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在線測名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來源:河北日報

原標題:斬斷網絡迷信傳播的黑鏈條

“和他有沒有緣分?今年幹什麼能發財?添加微信掃一掃,百元為你解分曉”……當數字化生活闖入人們的眼簾時,互聯網占蔔也熱鬧了起來。

相比傳統的路邊算命攤,這些網絡占蔔“業務”涉獵更廣,從中國傳統的周易八卦到民間流傳的測名、解夢,甚至還有西方傳來的星座、塔羅。是什麼人在從事網絡占蔔,網友為什麼會相信虛無縹緲的命運,如何從源頭整治網絡迷信?記者就此進行了調查。

“算命大師”搭上互聯網“快車”

正在上大學的王萌(化名)數了數,她已經在網上算過七八次了,因為考慮到未來的工作和婚姻,“什麼都不確定,心裏就跟執念一樣總想算卦。”

王萌有幾個專門的微信群,群裏都是跟她誌同道合的“星座迷”。“談戀愛也要測”“周末遊玩先看運勢”等消息總是能引起群成員的共鳴。甚至有好友表示:“如果測算後,星座、八字合不來,朋友都做不成。”

記者發現,群裏的這些人不僅熱衷風水、星座之說,還會互相推薦占蔔師,幫助彼此化解“水逆”。

“前一陣剛跟男朋友分手,正好看到群友推薦的一對一免費占蔔的廣告,就添加了那位占蔔師的微信,想讓對方給算算。”王萌告訴記者,對方問了她幾個問題,就開始侃侃而談。她忍不住好奇就繼續追問,但對方卻說一對一解答專業問題必須付費,“後來我掏了好幾百元,也一無所獲。”

在某網絡直播平臺,記者以“蔔卦”為關鍵詞搜索,發現提供蔔卦、算命的直播間有六七十個,這些直播間的標題多為“算卦查事”“周易算卦”等。有些直播間甚至直接在標題上註明聯系方式,有的是手機號,有的是微信號或者QQ號。

而在另一電商平臺,月銷上萬單的“算命”店鋪也不在少數。店鋪裏的寶貝大多是單價幾十至幾百元不等的運勢占蔔。可以算9種運勢之一,分別是姻緣、事業、財運、健康、壽元、性格、災禍、學業、考試。此外,還有一些高價服務,比如替人調頻、作法、通靈等。

“師傅料事如神,按照他的方法做,前男友真的回頭找我了,已經確定了日子準備結婚。”“希望大師這次能幫我去除黴運,從此平平安安,家人健康和睦,生活蒸蒸日上。”……一些網友的盲目推崇,讓網絡占蔔更加瘋狂地野蠻生長。

你的“命運”只是別人手上的生意

這些“算命大師”是何出身,真有網上宣揚的那麼神奇?

近日,河北唐山市玉田縣公安局成功鏟除了一利用封建迷信,以收徒弟、“看香”祛病消災、看風水等形式騙取錢財,通過自媒體和短視頻平臺等大肆宣傳的“培訓基地”,現場查獲27人。

辦案民警介紹,這些網上的“算命大師”,實則是犯罪團夥以公司名義招聘的一批青年男女員工,用占蔔當幌子,以免費看手相、測八字的名義,利用用戶的信任來推銷“消災祈福”類產品的方式撈金。

“這些人深諳增強可信度、信任感是誘導問蔔者下單的關鍵因素。”辦案民警介紹,為擴大客戶覆蓋面,他們把吸粉套路學了個十足,比如蹭明星八卦熱點,或者發一些免費占蔔的體驗福利吸引大家關註,有“實力”的則會用風水或算命文章來吸引一波用戶。他們買粉絲,買微信號,買好評,打造影響力,熟練混跡於直播平臺、貼吧、社交網絡評論區。

但是這些網絡“算命大師”的“套路”並不新鮮。“他們以免費算命為噱頭,通過結善緣、測八字、測命或是塔羅牌等方式,告訴你洞悉天機必定要付出代價的‘陰陽之理’。”辦案民警說,有的還會告訴你近期“命途坎坷”“事業不順”等不祥預兆。

