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見牛在路邊吃草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蔚縣豆腐幹遠近聞名,大街小巷隨處可以看到賣豆腐幹的小販。新京報記者 王巍 拍攝 制作

在河北省蔚縣生活的人們,明顯感覺17日比前幾天都冷。古墻下的早市商販,除了煨鹵水豆腐的攤位,能聚起三兩個顧客外,其他攤位,多半收到的是來往行人的匆匆一眼。而在古墻十公裏外的一些村落,能見到點點散開的牛羊,在廣袤的田地上,靜靜地啃著混雜著雪和泥的稭稈。

冬日裏蔚縣附近村子的農田。新京報記者 王巍 攝

據悉,受冷空氣影響,17日到18日早晨,河北全省大部分地區普遍下降5℃-8℃,局地下降8℃-10℃,張家口、承德地區的最低溫度,在-15℃到-18℃附近。

蔚縣附近水庫冰面封凍。新京報記者 王巍 攝

農田裏帶著殘雪的玉米稭稈堆。新京報記者 王巍 攝

“熱豆腐”更討顧客

600多年前的夯土包磚城墻,仍將墻外的攤位集市,和墻內的鬥拱磚樓,徹底地分隔開來。連通墻內外的門樓下,裹著大衣的林大姐,在一座豆腐作坊前,支起一張桌子,下面的石頭爐子,小火煨著鹵水裏的豆腐筋。豆腐筋不按斤賣,按條賣,一塊錢兩根。

來來往往的人們在蔚州古城城門洞中穿梭著。新京報記者 王巍 攝

古城內角樓、鼓樓、衙署、廟宇,基本保持著千百年前的風貌,從城內向遠處望去,能清晰看到小五臺山上的雪冠。城內的店鋪大多是拱檐建築,康芳經營的門店,是城內店鋪中年份最久的一家。“我們家這房子,有110多年的歷史。”康芳介紹,從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那會兒,五香豆腐幹、熏豆腐幹,還有熱湯裏的豆腐筋,就是蔚縣街頭巷尾的美食,“這邊的豆腐幹,就是‘軟的瓷實,硬的筋道’。”

南百日化店這棟樓屹立在古城已經有110多年了。新京報記者 王巍 攝

在南百日化店裏,售賣的還有難得一見的“老物件”。新京報記者 王巍 攝

康芳透過窗欞,就能看到十字路口夾角處的豆腐攤。“天太冷,這幾天顧客不多。估計人們都用手機買東西了吧,出門買東西,不如在家等送貨上門方便。”

如今,熏豆腐幹也在爐火上慢慢煨著了。“天冷,涼的豆腐,吃著不好。”林大姐快要60歲,賣了30多年的豆腐,她將熏豆腐幹、豆腐筋放進始終保持溫水的鋁盆裏。不時有騎電動車的顧客,拉下口罩來,要求買一斤,也有小汽車搖下窗戶來,伸手買幾塊。

“這座小城的每個街道,我都走過。這些年,建築沒怎麼變化,就是最早人們是趕牛馬車進城,後來是騎自行車、推地排車,現在是開四輪子的汽車,轟隆隆進門洞了。”

農人施肥忙得出汗

“稭稈凍住,牛也得吃。”小窪村村民劉二武的摩托三輪車上,裝了大半車牛糞,他有些感嘆,這天一冷起來,牛糞都變少了。

800斤的西門塔爾牛,矗在地面上,是一個龐然大物。劉二武最外面一層棉襖始終敞著,夾雜著碎稭稈的牛糞,被鐵鍁掄出一道弧線,最後再“啪!”一聲墜進鐵皮車廂裏。“將牛在這塊地裏拉出的糞,再運到另一塊地裏,就是給地裏送肥料了嘛。”

小窪村村民劉二武家養的牛。新京報記者 王巍 攝

稭稈被凍得硬邦邦的,混合著冰雪和泥土,在一只牛的嘴裏來回咀嚼。不遠處,一只背上大塊花色的奶牛,朝人低吟。劉二武說,村裏有十幾戶人家都養牛,都是將牛白天放在地裏,吃玉米稭稈;到天黑的時候,再把它們拉回家吃玉米粒和專門買的飼料。

“養牛最少得養三只牛,這樣年底能賣一只牛;剩下的兩只牛,會生幾個牛犢,把它們養一年後,到明年就可以再賣一只。”劉二武已經養了七八年牛,平均每年都要賣一只,“養牛就是太費力氣,不能讓它丟了,也不能讓它病了。一只牛要是能賣個七八千,還是會比種地掙得多一些。”

蔚縣附近農莊裏牛羊正在吃草。新京報記者 王巍 攝

傍晚的田地上,已經零下12℃,71歲的劉保贏沒戴手套,開著一輛電動三輪車急速從地裏衝到路邊上。他沒覺得近期的冷空氣對自己影響有多大,反正每天來地裏都是幹活,幹完活一樣都是滿頭大汗。

“種地和養牛都是慢功夫。我們這兒的莊稼,是一年一季。玉米收完後,地裏就不長東西了。只能等到來年再種。養牛也是這樣,一養就得養一年,才能見到錢。這期間,一旦牛病了,死了,就白費時間了。”劉保贏有一個總結,自家養牛,基本上每三個牛犢,養半路就要折一個。

今年,劉二武養了三只牛。他希望明年春天能產下一只健康的牛犢,這樣就可以賣掉一只成年牛,換些錢,給在大城市裏上大學的孩子寄生活費。

新京報記者 趙利新 攝影/視頻制作 王巍

編輯 唐崢 校對 付春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