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度周公解夢夢見河裏洗臉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黃大發

黃大發帶領村民在懸崖峭壁上鑿出的“天渠”。

跟著總書記學黨史

1921-2021

第一系列 總書記@的共產黨員

2017年11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會見參加全國精神文明建設表彰大會的600多名代表。準備同代表們合影時,他看見了在後排站立的黃旭華和黃大發。總書記一把拉開前排的椅子,拉起兩位老人的手,請他們到身邊就座。

•指導:中共廣州市委組織部、中共廣州市委宣傳部•主辦:廣州日報•協辦:中共廣州市委黨史文獻研究室

寫在前面

百年征程波瀾壯闊,百年初心歷久彌堅。1921年,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南湖紅船上通過黨的第一個綱領和決議,光輝歷史掀開篇章。百年間,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中國共產黨人在初心和使命的指引激勵下帶領中國人民在一次又一次的生死考驗中淬煉成鋼,在一次又一次的苦難輝煌中傳承信仰,在一次又一次的頑強奮鬥中續寫奇跡。百年間,我們的黨也從僅有50多名黨員鍛造成為擁有9000多萬黨員、在14億人口大國長期執政的世界第一大黨。

“唯有不忘初心,方可告慰歷史、告慰先輩,方可贏得民心、贏得時代,方可善作善成、一往無前”。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帶領全黨,把初心落在行動上,把使命擔在肩膀上,領導全國人民推動黨和國家事業發生歷史性變革,取得歷史性成就。今天,邁進2021年這個不尋常的年份,站在開啟第二個百年目標新征程的新起點上,當下的中國,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實現這個目標。

“走得再遠,都不能忘記來時的路”。建黨100周年偉大時刻即將來到,本報今起正式開啟“跟著總書記學黨史”全媒體大型報道和傳播活動,以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為主線,通過“總書記@的共產黨員”“總書記點贊的偉大精神”“總書記走過的紅色史跡”“總書記講述的中國故事”四個維度,串聯起百年黨史中值得永遠銘記的那些人、那些事。

系列報道開篇,讓我們將目光聚焦貴州遵義市草王壩村的85歲老人黃大發。這位曾被總書記請到前排合影的“新時代愚公”,在脫貧攻堅的戰場上將共產黨人的精神品格詮釋得淋漓盡致。

隨堂練習題

(單選題)

1.在2017年全國精神文明建設表彰大會上,被習近平總書記請到自己身邊就座的是哪兩位老人?

A.張富清、黃大發 B.黃旭華、黃大發

C.黃旭華、張富清 D.龔全珍、黃旭華

2.2020年11月23日,隨著貴州省宣布剩余的9個貧困縣退出貧困縣序列,在黨的堅強領導下,我國個貧困縣已全部脫貧。

A.845個 B.786個 C.832個 D.495個

3.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對中國共產黨人初心使命的重要定義是。

A.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

B.對共產主義理想的堅定信仰

C.對黨和人民事業的永遠忠誠

D.率先垂範、以上率下

溫馨提示:

3月下旬,廣州日報將在廣州市區融媒體平臺新花城客戶端舉行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跟著總書記學黨史·學習排位賽”有獎答題活動,今日習題也會收進題庫中。

各位學習達人,看完報道別忘了做做題目溫故而知新喔!

答案在本版內找。

故事鉤沈

天氣已經寒冷,遵義的大發渠仍吸引著不少遊客。這裏如今已成為當地一大景觀,渠邊建起了木柵欄和木梯,方便遊客登臨參觀,一泓渠水清澈見底,繞三重大山,穿三處絕壁,跨三道險崖,經7200米蜿蜒而至,之後再緩緩分流到山下的各片梯田。這條渠承載著黃大發半生心血,也讓村民們從此改變一窮二白的生活。

“我的夢想就是把家鄉建設好,把家鄉改變,是黨培養了我,黨的政策好,讓我的夢想實現了。”黃大發開心地笑了。

入黨立誓

一定要幫村裏引來“天上水”

近日,記者來到貴州省遵義市草王壩村,85歲的黃大發正在自家屋後的地裏挖紅薯,鞋子上沾滿了灰。雖然早就不愁吃穿,但黃大發說,土必須定期翻一翻,否則一拋荒,再想種東西就難了。

