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見老爺廟被火燒了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謹以此文,獻給大西安建設中,即將消失的長安村落文化!

位於王寺街道轄區東北部,東挨未央區,西距灃河約5公裏,渭河在正北,西北距離鹹陽7.5公裏。

相傳,村落建於明初。東楊旗寨村是楊姓人統領的旗寨,後分為東、西兩寨。清嘉慶《長安縣誌》名東楊旗寨。改革開放前,村西曾出土墓葬,墓誌上寫“楊啟寨”。

東、西楊旗寨兩村,村內以兩家巷為界。農業合作化時期,與西楊旗寨、大蘇、西蘇、中寨5個村同屬一個大隊,稱中蘇大隊,1956年建高級社時分開。

村東原有一座老爺廟,村民最早環廟而居。後因地勢低窪,才搬遷現址。清同治元年,老爺廟被回民火燒。據村中老人講,村子南、北的兩道土嶺可能就是過去擋水留下的堤壩。兩嶺之間,當地人稱“二龍戲珠”。

過去各家後墻相連,形成村落的圍墻,村內有南北一條街,最早居住18家。有兩丈寬的東門樓,額上題字“福星門”,上有閣樓,存放著村子跑“竹馬子”的箱底子。1958年,門樓被毀,現在遺跡尚存。東門外全是古墓。平整土地時,村北有大古瓦出土,瓦上有花紋。

村莊形制好像一個水中飄搖的船。為了鎮住風水,村子東北修有兩層高的“魁星樓”;西北角修有“文王廟”;東南角用椽壘土建成一座高兩丈的土塔,底座邊長約一丈,當地人稱“墩臺”;西南角放置一個一尺多深的大石窩子,為村民舂米所用。另外,村子中間豎有一塊一尺厚、高七八十公分的大石,上書“泰山石敢當”。村中老十字的北頭修有“馬王廟”,供奉著馬王、牛王和藥王塑像。

村民楊姓最多,占百分之八九十。據村中79歲老人楊克傑講,楊姓老墳在村南,占地近2畝,大、小墳頭數十個,共分4排。主墳很大,傳說楊姓祖上曾做過縣官。根據過去村民家所敬“容”(歷代祖先的畫像)推斷,楊姓第一代做過明代的“內聯官”。1967年,村民開荒曾挖出一個墳,有磚箍的墓門,墓磚很大。墳地原有百棵柏樹,一摟多粗的大樹過去隨處可見,人稱“柏樹林”。紀楊寨的楊姓為東楊旗寨楊姓分支,柏樹林的西南角有紀楊村楊姓始祖的老墳,占地1畝。每年清明,紀楊的楊姓後裔也來祭

祖。

該村位於長安的西北角,過去為“三不管”之地,因為地處交通要道,清同治元年(1862)五月,陜西回民起義路過時,大批村民死傷逃亡,人口劇減;光緒二十六年(1900)關中大旱,隨後民國21年(1932)傳染病“虎烈拉”流行,部分家庭甚至絕戶。新中國成立前夕,村裏幾乎十室九空,國民黨軍隊在此埋葬士兵。因此東楊旗寨村到後圍寨一帶的野墳很多。過去村民夜晚不敢出村,到處都是“鬼路燈”(磷火)。

村民世代以種糧為生。訂婚的彩禮多用棉花,不要錢,因為棉花不會貶值。村民重血親,家族觀念強,原來各家都有家譜、神容,給孩子起名字都有“輩分字”。

三橋是農歷雙日逢集,村民平常上三橋鎮的集。村子的“古會”日原為農歷九月十九,後改為九月二十一。俗稱“花糕會”。

春節期間盛行“跑竹馬子”,也叫“走馬子”,以慶賀五谷豐登,人畜興旺,以求太平吉利。難度最大的動作就是仰首鉆板凳。另外還有“釘缸”等曲目,戲詞有“一個雞蛋兩頭光,王某某擔個擔擔兒去下鄉,一步走到王家莊,吆喝一聲給我釘缸,王家莊有個×××”。

過去村民生活水平差距不大,沒有地主大戶。民國期間,只有一家私人開的油坊。當年評定成分時,最高的成分只有上中農。

新中國成立時有180多人,600多畝地。“一平二調”時,把200畝左右的土地調整給鄰近的幾個村子,剩下的基本上是五類地,多數高低不平。20世紀60年代中期,生產隊組織村民大片平整土地,灃惠渠在村子設有二級站支渠,澆地用水出幹渠“九鬥”。1977年,又改造灃惠渠延長渠。全村400多畝地全部受益。村裏曾經種過水稻,尤其是玉米產量特別高。1958年,從東北哈爾濱引進玉米新品種“遼東白”和小麥套種,在村裏試種成功。生長期長,產量高,因此村子承擔的公購糧任務也大。1967年前後,集體曾辦有軋棉花的作坊,比較興盛。生產隊時,村裏種過西瓜,還實驗過麥子行間種玉米。

現在村民多以外出務工為生,村中有養豬、養羊的,規模都不大。還有販賣燒堿的。有些年輕人信仰耶穌教。

(東楊旗寨、西楊旗寨集中安置區鳥瞰圖)

地勢比較低窪,過去地下水水位很高,一丈深的敞口大口井,一般情況用水車上水。下霖雨,甚至可用桶直接在井裏取水。1973年,市自來水公司在紀陽、鬥門地區建立第三水廠,村子周圍的水位下降很快,現在水井一般四五十米深。過去村子交通很差,逢雨雪天,往東去三橋的土路無法行走。2005年整修村內道路,全部進行硬化。隨後又進行綠化、美化。

新中國成立前後,村東有一所初級小學。1972年移至東、西楊旗寨之間的兩家巷子,占地4畝,只有兩名教師,分四個年級。兩三年後,又與大蘇村小學合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