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見打爛家具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 約翰·亨利·格雷(英)

作為廣東省人民出版社“遺落在西方的廣州記憶叢書”的開篇之作,《廣州七天》《廣州來信》兩本新書日前出版。

《廣州七天》《廣州來信》這兩部譯作的英文原版為《漫步廣州城》(Walks in the City of Canton)和《在廣州的十四個月》(Fourteen Months in Canton),分別在1875年和1880年出版,原作者是一對生活在19世紀的英國夫婦——曾任廣州沙面堂主持牧師的約翰·亨利·格雷和他的妻子。據該套叢書主編及譯者之一的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教授、圖書館中韓文部主任李國慶介紹,約翰·亨利·格雷的《漫步廣州城》是當時第一部系統而詳盡地描述廣州城鄉的西方著作,書中詳細描述了作者如何在7天內遊遍廣州,成為當時歐洲人遊歷廣州的標準指南。本次《廣州七天》也是其首部中文譯本。

格雷夫人1877年隨丈夫從英國來到廣州,在廣州居住的14個月期間,她堅持給家人寫了44封信描述見聞和感想,回英國後結集出版,即《廣州來信》一書。《廣州七天》《廣州來信》兩書不僅為研究中外關系和文化互動、中國近代社會生活史提供了重要資料,普通讀者也可據以追懷老廣州的街坊店鋪、寺廟宮觀、五行八作、花艇疍家等。

在此,從《廣州七天》書中摘出兩節,主要描述了廣州城內的商業繁盛狀況,從中可窺西方人眼中的“老廣州”,以饗讀者。大標題為編者所加。

狀元坊:

打金、印染和綢緞戲服

我們離開眼鏡街,經太平門進入廣州城。一過城門,便見蘊香酒館。此館規模頗大,就像所有類似的酒館一樣,內有幾間上房,每日都有許多遊人在這裏用早晚餐。一頓早餐和晚餐的價格因點的菜數多少而不一樣。每間房的墻上都貼有提示,提醒遊人不要忘記拿他們的傘或扇子。提示還說,如果客人因疏忽大意而丟失物件,酒館概不負責。每間房的墻上還貼有價格表。

沿著蘊香酒館所在的街道狀元坊走,我們參觀了一間銷售銅扣的店鋪,名為郭樂記。這些銅扣呈球狀,大致在鄉鎮制成,工人有男有女。廣州市西郊的興南坊街有制作這種銅扣的作坊,規模不大。銅扣工人會用一個圓形的小打孔機,在一張小小的銅片上打孔。由於打孔工具的特殊結構,打出來的每片金屬都像半個極小的圓球。兩個這樣的圓球連接在一起,就成了一個球狀的銅扣。

在銅扣店附近的一間店鋪裏,我們看到有些男人在打金。為了打好金,他們把每片金葉子都放在兩片極薄的黑紙之間。當好幾片金葉子這樣放置後,工匠們會小心地把它們包入一個小小的白色厚紙包中。一個坐著的工匠用一把鐵錘,像打鐵一樣擊打置於大理石板兩端的紙包。大理石板呈方形,很大,未經打磨。紙包裏包著的金葉子都是用來做裝飾的,這在中國市場的需求還挺大。同一條街的其他店鋪還銷售一塊塊檀香木。檀香木產自南海的島嶼,極香,被中國人視為極珍貴之物。他們不僅用檀香木做裝飾品,還在廟裏、家中的祭壇焚燒,特別是在慶祝新年的時候。他們還用檀香木制油,名為檀香油。檀香油主要用在衣服、扇子和個人裝飾物上,使之散發甜香。在眾多出售檀香木的店鋪裏,一家名叫晉豐的店鋪客流量最大。

狀元坊街上還有一間萬成銅店。店不大,但我們在裏面看到了熔化銅的爐子,還看到鑄銅的黏土模子。鑄造坊連著一間零售店,店裏的架子上擺滿各種銅爐和花瓶,以吸引顧客。

離萬成銅店不遠有兩三間小店,裏面有印染工在辛勤工作。布料印花的流程非常原始,可以大致描述如下:印染工把木刻匠人鐫刻好圖案的雕版放在桌上,刷上染料,然後把布鋪在上面。為了同時在布的另一面印上同樣的圖案,他將一把小刷子浸入染料盆,然後輕輕地在布面上刷。因為布被緊緊地按在雕版上,刷子上的染料只會粘在凸出的布面上。把布從雕版上移開後,布的兩面就會有同樣的圖案了。如果我們沒有弄錯的話,印染作坊裏的頭把交椅當屬和盛。

狀元坊街上也有店鋪專門為戲子做刺繡精致的綢緞戲服。有些戲服做得非常華美,價格也相當貴。同一條街的其他店裏,有很多人正忙於在綢緞服裝上刺繡,準備賣給官員與鄉紳。還有些人在繡桌圍、祭壇蓋頭以及用來裝飾祠堂墻壁的旗子。祠堂裏用的旗子叫壽帳,經常由兒子獻給父母,以慶祝他們的51歲、61歲、71歲、81歲或91歲誕辰。繡這種旗子時要把它繃在一塊平放的框上,框的兩端有繡工坐著工作。在所有繡坊裏,沒有哪家比悅泰顧繡鋪更值得參觀了。這家繡

