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撿樹葉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冬天到了,道路兩邊,自家小院裏,即便樹上落再多葉子,除讓人新奇外,再沒孩子去撿拾了。不過對上世紀出生的我來說,這些葉子可是一家人的寶貝,漚糞上地少不了它。除樹葉外,豬糞、人糞也需要我們這些小孩撿,那個時候撿糞上地,就為了收獲後的那一頓白饃饃。

武國珍 | 文

我的家鄉在豫東平原。我出生在上世紀六十年代,童年留給我最多的記憶是貧窮,這貧窮與其說是源於兄弟姐妹多,倒不如說是源於那個年代。當然,也正是因為兄弟姐妹多,所以也愈發貧窮。

我們那個年代的人從小幫大人幹活,不全是因為懂事或者聽話,而是大人們吩咐必須這樣。

因為年齡小,重體力或者有技術含量的活自然幹不了,只能幹一些簡單的活,比如下地割草、拾糞等等。

拾糞

牛糞難揀,人糞更少

拾糞幹什麼?上地呀。

小時候正是土地聯產承包責任制初期,種地幾乎沒化肥,再說也買不起,用的全是自家漚制農家肥,人糞和家畜、家禽糞就成了上地的寶貝。

那時候農村幾乎家家都養豬、養雞,有的還養羊。豬羊只養一只、一頭,雞也不過四、五只,多的也養不起。

雖說家家都有一個豬圈,但大多數是散養--隨便跑,所以村頭、地邊到處是它們排泄地兒,自然而然,拾糞這檔子事就催生出來了。

拾糞可不是一個容易幹的活。

拾糞的人有小孩也有大人,但小孩居多,最佳時間是傍晚、清晨天亮之前。大人和小孩拾糞方法也不同,大人用鐵鍁大頭挑起荊藍扛在肩上,一邊走一邊往地上瞅,見有糞便就放下籃子,用鐵鍁鏟起放進籃子,然後再扛在肩上,繼續走;小孩兒則右胳膊挎著荊藍,左手拿著鐵鍁或者小鏟。

糞便最多的是豬糞,其次是羊糞、雞糞,偶爾還有牛糞。

那時候能養的起牛的少而又少,即便養了也絕對不會像豬呀、羊呀撒出去隨便跑,牛在當時農村何等珍貴,若跑丟了那可得了。除非誰家的牛偶爾不聽話,脫韁跑了,過一下野外自由生活,否則絕對拾不到牛糞。

拾糞人與糞車

牛糞是拾糞人最喜歡的,一堆牛糞幾乎就是半荊藍,省去了很多辛苦勞頓。

當然,更少見的是人糞,在那個種地全靠農家肥的年代,誰舍得將自己的便便到處拉。曾有一個笑話,說有一個人外出辦事,小便憋得肚子疼卻不肯撒到外邊,硬是咬牙從十幾裏外跑回自家地裏才行,說這叫“肥水不流外人田”。

拾糞最累的是拾羊糞,因為羊拉便便一邊走一邊拉,所以拾一次羊糞幾乎要尾隨幾十米甚至上百米,而且羊糞不同於其它糞便,它是一粒一粒像黑珍珠一樣,鏟起來很費事。

糞拾回來後,大人們會將它們堆在一起,外面用泥巴糊嚴實,到一定分量後,用架子車拉到地裏上地,且主要上的是冬小麥。

拾麥

為了那一頓白面饃饃

在我的記憶裏,拾麥是兒時最苦最累的事了。

麥子成熟、收割在夏天,拾麥自然也是。想想看,在火辣辣的太陽下拾麥,不光熱,不小心被麥茬紮破手腳也是常有的事,僅管如此還得去,否則就會遭父母責罵。

其實,哪個父母不疼愛自己的孩子,只是因為貧窮不得不如此。

拾麥自然等麥子收割後,割麥子時小孩勉強還可以插上手,但割完後打麥是個技術活,小孩無論如何也插不上手,這個時候就得下地拾麥,並且大人還有吩咐:“拾不夠一竹籃,回家就不許吃飯”。

