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到紮針的布娃娃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陳秀華

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國家人事部、原衛生部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第三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人、中華中醫藥學會中醫藥傳承“百名高徒獎”獲得者、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三批“千百十培養對象”。現任廣東省中醫院大院傳統療法中心主任,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首批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陳全新工作室負責人。

名醫治病救人立功立德,

《仁心》欄目為當代名醫立言。

本文是39健康《仁心》欄目組時隔十年,

繼2010年對“嶺南陳氏針法”

第三代傳承人陳全新專訪後,

對“嶺南陳氏針法”第四代傳承人陳秀華教授

的深度訪談。

時間還未來到8點,作為全國門診量最高的一家醫院,位於廣州大德路上的廣東省中醫院門診大樓已人聲鼎沸,醫生的、護士的、病人的、家屬的各種聲音交織在一起,喧雜的氣氛中透著些許緊張……

走進北區三樓的傳統療法中心,裏裏外外的針灸床上已經躺滿了患者。護士點燃艾條,絲絲煙霧裊裊升起,與走廊裏飄蕩的中醫五音韻律夾雜混合,並隨著熙熙攘攘的人群,彌漫了整個樓層。

推門進屋的一個診室裏,陳秀華正在展示她的絕學,一根細細的銀針,在她拇指、食指、中指的搓放之間飛入相應穴位的淺表皮膚,不痛不癢,恍如無物,而之前患處的病痛,仿佛像遊絲般逐漸減輕直至全無。

針,是“嶺南陳氏針法”;人,是“嶺南陳氏針法”第四代傳承人陳秀華。當談及手中拿著的這根細若麥芒的銀針時,她眼裏頓時有了神彩,連音調也不自覺地升高了幾度:“我一直有個飛針夢,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讓更多的人體會和享受到‘嶺南陳氏針法’的神奇效果和針灸魅力。”

- 1 -

從小到大,我一直體會到針灸的神奇

回到上世紀70年代,隨著中醫眼科泰鬥唐由之利用“金針撥障術”治好毛主席的眼疾後,這項古老的醫術煥發新的生命。而嶺南這片土地因其獨特的地形、氣候特征,中醫藥氛圍尤為濃厚。地地道道的“西關小姐”陳秀華也在這個環境下與中醫針灸結下了不解之緣。

“上幼兒園的時候,媽媽得了面癱,看著媽媽口眼歪斜的樣子我感到很害怕,後來媽媽通過每天去醫院針灸,很快便恢復了正常。”年幼的她內心驚呼,“原來針灸是有魔法的!”自那時起,陳秀華心底便種下一顆“學習針灸”的種子;等到高考填報誌願時,毫不猶豫地填報了廣州中醫學院針灸系。

母親身上發生的“神奇”再次出現在陳秀華身上。“大一最初學針灸,一般都是在自己身上紮,學姐自告奮勇地幫我紮針,當時紮的是合谷穴,中醫‘四總歌’裏非常普通的一個穴位,沒想到頃刻之間,我的虎口處就出現了一條經絡白線,經過手腕,一直沿著手臂往上延伸,使勁用力推揉按壓都無法消散……”回憶起當時的一幕,陳秀華笑道,“那一刻,在場的所有人全都驚呆在原地。”

◎ 合谷,別名虎口。屬手陽明大腸經,在手背,第1、2掌骨間,當第二掌骨橈側的中點處。/ 123RF

“經絡白線”屬於一種很奇特的經絡現象。據統計,其臨床出現的幾率約三十至五十萬分之一,僅發生在經絡敏感人身上。“以前只是聽老師提起過,但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總會讓人覺得過於神秘,所以一直是將信將疑。沒想到自己第一次體驗紮針就出現了經絡現象,和針灸特殊的緣分更加堅定了我好好學習針灸的決心。”陳秀華說道。

1993年,陳秀華以“三好標兵”的優異成績到廣東省中醫院工作,但被分配到了急診科,她當時心裏還嘀咕著,“我學的是針灸,應該去針灸科,去急診科能做什麼?”後來才知道,當時廣東省中醫院正在創建全國首家中醫急癥醫療中心,急診科梅廣源主任想在急癥中突出中醫特色和優勢,“一針二灸三用藥”,針灸正好能發揮作用。

“當時全身心撲在業務上,一邊要不斷提高針灸臨床技能和水平,一邊還要學習內科危急癥的急救技能。”面對各種急危重癥,無論是門急診還是留觀住院病人,陳秀華從沒有停止思考,針對外感高熱證、痛癥、中風、喘證、血證和厥證六大急癥,深入挖掘醫籍文獻,借助梅廣源主任派遣到天津中醫學院一附院急診科和針灸科進修所學知識,開展急癥臨床應用,並在科主任和各位老師的指導下,撰寫六大急癥針灸診療規範,最終形成臨床路徑。

