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道場是什麼意思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2

什麼是夢呢?

先品一首詞。人間有五品,一品比一品淡,境界卻是一品比一品高,即品酒,品茶,品蘭,品詞,品道。

誰念西風獨自涼,蕭蕭黃葉閉疏窗,沈思往事立殘陽。被酒莫驚春睡重,賭書消得潑茶香,當時只道是尋常。

這首詞是納蘭性德的傑作,直擊人心軟處,傷處,痛處,不可追處。正所謂,二十年前曾去路,三千裏外做行人……

一開篇就是“誰念”的詰問,我們看這個誰念的多種情境應用。

誰念春風十裏桃花,蝶戀陌上雙燕戲過江水……

誰念娑婆舊恨今世情緣,道一聲冤家,一路走好……

誰念千萬彩票明朝得中,寶馬奔馳,美人夜宿……

誰念十年寒窗,一朝題名,左禽右獸,指點百年江山……

誰念,念念相續,念念在此,如魚吐泡,一個接著一個,妙在誰?好像是說詞人自己,又好像是說別人,又好像在問,我是誰?其實是說所有人,人老了,傷今懷舊,不就是誰念西風獨自涼?

“西風”二字直接奠定了整首詞傷秋的意境。此處詞人傷秋,秋更不傷,秋的氣息,秋的收獲,自然而然。詞人再遣一個“獨自涼”的孤苦無助……無邊黃葉蕭蕭下,詞人站在殘陽裏追憶那些曾經刻骨銘心的愛情與往事,不覺回到過去,與有情人春睡,品酒,品茶,娛樂,談笑……哎!秋夢無痕,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哎!三千裏外做行人罷了……

這就是一個完整的白日夢,人道大夢由三部分組成,白日夢,夜間夢,生死夢,茶要一口一口喝,夢要一步一步解。

我們再品一首蘇軾的詞,代表夜間夢的傑作。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時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蘇大師的詞非常圓融,最少有三重境界融合一起,一寫景,二寫人,三寫道。

缺月掛疏桐,是景,也是寫人,缺月暗示蘇軾人生仕途已有缺,掛疏桐,暗示他不看好當時的時局,疏,沒葉子了,就是入冬了。同時也是暗示人道的缺陷和娑婆世界的不完美。有人問佛∶為何不給世間所有的女子羞花閉月的容顏?佛說∶那只是曇花一現,用來蒙蔽世俗的眼, 沒有什麼美可以抵過一顆純凈仁愛的心, 我把它賜給每一位女子,可有人讓她蒙上了灰。 有人問佛∶世間為何有那麼多遺憾? 佛說∶這是一個婆娑世界,婆娑即遺憾,沒有遺憾,給你再多幸福也不會體會到快樂……

漏斷人初靜,是說夜已沈默 ,心事向誰說?時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有人有鴻雁。此地依然在暗示道,譬喻修行已入佳境,已無漏,能入靜,這時已很少能有知音了,如幽人,如孤鴻。

第二段,看似寫孤獨的鴻雁,卻是寫人,寫悟道,寫人呢,是有個故事,說蘇大師跟一位女子的情長緣淺的舊事。重點說一下悟道,驚起卻回頭,驚起是整首詞的詞眼,為什麼驚起?是偶然事件?還是必然事件?驚起了什麼?驚起了夜間夢,驚醒了生死夢,孔明說,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

卻回頭,這個回字傳神。浪子回頭金不換,苦海無邊回頭是岸,回光返照自性。顏回,七十二賢之首,為什麼回是首?孔子稱贊“賢哉,回也”,“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史記:“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之醜也;道即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國者之醜也”。意思是說,一個人不修道,是醜陋的,一個有道之人,國家不懂得尊重和任用,這個國家是醜陋的。這樣,顏回就只能終生不仕,惟以“願貧如富,賤如貴,無勇而威,與士交通,終身無患難”。孔子贊其:“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惟我與爾有是夫!”所以,這個回字需要下功夫參悟透徹……

能回者,肯定不會再棲於無有道德、功德的寒枝上,行為上,故只能棲於白沙之洲,這裏又是一個需要下功夫參悟透徹的地方。看紅樓夢結尾,“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幹凈!”這個是隱喻紅樓之夢之結局,這個結局不悲不喜,說有相而無相,實為天下蒼生開道開路,否則如何能成為四大名著之首?

