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見住在宮殿中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來源:中國民族建築

古建知識解讀

宮殿建築,又稱宮廷建築,為傳統建築之精華。古代皇帝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突出皇權的威嚴,滿足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的享受而建造的規模巨大、氣勢雄偉的建築物。這些建築大都金玉交輝、巍峨壯觀。

中國傳統建築的發展源頭是住宅建築,我國古代宮殿建築也不例外。雖然古代宮殿建築包括了禮儀、辦公的部分,但從總體比例上來說,住宅部分仍然占據了大部分空間,從性質上說,仍然可以算作是一個居住建築群。研究我國古代宮殿建築,不光是在研究建築,也是在研究古代的城市規劃、人口發展、軍事、經濟、文化等各種內容,從而勾勒出出古代社會的基本面貌。

一、漢唐宮殿

西漢之初,在漢長安城之中建設未央宮、長樂宮,到漢武帝之時,又建離宮別院等所。未央宮建在長安城的西南角,為大朝所在地。利用龍首山的崗地,砌成高臺,因戰國時代高臺建築盛行,到西漢仍然存在與發展。其主要建築為前殿,殿之兩側建有東西廂房,為處理日常事務之處。這一組建築,主要劃分為三個部分,宮城周圍8900米,宮內除前殿之外,還有十幾組宮殿,太後住在長樂宮。

在城的東南角,北部和明光宮接連。宮城周圍約計10000米,其中有長信殿、長秋殿、永壽殿、永寧殿四大組宮殿。

建章宮在長安西郊,是苑囿性質的離宮。宮內有山岡、河流、太液池,池中有蓬萊、瀛洲、方丈三島,宮內豢養珍禽奇獸,種植奇花異草。其前的未央前殿、廣中殿可容一萬人。另有鳳闕、神明臺。長樂宮、未央宮的大宮之中還有小宮。

“靈光”,本是漢代宮殿的名稱。靈光殿,是漢景帝之子魯恭王劉餘在其封地——魯國所建。據記載,靈光殿自建成後,歷經漢代中、後期諸多戰事,長安等地其他著名的殿宇如未央宮、建章宮等都被毀壞,只有靈光殿仍然存在。因此,後世便稱世間僅存的人物或事物為“魯殿靈光”或“魯靈光”。

未央宮復原圖

唐代宮城在皇城之北,是皇帝聽政和皇後嬪妃的居住之處,也屬於宮室。東西長廊與皇城相通,南面開五個門,北西各兩門,東面只有一門。北出玄武門即禁院,宮城中心為太極宮,西部即掖庭宮,東宮是太子居住之處。太極宮是主要宮殿,在中軸線之北,沿著軸線建有太極宮、兩儀宮、甘露宮等十幾座殿與門。

到公元634年,興建大明宮。大明宮位於長安城外龍首山,居高臨下,在宮內可以看到全城風光。大明宮內建有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含元殿是大明宮的正殿,巍峨高大。其前建有長幾十米的龍尾道。左右兩側建翔鸞、棲鳳二閣,均與含元殿連接。建築雄偉壯麗,表現出封建社會鼎盛時期的建築風格。大明宮內另一組宮殿即麟德殿,位於大明宮西北部的高臺地上,由三殿組成,面闊11間,進深17間,其面積約等於明清故宮的太和殿的三倍。在主殿的後部,東、西各一樓,樓前有亭,也有廊廡相連。

為了便於處理政務,在大明宮內,附有若幹官署。如在含元殿與宣政殿之間,左右有中書省、門下省與弘文館、史館等。

大明宮復原圖

二、宋元宮殿

北宋東京城大致為方形,建有三重城,最外一圈即“外城”,外城之內,還有“內城”,中心部位還有一城,即“宮城”,也就是說中心就是宮城,其總體平面也接近方形。

在中軸線上,由南入北,即宣德樓(乾元門),進而為大慶門。在這個院子裏,左為月華門,右為日華門,中心即皇上的正殿大慶殿。再向北進入,即宣佑門,中心線為紫宸殿、虛雲殿、崇正殿、景福殿、延和殿,這五個殿均為前後排列。最北部即拱辰,從此出宮。在右部為右昇龍門(月華門往南),有門下省、都堂、中書省、樞密院,這四個殿座並列。月華門以西,為右嘉肅門、右長慶門。日華門以東,有左長慶門、左嘉肅門。再向北,西部有西向閣門、左銀臺門;東部即東向閣門、右銀臺門。

在大慶殿之西,有四座殿閣,向西依次為垂拱殿、宣儀殿、集英殿、龍圖閣。在紫宸殿之東,有資善堂、元符觀。另外,在虛雲殿之西,有一殿一閣,即福寧殿、天章閣。在崇正殿之東,有翰林院、東樓、西樓。在景福殿之西,則有後苑諸殿閣。在景福殿之東有內侍局、近侍局、嚴門。其北部則有內諸司。