◎ 這一根根銀針,在陳秀華的手裏能造化出多少神奇,接受治療的患者最有發言權。

歷時5年內科急診臨床的打磨,猶如在戰爭中學習戰爭,讓一個初出茅廬的新手日漸老道。後來陳秀華也養成了一個習慣,去到哪裏都隨身帶著一個“百寶袋”,裏面針具、棉簽和皮膚消毒液等一應俱全,“一旦遇到突發事件,我可以隨時拿出銀針,飛針治病。”

沒想到,用針灸急救竟先發生在自己身上,“我第一胎臨產過程中出現難產,第一波劇烈宮縮之後,接近3個小時都沒有再次出現宮縮,床邊胎監檢查發現胎心加速,胎兒有缺氧征兆,當時能使用的方法都用上了,但因為胎兒及頭部特別大,無法順產。”陳秀華說,婦產科醫生建議轉手術室剖宮產,但她自己希望嘗試通過針灸催產。在與主治醫生和護士充分溝通後,陳秀華請醫生給自己紮了合谷、足三裏、三陰交三針,隨即迎來的是一陣劇烈的宮縮,胎兒順利生產。

幾年後,一位乘客在飛機上突發暈厥,呼之不應,脈微欲絕,陳秀華恰好在那趟航班上,血壓測量3次都為0,她拿出隨身攜帶的銀針及時施救,最終乘客轉危為安。事後經媒體報道,陳秀華的名字和萬米高空飛針救人的事跡首次出現在公眾面前。

“現在,預約我掛號看病的一般都是疑難雜癥。”在陳秀華看來,治愈常見病、多發病不算啥,能治疑難雜癥和治愈別人治不好的病,才更有挑戰,也更有成就感,當疑難病患者康復或治愈,她覺得比吃人參還要“補”。

◎ 因為高超的臨床技能和水平,越來越多的疑難雜癥患者慕名找到陳秀華。

- 2 -

針灸之難,難在傳承,

“嶺南陳氏針法”的十年答卷

作為“嶺南陳氏針法”的第三代傳承人,時年77歲高齡的陳全新教授在2010年接受《仁心》欄目專訪時,曾感慨說自己沒有退休的時間表,因為“針灸之難,難在傳承”,陳全新希望以余生之力培養更多的接班人。如今十年過去,以陳秀華為代表的第四代傳承人已身扛大旗,穩步將“嶺南陳氏針法”帶到了更新的高度。

在陳秀華診室墻上掛著一幅名叫《銀針隨想曲》的漫畫,是一位曾患面癱的畫家朱先生經治痊愈後的畫作。這幅畫作陳秀華一直懸掛在診室裏,珍愛有加,畫中除了將“嶺南陳氏針法”獨有的手法表現得絲絲入扣外,還時時讓她聯想起當年與恩師陳全新的緣分。

◎ 這幅《銀針隨想曲》深得陳秀華喜愛,將“嶺南陳氏飛針法”獨有的手法刻畫得栩栩如生。

“和陳全新老師初識,最早是在大學本科實習階段,我偷偷地跑到他診室看他施針,一看就入迷了。直到2001年,因為機緣巧合,與老師共用一個診室。他出身於中醫世家,名氣很大,找他的病人特別多。老師每次施針時我就在一旁觀察,仔細記錄,閑下來時就幫著老師抄方撰寫醫案。遇到一些有疑問的患者,老師一時抽不出時間解答,我就根據患者整個治療經過,耐心解答,從中對老師的診療思路也有進一步的體會和認識。”做事專註、勤奮認真的陳秀華當時給陳全新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陳老很嚴謹,對人品和技術的要求特別高,當時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第一批和第二批的全國名老中醫專家帶徒,陳老都沒有帶,等到2004年國家局第三批師帶徒時,他才答應帶徒把我招了進去,並將一身技藝傾囊相授。”陳秀華說著說著紅了眼眶,“三年跟師學習是非常辛苦的,不僅是針灸技藝的傳承,還要整理醫案、總結經驗、完成跟師筆記。按照國家局三年跟師計劃,我們每周要寫一篇周記,每月要寫一篇月記,寫完後都需要老師親力親為地修改。三年下來,老師要修改150篇周記和36篇月記,一旦中間因為某些特殊原因跟師中斷或沒寫好跟師筆記,有可能延遲出師,可以說我這一身飛針技藝都是老師嘔心瀝血、一針一穴、手把手教出來的。”

此後,進修醫生和輪科學生越來越多,陳秀華進一步創新性地提煉“練針四部曲”,將“嶺南陳氏針法”的培訓周期由3年縮短到3個月,針對不同層次、學歷和臨床經驗的人群,結合他們已有的基礎,辨證施治、因材施教,“嶺南陳氏針法”的傳承推廣由此進入嶄新的局面。“我經常教導我的學生,你們一定要好好地掌握這門絕技,就像我老師陳全新病了,我給他針灸,幫助他康復;我也有生病的一天,以後有一天我病了,你們也要用我們流派的針法給我針灸、幫我治病。”

