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見別人砍樹丫枝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存入”綠水青山,“取出”金山銀山,新化縣油溪橋村走出“兩山轉化”新路徑——13年“不砍一棵樹”

湖南日報記者 熊小平 周俊 鄒娜妮

通訊員 劉明

13年能做什麼?

種下30多萬株果木,將石灰巖幹旱村落的綠化率提升至92.8%;

將村民年均收入,從800元提升至2.1萬元,增長26倍;

將一個人均耕地面積不到0.5畝的資源貧瘠村、省級特困村,改造成全國鄉村振興示範村、全省首個整村納入國家3A景區的村落。

7月28日,記者走進新化縣吉慶鎮油溪橋村,循著青石板路,觸摸著掛滿青苔的竹欄籬笆,放眼望去:古樸院落、潺潺流水、荷花楊柳,掩映在綠水青山之間。

“保護生態沒有代價可言,不惜一切代價保護的,才是無價的!”村黨支部書記彭育晚介紹,“對油溪橋村來說,綠水青山就是不惜一切代價保護的‘金山銀山’。”

移山之誌——

誓將“窮窩”換“綠顏”

“三天不下雨就旱,下雨三天就澇。”油溪橋村位於新化縣與安化縣的交界處,山多地少,屬典型的石灰巖地貌,村民基本靠天吃飯。

村裏的文化長廊張貼著一組老照片:13年前的油溪橋村,漫山遍野雜草叢生,難見成片綠林,石灰巖裸露、遍地“瘡疤”。由於林權邊界不清晰,加之村民缺乏有效收入,盜砍濫伐現象嚴重,極度透支生態資源。

荒涼貧瘠,逐漸成為油溪橋村的“代名詞”,當地流傳“有女莫嫁油溪橋,一年到頭為呷愁”的俚語。

長期的亂砍濫伐,破壞了油溪橋村的生態,全村的產業和環境陷入惡性循環。“年輕人外逃打工,外地人不願進來,何談發展?”村民張仁望坦言。

2007年,油溪橋村村支兩委改選,在外經商的致富能人彭育晚當選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他下定決心:“以移山之誌,誓要守好綠水青山,讓村子重換綠顏。”

彭育晚牽頭制定村級發展10年規劃,堅持把生態保護融入空間布局、產業發展、基礎建設等各個領域。他說:“從一棵樹變成一片林,變成村裏的綠色生命線。村子綠了、美了,才能實現個人與村集體的雙贏。”

“一棵樹和一個村”的故事越講越多、越講越好,逐漸成為村民的共識。

繡花功夫——

繪就“田園畫”新圖景

破局,從護綠開始。

2008年,全省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彭育晚帶領村幹部翻山越嶺、清理山林、埋樁為界,將林權明確到點、線,明確到哪一棵樹是哪家的。油溪橋村率先在全省完成林改任務,為每年的植樹造林打下良好基礎。

村幹部彭德友回憶:“那時候,村幹部天天往山裏鉆,被蛇咬、被蜂叮、被刮傷,時有發生,有個村幹部甚至從懸崖上掉下來,落下了終身殘疾。”

一條條硬措施,管出一幅秀麗山水畫。一方面,全村對現有林地實施封山育林,對風景林編號存檔;另一方面,規定村民每人每年植樹造林不得少於100棵,村組幹部不得少於500棵。一管一育、邊護邊育,以“紮硬寨”的決心守護綠水青山。

“為保護森林,我們補貼每個建房戶700至1500元,從木材市場采購木料,杜絕在本地砍伐樹木,倡導木料循環使用。”彭育晚說,在油溪橋村,已實現13年“不砍一棵樹”。

建設一個村既要靠資金,也要靠觀念。油溪橋村沒有一名環衛工,但人人都是保潔員;沒有專門的護林員,卻人人都是護林員。禁止砍樹,禁止野外生火,黨員幹部帶頭植樹等,都被寫入村規民約。

“今天的綠水青山,來之不易。”老黨員蘇術初由衷感嘆,沒有村民參與,就無從談起。每年,他都會和其他村民一樣出2個義務工,參與到建設村莊的隊伍,而村幹部每年至少出12個義務工。

道路兩旁,綠樹成蔭;座座院落,花香四溢。沿著油溪河風光帶散步,村幹部彭德友滿臉自豪:“從杉樹、松柏到楊柳、紫薇、桂花,我們不僅將荒地清零,而且在道路兩旁、房前屋後見縫插綠。如今,已經無處可栽了。”

點綠成金——

產業興旺振鄉村

執著於生態保護,油溪橋村鋪就“綠水青山”通往“金山銀山”的快車道。

油溪橋村將集體所有制與聯產承包責任制有機結合,所有魚苗、經果林苗木、藥物防治、化肥供給、技術指導等,全部由村裏免費提供,村民“零成本”進入。同時,推出村級事務“積分制”,設定100分的農戶生態林養護基礎分,根據管護情況加減,村民以此為依據參與全村旅遊產業分紅,實現村民共建共享綠色效益。

“村在景中,屋在樹中,路在花中,人在果中。”如今的油溪橋村水蜜桃、柑橘、獼猴桃等碩果壓枝,甲魚、稻田魚躍出水面,采摘、垂釣等農事體驗吸引八方遊客……“農旅”深度融合之下,全村已建成產業基地30余處,面積達2800畝。村級集體收入,從負債4.5萬元,一躍突破100萬元。

築好巢,引鳳棲。

越來越多的外地老板到油溪橋村投資興業,全村已基本建成江景觀賞、民俗觀賞、農耕研學等7大旅遊功能區。依托油溪橋旅遊文化產業開發公司,開發峽谷漂流項目,構建“公司+村委+合作社+農戶”的村集體經濟發展模式,去年實現經營收入1056.3萬元,帶動農家樂16家、種植養殖戶240余家,直接解決就業200余人。

傍晚時分,油溪河兩岸華燈初上。登上五彩漂流艇順流而下,看滿天星辰、聽水聲蟬鳴,感受鄉村古韻新風的浪漫。岸邊一幅標語尤其醒目:“我們這一代人做了什麼,我們又為下一代留下了什麼?”

“存入”綠水青山,“取出”金山銀山,這便是油溪橋村實踐出來的答案。

[責編:肖靜]

[來源:湖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