以上是北宋時期東京城宮城的總布局。這些殿閣到今天一座也不存在了。

元代宮殿坐北面南,宮城南北略長,呈矩形。在中軸線上,都建有主要的殿宇,正南為崇天門,呈“冂”形,東有景拱門,南建雲從門。

宮城之內,分為兩大部分,殿座大體上均呈方形,南部建設“大明門”,東為“日精門”,西為“月華門”,三門並列。進而為“大明殿”,建在三重高臺基之上,十分威嚴壯觀,殿後又有柱廊與寢殿相接連。寢殿之東曰“文思殿”,西為“紫檀殿”,再北曰“寶雲殿”,殿東曰“嘉慶門”,西為“景福門”,周廊環繞,十分嚴謹安全。大殿之東有周廊連“鳳儀門”,大明殿之西建“麟瑞門”,並建東曰“鐘樓”,西曰“鼓樓”。這一大組即大明殿及其附屬建築。四角均有角樓。

元大都宮城平面示意圖

大明殿之後北部,還有一大組南北為略長的矩形宮殿建築組群。

這組建築群在中軸線上正南為“延春門”,東為“懿苑門”,西曰“嘉則門”,三門均向南開。中軸線的後部主要為“延春閣”。柱廊連接寢殿,東為“慈福殿”,西為“昭仁殿”,均與寢殿並列。這一大組建築均建在三重臺基之上,十分威嚴。四個轉角也建角樓、閣廡。在延春閣之南曰“東躍門”,西曰“清灝門”,在東西各建“鐘、鼓”二樓。在宮城的西北角還建設“宸慶殿”,兩廂建“東香殿”“西香殿”,此門為山字門,用墻包圍。

宮城之東墻建“東華門”,西建“西華門”,宮城正北建“厚載門”。

三、明清宮殿

明代北京城宮殿基本上體現禮制制度,如左祖右社,即左邊是太廟,為祭祖而建,右邊建社稷壇,為了農業大豐收、祭農業方面的神而建立。三大殿即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這是古代三朝之制。

從大明門到太和殿,共五座門,為三殿五門,前朝後寢。皇宮建設體現帝王的權勢,全部殿堂整齊、莊嚴、肅穆。從前到後,殿宇宮室、用各個殿宇宮室組成院落,層層進入,這些建設完整布局,還建設東西六宮。明代皇宮為清代皇宮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中國歷代古都城數量眾多,但最為著名的當屬“七大古都”。目前可確認的最早的古都,是有“五朝故都”之稱的安陽;有“千年古都”之譽的西安,先後曾有12個王朝建都於此,是中國古代建都時間最長的一個;僅次於西安、在中國建都時間上排列第二的是洛陽,被稱為“九朝名都”;還有“七朝都會”的開封、“六朝帝王都”的南京、“三吳都會”的杭州,以及現在的北京,即“大漢之城”。

北京清代皇宮建築群鳥瞰圖

清代北京城的工程建設十分整齊。以皇城的中心來布局,中軸線貫穿左祖右社,主體殿宇都在中軸線上。人們若從正面進入皇城,正陽門、天安門、端門、午門、三大殿、神武門、地安門、鐘鼓樓等都在一條中軸線上。

宮殿之中分為兩大塊,一曰“外朝”,一曰“內廷”。

外朝有太和門、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兩側則是文華殿、武英殿兩大組建築群。

內廷以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為主體。東建東六宮,西建西六宮,最後為禦花園,是皇後、嬪妃居住的園林。

清代宮廷中,建築藝術風格莊嚴、整飭,全部建築基本上是按清代“官式做法”進行的,整體建築群組都比較簡單,構造方式、方法基本大同小異。紅墻、紅柱、大面積的黃色琉璃瓦,標準式樣的彩畫,工整而簡潔。清代宮廷建築殿宇大大小小數量較多,在布局方面有些變化,反映出古代建築藝術成就。明、清的宮殿中,還夾雜著各類園林,這樣,使皇宮的總體建設並不呆板、枯燥,與理政、居住、遊樂、休息都融合為一體。

明、清北京城及其中建築在命名時,延續了方位上“東為正、西為副”“左文右武、文東武西”的規則,又講求陰陽相合、左右呼應,文與武、仁與義、天與地、日與月、春與秋、十天幹與十二地支等相對應。以紫禁城為例,太和門前左為“文華殿”,右為“武英殿”;太和殿東廡為“體仁閣”,西廡為“弘義閣”;乾清宮前東為“日精門”,西為“月華門”;中正殿前左偏殿曰“春仁”,右偏殿曰“秋義”;等等。其中無不體現著禮儀秩序,卻又千姿百態、豐富多彩。

北京故宮平面圖

經過上千年城市歷史的演變,從商周到秦漢,再到魏晉、隋唐,直到宋元明清,那條曾經代表著皇權思想、凝結了中國最古老的建築設計的語言,時而出現,時而隱去,最終還是保留在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

(中國民族建築研究會信息宣傳部整理、編輯,更多精彩內容敬請期待下期)

本文來自【中國民族建築】,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臺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