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到大肥豬擋路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2

貴陽網訊 公歷2020年5月25日(伊歷1441年的10月1日)是穆斯林的開齋節。封齋29天後,迪拜的阿蔔杜拉·阿漢莫德·默罕默德·薩拉,一大早駕駛自己的蘭博基尼前往當地豪華菜場之一的“Waterfront Market”(新魚市場)購買食材。除了選購市場裏常見的蝦蟹、海魚,薩拉還踱步精品蔬菜區,精心挑選了兩個大白蘿蔔捧在懷裏。滿載而歸的他,準備請廚師將這兩個“大寶貝”進行腌漬以後,佐以上等魚子醬食用……

無獨有偶,位於亞洲大陸中南半島的泰國,吃膩了海味的當地人,也尤其青睞一種不可多得的“綠色美味”——西蘭花。他們多將這種蔬菜做成美味沙拉,抵禦熱帶季風氣候帶來的熱浪。

外國人正在餐桌上品嘗一抹甘甜,殊不知,這些綠色蔬菜背後,蘊含烏蒙山下“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勞動人民的汗水。它們不僅“Made In China”(中國制造),更“Made In WeiNing”(威寧制造)。

近年來,威寧縣由種植低效作物發展為“短平快”蔬菜產業,截至8月中旬,全縣40余萬畝蔬菜基地累計銷售各類蔬菜30.96萬噸。其中,累計出口蔬菜1.06萬噸,出口金額1676.39萬元。昔日貴州的特困縣,改變正在悄然發生……

借助多方優勢 大力種植冷涼蔬菜遠銷海外

貴州省西北部的威寧彜族回族苗族自治縣境,位於東經103°36′-104°45,北緯26°36′-27°26之間,平均海拔2200米,屬於典型的高原臺地。低緯度、高海拔為這片土地帶來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加上烏蒙山脈的眷顧,該地年溫差小,日溫差大,冬暖夏涼的優勢非常突出,該氣候特征被冠以“天然涼棚氣候”。

作為貴州省面積最大,也是我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縣,威寧在此前很長一段時間,種植玉米、土豆等傳統作物,經濟效益差,很難支撐脫貧攻堅重任,產業轉型迫在眉睫。

2019年,貴州省委深化農業革命“八要素”的春風吹來,在1年時間內,威寧縣建起40萬畝蔬菜基地,由種植低效作物發展為“短平快”蔬菜產業。得益於“天然涼棚氣候”,田地裏“沈睡”著許多冷涼蔬菜,它們在西南地區還有一個常用名——反季節蔬菜。

平凡的蔬菜,何以受到海外大眾的追捧?“威寧蔬菜——高原上的清甜之味”,在貴州境內的高速公路上,綠白相間的大型廣告牌沿路樹立,這正是其中原因。

冷涼蔬菜多生長在夏季氣候冷涼、冬季嚴寒、風大風盛的高原、高山地貌。這樣的環境下,作物出現病蟲害的概率小。並且,日照時間長、雨熱同期、晝夜溫差大的特點,還有利於蔬菜中糖分和幹物質的積累,造就蔬菜營養多、品質高,味道甜的優勢。在與威寧結對幫扶城市廣州番禺區的幫助下,冷涼蔬菜打開新世界的大門並讓其為之驚艷。

嚴格遵循迪拜市場標準 精量化培育“迪拜蘿蔔”

“嫩白碧綠葉清瑩,甜如蜜水脆如菱。”代號為“大韓白春”的蘿蔔品種,從貴州的小縣城,飄洋過海送到迪拜土豪的餐桌。

威寧縣高山園區種植了1.1萬畝冷涼蔬菜,原本冬天才能吃到的蘿蔔,8月份才經歷豐收。“我們的蘿蔔出去鍍一層金。”負責人秦天彪說,迪拜自有“遍地黃金、富得流油”的說法,但在熱帶地區,種植綠色蔬菜難度很大。迪拜任何市場裏,你不難見到這樣一副場景:三文魚、帝王蟹、甚至罕見的臺灣藍魚成堆擺放且價格低廉,但另一旁的水果蔬菜卻驚為“天價”。威寧蘿蔔,在迪拜身價甚至飆升不止10倍。

一顆銷往迪拜的蘿蔔,采用包衣種子進行播種,這顆類似於膠囊的丸粒化種子,外面包裹能促進種子發育的微量元素,更適用於精量化種植。充分發酵過的農家肥,在作物生長期間,也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保證蘿蔔營養均衡,形狀豐滿。

秦天彪與基地工作的村民,每天最重要的任務就是觀察作物的生長情況。蘿蔔長得好自然少不了害蟲的光顧,為培育出潔白無暇的有機產品,大家研究出一套“以蟲治蟲、以菌治蟲、以菌治菌”的方法。

近兩個月的悉心照料,“大韓白玉“不負眾望。秦天彪俯下身子,拔出一顆略帶泥痕的蘿蔔,外皮飽滿、光滑且色澤均勻,蘿蔔身與桿相接的地方白綠分明。用小刀橫截面切開,內部通透如玉、溢出的汁水在陽光的照射下反著白光,肉眼看去整個蘿蔔果肉通透,中部極易出現“空花”的地方肉質緊實。“這,就是迪拜老板要求的標準。”

采收、清洗、挑選……蘿蔔身長必須在38cm,上下浮動不超過2cm;重量保持在0.75kg-1kg之間;此外,蘿蔔上部綠葉,須在3-5cm內,長了運輸途中易爛,短了蘿蔔易縮水,影響外觀、口感。入圍的“佼佼者”在套膜後,在冷庫內冷藏12小時,裝箱放進冷藏車。每個箱子固定裝10-11個蘿蔔,總重量8kg/件。“迪拜老板很註重斤兩問題,如果缺斤少兩,會給引來官司。”秦天彪說。

