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到開懷大嚼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2

有人說,英國人吃是為了活著,法國人活著是為了吃——前者對吃的要求不高,後者則是個頂個的吃貨。如今自稱是吃貨的人不少,全世界美食打卡的人也比比皆是。但是,你真的懂得飲食嗎?今天,就讓我們來看看,人類如何利用飲食進化自己?你是愛吃,但吃對了嗎?關於食物的趣事都有哪些?來,讓我們一起作有文化的吃貨。

人類如何利用飲食進化自己?

《國家地理》雜誌在人類的飲食進化專題中,就曾對此問題進行了詳細說明。人類大腦在休息時需要人體20%的能量,相比之下,猿的大腦只需要8%。這意味著從直立人時期起,人類的身體就依賴於高能量食物,尤其是肉類。但是,哈佛大學靈長類動物學家理查德·蘭厄姆表示,人類飲食中最大的革命不是在我們開始吃肉的時候發生的,而是在我們學會做飯的時候發生的。人類祖先在180萬到40萬年前開始烹飪,搗碎和加熱食物會“預消化”食物,因此我們的內臟分解食物所消耗的能量更少,從而為我們的大腦提取更多的燃料。

正是這種加工食品的出現,人類的肚子不再饑餓、智力得以提升、心情得到了極大的滿足。英國劍橋大學日本近現代史副教授顧若鵬,就在自己的著作《拉面:食物裏的日本史》中,對日本拉面作出了正面評價——在日本,拉面不單是果腹的食物,更是通往饕餮啟蒙的必經之路。據悉,日本人在外用餐選擇的所有料理品種之中,拉面所占比例高達26 % ,而日本拉面館數量之多,遠遠超過其他任何類型的餐飲店,政府登記在案的少說也有3萬家。作者認為,拉面看上去簡單,事實上需要料理者的重視、勤奮、耐心,對食材及其相互作用與影響的深刻理解,以及過人的技藝。

你是愛吃,但吃對了嗎?

在過去的一個世紀裏,美國人的飲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本土農產品和本地家禽已經讓位給罐裝蔬菜和油炸雞柳,《洛杉磯時報》在5月16日刊中表示,重度加工食品可能是美國肥胖流行的一個主要因素。在實驗中發現,當誌願者被提供過度加工食品時,他們平均每分鐘吃37克,近50卡路裏。但當吃未經加工的食物時,他們平均每分鐘只吃30克和32卡路裏。參與者在食用過度加工食品的兩周內平均增重2磅,幸運的是,他們在食用未加工食物的兩周內平均瘦了2磅。目前,美國近40%的成年人肥胖,是1980年的兩倍多,同期,兒童肥胖率幾乎增長了兩倍。

那我們該如何吃得有質量呢?世界最著名主廚、米其林三星大廚阿蘭·杜卡斯就曾在自己的書《吃,是一種公民行為》中表示,工業化食品導致我們肥胖、高膽固醇、糖尿病和一些有地區性發展趨勢的癌癥,而且那些營養價值不高、“美味的”合成香料含量高的飲食會令人產生可怕的依賴。杜卡斯表示,吃不是貪婪急促地吃、不是狼吞虎咽地吃、不是僅僅填飽肚子,吃是一種以生存為目的的日常行為,但同樣還是一種社會和公民行為,只不過我們已經逐漸將其意義、感覺和內涵丟棄了。

關於食物的趣事都有哪些?

《時代》雜誌在2015年7月21日刊中,專門研究了在歐美司空見慣的食物中,有著巨大影響力的10多種食物。第一個就是最具美國特色的蘋果派,蘋果派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臘和古羅馬,就像美國的許多餡餅傳統一樣,最初的蘋果派食譜來自英國;第二名是有著數百年歷史的蛋奶酒,盡管烹飪歷史學家們對蛋奶酒的確切血統存在爭議,但大多數人認為蛋奶酒起源於中世紀早期的英國波塞特,到了13世紀,僧侶們開始喝一種有雞蛋和無花果的飲料。牛奶、雞蛋和雪利酒都是富人的食物,所以蛋奶酒常被作為祝酒之用。當這種飲料傳到美洲的時候,喬治·華盛頓也創造了自己的招牌蛋奶酒,他的蛋奶酒是由朗姆酒制作而成。