◎ “陳全新名老中醫工作室”負責人陳秀華在授課帶徒、講解針法要領。/ 廣東省中醫院

2015年,陳秀華在醫院領導的支持下,將“嶺南陳氏針法”積極申報為國家級非遺項目。“要想申請為國家級非遺,一定要有亮點和特色,‘飛針法’以無痛、無菌、準確、快速旋轉為特點,瞬間的進針手法,病人在毫不察覺時,針已經刺入穴位,而且這種手法可以確保手指不直接接觸針體,避免針灸二次汙染。”對於“嶺南陳氏針法”的技術特點,陳秀華如數家珍:“除了飛針法,‘嶺南陳氏針法’體系還包含分級補瀉法和導氣法。受明代楊繼洲‘刺有大小’啟發,以辨證施治為基礎,遵循中醫補虛瀉實原則,將補瀉法進行量化,分為補法、瀉法和平補平瀉三類,以及輕、平、大三級,實現針刺手法量化和規範化發展史上質的飛躍。”

國家級非遺相隔了5年才一評,競爭非常激烈,“為了讓全國的非遺評審專家能更多了解嶺南針灸流派的特色和優勢,這五年,為非遺項目在省內外的傳承推廣出差特別多,年終總結,翻看非遺工作時間表,發現連續十個周末都在出差。”一路艱辛,支撐陳秀華的信念,源於老師陳全新的一番囑咐,“你不是一個人,你要帶領一個團隊,要把‘嶺南陳氏針法’高度凝練和提高,要把它傳播推廣得更遠。”

2021年6月10日,“嶺南陳氏針法”成功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拓展名錄,喜訊傳來的那一刻,陳秀華感慨萬千,“這是我回饋師恩師門最好的禮物,可以說無愧於師門,更是傳承百年嶺南針灸學術流派在全國乃至全世界的一張亮麗‘名片’。”

- 3 -

先看見再相信,讓更多人親眼見證或體驗針灸的神奇功效和魅力

針灸理論強調“得氣”才是最佳療效。但什麼是“氣”?現代科學目前仍無法給出合理解釋。所謂“得氣”,打個比方,對患者而言就是體驗到酸、麻、脹、蟻行、流水等不同針感的感覺;但因個人體質、醫生技術水平等差異,往往造成有些人體驗不到神奇功效或者療效甚微,進而極易形成針灸乃至中醫是“偽科學”的錯誤認知。

看見的力量是巨大的,因為我們認知建立的邏輯往往是“先看見再相信”,或者“看不見所以不相信”而不是“先相信再看見”。除了與業內針灸同行和專家學術交流“嶺南陳氏針法”,能讓更多老百姓親眼見證或體驗針灸的神奇魅力,為針灸正名,便成了陳秀華告誡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

◎ 一根小小的銀針,承載了陳秀華更多的夢想。

英國、法國、瑞士、德國、澳大利亞、新加坡、中國香港、中國臺灣、拉薩、北京、上海、安徽合肥、四川成都、廣東梅州、韶關乳源……一長串的國家、地區和地名,是近些年來陳秀華在工作之余,傳承推廣“嶺南陳氏針法”走過的足跡。開設非遺學堂、學術講座、義診咨詢、現場演示、互動答疑,陳秀華展示飛針絕技,用實力收獲一大批粉絲。

來自華南師範大學研究生院安寧副院長就是其中之一,在一次“非遺進校園”現場針灸體驗之後,安寧感慨道:“我以前在電視劇裏看到針灸的神奇功效,就像武俠小說裏描繪的絕世武功,我以為是戲劇故事、是假的,今天體驗過後我才知道,原來是真的!”

◎ 陳秀華教授在華南師範大學研究生院展示了“嶺南陳氏針法”的“飛針”技法,俄羅斯留學生被邀請上臺。

“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現在最緊迫的是制定標準化,背後需要大量的臨床研究數據來驗證針灸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陳秀華坦言這一步非常艱難:“發布一個國際標準或團體標準,從申報標書到課題結題,然後發表論文、制定標準,再面向全國與全世界推廣應用,往往需要10年甚至更長的時間。”目前,陳秀華團隊對睡眠障礙、頸椎病、面癱、多囊卵巢綜合癥、特異性皮炎共五個病癥已制訂診療方案和技術操作規範;其中“嶺南陳氏針法治療頸椎病技術操作規範”在2020年9月獲得世界中醫藥聯合會國際組織標準立項。但世界衛生組織(WHO)推薦的針灸治療病種有77種之多,其中43種疾病被認為是針灸的適應癥,針灸的臨床研究與標準化工作仍然任重而道遠……

訪談臨近結束的時候,“嶺南陳氏針法”非遺工作室秘書、廣東省中醫院大院傳統療法中心李穎副主任醫師向我們分享了一段視頻,視頻裏陳秀華5歲的二胎女兒帶著自己的小小急救包,一邊喃喃自語:我是小小中醫生,一邊學著媽媽有模有樣地在布娃娃上紮著針。

“生活工作化,工作生活化”,陳主任說這就是自己和二胎女兒的親子日常。

通訊員:查冠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