“我所居兮,青埂之峰。我所遊兮,鴻蒙太空。誰與我遊兮,吾誰與從?渺渺茫茫兮,歸彼大荒。”這是懸崖撒手,凡心已褪,大夢已覺,見道見性後的通天之路……

人生最大的夢就是生死夢了,從生到死是被動打破生死夢,修行是為了主動打破生死夢。莊子是這麼描述這個生死大夢的,“方其夢也,不知其夢也,夢之中又占其夢焉,覺而後知其夢也;且有大覺,而後知此其大夢也。”意思是我們這個生死大夢是夢中套夢,人處在夢中不知道是夢,只有大覺後,才能身在夢中知是夢。莊子還說,“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過隙,忽然而已。”這麼短的的一個夢,與其浪費時間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齊物歸元修道而去……

如何解夢?

拋磚引玉,解夢的次第如下:

1、辯周蝶,起疑情;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李商隱的詩跟前面納蘭性德的詞是相應的,“當時只道是尋常”,此句和只是當時已惘然,是一個意思,倆人都已在三千裏外做行人了,卻不約而同,思念二十年前曾去路,覺得那個曾去路是那麼的一段美好時光,可惜那時候沒有當回事,一個是尋常,一個是已惘然……此情此景,君要潸然淚下,我必再來一曲,“一個是閬苑仙葩,一個是美玉無暇,若說沒奇緣,今生偏又遇著他,若說有奇緣,如何心事終虛化,一個枉自蹉呀,一個空勞牽掛,一個是水中月,一個是鏡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淚珠兒,怎經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

是不是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啊?所以說自古才子佳人大意相通,誰念此情此景此夢此人?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是說詩人心亂無極,二十五根弦斷成五十弦,已經無法再彈,沈浸在誰念西風獨自涼的追夢之中,什麼夢啊?他舉了兩個栗子,一個是莊子夢見蝴蝶,最後搞不清自己是莊子還是蝴蝶?這就是生死夢中起疑情了,我究竟是誰啊?是謂: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另一個夢是望帝輪回轉世為杜鵑,為他無盡的情與恨啼血到淚哀鳴。依然執著於前身舊事,不能忘懷……連疑情都沒起,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這個境界復雜了,恰似悲情萬裏如雨,思念一劫淚化滄海……詩人是說他的眼睛如水中月,眼淚如滄海,還是說他踏盡天下路,內心一輪明月照滄海,大覺之後欣喜把淚垂呢?也許是一語雙關,後人也就只能隨緣的看緣,隨悟的看悟了,這也是太白金星說的若能等到藍天日暖,那麼玉自生煙了……

2、所知障,純粹理性批判;

所知障是什麼?舉個栗子,三生三世十裏桃花裏的渡劫,在劫中你永遠搞不清楚自己是誰?我是誰?誰是我?渡完劫才明白,如是如是!三生三世的歌詞很美:“灼灼桃花涼,今生愈漸滾燙,一朵已放心上,足夠三生三世背影成雙……握不緊那段過往,冥滅了結魄光芒,那一滴離別的淚,灼燒著我的胸膛,愛在天地中流轉,一顆心為誰奔忙?四海八荒身在何方?歲月該如何安放?”

所以,千萬不要被自己的常識甚至知識束縛了,佛說這個叫“所知障”。

再看看康德,他認為對諸如自在之物,道,神的認識不是人有限的認識能力所能達到的。所以得出結論,理論理性低於實踐理性,科學知識應該讓位給宗教信仰,這是歐洲哲學史上具有轉折意義的純粹理性批判。

3、知止而後有定;

大學是國學裏的稀土,凈土,能不能挖到寶貝,就看各自緣分了。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這個知止,就是承上啟下,要知道自己的“所知障”,要知道世間生死夢結尾的悲苦,要知道這個世間生死夢最終什麼也得不到,以無所得故。懂了這三個知道,就不會再為白日夢,夜間夢,生死夢所牽。知道是夢,故一切不必較真,知道是夢,故不會患得患失,憂是憂非,才能在荒唐和悲劇的人生中體證生命存在的天真爛漫,獲得自在之身,不會被夢中的時間,空間,人事而蒙蔽了心靈。從而不忘初心,開始用般若煉心,去掉多生累劫的紅塵汙垢,無明種子。這才叫知止,才是知止的博大精深之意,懂了知止,也就知進退了,自然而然,萬事不放心上,後有定,那是一定的了……

