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見別人攪屎池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歐盟,一個一言難盡的國家聯盟。

1990年3月11日,立陶宛宣布脫離蘇聯獨立。

雖然立陶宛小道名不見經傳,但其“獨立宣言”還是如巨石投湖在國際社會引發軒然大波。雖然蘇聯不承認立陶宛獨立,但這個紅色帝國的搖搖欲墜和大廈將傾已然積重難返。

戈爾巴喬夫改革失敗的副作用,早已蔓延到了各個加盟國,所以盡管蘇聯采取了強力鎮壓措施,但國內矛盾早已自顧不暇,非但沒有將立陶宛的自立門戶扼殺在搖籃之中,反而引發了一發不可收拾的連鎖效應。

“八一九事件”的爆發沒能阻擋蘇聯的隕落,反而加速了蘇聯的覆滅。1991年12月25日,以戈爾巴喬夫辭職為標誌,蘇聯正式解體。

蘇聯的解體,標誌著冷戰格局的徹底落幕,世界歷史也全面改寫,並深刻影響了世界各國的命運。

歐盟,就是其中之一。

作為世界上整合程度最高的國際組織,歐盟從成立的那一刻開始,就始終吸引著國際社會的高度關註,不僅成為很多國際組織望塵莫及的標桿,更成為後冷戰時代“一超多強”世界格局中的重要一極。

然而,經過71年如一日的整合與發展,歐盟非但沒能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反而內憂外患烏煙瘴氣。

如今,立陶宛的上躥下跳,更凸顯了歐盟在各方勢力縱橫捭闔中的力不從心。

而之所以會出現如此尷尬的情況,根本原因在於歐盟“得國不正”,對此德國深以為然。

歐盟成立的背景,就是美蘇兩極爭霸格局的確立。

第二次世界大戰作為迄今為止規模最大、傷亡最慘重以及影響最為深遠的戰爭,某種程度上也是美國“運籌帷幄”的結果,畢竟納粹德國的崛起就是美國財團一手扶持的結果,其目的就是為了通過歐洲大陸的生靈塗炭,實現攫取世界霸權的目的。

事實上美國也確實實現了這一目標,從1941年《大西洋憲章》開始,美國就逐漸成為反法西斯同盟的核心。1944年“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建立,標誌著美元成為世界貨幣,美國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霸主。

然而,2200多萬平方公裏加1.9億人口的巨大體量,再加上斯大林模式的恐怖動員能力,使得蘇聯在經歷了蘇德戰爭的沈重打擊後,在短期內迅速復興,並成為與美國並駕齊驅的超級大國。

因為美蘇彼此的恐怖實力,更因為核武器的橫空出世,所以意識形態的對抗最終表現為兩大陣營的冷戰。

為了應對蘇聯的無產階級革命輸出,美國在1947年推出“馬歇爾計劃”,幫助西歐經濟迅速復興並納入美國主導的國際市場。

而為了對抗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更為了保持西歐各國的向心力,美國在1949年主導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在面對社會主義陣營這個意識形態的宿敵以及近在咫尺的龐然大物,西歐當然願意和“同宗同源”的美國沆瀣一氣。但問題是美國作為資本主義陣營的新晉盟主,深諳“親兄弟明算賬”的道理,搜刮起自己人比起敵人有過之而無不及。

所以,為了在占美國便宜的同時不被美國揩油,更為了重回昔日呼風喚雨的光輝歲月,西歐各國決定放下歷史恩怨,抱團取暖以同進共退,這是歐洲一體化的群眾基礎。

1951年,聯邦德國與法國和解,德法意荷比盧建立“歐洲煤鋼共同體”,歐洲一體化拉開序幕。

1967年,“歐洲煤鋼共同體”、“歐洲原子能共同體”及“歐洲經濟共同體”合並為歐洲共同體,歐洲一體化水平更上新臺階。

西歐的抱團取暖,對美國霸權而言絕對弊大於利,但美國之所以聽之任之,根本原因在於美蘇爭霸的意識形態矛盾仍然是主要矛盾,而且一個抱團的西歐也更不容易被蘇聯挖墻腳,尤其是聯邦德國。更重要的是,西歐再團結,實力也難以與美國相提並論,現在美國在西歐各國的駐軍依然是美國霸權的定海神針,所以美國表示特別放心。