坊的店員對外國人非常友好,那些精美繡品的售價也非常合理。

連著這條繡鋪街,有一條叫太平新街的小巷。在那裏,我們看到幾個男人在制作金銀線,其工藝大致可描述如下:工匠們在幾條狹長的紙上,先塗一種泥(這種混合物裏的泥大部分是事先充分打爛了的。——原書註)和糨糊的混合物,接下來再粘上金葉或銀葉。為了賦予這些粘了金葉、銀葉的紙一種亮而光滑的效果,他們用固定在竹竿上的水晶輥子從紙的一端到另一端重重地碾壓。軋光的工序完成後,就用大刀把這些金銀紙切成很薄的長條,然後通過快速轉動,小心地纏繞到普通絲線上。

沿著狀元坊走,我們最後到了天平街。在這裏,我們參觀了切割大理石的店鋪。這些店裏售賣大理石做的香爐和其他物品。大理石是從大采石場,即肇慶的山裏運來的,那裏出產的大理石遠近聞名。

大新街:

首飾、樂器、馬鞍店

我們接著走進大新街,街上滿是珠寶匠的店鋪。店裏擺滿了玉石、珊瑚和青金石做的各類飾物,而且還有很多店鋪售賣珍珠和寶石。有兩三家珠寶店也制作角燈,其中大概以信錦最有名。這種燈有的特別大,制作方法大致如下:工匠用熱卡鉗把幾只人手掌大小的獸角焊在一起。為了去掉焊接留下的痕跡,工匠會用一塊平滑的熱鐵,擦拭角燈各只角的連接處。

在大新街的一些店裏,工匠們正往銅或銀的耳環、發卡、手鐲和其他飾物上塗一種粘有翠鳥羽毛的瓷釉。這些羽毛是用膠粘在飾物上的,來自爪哇島和蘇門答臘島。這類店鋪以會章和安興最重要。

大新街上還有制作鼓和其他打擊樂器的店。有些鼓很像古埃及的大鼓,而擊鼓的棍子也很像古埃及人用的。店中還制作小鼓,就像遠古時候其他東方國家使用的一樣。離鼓店不遠有一座衛斯理教堂,傳教士們在此向中國人傳揚稱頌主的名。

接著,我們到了元錫巷。這條街和鄰近的街大都被象牙和檀香木雕刻工匠占據,他們用最簡單的像鋼筆或鐵筆那樣的工具精巧地雕刻。他們刻的象牙胸針、同心球、棋子和手套盒子的價格比和誠(作者沒有提供中文,此為音譯,據英文查知是廣州當年有名的一個外銷商鋪。——譯者註)的象牙和檀香木制品的價格低很多。

佛冷西禮拜堂(即在廣州老城區一德路的石室聖心大教堂,於1863年6月18日建成,是國內現存最宏偉的雙尖塔哥特式建築之一。由於教堂的墻壁和柱子都是用花崗巖石砌造,所以又被稱為“石室”或“石室耶穌聖心堂”“石室天主教堂”。——譯者註)離這裏不遠。這座聖殿的基石是在1863年鋪下的,當時廣州市的文武大員們都出席了奠基儀式。他們身著官服,給現場帶來一種特別的味道。禮拜堂由花崗石建成,曾是有名的葉總督的官邸(即清末兩廣總督衙門的舊址。——譯者註)。它長236尺,寬88尺。禮拜堂看起來像垂直的哥特式建築,旁邊有一座教會學校,裏面有幾個中國男孩,大多為客家人,正在學習羅馬天主教的信仰教義。街道對面還有一所孤兒院,裏面有許多被遺棄的孤兒,由法國和中國修女看顧照料。

臨近佛冷西禮拜堂的黃埔前街有一座天後宮。每月的初一和十五都會有官員前來祭拜。和廟宇連在一起的客堂是按中國風格精心布置的。

離開佛冷西禮拜堂,我們再次進入大新街,往小市街走去。這條街上有好幾間珠寶店鋪,裏面制作出售給中國婦女佩戴的金銀耳環、手鐲和簪釵。最值得光顧的大概是天福金鋪了。緊臨這些珠寶鋪,有制作出售中國馬鞍和馬勒的鋪子。馬鞍大而沈,看上去很像阿拉伯人和其他亞洲民族世代使用的馬鞍。中國的馬鞍店不僅售賣馬鞍、馬勒,也出售制作精美的軍服、頭盔、箭袋和弓袋,價格相當昂貴。這些軍服都做得很像盔甲。馬鞍鋪中最重要的恐怕是奇新了。從前,這條街上有兩座紀念兩名百歲老人的牌坊。這兩名老人在19世紀早些時候還健在,一位叫勞獻,另一位叫賴洪。街還有一座古墳,據說裏面葬有許多廣州市民的屍骨。當年兩位藩王帶領順治帝的韃靼兵攻陷廣州時(1650年。——原書註),這些市民被殘酷殺害。

古墳旁邊有一個茶館,名為月珍茶居。進入茶居主堂,我們還能從那裏看到古墳的頂部。經過濠畔街的一頭時,向導建議我們不僅要參觀那裏的毛皮店、中式家具店和樂器作坊,還要去看看那些將圖畫掛在墻上以吸引愛好藝術之人的店鋪。毛皮店裏的商品很多來自山西,也有些來自直隸或內蒙古。兔皮——特別是灰色兔皮——是從歐洲進口的。這些店還經常售賣印度豹、美洲豹和老虎的毛皮,廣東人喜歡在冬天穿毛皮大衣或鬥篷。

有花、鳥、蝴蝶的圖畫,大都由能工巧匠繪成。歐洲遊客常常購買這些圖畫帶回國內,作為裝飾品掛在家裏的堂屋或飯廳。

濠畔街上制作和出售的樂器大都為弦樂器。這些樂器中,有不少與古埃及的弦樂器十分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