4、舉重若輕,挑戰極限;

知道人生是一場夢,那麼就容易做到,無有恐怖,無有夢想,那麼在覺醒的路上就會舉重若輕,得大自在。挑戰極限是什麼意思呢?有詩為證,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人必須在挑戰極限後才能體證康德說的實踐理性,你不曾登上珠峰,你永遠不會體征珠峰的崢嶸,你不曾長久的打坐,你永遠不會體征“入定”的風光,你不曾跑過馬拉松,你永遠不會體征精疲力盡後的欣慰,你不曾若一日若七日,一心稱念觀世音菩薩,你永遠不會體征“普門品”的巍巍神力。

5、齊物論與涵蓋乾坤;

瞿鵲子問乎長梧子曰:“吾聞諸夫子,聖人不從事於務,不就利;不違害,不喜求,不緣道;無謂有謂,有謂無謂,而遊乎塵垢之外。夫子以為孟浪之言,而我以為妙道之行也。吾子以為奚若?”

長梧子曰:“是黃帝之所聽熒也,而丘也何足以知之!且女亦大早計,見卵而求時夜,見彈而求鸮炙。予嘗為女妄言之,女以妄聽之。奚旁日月,挾宇宙?為其脗合,置其滑涽,以隸相尊。眾人役役,聖人愚芚,參萬歲而一成純。萬物盡然,而以是相蘊。

什麼意思呢?參萬歲而一成純,參悟萬物和聖人合一,萬歲即永遠,一成純即天人合一,是在先天境界裏純粹的合,不是混合或者偶合。純,指先天境界,這就是抱一為天下式。

涵蓋乾坤是什麼意思呢?

這是雲門最經典的故事,一日文偃禪師問大家:“涵蓋乾坤、目機銖兩、不涉萬緣,作麼生承當?”眾無語。自代雲:“一鏃破三關。”

翻譯一下,文偃禪師有一天問大家:同誌們好!有一樣大道不稱,無物可比擬的東西,你們應當知道,可以涵蓋乾坤,又可以明察秋毫,但卻獨往獨來,不與萬法發生聯系。這個東西你們有嗎?承當得起嗎?”同誌們聽了,都無法回答。雲門禪師於是自己作了回答,說:“要有一箭破三關的勇氣和力量啊……”

涵蓋乾坤和齊物論是一個意思,就是指道體,覺性海,般若自性,包容萬有萬無,無有不是,無無不是。舉個栗子,我們做個夜間夢,是不是有天有地?是不是有人有我?是不是有時有空?夢醒後,是不是都是我的幽精所化?都是我!所以有句話:夢是今生唯一的行李……

6、轉六識為妙觀察智;

什麼是六識?指第六意識,分別心,具體看唯識論。

許多人一輩子燒很多香,拜很多佛,求很多大師,找很多聖地,做很多布施,聞很多經法,做很多事情,這非常好。這個叫修行的準備工作,積聚福德智慧的資糧。此時一定要換頻道,換到轉六識上來,一定要觀註自己的起心動念,要上大道上來,時刻回光返照內心,看到念頭,轉化念頭。如果不懂的觀註內心,轉化內心,那還不在道的路上。六七因中轉,就是從第六意識上轉,用功下手,明顯的妄想出來了,要給它轉,轉到哪裏去呢?凈土法門轉到念佛;持咒的密宗,趕緊持咒;修禪的人,進入禪觀;參禪的人,直接進入參禪的狀態。

所以在第六意識上,懂得在自己的內心當中,開始轉換自己了,把心地當道場的人,才是在修行路上的人。

轉六識的路非常長,叫道阻且長,達摩祖師說:“諸佛無上妙道,曠劫精勤,難行能行,非忍而忍,豈以小德小智,輕心慢心,欲冀真乘,徒勞勤苦。”就是說這個轉六識是曠劫精勤的事,不是小德小智,輕心慢心的事。

西遊記裏前八十難,其實就是轉六識,所以說欲知造化會元功,須看西遊釋厄傳。我們每個人都是一部西遊記。西遊記就是地球上的一部功法,叫造化會元功。人生的目的是修德而悟道,返本歸真,最後會元。這個過程有多長?三大阿僧祇劫,菩薩從初發願做佛到圓滿具足運用一切智,佛表法為三大阿僧祇劫,一大劫大約為13億年。

