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見別人墳上冒煙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河北自媒體百佳號 新區白洋澱 ,投稿可發私信或留言

作者:鄧華俊

我的老家是河北雄安新區安新縣龍化鄉北佛堂村。你聽!佛堂村,老家就有老家的習俗,佛堂就有佛堂的年味,佛堂的龍街上更是年味濃濃。

(一) 鞭炮帶來的年味

小時候一放鞭炮年味兒就來了。二哥當兵走後放鞭炮的“任務”我自然高興地承接了。為什麼說放鞭炮還是任務呢?因放炮的時間有規定,到時到點兒必須要放。當然要註意自身安全和家庭安全。

第一次放鞭炮的時間點兒就是臘八節。

村裏人遵循著一句諺語:“誰家竈囪早冒煙兒,誰家高粱早紅尖”,所以都爭取臘八節這天早早放鞭炮。家家戶戶都比著呢,看誰家放出第一聲鞭炮。那你會說,早晨起來,我先放鞭炮然後再吃飯不行嗎?不行!是有時間點的,不按時間點放有違天意。別人家不知道,老天爺知道,或者說良心知道。

每年這天母親爭取早點響鞭炮。所以臘七兒就把8樣東西準備好:大米、小米、高粱米,大豆、小豆、綠豆、紅豇豆,還有大棗兒。並把米、豆兒泡好為的是煮時熟得快。飯快煮熟了,母親就催我快起來放鞭炮。臘七兒我也把鞭炮兒曬好了,是前一年有意留下的。因臘八兒集市上賣鞭炮的少不好挑選,保存下的鞭炮都是最好的,響聲更清脆。

我把鞭炮放到早已掃得幹幹凈凈的院子裏,真是嚴陣以待,只等母親一聲令下。母親把飯盛在小碗兒裏,先在龕兒裏供上一碗。我家龕裏供奉著觀音菩薩。母親把飯供好,要求我拉響第一掛鞭;母親再盛一碗供在竈臺上,竈臺上供奉著竈王爺和竈王奶奶,竈王爺是一家之主。這時要放二踢腳,二踢腳打得高,給竈王爺探路,因竈王爺晚上要上天。第三碗飯母親虔誠地用筷子抹在大門兒上,當母親在大門上一抹時,我的第三次鞭炮就響了。大門上貼著門神,有神荼和郁壘,神荼和郁壘兩兄弟是驅鬼辟邪之神。二神坐在桃樹下,袒胸露脯,手執桃木劍。畫兒貼在門上,就是桃符驅鬼辟邪。“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門神還有尉遲恭、秦叔寶、關羽、張飛。年的屬性不同選的門神也不同。新門神臘月三十才上任,給看了一年門的老門神抹上飯是對他們認真職守的恭敬,這時放炮是對他們一年的辛苦表示感謝。

母親跪在觀音菩薩神位前磕頭時念念有聲,讓菩薩保佑。給竈王爺磕頭時一再祝福:“上天言好事,下屆保平安”。在給門神抹飯時深表衷心感謝!

母親磕完頭,大姐把小飯桌兒放在炕上,把飯一碗碗端上。家中四口人卻要盛6碗。在部隊當兵的大哥、二哥每人一碗飯,一雙筷子,等於一家人在吃團圓飯。

臘八香飯敬天神,

全家喜氣盈滿門。

竈堂冒煙比誰早,

全憑天定勤勞人。

(二) 竈王爺上天

臘月廿三被稱為小年,這天是第二次放鞭炮。這天要大掃除,綁上條帚掃房頂,屋內屋外犄角旮旯都要打掃幹凈,桌椅板凳、家具瓶匾都要一塵皆除。我還要上房頂捅煙囪,用竹桿綁上高粱苗在煙囪裏攪三遍,直到不飛煙屑為止。臘月廿三最重大的事是送竈王爺上天,煙要從煙囪裏冒出,必須保持煙囪通暢。因竈王爺要順著煙囪上天。

晚飯後,母親小心奕奕地把竈王爺和竈王奶奶以及兩旁的對聯“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還有橫批,“一家之主”輕輕揭下來。竈王爺是玉皇大帝派遣到人間考察一家善惡的官兒,他把一家人一年來的表現記錄下來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玉皇大帝根據一家善惡決定賜福還是降災。所以家家送竈王爺上天十分虔誠。

母親把竈王爺輕輕揭下來後放在鍋臺上,然後嘴裏默默叨念,希望竈王爺給玉皇大帝匯報時多說好話多降福。母親點燃竈王爺時順手把買好的糖瓜按在竈瞠口上,糖粘住竈王爺的嘴,竈王爺嘴甜了會多說一此好話;也有的說把竈王爺嘴粘住別說壞話。這時我馬上點燃鞭炮,母親還要到屋外看看二踢腳在空中是否炸出了圓圈。炸出圓圈就是竈王爺、竈王奶奶坐著上天了。所以父親買炮時挑得相當認真,一定買老把式搟的二踢腳。

