遍布城鄉世代相傳。據相關資料介紹,除較有影響的葛山葛洪觀外,民間的道觀遺址如宋時的元妙觀、仙靈觀,南宋時期金牛的紫微觀、妙門觀,明代縣南的靈溪觀,清同治年間葛店的鬥牛觀、洞賓庵,乾隆年間太和的汪師壇、玉龍觀等,這些徒有虛名的道觀早已不復存在了。而世代相傳的夥居道人雖無需道觀棲身,但卻在千家萬戶。如沼山橋柯村的陳姓道士、臨江馬橋村的羅姓道士、石山小橋村的王姓道士、城區的汪姓道士、新廟楊家涇的楊姓道士、澤林葉家塆葉姓道士、沙窩新塆村的李姓道士等,他們的祖籍大多是從江西遷移過來,也有的是從河南、山東遷移來的。通過考察譜系,這些姓氏道士的傳承,大都超過國家關於申遺項目的譜系要求,一般都有一、二百年的歷史。如橋柯陳文棟(80歲)老人介紹,他們是從江西瑞昌遷移過來的,從事道士職業有八代人,只知道他的高祖父陳玉林,生於同治壬申(1872年),死於光緒年間;澤林葉姓道士的太祖公葉德耀,清同治年間(1862--1874)便從事道士職業;沙窩新塆的李姓道士,其家譜中記載著這樣一段歷史,一世祖含業公,曾經在上清派的茅山學過法,茅山的上清派是道教三大教派之一。尤其是有一個稱成暄公的,在明萬歷丙辰年(公元1616年)因科考落第而毅然入道,從事齋醮活動,距今390年,這能否說明他是入道最早之人還需待時日。由此可見,民間夥居道人,千百年來世代相傳至今,其歷史不可否認,在傳承、沿續道教文化方面,其地位和作用亦不可忽視。  集道、農、藝於一身 。 世世代代的夥居道人所從事的齋醮職業,往往不被人們所看重,有時還要受到政治上的打壓以至人身和家庭蒙受不幸。尤其是那個年代的破四舊運動,不少的道士,硬是含著眼淚,將挑著整擔的經書、法器一並焚燒······ 即使是這樣,他們仍然是從道之心永不變,以農為本鐵了心。那怕是在特殊的政治氣候下,暫停齋醮活動,但犁田打靶、春種秋收,永遠是他們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這說明夥居道人具有從道、務農的雙重身份。

  在夥居道中有句俗語,說是入道易,修道難,傳道內傳不外傳。這種教規在鄂州農村,從一些有名望的道士中得到印證,他們大多是父傳子,子傳孫,代代相傳這種類似嫡長制的傳承方式,隨著時代的進步,逐步發生了變化。在夥居道中,有些清規戒律是法定了的,可說是一種宗教紀律,任何從道者不得違背。如五戒或八戒--不得殺生以自活,不得葷酒以恣意,不得偷盜以自供給,不得邪淫以為悅,不得妄語以為能,不得雜臥高廣大床,不得普習香油以為華飾,不得耽著歌舞以作娼妓。道教認為,人間有王法,民間有道法,王律治人,道律治己。按道教律法有違規者,輕者被罰跪、杖責、逐出教門,重則被處死。當然,這些是針對道觀的道士而言,而民間夥居道人是道士、農民或自由職業者自然要受到國家和地方法律的制約,同樣是道士犯法與庶民同罪。盡管是這樣,有些夥居道人依然默默地恪守一些清規戒律如年輕的道士在結婚之前,一定要自覺的誦念七七,四十九天經文,然後方能結婚。這種先念經後結婚的方式,他們管叫傳度,意思是稟告祖師爺,請祖師爺放心,我雖然結了婚,一定要謹守教規不得邪淫以為悅做一個好弟子,當一個好丈夫······  民間俗說,聰明的戲子,蠢死的道士,這種說法是錯誤的。其實,道士是最有文化、最有知識最有才能的一種有道之士。