中國化的佛教-禪宗,把天下至難至繁的事,精純為至簡至易。六祖慧能功不可沒,六祖把佛教從天上拉回到人間,在佛菩薩和凡人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使這一切都回歸在我們的心上,這就是禪宗的偉大之處。六祖在這裏,把一切萬法都全歸在我們的自性之中,何期自性,本自清凈,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不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直接指出,讓我們見性起修,在自性上修,不假外求。

進一步再簡單化就是:本心pk塵心(攀緣心)。

西遊記八十難,其實也是問心路,一上來的白骨精,你能辯真假嗎?真假唐僧,真假美猴王,真假靈山,這個真假,一直是根本問題。

所以楞嚴經開宗明義:“佛告阿難。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業種自然,如惡叉聚。諸修行人,不能得成無上菩提,乃至別成聲聞緣覺,及成外道,諸天魔王,及魔眷屬。皆由不知二種根本,錯亂修習。猶如煮沙,欲成嘉饌,縱經塵劫,終不能得。雲何二種。阿難,一者,無始生死根本。則汝今者,與諸眾生,用攀緣心,為自性者。二者,無始菩提涅槃元清凈體。則汝今者識精元明,能生諸緣,緣所遺者。由諸眾生,遺此本明,雖終日行,而不自覺,枉入諸趣。”

明白了這個根本道理,才是初明心,初見性,才能起修。怎麼修?神秀大師說:身是菩提樹,心是明鏡臺。事事勤拂拭,勿使惹塵埃。這就是六識路上的漸修必修課。

7、轉七識為平等性智。

轉六識為什麼慢?因為是用六識的意識心來轉六識的妄念,等於是自己監督自己的民主,猶如抱薪救火,這個火很難滅。

所以抱薪救火不如釜底抽薪,什麼是釜底抽薪,就是無我相,因為第七識是執我。所以我們老是覺得有個個“我”在運轉,就是第七識,問題就出在這個七上。所以要靠第六識學習智慧,然後來幫助第七識,進行轉化,一定要靠第六識的,所以,修行不可以斷掉第六識,不能斷,這個妄心斷了以後,就無法再修行了,也不可以斷妄念,因為一切念都是第六識的念,都叫妄念,妄心的念就是妄念,斷了以後也無法修行,妄念裏面有正念和邪念,我們要保持正念不要邪念。無念是指不住在妄念上,比如看到海洋之心大鉆石,起了貪念,那麼趕緊念佛,不理這個貪念,所有妄念都是生滅的,都不斷的需要助緣,不給它助緣,它馬上就生滅了,所以無心看,不理它就是轉化。所以勸人最好不要一直講大道理,而是要轉移註意力。

第七識如此重要,所以禪堂叫打禪七,就是要把假我打掉,讓真我顯露。

修行的本質是什麼?

業力PK智慧,就這麼一個公式。就是時時讓真如本性現前,時時專註空性,久久,妄識這個心意識就變成了智,也就是轉識成智,體露真常。夢就是妄識(心意識)打造的虛妄世界,六七識被汙的結果,是謂夢世界,幻世界,識世界。

所謂頓悟:知幻即離,不做方便,離幻即覺,無有漸次。

所謂漸悟:各種觀就是方便法。比如念佛,持咒,反觀,返聞。

萬法回歸自性,轉一切識成一切智,心意識之業力慢慢敗了,歸零了。OK!開始舍識用根,那麼就五八果上轉了。所以說命運造化弄人,訣竅就在一念心之中。最大的坎:能否一以貫之?

如果褪不去凡心,終將一事無成。西遊記最後一難,就是看頓悟,通天河,過河即可,彼岸菩提花開。天是什麼?靈山,道,自性之覺性海。這裏也是轉七的技巧和辦法:覺性海澄圓。要觀這個覺性海。無我,無二,最後無一。所以講理論要圓融,修法要圓通,通哪裏?通天河,通覺性海。

六祖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說的就是頓悟法,我們的覺性海澄圓,一步到位,一箭破三關,就是這麼精彩。

最後,用西遊記中的一句話結尾:“夫人身難得,中土難生,正法難遇。全此三者,幸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