那時收麥全純手工,用鐮刀割,割得很凈,極少有麥子丟下,用“顆粒歸倉”來形容一點也不為過。現在全用機器收割了,即便地上灑落再多的麥穗、麥籽也很少有人撿。

當時因為麥子割得凈,加之拾麥人多,往往下地半天也很難拾到半竹籃。

雖然沒拾滿一竹籃,回家後大人們看著通身是汗、曬得黑紅黑紅的孩子也不忍心說什麼。

那個年代,拾麥人當中,出現過不少現在來說不文明舉動,比如有人會趁人不註意,去那些還沒收割的麥田裏掐人家的麥穗。

當然這樣的事我也做過,畢竟我也是個凡人,在那個以紅薯、玉米面為主的年代,雖說土地承包給個人,但由於種植結構、技術等諸多原因,打的糧食往往繳完公糧就所剩無幾了。

除非逢年過節或家裏來了客人,平時舍不得吃小麥面粉。可是,每年麥收過後,母親總會咬咬牙將我們辛苦拾來的麥子磨成面粉,然後蒸成白面饃饃,讓我們吃個夠。

因此,每到麥收時節,多數時候即便大人不催,我們也會主動挎上竹籃下地拾麥。與其說為給家庭獻一份力,不如說是為了那一頓白面饃。

拾楊葉

上樹的本領也用上

這裏的楊葉當然指楊樹的葉子。

拾楊葉幹啥用?和拾糞一樣,漚糞上地,當然也用來燒鍋。

為什麼單說楊葉?因為那時農村種楊樹最多,而且都是葉子很大的楊樹,俗稱大葉楊。當然其它樹葉也是漚糞的好東西,只是因為葉子小沒法拾,就用掃帚掃或者筢子筢成堆,然後再裝進籃子或麻袋裏。

拾楊葉最佳時間是在立冬前後,這時候葉子紛紛雕零落下。

那時候農村可不像現在,到處落葉,無人問津,即便自家小院的樹葉也像城裏人一樣,當垃圾給掃出去。

那時樹葉是一寶,地上只要落葉,立馬被人弄回家扔進自家糞坑,性急的人還會抱著樹使勁把樹葉搖下來。

拾楊葉多是放學後,放下書包挎著籃子就出去,拾滿一籃子後回家倒掉,如果有時間就再去拾。

有時不用挎籃子,拿幾根長長的線繩子就可以了,將繩子一頭綁上一個自制的竹簽,另一頭綁一根木棍,每拾一把楊葉就串到線繩上,待線繩串滿後將兩頭系在一起放到一邊,接著再穿下一串,楊葉多的時候能拾五六串,少時也就一兩串。

有時拾不到楊葉,我們就直接抱著樹拼命地搖啊搖,大的搖不動,只能抱著較小的樹搖,再搖不下時幹脆爬到樹上去捋。

拾楊葉的母女

因為這,不小心掉下來摔傷的事時有發生,但為了弄到更多樹葉,回家後討大人們歡心,更為了能漚出更多的糞上地,讓自己家地裏的長更多糧食,還是有人不顧危險上樹,去捋那可憐的幾片樹葉。

其實,童年也不盡是辛酸,也有快樂。比如拾麥的時候可以和小夥伴順便偷偷遊泳、摸魚;比如拾楊葉累了可以和同伴玩玩鬥雞、摔跤、打紙包的遊戲。

總之,童年對每個人來說,無論是辛酸還是快樂,不管是幸福還是苦難,留給我們的永遠是不盡的回憶。

(圖片來自網絡)

作者簡介

武國珍,喜愛文學但缺乏鉆研,愛好寫作但談不上擅長,常有小作見諸於媒體卻難成氣候,亦有文章獲過獎但不值一提。不求成名,只為那份熱愛。所以還要一直寫下去,生命不息,筆耕不輟。

豫記版權作品,轉載請微信80276821,或者微博私信“豫記”,投稿請發郵件至yujimedia@163.com

豫記,全球河南人的精神食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