在廣州的碼頭,這批來自歐亞大陸東部的選手會轉移進冷藏船,在2-4攝氏度的環境下,待上一個多月,它們就能完成自己的“鍍金之旅”:被某位米其林大廚做成一道極具風味的中東菜肴,也可能流入某個高級中餐廳,被雕刻成中國龍、大牡丹、玉如意等富有中國韻味的食品雕塑,點綴餐桌。

“鮮”字訣當先 東南亞訂單最快次日送達

同樣屬於冷涼蔬菜的西蘭花,在采收後,則乘著冷藏車駛入東南亞境內,感受另一番異域風情。

冷涼蔬菜在寧夏、內蒙古、河北等地也進行規模種植,而威寧,由於靠近雲南河口,借助地理優勢,斬獲不少東南亞訂單。

在易地種植基地內,趙遠貞正和工友們一起,為7月份種下的1500畝西蘭花打芽。西蘭花種植呈豎帶狀,一年收成2次。剛到基地沒多久的她,碰上6月的第一次豐收。一條西蘭花帶分配3人,兩名工友站在花帶兩側彎下腰,一只手扒開花心周圍的雜葉,一只手拿著鐮刀迅速一揮,一朵油綠色的西蘭花便采摘成功,起身放入腳旁的簍子裏,等待另1名工友將其搬到基地路坎邊的運輸車裏,這樣“流水線”式的熱鬧場面,在采收時候都會出現。

“采收就是要搶時間,不能控制作物生長速度,只有提高效率,一人一天得收500斤”。趙遠貞說,東南亞市場需要的西蘭花,重量在300g-400g之間,且花頭大小只能與成人兩拳並攏相仿。效率低的後果,是看到西蘭花頭向四處發散生長,綠色花蕾變黃,不再符合出口要求。

采收結束,滿載的運輸車回冷庫冷藏,用泡沫箱子打包西蘭花,鋪上透氣的薄膜隔斷,再往上方加碎冰,接下來“搶時間”的活路,開始交給冷藏車司機。

行駛近900公裏,約10小時後,貨車進入河口口岸,報關後向對岸的越南老街省駛去。從威寧縣出口的的蔬菜,最快24小時就被廚師佐以鮮蝦做成沙拉,或者簡單焯水配上芥末醬油,被端上泰國等東南亞人民的餐桌。

此時,2000多公裏以外的貴州威寧縣,趙遠貞結束一天的勞作。回到公司,在食堂吃到了一道西紅柿肉片炒西蘭花,口感清脆。

家門口工作收入可觀 一方水土養得活一方人

近年來,威寧縣利用冷涼氣候優勢,大力發展無公害冷涼蔬菜種植,所產蔬菜不僅暢銷國內,還出口海外。根據目前蔬菜種植情況,預計蔬菜8月至2021年1月份,產量將達105萬噸。

40萬畝蔬菜基地建設以來,共帶動56.7萬人增收,解決3.4萬人就業,冷涼蔬菜種植已經成為高原群眾的主要經濟來源之一。預計2020年全縣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1498元,其中來自農業產業收入預計達5170元以上。

蔡三爾今年47歲,是一名精準扶貧戶,也是威寧新一佳農業發展有限責任公司的“骨幹標兵“。一年的時間,從剛開始心裏打鼓,到樂在其中,她感觸良多。

2018年以前,蔡三爾務農維生,為養活5個孩子,丈夫前往海南,貴陽等地打零工,工資收入極不穩定,一家人團圓時光少之又少。家裏有幾畝地,種植玉米、土豆等傳統作物,經濟收益不高,每年年末只有賣掉自家養的大肥豬,才能換錢來用。眼看孩子又要交學費了,蔡三爾心裏很著急。

拮據的狀態在去年7月出現轉折。“有老板在村裏招人,為給娃娃掙學費,我就去上班了。“蔡三爾沒想到,在新一佳公司,憑借自己的種植經驗一天居然有120元工資。一個月下來,總共3600元,還包吃包住,免費提供技術指導。

從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到一方水土養得活一方人,蔡三爾的身影日復一日穿梭於田間地頭,不久以後,遠在外地的丈夫也回來上班,與她成為同事。

每天農忙後的空閑時間,夫妻倆喜歡打開手機視頻,撥給遠在外地的孩子。在陽光的照耀下,兩人的笑容很燦爛,而他們身後的田地,以及不遠處即將投產的蔬菜加工廠,又開始孕育著新的“綠色希望”……

記者手記:

都說貴州地無三裏平,天無三日晴,人無三兩銀。坐車行駛在整個威寧縣城,乃至鄉鎮小道,除天氣時晴時陰,地不平,人貧困的窘迫場景我沒見到。相反,出現在眼前的,是城區一幢幢嶄新電梯小高層,上面寫著“威寧易地扶貧搬遷小區”;一條條幹凈且寬敞,可以雙向會車的柏油路;一張張村民樸實的笑臉,包容而友好。

在這個主攻蔬菜的小縣城,藏在田間地頭的,是大山深處人們賴以生存的一蔬一食,也是是大家久久為攻立下的戰果,更是能支撐他們構建美麗鄉村的智慧結晶。

過去,由於地勢限制,威寧被大山裹挾。而現在,道路不平,我們鋪;山脈擋道,我們穿;河流阻隔,我們跨。從縣縣通高速,到村村通公路,家家有網絡,威寧在基建中念好“通”字,打開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這些道路,不僅通向大山外的天地,更通向美好的未來。

(貴陽日報融媒體記者 陳佳藝 實習記者 李黎明)

編輯:李奕璇

統籌:汪東偉

編審:幹江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