“我們家鄉以前最大問題就是缺水,全村只有一口井,井裏存的主要是下雨留下來的汙水,那真是滴水貴如油。水挑回來後,先要放半天等水澄清,之後淘米洗菜,然後再洗臉洗腳,最後再餵豬餵牛。”說起以前的苦日子,黃大發記憶猶新,“6歲那年,我不小心把半碗水倒在了地上,被我母親捶得滿頭包,因為水對我們來說太寶貴了。”

草王壩常年缺水,在1994年以前不通水、不通電、不通路,是播州區(原遵義縣)最貧困的自然村。當地曾有一首民謠——“山高石頭多,出門就爬坡,一年四季苞谷沙,過年難找米湯喝。”

“你可能不知道什麼叫苞谷沙,那其實就是玉米芯磨粉。”黃大發說。

黃大發11歲喪母、13歲喪父,當過放牛娃,吃過百家飯,在鄉親們的幫助下才活下來。1951年當民兵任班長,1958年成為大隊長,1959年11月,表現優秀的黃大發光榮入黨。

黃大發說,入黨時他就下定決心,一定要幫群眾引來水,讓大家吃上大米飯,過上好日子。

“紅旗引水”

不懂技術十幾年無所成

20世紀60年代,全國掀起了學習河南林縣修紅旗渠的熱潮,黃大發也深受紅旗渠精神的感召,積極為草王壩建渠引水。1962年,草王壩等3個大隊上馬了“紅旗引水”工程,計劃從馬家河引水,修15公裏主渠解決三個大隊的用水問題,黃大發擔任指揮長,帶領數百群眾上山修渠。黃大發每天都到現場,和鄉親們一起用鋼釬、鐵錘,用半年時間從石巖中“啃”出了一條116米長的隧道。

但這個工程缺技術、缺資金、缺設備,在那個物資緊缺、技術落後的年代,高山修渠危險重重。村民趙立文修渠擡石頭時,一腳踩空,差點跌入懸崖,是黃大發一把揪住了他才幸免於難。

整整十多年,盡管黃大發和大夥兒艱苦奮鬥,但土法引水最終還是以失敗告終,黃大發痛哭流涕。“我當時很難過,但我覺得,我們黨員必須遇事堅定,不能動搖,渠總有一天要修成功。”

1989年,已經54歲的黃大發主動申請到楓香區水利站跟班學習,終於有了修渠的知識儲備。1990年,黔北發生特大旱災,草王壩連續100多天滴雨未下,莊稼絕收,連耐旱的青桐樹都枯死了,吃水要下坡兩公裏到河裏去挑,來回近3小時。經過這次大旱,黃大發的心底重燃起修渠的火焰。

百折功成

汗水拌淚水修成“天渠”

黃大發說,當時有村民懷疑,“紅旗引水”工程都失敗了,現在修渠根本不可能,還有村民冷嘲熱諷。經過多次黨支部會議、三次村民大會和不斷做思想工作,絕大多數群眾最終統一思想,同意集資修渠。1991年8月,大發渠的建設勘測工作正式啟動,在專業隊員的指導下,黃大發身先士卒在懸崖上做標記,經過3個多月的努力,終於全面完成了工程的設計。1992年1月16日,為搶抓農閑時間,爭取早日通水,黃大發在資金尚未劃撥的情況下,組織群眾自力更生,提前開工。

在黃大發的帶領下,大家早出工,晚收工,穿草鞋上工地,手腳都磨出了血泡。紅薯炒苞谷飯作午餐,提瓶水來下飯。工地要用的300多噸水泥,都是拉到山下後,再靠人背馬駝7公裏運到山上,山路險峻,但大家都沒有怨言。工地上保證天天有人,農忙時有常修隊,農閑時有突擊隊,黃大發將全村上工人員分為9個小組,分別選出組長負責考勤和評分。他自己身先士卒,每天天未亮就帶領大家上工,直到深夜才回家。

1993年冬天正是修渠最繁忙的時候,黃大發23歲的女兒黃彬彩突患腎炎,躺了3個月,只吃了些草藥,病情越發嚴重。有一天,還在工地上修渠的黃大發聽到女兒去世,一下子癱坐在地上。幾個月後,他13歲的孫子患急性腦膜炎,當時全家都在山上修渠,發現時孫子已停止呼吸。

1994年6月1日,大發渠7200米主渠修通,清水終於引進草王壩。黃大發默默地流著眼淚,看著他耗費半生心血建起來的水渠。

1995年端午,隨著2200米長支渠修通,工程全面竣工。

德高望重

耄耋之年堅持為村民謀福利

“為什麼村裏人會這麼聽您的話?這麼多年在您帶領下無怨無悔地修渠?”

