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到自己血管爆裂將死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2

《危樓愚夫》劇照

2014年,尤裏·貝科夫身兼編劇和導演的俄羅斯電影《危樓愚夫》,因其“通過關註人類自身的苦難、失敗以及希望,來揭示人性神秘的深度同時又擁有藝術價值”,在四大歐洲電影節之一的洛迦諾國際電影節上斬獲唐吉訶德獎之特別提名獎等多個獎項,不少業界評論稱其為“近幾年來最好的俄羅斯電影之一”。近日,這部影片成為中國觀眾的熱門話題。

影片的俄語名是Дурак,直譯就是“傻瓜,蠢貨”,英譯名簡單直白為“The Fool”。中文片名裏交待了情境(危樓),不禁讓人想到《孟子·盡心上》中的那句話:“……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巖墻之下……”後世人大多將其總結為一種做人的勸勉之道,大意是說:在覺察到身處危險時應馬上離開,或者在預感到危險時便要防患於未然。顯然,主人公不知“君子不立於危墻之下”的道理,所以甚是貼切地冠以“危樓愚夫”之名。

某城A區的32號公寓是一棟9層樓高的瀕危建築,在過去38年未得到過任何修繕,破爛不堪。男主人公迪馬在夜裏接到電話去搶修爆裂的熱水管道,發現承重墻破裂、地基下沈、整棟樓嚴重傾斜,隨時可能坍塌。他告知市政廳需馬上疏散820位住戶。在緊急會議後,市長發現財政預算嚴重赤字、各個機構貪腐不堪、她本人也受脅迫於唯利是圖的投資商,最終決定秘密處決相關負責人為這即將逝去的近千條人命買單,以保烏紗。迪馬從槍口下撿回性命,被要求閉嘴。逃亡路上,他看到市政廳並未采取疏散行動,便不顧一切重返公寓,敲門呼喊人們離開。冬日清晨,眾人圍聚危樓之下,卻未發覺坍塌的危險。一人叫罵迪馬多事,誆騙大家。眾人紛紛響應,圍毆迪馬後重返危樓,只剩下被打得動彈不得的迪馬獨自蜷縮在大地上……

電影最為可貴的地方在於提供了一幅社會諷刺漫畫,在這幅漫畫中我們能生動地感受到你、我、他(她)正是人群中的某一個。所有人都在“苦難、失敗以及希望中”徘徊、掙紮、前進、死亡。一切抨擊、憤怒、鞭笞都會在眼前的苦難漸漸消失後變得麻木和柔弱,或是沈迷在短暫鬥爭取得成果的虛無喜悅裏,而所有罪惡都會在復雜人性的驅使下,換一身行頭卷土重來。對人性的窺探和質詢才會幫助我們找到最終的方向。

影片中的故事發生地某城很像美國電影裏的“哥譚市”,但全片並沒有訴諸美國電影的傳統核心:為大眾做出高尚犧牲的理想。迪馬不是蝙蝠俠,他只是一個普通的管道工,他是母親眼裏不懂得為過小康生活而學會算計的沒出息的兒子,是妻子口中那個活在成人世界裏的孩子。他和他那個常年義務修理公共長椅、阻止工友偷竊公家財物的“傻瓜”父親一樣,“充滿了正直,但整個生命都活在塵土裏”。所以我們應該拒絕給迪馬加載英雄的光環,他只是保留了人性中本就該有的善意,和對社會正義的渴望。比起期待“浪漫的政治”,幻想所有人都是完全無私、時時刻刻以社會利益為行為準繩的人,我們不如呼喚普通人性裏的善意種子,都可以在關乎生死時破土而出。

尤裏·貝科夫鏡像下的貪腐不堪的國家官僚階層,不是底層人民的絕對對立面,他們像多數公共選擇理論經濟學家一樣接受了日常政治的宿命——不要試圖將政治人物和官員改造成無私的人。在現實生活裏,他們也扮演著多種角色,集消費者、管理者、合作夥伴和選舉人等等身份於一身,他(她)們是兒子、父親和丈夫,也是妻子、女兒和母親,他(她)們會以各個身份的不同原則來行事。基於此,電影中所有的官僚階層都有了人性本不單一的另一面。市長尼娜出身貧農家庭,在救危樓居民於水火之前,也試圖不惜一切代價做出犧牲和掙紮,但比起微小的救助效果和自己有可能重回底層生活的恐懼,她本能地選擇了妥協。擅自挪用修繕資金的房管局局長在將死之際忽現人性的光輝,於槍口下救出給自己招來殺身之禍的迪馬,這不可琢磨的神秘人性讓電影顯得尤其真實和感人。

人們重返危樓,迪馬的一切行動都沒有發揮作用。在眾人眼中,迪馬是多管閑事、為眾人發聲卻慘遭毆打的愚夫。在上帝視角的俯拍鏡頭裏,眾人是不知好歹、死到臨頭還不明是非的愚夫。我們都曾經是迪馬,也終於成為眾人。迪馬重返危樓前,回到家中和父親話別,那個一直鼓勵迪馬正直率性的“老版迪馬”竟然第一次勸說兒子留在家中,保全性命。這不是怯懦,更不是從前正直善良的基因瞬間消亡,是“老版迪馬”在現實世界裏第一次承認真相:“我們活得像動物,死得像動物,因為我們對對方無足輕重。你常常想去幫助和拯救別人的生命,人們卻想殺了你。這周圍的世界從未改變過什麼,從未。”

來源:北京日報

作者:大禹

流程編輯:吳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