“大多問蔔者都會為自己的前途命運憂慮,當你問‘如何化解’時,他們就趁機收取幾十至幾百元不等的紅包。”辦案民警告訴記者,有些甚至會向受害人吹噓推銷經過大師或寺廟“開光”,能“改命”“改運”的護身符、護身珠等產品,以此達到騙取受害者錢財的目的。

“有人一年甚至能坑出一套房。”辦案民警說,看準了市場有利可圖,“算命大師”繼而辦起了培訓基地,宣揚“幾天上手當大師,月入上萬不是夢”。

據介紹,這些學員大多是80後和90後,有的是汽修師傅,有的是銷售,有的從事餐飲行業……聽說這個行業“來錢快”,想做專業的占蔔師。經過短期培訓後就上崗營業,號稱不僅能預測未來,還能知曉過去。

多方合力讓網絡迷信無處遁形

互聯網並不是法外之地。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第十五條規定,互聯網信息服務提供者不得制作、復制、發布、傳播含有宣揚邪教和封建迷信的信息。有法律專家也指出,“算命大師”利用顧客對不確定命運的擔憂,虛構假象來掙錢,並以此為核心商業模式長期從事此類營生是一種詐騙行為,情節嚴重的要負刑事責任。

“在線看相行為要麼是無證經營,要麼是打著咨詢、服務的旗號違規經營。”省市場監督管理局相關工作人員表示,只要有經營行為,就必須取得營業執照,線上線下都一樣,而算命、看相等字樣是不可能出現在營業執照的經營範圍內的。

然而,記者調查發現,除少數詐騙金額巨大的,其余大部分糾紛少有人管。為什麼傳統的迷信披上了互聯網外衣,反倒成了不易治愈的惡疾?

“網監部門至今也沒能在迷信與在線娛樂之間劃出一條分界線,例如,哪些屬於違法的封建迷信行為,哪些行為屬於娛樂,缺乏具體標準,難免會出現無從監管、基本放任的現狀,使其遊走在法律的灰色地帶。”河北四明律師事務所律師南曉夢表示,這也在某種程度上助長了占蔔從業者的囂張。

她建議,相關法律應從行為的性質認定、判斷標準、處罰方法等方面作出更加明確具體的可操作性規定。同時,市場監管部門和公安機關要聯合出手,共同抵制封建迷信,做到違法必究。

此外,網絡平臺也有不可推卸的責任。“網絡平臺對占蔔生意可以說是不設限,隨手一搜在線占蔔的網店比比皆是。”南曉夢說,電商、社交平臺應采取技術措施對進駐網店加強資格審查和日常監管,運用平臺規則進行用戶管理和自我約束,防範網絡違法犯罪活動。

除了強化法律、增強監管等方式保證消費者財產安全,在石家莊學院教師教育學院應用心理學專業教師蘇琪看來,抑制封建迷信,最重要的還是全社會營造正向思維。

“大部分前去占蔔的人,其實也知道占蔔的可信度究竟有多高,有時僅僅是為了尋求一種心理安慰。”蘇琪說,這是一種躲藏於人們頭腦中的負向思維,當人的盼願不能從現實中獲得滿足,便會相信虛無縹緲的運氣。尤其在互聯網“放大效應”的影響下,人與人之間容易在虛擬的網絡中彼此傳染、影響,不假思索便盲目相信和效仿,將人生寄托於所謂的星宿、命運上。

“這種世界觀、價值觀的扭曲,恰恰反映了社會、校園的心理服務供給不足。”蘇琪建議,完善社會心理救助機制,提升青年個體的心理自愈能力,同時借助互聯網相關監管部門的宣教手段讓大家認識到,通過占蔔實現學業、命運的反轉是不切實際的。占蔔無法真正消除焦慮,實幹才是破解現實問題的解藥。(記者 王璐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