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見釣到很多黑魚周公解夢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2

澎湃新聞記者 高丹

怎樣的際遇能夠讓一位患阿爾茨海默病的老人念念不忘?他念茲在茲的神秘北疆蘊藏著怎樣的秘密?一生獻給北疆的初代建設者們有著怎樣的經歷?

最近,作家老藤的長篇小說《北地》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

《北地》

作品以倒敘的方式,寫主人公在晚年之時重返父親奮戰四十年的北疆城鄉,尋蹤覓跡,在父親的人生現場實地探訪,試圖從當代人的角度去理解一樁樁令父親牽掛的東北往事。北地之行,不僅再現了白山黑水的風物傳奇,還回望了北地從北大荒到北大倉的轉變歷程,展現了一代建設者的理想與抱負。《北地》以主人公在北地工作過的近30個地名獨立成章,是四十年來的東北時移勢遷的風俗畫。

書的開篇寫道:“你們看到紅花爾基山上有許多樟子松了嗎?那可是原始森林。樟子松壽命可達兩百多年,那些樹都是老樹、古樹,珍貴難得。這些樟子松能保住,完全是常克勛的功勞。當時各地都在大煉鋼鐵,紅花爾基也辦起了小烘爐,沒有煤燒,就有人打起了樟子松的主意。樟子松油性大,好燃燒,搖起鼓風機來吹,確實能燃起高溫。與紅花爾基相鄰的北興農場,砍光了三個山頭用來大煉鋼鐵,結果鋼鐵沒煉出來,山卻成了疤瘌頭。那麼好的樟子松燒掉多可惜!好在上級派來了常克勛,這個軍人出身的場長不信邪、有韜略,他通過部隊農場弄了些煤炭煉鋼,保住了紅花爾基大片樟子松,憑保護樟子松這份功德,足以遮蓋他生活中的各種瑕疵。現在,這裏建起了紅花爾基樟子松國家森林公園,除了大火再沒誰能毀掉這些樹。”

由樟子松營造出一種在地氛圍,同時也引出主人公常克勛。成千上萬個常克勛這樣的建設者們在這裏付出和艱難開拓,讓東北的荒原變成了糧倉、讓村落變成了城鎮。而在歷史中,他們並不是如我們後來所知的可以被一筆帶過的名字,他們在白山黑水中的一生是學著和自然相處、也需要和人周旋,他們需要足夠的韜略和決心、也有講不完的故事,《北地》寫他們的成功,同時也寫建設者對建設的不滿,創業者對創業的遺憾。

在敘事策略上,《北地》讓主人公晚年在病榻上喃喃囈語,讓後輩自己去尋找答案。囈語的邏輯混亂和意義不明,與正文的線索清晰和表述之間形成了文本張力。作品結尾,常克勛清醒過來,久久凝視一張突出田野、村莊和炊煙的《北地炊煙》,兒子常寒松最後聚焦和定格的畫面正是常克勛最想看到的生態宜居、百姓安詳的美好圖景。

評論家認為,《北地》寫作的是個人與時代、父輩與子輩、歷史與現實的多重關系交織中建構出一個多元復雜的文本世界。

本書一以貫之地延續了作者對地域和文化的探尋與熱愛,我們會在作者的筆下看到許多生機勃勃的東北風物:七星泡水庫最大的泡子叫黑魚泡,大小不下千畝,裏面生長著一種蛇紋黑魚。黑魚泡有很多傳說,當地居民稱其為禿尾巴老李窩,據說盛夏裏禿尾巴老李會到此處避暑。泡子周圍有三處泉眼,泉水甘洌清純,喝了能治療筋骨病。

端午節前後,方圓數十裏的漢、滿、鄂倫春、達斡爾、鄂溫克等各族民眾會趕著牛馬車,帶著帳篷、漁具和炊具,聚集到黑魚泡邊安營紮寨,飲水釣魚,祈福祛病。一般會熱鬧三天三夜。釣到的魚多是黑魚,黑魚燉出的魚肉像豆腐一樣嫩,熬成的魚湯像乳汁一般白,身子虛弱的男人喝上幾日黑魚湯便會滿血復活,產後缺奶的女人喝上幾回黑魚湯則乳水不斷,因為這個緣故,黑魚泡一帶的草地,幾乎成了端午節遠近民眾狂歡的舞場。

《北地》作者老藤,本名滕貞甫,1963年生於山東即墨。著有長篇小說《鼓掌》《臘頭驛》《刀兵過》《戰國紅》等,小說集《黑畫眉》《會殤》《熬鷹》等,文化隨筆集《儒學筆記》《孔子另說》等。作者現為遼寧省作家協會主席。

責任編輯:陳詩懷

校對:張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