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見河裏魚成群周公解夢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2

清晨,朝霞映紅了江蘇省興化市垛田街道的河流。 楊天民攝

高強度建設開發帶來經濟發展的同時,也使許多城市遭受河水黑臭、水土流失的困擾。現如今,經過大規模水環境治理,上述情況已成為過往,“魚翔淺底、水清岸綠”的畫卷正在美麗中國全面展現。

紛繁復雜的生態環境問題可歸咎於三大原因:環境汙染、水土生態退化、資源衰竭,其中,水環境汙染是反映強烈的民生問題。“新中國成立之初,河裏魚很多。”老人們還記得深圳“大沙河”名字的由來,上世紀70年代末,情況發生變化,河裏最多的就是采沙船,采沙子用於搞建設。當時,深圳走上經濟高速發展的道路,一個生機勃勃的城市不斷生長、擴張,成為全球制造業重鎮,但同時,河流遭遇淤塞汙染,水質黑臭。市民應慧1999年底搬到大沙河東岸,她記憶猶新:“大沙河成了臭沙河,魚也少了,刺鼻氣味不時飄來。”

一定要讓我們的水環境變得更好!近年來,國家下大力氣治理水環境汙染,2015年國務院頒布水十條,治水成為國家重要民生工程,包括全面控制汙染物排放,專項整治造紙、印染、化工等重點行業,加快水價改革,完善汙水處理費等收費政策,加大政府和社會投入等。

水中的問題,根子在岸上。以深圳為例,茅洲河是珠三角地區汙染最嚴重的河流之一,茅洲河流域主要河流9條,2017年前有8條河流均為重度黑臭,治理難度很大。2015年底,深圳舉全市之力打響水汙染防治攻堅戰,近幾年全市已完成治水項目投資1000多億元。在茅洲河治理問題上,核心是岸上的“控源截汙”。當地對流域內各類建築排水小區的管網情況進行徹底摸排,完善小區雨汙水管網系統,做到提高城市雨汙分流率;實行流域統籌、系統治理,探索模式創新、管理創新、技術創新和工法創新,總結出中國城市建成區河流水環境綜合治理的模式。通過“織網成片、正本清源、理水梳岸、尋水溯源”治理路徑,形成了適合城市建成區水環境治理的技術體系。建成投產的中國首個河湖汙泥大規模工業化處理與資源再生利用中心,有效解決了長期困擾地方政府的汙染底泥出路問題。

像深圳一樣,中國許多城市已逐步補上水環境治理欠賬。比如北京通州玉帶河,2017年5月時河水呈明顯墨黑色,夏天隨著氣溫升高,河道散發出濃烈的臭味,被周邊市民戲稱為“黑帶河”。如今玉帶河早已水清魚遊,清澈的河面映照著沿岸的花草樹木。

水是生態環境中的重要因素之一,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是全面改善生態環境的努力方向。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人的命脈在田,田的命脈在水,水的命脈在山,山的命脈在土,土的命脈在樹草。水環境治理不僅涉及自然科學,還需要社會科學的支撐,必須用系統工程思維開展水環境治理。我認為,在解決復雜水問題的同時,可以多建高品質的濱水公園空間,建設“魚翔淺底、水清岸綠”的生態河湖,同時積極推行產業轉型、騰籠換鳥,使生態效益轉化為經濟社會效益。

讓城市因水而美、生物因水而多、產業因水而興、市民因水而樂,才能實現人水和諧的美好願景。

(作者系深圳市水務學會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