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到在大海波浪邊遊玩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編者按】

偉大的城市總與水為伴。在人類逐水而居的時代,大河大城的故事並不鮮見。

貫穿中山中心城區的岐江河有著上千年歷史。千年岐江,是中山城市文明的原點,香山文化的發源地,工業文明和城市化的主陣地,也是中山未來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從江河時代走向海洋時代的起點。

從2012年岐江新城理念提出,到2021年“3+4”重大平臺建設,回望近10年,岐江河一直是中山城市發展的核心。在“雙區”建設背景下,岐江新城被賦予了城市未來新客廳的角色。

今年7月,中山啟動岐江河綜合整治行動,提出“河暢、水清、堤固、岸綠、景美”的治理目標,提升岐江河城市綜合環境。岐江河承載著厚重的人文歷史,蘊藏著城市發展的潛力,保護好岐江河對中山經濟社會發展意義重大。圍繞岐江河的城市布局不斷推進。城市發展回到岐江河這個原點,是中山重塑城市核心競爭力的必然之舉,也是新時期發展新起點。本期《南方日報·中山觀察》推出“岐江問水”系列報道,對中山母親河的過去、現在、未來給予關註,對岐江河的生態、民生、城建等問題進行梳理。

從岐江河出發,中山正在尋找融灣入海的新路徑。

中山,原是孤懸珠江口外伶仃洋上的一個島嶼,名曰香山島,因島上的香山山脈(今五桂山)而得名。向海而生,是中山這座城市的生存之道。在逐水而居的生命本能下,岐江河成為中山城市文明的原點。在山與海的故事中,岐江河是繞不過的部分。

一脈千年,一部岐江河史,就是一部流動的中山城市發展史。

夢起岐江。中山最早的商業圈、現代工業都誕生在岐江河一河兩岸。近代中山更是名人薈萃,成為中國向外看世界的重要窗口。乘改革開放之風。以岐江河為輻射點,中山專業鎮經濟繁榮發展,創造出廣東“四小虎”的奇跡。

岐江河。南方+葉誌文拍攝

逐浪灣區,向海而興,岐江河仍是中山從江河時代邁向海洋時代的舞臺。從岐江新城到火炬開發區,再到伶仃洋畔的翠亨新區,自西向東,連成射向珠江口東岸和大灣區的一支利箭,三大區域是中山參與灣區競爭的“勝負手”,承接“黃金資源”的“金飯碗”。

靜靜流淌的岐江河見證和記錄了中山曾經的榮光,也承載著中山城市發展的新夢想。岐江河之於中山的重要性不斷加重,從歷年來的治水行動,到岐江新城規劃,再到被列入城市重大發展平臺,岐江河是中山城市發展的重要風向標。

在打響全面提升城市綜合競爭力攻堅戰的背景下,問策岐江治理,是應有之義。

岐江問水,是問來時路,更是問未來。

岐江問水,首問當問人文。

秦漢以來,香山先後隸屬番禺、東莞,至南宋時期,香山才正式立縣,元代,香山島才與大陸相連。岐江河正是在香山從海島向海濱地區轉變過程中,逐漸匯流成河,穿城而過。

“臺山初罷霧,岐海正分流。漁浦揚來笛,鴻逵翼去舟。”一千年前,早在香山立縣前,岐江河成河前,唐代香山人鄭愚泛舟香山,寫下詩歌《泛石岐海》,記錄下千年前石岐漁港的繁華景象,香山風貌也由此進入中原文人雅客的視野。

傳說中“秤土”選址的香山縣城“鐵城”就位於岐江河邊。明代以來,香山成為內地與澳門聯系的重要通道。如今深藏於五桂山脈中的岐澳古道修築於清代,是連接香山縣城和澳門的通道。70多公裏的古道並不算長,但卻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之一,更是國人看世界的重要窗口。當年出洋打拼的第一代華僑,不少就是通過岐澳古道走向澳門,乘船出海。孫中山先生當年赴檀香山讀書,也是從澳門乘船出發,途中,他“始見輪舟之奇,滄海之闊。自是有慕西學之心,窮天地之想”。

位於中山市南區的中國百貨先驅馬應彪銅像。南方+ 李姍恒 拍攝

有人說,一條岐澳古道是半部中國近代史,岐澳古道開啟了近代國人向海洋文化的探索。從岐江河通向大海,開放之風從岐澳古道穿越五桂山脈吹來,香山成為最先接觸海洋文明的地區。自近代以來,無論是在思想界、商界或是政界,香山人才輩出,走出了一批敢想敢闖的先行者,如開風氣之先、“睜眼看世界”的容閎、鄭觀應等一批近代思想先驅;如開啟中國百貨現代化的中國四大百貨創始人郭樂、蔡昌、李敏周、馬應彪;如“天下為公”“敢為天下先”的孫中山先生等。