黃大發的回答很簡單:“我是共產黨員,身子正,敢擔當,所以大家都服。”

黃大發回憶,1959年至1961年,村裏食物短缺,快要餓死人了。當時村集體餵養了三頭牛,殺牛救人,成了唯一的選擇。黃大發主動承擔了責任,先後動手殺了兩頭牛,煮熟分給群眾吃,但他自己卻一口肉都沒有吃,甚至連湯都沒喝。

後來修渠時,黃大發家的土竈壞了,妻子就用掃帚掃撒在地上的水泥灰,準備用來補竈。水泥灰才盛了不過半碗,就被黃大發喝止:“公家的東西,你一分一毫都不能占!”

整個大發渠工程,由黃大發經手的資金有20多萬元,但每一分賬目都清清楚楚。

黃大發2004年退休,如今是村裏的名譽村支書。渠修好後,他接著為村裏修路、通電。近些年,他多方籌款,為村裏建起希望小學和幼兒園;他還為村裏帶來十幾位支教大學生教師,而今留守的老師有8人,均有大學本科學歷。村前架起了一條直通遵義市區的高速,為了讓高速造福村裏,黃大發此前不斷向上級寫信,終於,村口建起了匝道和收費站。如今村裏的養殖業發展很好,隨著高速明年通車,黃大發期待著旅遊業也能讓草王壩更上一層樓。

專家新讀

黃大發的精神內涵

2015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脫貧攻堅戰的衝鋒號已經吹響。我們要立下愚公移山誌,咬定目標、苦幹實幹,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確保到2020年所有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一道邁入全面小康社會。作為一名普通黨員,黃大發老支書一個人、一輩子、一條渠的感人事跡,正是踐行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的生動寫照,書寫了共產黨員“不忘初心,立下愚公之誌,咬定目標、苦幹實幹,砥礪前行”的人生。

“修不好我把名字倒過來寫,我拿黨籍來做保證,我拿命來換!”

“我要帶頭幹,幹到剩最後一口氣。我們共產黨員不講虛的,就是要帶頭幹,幹出來讓老百姓看到。”

“村裏還有貧困戶,我要帶頭,繼續把工作幹好,不能做官當老爺。”

黃大發用這些樸實的語言和修渠的感人事跡詮釋了“政治堅定、一心為民、埋頭苦幹、百折不撓”的精神內涵。

黃大發老支書24歲加入中國共產黨,連續30多年擔任黨支部書記,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不管在哪一個時期,始終保持著一名黨員就是一面旗幟的光輝形象。大發渠的最終修建成功,靠的就是理想信念的堅定,對黨和人民的無限忠誠。

黃大發老支書時刻把群眾的安危冷暖放在心坎上,時刻惦記著要讓草王壩的群眾過上幸福美好的生活,盡心盡力改善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他的初心就是把老百姓的事情辦好,為幹好引水、修路、通電三件事,付出了全部心血,失去了女兒和孫子兩個親人。他的初心就是舍小家為大家。

黃大發老支書始終堅信幸福是奮鬥出來的。縱觀老支書30多年鑿渠引水的過程,就是一副與天鬥、與地鬥、永不服輸的戰鬥場面,屢屢失敗反而激發鬥誌,變壓力為動力,越戰越堅,越挫越勇。

總體來看,“政治堅定、一心為民、埋頭苦幹、百折不撓”的黃大發精神既相互緊密聯系,又各有其深刻內涵,其中“政治堅定”是思想內核,“一心為民”是奮鬥宗旨,“埋頭苦幹”是作風底色,“百折不撓”是境界追求。“政治堅定、一心為民”是黃大發的信仰初心,具有非常強大的定力;“埋頭苦幹、百折不撓”是黃大發的使命擔當,具有非常特殊的韌性。前者是思想上的先導,後者是具體的行為,二者高度統一、知行合一。

青山不負英雄誌,而今黃大發已是耄耋之年,但他的精神和思想卻特別活躍、特別有力量。由他帶領團結村當地黨員幹部和群眾奮鬥形成的“黃大發精神”——這種積極求變,勇於謀變的精神力量,必將激勵一代又一代人!

文/遵義市委黨校(遵義幹部學院)基礎理論教研部講師 周傑

(本期正確答案:BCA)

策劃:楊清蒲、周成華、林明 執行:趙東方、余靖 內容統籌:湯新穎 設計統籌:王曉雲 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武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