這樣的歐共體,終於讓隔海的英國饞哭了。本來作為日不落帝國的本體,英國即便在二戰中被徹底打回了原形,對於歐洲大陸也從來都是不屑一顧的,畢竟雖然日不落帝國被迫解體,但“英聯邦”依然是英國大國影響力的最好證明,所以對西歐的一體化,英國剛開始是不屑和拒絕的,對法國提出的“英法合縱國”設想更是嗤之以鼻。

在英國看來,順勢從美國頭上拜倒在美國的牛仔褲下,實現從山姆大爺到山姆大孫子的歷史性蛻變,英國必然能與美國紅塵作伴活得瀟瀟灑灑,策馬奔騰共享人世繁華。

但美國眼裏除了英國,更有世界,所以英國毫無疑問地被冷落了,1956年蘇伊士運河危機更是賠了夫人又折兵。在遍體鱗傷的情況下,英國最希望的就是歐共體像舔狗一樣殷勤接盤,最好也跟了孩子姓。

面對英國的“回心轉意”,法國一再表示我去年買了個大手表,並激動地表示我要是不拒絕你,你就不知道什麼叫做“昨天你對我愛答不理,今天我讓你高攀不起”。

作為歐共體的領袖之一,法國深知一個實力比自己強、影響力比自己大的英國加盟自己的地位將會多尷尬,所以即便當年英國將一路躺平的拉進安理會,但法國還是堅持“秉公辦理”。

不過英國的堅持不懈,最終還是感動了另一個歐共體領袖即聯邦德國。對聯邦德國而言,英國實力再強也強不過自己這個經濟一哥,英聯邦雖然唬人但到了歐共體地盤還得我做主,更重要的是一個“水性楊花”的英國,絕對能讓法國如鯁在喉,所以英國加盟的事最後就這麼定了。

然後,德國的腸子都悔青了。

本來英國的加入,標誌著西歐經濟三駕馬車最終擰成了一股繩,撐起了歐共體的一片天,歐共體的未來更有盼頭了。但隨著戈爾巴喬夫改革折戟沈沙,東歐各國陸續劇變,兩德統一也成大勢所趨。

但英國是誰啊,那是國際知名的“離岸平衡手,歐洲攪屎棍”,平生最不願意看到的就是別人的合家歡。所以英國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拉著法國和意大利等國搞串聯,差點兒攪黃了德國的統一大業。幸虧有意大利的作對和蘇聯的作壁上觀,德國統一大業才平安實現,歐盟才沒有在蘇聯解體的前夜夭折,但德國和英國的梁子算是結下了。

蘇聯解體後,作為直系繼承者的俄羅斯綜合國力長期一蹶不振甚至半死不活,對東歐影響力一落千丈。在東歐出現巨大權力真空的情況下,北約和歐盟陸續發動“東擴”,將昔日蘇聯的衛星國波蘭、斯洛伐克、羅馬尼亞等國以及蘇聯加盟國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等收入囊中,俄羅斯對抗西方陣營的陣線從易北河畔大踏步後退到斯摩棱斯克,距離莫斯科僅500多公裏。

1993年,隨著《馬斯特裏赫特條約》的生效,歐洲聯盟橫空出世,歐洲一體化水平更上一層樓。但隨著歐盟一體化水平不斷提升的,還有越來越觸手可及的危機。

因為蘇聯的煙消雲散,國際矛盾也開始發生潛移默化的演變。對於美國而言,因為沒有了蘇聯及社會主義陣營的“威脅”,歐盟的存在也就必然越來越紮眼。鑒於此時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美國日益強化的霸權和歐盟打死不上道的矛盾,所以往後的日子裏,美國的工作重心,就轉移到了如何打壓歐盟的問題上。