兩度獲得飲食界諾貝爾獎“詹姆斯·貝爾德美食大獎”的美國餐館評論家羅布·沃爾什,曾在自己的書《吃的大冒險:烹飪獵人筆記》中講述過他的家鄉——康涅狄格州的蘋果酒,他說那裏到處是蘋果園和蘋果酒作坊,那裏的果農們談起蘋果種類、吃法、哪一家的蘋果酒質量較佳,可以爭上幾個鐘頭。沃爾什為了做肉糜餅,開著母親的旅行汽車跑遍了康州,到處試吃試喝,隨時和蘋果農聊天,他表示,這一趟蘋果之旅比他後來做出成功的肉糜餡餅精彩太多了。

如果你想要了解本文中提到的好書,並科學飲食,快來中讀——聽“美食書單 | 做個吃貨,我很快樂!”,從客觀的角度認識美食、健康等重要話題。請跟隨這份美食書單,了解食物的趣事、正確的飲食方法,以及飲食的進化。

01《吃,是一種公民行為》

“曾經,消費者準備好了要狼吞虎咽地吃掉所有提供給他們的食物,然而這個時代就要結束了。在社交網絡上,如博客或是論壇,對工業化食品的抗議聲音的增多證明了這種意識的覺醒。幾年前一些有趣的體驗現在又重新流行起來:農場直銷、土食主義、在產出地自由采摘、每周售賣一籃本地新鮮且當季的食物……人們追求的是盡可能地靠近食物的源頭——一種健康而真實的食物。”

02《拉面:食物裏的日本史》

“真正的拉面,是種帶有鮮美湯汁的面食,乃速食拉面之兄長。拉面不局限於一種味道,隨著不同地域之間的相互影響,日本拉面已經繁衍出許多品種。”

03《吃的大冒險:烹飪獵人筆記》

“我母親遺傳了外婆表達親情的手藝,也繼承了外婆的全套東歐私房食譜。但是,我母親是受美國同化的第二代移民,她並未受斯拉夫風味局限。她會剪下雜誌上的美食新點子照著做,也會實驗從小區左鄰右舍打聽來的家常菜單。鮪魚鍋面、美式蘑菇奶油湯以及葡萄酒燒牛肉、雞肉扁豆糕、饢料豬肉等創意歐式美食,都是我們家餐桌上常有的。”

04《吃相》

“事實上螃蟹早已被視為美味,吃蟹的“事跡”,亦可稱“史不絕書”,最遠的記到西周,往後隋煬帝的酷嗜此味不用說,東晉名士畢卓“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拍浮酒船中,便足了一生”的豪語更是將吃蟹定格為一樁韻事了。”

05《臺北小吃劄記》

“事實上臺北之好,主要是人與人的關系最密切,人對於別人的需要,亦最了解;甚至可以說,臺北是人情最溫熱,最喜被照拂也最喜照拂別人的體貼之城。”

06《味即道》

“坐吃山空”曾用來形容《紅樓夢》中榮國府的衰敗,查查成語詞典,還有叫人吃驚的下半句“立吃地陷”!這是對生態破壞的強烈警告,可惜英文沒法兒翻譯。人家不能理解“吃”有這麼可怕的後果。要想認識中華文化中的饑餓現象,先得好好了解中土古老的生態危機。它不光是饑餓的背景,更是“繁生→夭亡→繁生”惡性循環的中間環節。”

07《故鄉之食》

“在國內,海蜇皮多半是涼拌的,用熱水一燙就縮了,很難想到這種菜居然還能熱炒。可是在國外,歐美和非洲人士,對於涼拌的海蜇皮缺乏了解,任憑餐館老板怎樣說明,都無法了解海蜇是什麼玩意兒。入口的時候,心懷戒懼,這又如何能開懷大嚼?”

點擊上圖,查看美食書單

內容及商務合作請聯系:

zhongdu@lifeweek.com.cn

▼ 點擊【閱讀原文】,下載訂閱美食書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