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到佛珠壞了一顆周公解夢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1.永樂大鐘不是北京城的鎮物

永樂大鐘其實是一座佛鐘。永樂皇帝鑄佛鐘並不是為了振興佛教,弘揚佛法;更不是要制作金鎮,而是為了自己的身體健康。

永樂皇帝年輕氣盛的時候,尤其是為了奪取政權的時候,他不考慮死了多少人,可是到了晚年,他長期失眠。他認為是受到因戰爭而死的冤魂野鬼的騷擾。為了緩解這個情況,輔佐他當上皇帝的道衍和尚——姚廣孝就建議他抄寫佛經。於是,朱棣花了大量時間和心血親自抄寫了四十卷的《諸佛世尊如來菩薩尊者神僧名經》和其他經文共約 20多萬字,但是依舊沒有什麼效果。

後來,姚廣孝讓他鑄一口大鐘,鐘的裏外鑄滿經文,通過鐘聲來超度屈死的孤魂野鬼。永樂大帝采納了他的建議,並把鑄造這口佛鐘列入了遷都北京的三大工程之一。

裏外全都是佛經的永樂大鐘。據考證, 這口大鐘鑄有7部佛經, 9項漢文咒語和1000 多項梵文咒語,總計23萬余字, 至今鐘文清晰可辨。

1420年,大鐘鑄好並沒有掛在佛教的寺院裏。永樂皇帝命令手下把它掛在紫禁城邊上的一處漢經廠裏——明代是內府印制經文的機構,專門印刷漢字佛經的地方叫漢經廠。印制藏文﹑蒙文、滿文等少數民族佛經的廠子叫番經廠。這座漢經廠的位置在景山的東邊,明朝後期沒落了,清乾隆年間在這個地方建起了法淵寺。

之所以把大鐘放在這裏,是因為朱棣認為能聽到鐘聲才踏實,才睡的安穩一些。自從把大鐘懸掛在漢經廠,鐘聲延綿不斷每次敲108下。佛教認為人活在世間,有一百零八種煩惱,皈依佛教就應該斷除這一百零八種煩惱。一個是剃度,頭發是煩惱絲,把頭發剃掉,從形式上去除煩惱;二是學習佛法,消除私欲與雜念,從思想上升華,煩惱自然就消失了;三就是每天專心地口中念佛經,手裏數佛珠 108顆。每數一顆佛珠就遠離一種煩惱,把108顆佛珠全數一遍,就距離一百零八種煩惱又遠了一些,從而使身心達到一種寂靜的狀態。

每天撞鐘108下與數108顆佛珠,異曲同工,也是要消除108種煩惱。既是要消除孤魂野鬼的煩惱,達到超度孤魂野鬼的目的,也是要消除永樂大帝的煩惱。

由此可見,這口永樂大鐘與五鎮沒有任何關系。當然通過聽鐘聲來延長壽命那是不可能實現的。確實在大鐘鑄成之後僅僅敲了4年,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朱棣皇上就病死於北征回師途中的榆木川(今內蒙古烏珠穆沁)時年64歲。明仁宗朱高熾繼位之後就把永樂大鐘安靜的懸掛在漢經廠了。

2.先有大鐘後有大鐘寺

永樂皇帝去世後,永樂大鐘一直在漢經廠裏閑置,無人過問。明萬歷五年即公元1577年,北京西郊新的皇家寺院萬壽寺建成。萬歷皇帝下令將永樂大鐘遷移到萬壽寺。清朝的雍正十一年(1733年),那幾年天氣幹旱,農民的收成銳減,雍正皇帝親自向上蒼祈雨,安排在京城的北邊建了一座覺生寺,因為按五方與五行的關系,北方屬水,所以祈求上天下雨,向上蒼求水要在北方,所以祈雨的覺生寺建在了京城的北邊。

懸掛永樂大鐘的鐘樓

大鐘寺山門

2014年,大鐘寺整修後開門迎客。(和冠欣 攝)