所謂“孩子有危險時,爸爸是保護神;孩子沒有危險時,爸爸就是最大的危險”,當美國決心“磨練”歐盟時,歐盟的好日子也在高歌猛進中戛然而止。

1999年的科索沃戰爭,是兩德統一後遭遇的第一次危機。由於歐盟在一體化的過程中,決心啟動貨幣一體化,將歐元作為抵抗美元石油霸權的利刃。所以美國見招拆招,從同樣經歷了解體的南聯盟入手,挑起了科索沃戰爭。

面對科索沃人民爭取“獨立”和“自由”的精神,素有“民主”傳統的歐盟深受感動,義無反顧地就跟著美國去了。結果南聯盟確實很慘,尤其失去了對科索沃的控制權,但剛剛出世的歐元卻遭遇迎頭痛擊,由於資本因戰爭大量外逃,歐元貶值率超過30%,可謂出師不利。

所以,回過頭來的歐盟,說什麼也不願意跟隨美國深度卷入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了。

但很多事情一旦開始就很難停止,尤其是打擊歐盟這件事。雖然歐盟在參戰的問題上保持了克制,但從1974年就隨著美元石油霸權建立而蛻化成金融帝國的美國再度出擊,以希臘為突破口見縫插針,以高盛集團“做假賬”幫助希臘“隱藏”了高達10億歐元的公共債務並順利加入歐洲經濟貨幣同盟。

而後隨著08年全球次貸危機對希臘旅遊業的沈重打擊,希臘債務危機最終爆發。

希臘債務危機將歐盟推向了極其尷尬的境地,因為救與不救,歐盟都要背負沈重負擔並加重內部的離心。

而當日益不滿的英國,在美國的鼓動下與歐盟分道揚鑣,歐盟遭遇的打擊就更是雪上加霜。

因為權力沒多大義務一大堆,更要攤派歐盟東擴後的沈重扶貧指標,甚至和其它成員國一樣敞開懷抱歡迎難民,所以英國決心和歐盟拜拜。而此時的美國也充分發揮渣男氣質,再度和英國你儂我儂,所以英國最終堅定了脫歐的決心。

因為英國是三駕馬車之一,所以英國脫歐對歐盟的打擊之大可想而知。歐盟從此不僅損失了一個大錢包,給其它成員國樹立了極壞的榜樣,更要面臨英國在外緣的上躥下跳。

可以說,自從蘇聯解體,歐盟的好日子就再也回不到從前了。而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看,歐盟在蘇聯解體後的大規模東擴,看似“撿漏”,實則作繭自縛。看似收獲滿滿,實則危機四伏。

因為自古以來,東歐和西歐的差別不僅僅是經濟,更有文化、宗教、意識形態等一系列差異。

從羅馬帝國東西分裂開始,歐洲的東西差異就不斷擴大。1054年基督教第一次大分裂後,東西歐就逐漸形成了東正教和天主教兩個世界。

相比於西歐隨後經歷的基督教第二次大分裂進而產生新教的情況,東歐雖然始終是東正教系統,但遭遇了來自東方的遊牧民族尤其是蒙古帝國的掃蕩,並最終催生了沙皇俄國的異軍突起。

從1480年掙脫金帳汗國統治以來,自詡為拜占庭帝國後裔的沙俄就開始了恐怖的大國崛起,尤其是領土在400多年時間裏猛增400多倍,一躍成為世界上國土面積最廣闊的國家。