舊時道士有二十幾個等級,現在雖無明顯的法位階次但對有道學修養者,一般尊稱為道長,對擔任道職、德高望重者,尊稱為大師。較有權威的法位分為五種:一是終身修道,以宮觀為家者,稱之為道士;二是學識淵博,以弘揚道教為終身職業者,稱之為學士;三是隱居出俗,不問世事,道德深厚者,稱之為隱士;四是居家修持,奉道積善,吃齋誦道者,稱之為居士;五是社會名流學者,著書立學,頌揚道教者,稱之為信士。可見,如果不是學識淵博,德行深厚,終身修道者,是難以冠其法名的。鄂州的民間夥居道人也不例外,雖不完全符合上述五種道士的標準,但大多是有一定的文化,能抄寫經文,繪畫符咒。如沙窩新灣楊家涇李姓道士家,所珍藏的一部距今有150余年的《金書二十五卷》來看,其楷書抄寫功力深厚,符咒繪圖技能逼真,且裝訂規整,強眼一看,象是一部印刷版本。這說明抄寫者是一位學識淵博、能寫會畫的 學士道人。其實,民間夥居道人個個都會吹打表演,例如所有的齋醮活動,不光只誦念經文,( 有的清念,有的唱經)還要吹打法器(笛子、鑼鼓),有時還要穿插表演(踏罡步鬥、舞旗穿花)。齋醮活動中的法器不僅是道教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還對其它民間藝術產生重大影響。如鄂州民間曲藝玉連環就是因為吸收了法器中的吹打樂器,如竹笛、鈴鐺、當鑼、馬鑼,特別是叮、當、哐的節奏,再加上融合其它姊妹藝術。的表演,使玉連環逐步形成一種新生代的曲藝形式有許多道士文武雙全多才多藝,如城區東門的汪道士,不僅會吹打絲弦鑼鼓,還會紮龍燈、紙馬,尤其是會雕制寺廟裏的菩薩、佛像,被人們譽之為道士中的多面手、民間藝人。  與民間習俗緊相連。 歷史上的道教,最初源於先秦時期民間的鬼神崇拜和巫術活動。古代的巫根據一些大家所言,它是人與神之間的中介者,能降神、解夢、預言、祈雨、醫病、占星可說是通天連地神通廣大,是封建社會不可缺少的一種職業。歷朝歷代都有巫官、方士,驗測國運、預蔔戰爭、司掌宮廷祭祀等,是其主要職能。民間的民巫則不然,它主要是司掌民間祈禳、求福,驅邪免災,預測豐歉,醫療病患等。因而,巫術中的巫舞、占蔔、禁忌、兆驗、懺緯、符咒等,都為後來的道教所承襲。所以,歷來民間齋醮活動中的許多儀節,如立幕、啟奏、發符、招魂、行錄、立幡、誦經、祈禱、上表等等,其實都源於巫術(〈巫術科學宗教與神話〉)鄂州的民間齋醮活動主要有兩種,一種叫做清(民間),一種叫做幽(地府)這兩種都與民間的習俗活動緊密相連。以喪葬為例,一般的程序為開啟、發引、迎聖、贊五路燈、架橋招亡、念經、禮懺、渡人、告簡、拔燈解結、送神、回向、化符······各地都不一樣。舊時還要為新亡者、近死者超渡亡靈,民間俗稱做七,一般要念三五天經,講究者要念七七,四十九天經。至如做清內容就更多了,如大型廟會;眾多的菩薩會(觀音、葛真人、包姑、鬥母);四時的踩青、送茅船、放生、放荷燈、開光、化龍;平常的土地、東嶽、關帝、二郎神、竈君諸神的生日,以及念皇經等,已成為民間慣例;奠土(謝土地公)、酬神(新修祠堂、廟宇、土地廟)、做解(除災難保一方平安)等等。業已被老百姓約定俗成為一種民風。  總之,紛繁龐雜的齋醮活動,已在民風民俗的大河中,世代相傳,蔚成風氣。

本文作者系鄂州市群眾藝術館副研究館員、市著名民俗專家   邵文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