山河海之間孕育出開放包容、融合中西的香山文化,這也是岐江河流域文化的底蘊,中山城市精神的濃縮。

岐江治水,當復岐江之魂,喚醒“闖”的精神,再塑城市精神。

萋萋芳草,悠悠岐江。

由粵中船廠舊址改造而成的岐江公園,像鑲嵌在岐江河畔上的一塊寶石。公園內,兒童嬉鬧,老人踱步,情侶竊語,這是繁忙都市中的一片樂園,也是中山對“人河城”共處之道的反思。

在設計岐江公園時,首席設計師俞孔堅教授把對親水的向往和對足下文化的珍惜融入其中。如今,公園內保留了粵中船廠船塢、骨骼水塔、鐵軌、機器、龍門吊等帶有工業印記物品。站在公園裏的親水平臺上,遠可觀兩岸都市商圈,近可賞水岸美景、“野草之美”,從這些舊物件中,人們還可追憶那個誕生在城央岐江河畔上的工業巨頭。

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岐江河進入到深入治理階段,岐江公園正是誕生在那個時代。“退二進三”,還河於民,再造宜居岐江,是治理核心。

岐江河。南方+葉誌文拍攝

2010年,在辛亥革命100周年之際,中山啟動包括以岐江河為核心的“水體凈化”工程在內的十大民生工程,沿岸治理、江景亮化、岐江夜遊,岐江河舊貌換新。

2012年,岐江新城概念提出,一個新的“強心”計劃讓岐江河再次進入城市發展的核心議題。2019年,岐江新城的概念得到升華。當年,中山發布《中山市岐江新城提升規劃》和《中山市岐江河一河兩岸城市設計》,融合產業、人文、交通、生態等多種功能的岐江新城被賦予城市新客廳的新角色。

圍繞復水清源、縫合兩岸交通、豐富濱水空間、喚醒歷史人文記憶等目標,中山還提出打造安全幹凈的清澈岐江、創新集聚的繁榮岐江、城河交互的共生岐江、輕松閑適的優雅岐江、多模出行的暢通岐江、聚集中山印記的活力岐江、展示灣區城市形象的魅力岐江等形態。在岐江河多種形象的背後,都指向一個本質——以人為本。

當下,岐江治水,是治城,更是凝心。

岐江河,西江水系,南北走向,全長39公裏,貫穿中山市城區和11個鎮區,平均河面寬150米,具有灌溉、調蓄洪水、排澇、納汙、城市景觀及通航等功能……這是官方對岐江河的註釋。

岐江河孕育了中山城,岐江河一河兩岸是中山城市治理的天然博物館。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岐江河一河兩岸都是中山的一張名片。自南宋末年開始評選的“香山八景”,“石岐晚渡”多次入選,在1985年評選的“中山十景”中,“岐江晚望”再度入選。

岐江河一河兩岸是中山城市發展的起點。元明以來,以“岐江河—縣城”為原點,香山進入城市建設的上升期。自明代開始,岐江河畔就集聚了著名的“十八間”商鋪,岐江河上的商圈由此發端。

百年前,岐江河是香山的交通要道,人們乘船抵達香山,在天字碼頭附近上岸便可見“迎恩閣”,那是香山縣接待過往官差的驛站。從“迎恩閣”通往縣城“鐵城”西門的是曲折相同的“迎恩街”,也即後來的“觀瀾街”。民國初年,吳鐵城、朱執信等縣長拆城墻、修馬路,原先曲折相通的石街,搖身變成了岐江邊首條官修“大馬路”。1925年孫中山先生逝世後,為了紀念孫中山先生,這條馬路被命名為“孫文路”。

岐江河航拍。南方拍客供圖

新中國成立後,在岐江河上建橋,成為岐江河上的頭等大事。軍民合力下,歷時數月,第一代木質岐江橋在1951年1月竣工通車。1976年,岐江橋升級為鋼筋混凝土大橋。岐江橋的修建,結束了岐江兩岸的船渡通行歷史,也開啟了城市西進的時代,千年分割的岐江兩岸連成一片。

不斷擴大的城市“反噬”了作為城市原點的岐江河。在中山大規模城市建設中,岐江河一度陷入碎片化治理的困局。隨著傳統沿江商圈的衰落和商業中心的轉移,岐江河岸線活力減弱、生態環境破壞、人文脈絡斷裂、沿江空間侵占等問題漸顯,山水田城的格局逐漸模糊。

環顧珠三角,關於大河大城的故事不斷上新。廣州謀劃珠江沿岸高質量發展,啟動新一輪治水,珠海建設“一帶九灣”,東莞打造“三江六岸”……珠三角各地將濱江、環灣、濱水區域作為提升城市品質、展現城市特色的戰略性區域進行打造。

岐江河對於中山的重要性,就如西湖之於杭州,珠江之於廣州。在翻湧城市競合浪潮中,平靜的岐江河也翻起了波浪。從岐江新城到“3+4”重大平臺,從傳統人文中心到面向大灣區的城市新客廳,一張以岐江河為起點,山河海共舞的江海新圖徐徐展開。

岐江治水,向內強心,是中山再復城市榮光,走向灣區的必由之路。

【策劃】羅麗娟 雷海泉

【采寫】雷海泉

【圖片】南方日報資料圖

【作者】 雷海泉

興中道

來源:南方+ - 創造更多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