當時有一位大臣想起了萬壽寺裏的永樂大鐘,就建議把永樂大鐘移至覺生寺,並說出了理由:根據陰陽五行相生相克之說,金生水,永樂大鐘是銅的,屬金,北方屬水,把大鐘放在那裏是有利於祈雨的。雍正皇帝聽了覺得說的有道理,而且雍正皇帝也知道永樂大鐘的精美、壯觀,在明朝就是皇家大鐘,是應該再次讓它發揮作用的,就決定將此鐘遷置到地處“京城之乾方”的風水寶地覺生寺。

把大鐘從漢經廠運到萬壽寺用了30年,這回運輸可能是在方法上進行了改進,僅用了十年就完成了永樂大鐘的遷移工程。可是雍正皇帝就沒有明朝的萬歷皇帝那麼幸運了,雍正皇帝下令移鐘剛過了兩年就去世了,雍正皇帝在有生之年就沒能聽到覺生寺裏的鐘聲,直到乾隆八年(1743年),移鐘工程才完成。

因為來了永樂大鐘,覺生寺也多了一個名稱:大鐘寺。永樂大鐘在這個新家一直待到了現在。

雍正皇帝決定把大鐘挪到京城之北,用途是祈雨,所以從大鐘的位置與功能來說,都和西鎮沒有任何關系!

3.頤和園銅牛也不是水鎮

歷史上,昆明湖既是一處皇家園林的水景,也是北京城的一座蓄水庫,曾經有過“甕山泊”“大泊湖”“西湖”等多個稱呼。1750年,乾隆皇帝景仰漢武帝在長安開鑿昆明池操演水軍的事跡,將西湖更名為“昆明湖”。

據說目的是用其操練水軍,也有人說乾隆皇上修建頤和園,把昆明湖建成壽桃的形狀是為母祝壽,與水鎮無關。而且從說方位上看,頤和園、昆明湖也並不在北京城的北邊,是在覺生寺的西邊,說覺生寺的大鐘是西鎮,頤和園的昆明湖是北鎮,從方位上就自相矛盾的,還有人說水鎮的鎮物不是昆明湖,是昆明湖邊上的銅牛。

在老北京鎮水有鎮水獸是龍子叭嗄。叭嗄性好水,老北京需要設立鎮水獸的地方都是安放一只或者數只叭嗄。比如鼓樓前面的萬寧橋,老北京人管它叫後門橋,2000年後門橋進行了大規模修整,就挖出了被埋多年的鎮水獸。

萬寧橋邊的鎮水獸叭嗄。

1920年代德國攝影師佩克哈默拍攝的頤和園銅牛。

民國時期從玉泉山上看到的耕織圖。

所以頤和園的銅牛根本就不是鎮水用的,據史料記載,這只銅牛鑄造於清朝乾隆二十年1755年)是我國現存最大的古代鍍金銅牛。

乾隆帝在日常生活中經常自喻為天上的玉皇大帝,把頤和園的美景想象成天上的宮闕,把昆明湖喻為天河。有一天,乾隆望著昆明湖心想,在天河兩側應該有牛郎和織女,就安排鑄造了銅牛,擺在了昆明湖的東堤岸邊,又命人在昆明湖的西側開辟了一塊地,立了一塊刻有“織耕圖”三字下面有乾隆禦筆方印的漢白玉石碑,作為“織女”與“牛郎”遙遙相望的象征物。

主講人:趙振華,網名“一把駁克槍”。退休前從事企業管理工作40年,是地道的老北京人(在北京居住了十余代、四百年)。受家庭熏陶,他從小喜歡北京文化,近30年來收集老北京照片一萬余張、老北京歇後語近千句、老北京俗話近千句、老北京歌謠數百首。每周六晚上8點,趙老師準時在舊京圖說讀者群開講老北京。

來源 北京日報·舊京圖說

主講人 | 趙振華(一把駁克槍)

音頻整理 | 亮亮

文字整理 | ​珊水​桃源

編輯 | 黃加佳

流程編輯 吳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