雖然被西歐視為野蠻的“白皮韃靼人”,但他們卻擋不住沙俄帝國的“一路向西”,尤其是在融入西方而不得的情況下選擇打入西方,西歐各國就更是無語凝噎。

在經過了一系列縱橫捭闔,尤其是18世紀末先後三次瓜分波蘭後,沙俄勢力也幾乎擴張到整個東歐,奠定了東歐“東斯拉夫化”的基礎。

一戰後雖然波蘭等國陸續復國,但很快就在二戰後再度“回到”了蘇聯的懷抱,基本實現工業化的蘇聯也在二戰後成功實現了無產階級革命輸出,建立了與資本主義陣營並駕齊驅的社會主義陣營。

冷戰時期,包括民主德國在內,在與資本主義針鋒相對的過程中,蘇聯痕跡越發入骨三分,尤其是斯大林模式,這也是各國陸續陷入發展困境並引爆東歐劇變的根本因素。

但問題是,東歐各國即便改旗易幟放棄了社會主義道路,在蘇聯解體後完全告別了蘇聯影響,但卻難以徹底擺脫斯大林模式的桎梏。

對於東歐各國而言,一路向西甚至加入歐盟是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徑,他們是這麼想的也是這麼做的。

但對於歐盟而言,歷史的包袱太過沈重,尤其是蘇聯衛星國的“前科”註定了它們不會受到歐盟的完全信任。所以歐盟敞開懷抱,本質上不過是為了擴大原料產地和傾銷市場。事實上歐盟成立的初衷,就是德國“曲線統一”歐洲的嘗試,畢竟歐盟以經濟一體化打底,而德國又是歐洲經濟的領頭羊。

因此,作為東歐國家尤其是昔日蘇聯加盟國的立陶宛,本質上根本不會得到歐盟主流社會的認可和信任。而這也成為立陶宛上躥下跳的重要因素,因為距歐盟太遠,離俄羅斯太近,為了安全更為了吃飯立陶宛必須賣力表演,用反華反俄作為投名狀。

畢竟中俄背對背擁抱,反華取悅西方效果相當還更安全,這一點立陶宛輕車熟路。

但問題是歐盟作為經濟一體化起步的國際聯盟,再強的整合能力也不是一個國家,再大的雄心也不得不接受連德國也被美國駐軍全面控制的尷尬現實。

所以立陶宛想要的安全,歐盟不想給更給不了,畢竟歐盟都靠美國保護,所以立陶宛將殷切的目光投向了大西洋彼岸。

那麼,美國就比歐盟更靠譜嗎?對於這一點,烏克蘭和格魯吉亞都表示靠譜個錘子,但立陶宛別無選擇,因為它只能選擇相信,相信美國會駕著七彩祥雲來救它。

對於美國而言,蘇聯解體後的俄羅斯因為同樣恐怖的體量以及更加恐怖的核武庫,必然會是全天候的打擊對象,所以立陶宛作為俄羅斯臥榻之側的國家首先有牽制俄羅斯的價值。

但立陶宛更大的價值在於,它也可以成為歐盟的“結石”,因為北約和歐盟的高度重合,更同樣經歷了東擴,所以2004年相繼加入北約和歐盟的立陶宛,是歐盟成員更是北約的一分子。

而北約,除了對抗俄羅斯,更為了控制歐盟。因此上躥下跳的立陶宛雖然迷你,但作為美國棋子卻可能在未來令歐盟痛不欲生。

蘇聯解體尤其是英國脫歐以來,為了避免被美國辣手摧花,歐盟開始逐漸放棄成為一極的努力,轉而尋求與美國同進共退,進而成為美國的附庸。

所以,立陶宛將反華作為巴結美國的投名狀,似乎也符合“被迫”反華的歐盟利益。但歐盟接納不了的立陶宛乃至東歐,必然會讓歐盟消化不良,而這裏也將回到二戰前美國扶持納粹德國東拒蘇聯、西掣英法的狀態,令東擴後的歐盟長期痛不欲生。

但不東擴,東歐被美國主導的北約直接撿漏,歐盟未來東部的威脅更近在咫尺,所以向前向後,甚至停滯都不行。歐盟的尷尬,從建立的那一刻就已經註定。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