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見好多人燒紙紙灰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2

昨天(8月22日)是農歷七月十五日,俗稱“中元節”,人們通過各種方式表達對已故親人的追思和悼念。不過在一些地方,小區空地、街道兩側、甚至重點防火區域內等,都成為“紙錢焚燒場”,既不安全也影響市民生活。近年來,這一情況常常出現,應該引起高度關註,加強理性引導。

祭掃活動,安全是頭等大事。點燃紙錢的明火和燒完紙錢留下的紙灰,都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近年來因祭掃引發的事故並不鮮見。從居民燒紙引發大火導致小區物業設施被燒毀、汽車受損,到未燃盡的冥幣火苗借助風勢竄入林區引發山火,再到老人在家中祭祖引發火災……類似案例時常成為熱點,沈痛教訓也足以敲響警鐘,那就是哀思也要“安”放。

祭掃活動,文明是行為準則。燃放鞭炮、焚燒紙錢等行為,容易產生噪聲汙染、有毒氣體、煙塵灰燼,影響空氣質量、損害身體健康、破壞市容環境,也對公共秩序造成較大幹擾。此外,焚燒紙錢後,沒有及時清理的紙屑加大了保潔人員的清掃壓力,如果再經受風吹雨淋,處理起來更是費時費力。祭掃活動的文明程度,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一個地方的治理精度、社會風尚。因此,文明祭掃應該成為社會共識,更應內化於心、落實於行。

寄托哀思、緬懷故人,重在心而不拘於形。通過一些傳統方式表達追思,是人之常情。但一些祭掃方式在流傳過程中與現代生活產生齟齬,就有必要作出適應性改變。實際上,不少民俗活動之所以有綿延不衰的強大生命力,恰恰是因為其能與時俱進,在不同時代有著不同的表現形式。祭掃活動的外在形式變了,但慎終追遠的精神內核始終如一。有關方面不妨加大宣傳教育和疏通引導,通過文明倡議等方式,推廣網絡祭掃、鮮花祭掃、家庭追思等文明低碳祭掃方式,樹立科學文明祭掃新風。

近年來,各地革除祭掃陋習的行動一直穩步推進,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效果。但是,移風易俗是個長期過程,很難一蹴而就,也需要有政策包容與治理耐心。此前,哈爾濱發出一則通知,其中“讓冥紙冥幣無處可買、無紙可燒”的規定引發了不小爭論。這提醒相關政策制定者,處理好城市管理與傳統文化民俗之間的矛盾,要堅持科學精準、循序漸進,也要下足繡花功夫、避免簡單粗暴。在涉及民眾切身利益和情感的工作上,只有問計於民、精準施策,才能把好事辦好、把好意落實,達到理想的效果。

獻一束花、植一棵樹、網上祭奠、頌讀祭文……文明、簡約、綠色、安全的祭掃方式,並不會減損人們的哀思之情。在緬懷故人過程中傳承傳統美德,培育文明新風,讓延續下來的傳統更好地融入現代生活、更好地傳承下去,需要我們每個人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