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見和父親從井裏打水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青年學子說】

講述人:寧夏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碩士生 方寧

我生在寧夏彭陽縣溝圈村,長在這片黃土地上。家門口這條土路,我走了二十余年。晴天時,揚塵順著褲管往上爬,新洗的校服腿上兩道黃土印子。雨天時,褲腿後面一片泥點子,剛刷的鞋也被泥水“包了漿”。以前,我最怕放假回家,那意味著不能洗澡,吃水要拉著架子車綁上50公斤的塑料桶去爺爺家的井裏打水。為了一壺熱水,我們姐妹要輪流去院子裏推著太陽竈追著太陽轉。

2016年,我在寧夏大學讀大二。這一年,我家成為精準扶貧幫扶對象之一。家裏的墻上多了一張“幹部結對幫扶工作牌”,上面清楚地標註著幫扶責任人、駐村工作隊等信息。為精準助力貧困戶致富增收,村裏先後組織了燴小吃培訓、手工藝編織培訓和掃盲班。相比下廚和做手工,提筆練字難壞了我的母親,那雙平日裏握慣了鋤頭的手拿起筆來有些吃力。

母親還參加了村裏的養殖培訓。放假回家時,她總會跟我們分享學到的新知識:“咱以前的做法是錯的,老師說,早上給牛添點草就行,下午再餵飼料。”有了理論知識,外加母親多年的養殖經驗,黃牛存欄數從剛開始的兩頭逐漸增加到四頭,再到後來的七頭。對於從未上過一天學的母親而言,這是她在理論和實踐相統一後邁出的勇敢且成功的一步。

慢慢地,家裏的三間土坯房堆滿了各種雜物,一張炕上也擠不下我們姐妹四人了。2017年恰逢危房改造政策的實施,政府補貼一萬五千元,家裏貸款八萬,在院子的北邊蓋起了五間寬敞明亮的新房。

母親說,她這輩子恨不能多識幾個字,所以,在我們姐妹幾人的教育問題上她堅定且執著。二妹和三妹分別在2018年和2020年拿到了大學錄取通知書,一個貧困家庭同時供養三個大學生的確有些困難,大學生助學貸款在此時幫了大忙,很大程度上幫家裏減輕了經濟壓力,各類獎助學金也能滿足我們的日常生活花銷。母親時常感慨:“你們趕上了好時候,現在國家政策是真的好!”

正所謂扶貧先扶智,對於“知識改變命運”這句話,我有著更加深刻的體會和認知。2019年本科畢業後,我參加了寧夏大學研究生扶貧支教團,前往固原市頭營鎮馬莊小學進行為期一年的支教活動。我仍清楚地記得面試環節考官的提問:你覺得自己能為貧困山區的孩子們做些什麼?我用了一年的時間來回答這個問題。

這一年,在擔任教學任務之余,我更著力引導學生思想觀念的轉變。其間,我見證了國家關註偏遠地區中小學身體健康的“營養午餐”政策的實施,見證了駐村幹部對基層工作的熱情和投入,見證了疫情期間“空中課堂”線上教學對學生“停課不停學”的有力保障,見證了社會各界對偏遠地區教育事業的幫助和支持。

不知不覺中,水泥硬化路一直延展到家門口,屋頂的太陽能熱水器早已取代了太陽竈,擰開水龍頭自來水嘩嘩地流。挖掘機轟鳴,地頭上多了連接機井的接水口,山區農業灌溉不再是問題。

今年,我的四妹即將參加高考,母親也更有幹勁和信心,她說:“黨和國家一直幫襯著咱窮苦人,好日子還在後頭哩!”

(光明日報記者王建宏、張文攀整理)

《光明日報》( 2021年06月05日07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