送走竈王爺,一家人坐在熱竈頭上,我們拉下一床被子蓋上腳,我和大姐就聽母親講天上的故事。母親講述著天上玉皇大帝的傳說:說姜子牙奉元始天尊之令封了三百多神,當封到最後一位時,原來是姜子牙的舅舅,他的舅舅從桌子底下鉆出來,喊了一聲“謝丞相”,便一縷白光飛上天界,坐上了玉帝寶座。那年代慢說電視機連收音機都沒有,聽著故亊感到非常甜韻。當然也講有的家庭不孝敬老人,或以強欺弱,竈王爺上天稟報之後,玉帝就派雷公電將把惡人用雷劈了。要求我們老老實實做人,勤勤懇懇做事。

一家之主竈王君,

參拜玉帝駕祥雲。

多言好事全家福,

恭恭敬敬送天神。

(三) 除夕傍晚火連營

大年三十又稱除夕,是歲末的最後一天。這天上午蒸包子,下午包餃子,要把初一的餃子提前包好。一家人吃完年夜飯,坐在一起“守歲”。

而這一天傍晚,是-年中最特殊的時刻,也是男孩子們最最盼望的時刻,也是祭祖的-個隆重時刻——上墳燎星。

除夕傍晚太陽西沈,就準備上墳燎星了。女孩子們是不準上墳的。到了傍晚,族人都聽年長的一聲呼喚,年長的把早已裝滿筐的柴禾揹在肩上,手裏提著大兜小兜的鞭炮,小男孩們歡蹦亂跳地跑在前面。老年人、小女孩以及包完餃子的媳婦們,則站在村邊高坡上等待著觀賞誰家墳上燃起火,誰家墳上鞭炮隆。

我們村鄧姓占96%,已繁衍了23世,村東是始祖墳,村北、村西分布著繁衍出的後裔族人。各族人不約而同地背著柴草,帶著鞭炮成群結隊地奔向各小家族的墳。上墳後先要點燃香,擺上供,瞌頭後在父母墳頭上取上一撚土準備帶回家。然後把柴草分放到各個墳頭上,先從祖墳的最長輩處把柴草點燃,接著一把一把把各墳頭的柴禾引燃,這就是薪火相傳吧。

各墳頭薪火相燃,夜幕漸漸降臨,那真是火光衝天。幾百個墳頭的祖墳展示著火燒連營的宏大場面。村邊駐足觀賞的人們,環視曠野四周火光的高度,火燒連營的寬度,燃燒的時間長短,議論著這座墳族人的興旺。而展示家族和睦,財源廣大,人丁興旺除了火光就是鞭炮了。有的年輕人即使在別的方面兒緊縮些,買鞭炮時也樂於大手大腳毫不吝嗇,挑著樣兒的買高檔鞭炮,尤其是二踢腳。看誰的炮打得高,看誰的炮炸得碎,看誰的炮聲音清脆。族人們簡直把墳瑩當成了鞭炮比賽場,用鞭炮比個高低論個英雄,同時也是墳與墳之間,族分攴之間的比賽。

大人們放大炮:二踢腳、響雷等;小孩兒們則放滋滋花、鉆天猴兒,還有鉆天鼠。把帶去的鞭炮都放完了,墳上的碎柴草都燃燒完後,人們才戀戀不舍地走在回家的路上。

如今上墳“燎星”的傳統還在延續著,鮮花、紙花代替了柴草,電子炮代替了火藥炮。不變的是:

敬祖孝親頭點地,

家族和睦念先人。

同宗手足相尊重,

海角天涯勿忘根

(四)祟宗敬祖拜大年

大年初一這天是小輩人最累的一天。目前我族傳到23世,最長輩是16世。現在21世的有幾個80歲了,但他們也要向叔輩以上的登門拜年,你說他們有多累,但他們覺得是一項神聖的任務,真是有點樂此不疲。

我族拜年有兩個階段:

五服之內登門拜年。

小時候,大年初一早晨的第一個頭磕給爺爺奶奶。爺爺奶奶不在了,二老的靈位用紅紙寫好安放在了閑屋內。二老之魂是除夕傍晚燎星時在墳上抓了-撚土帶回來的。煮好的餃子上供之後先下跪磕頭,磕頭時兩腿並攏雙膝跪地,兩手拄地,額頭點地。給爺爺奶奶磕了頭後燃鞭放炮,爾後父母坐在炕上,炕沿兒下鋪上一片刷幹凈的掏灰蓆,兒孫們就趴在蓆上磕頭。不能磕啞巴頭,給父親磕頭時嘴裏要說:“給爹磕頭”;給母親磕頭時說:“給娘磕頭”。

給二老磕頭完畢,吃完餃子就給伯父、伯母、叔叔、嬸子們磕頭去了。

給緊當家子磕完頭再給沒出五服的族人磕頭。這個輪回下下來,整個鄧氏家族的大祭拜九點五分就開始了。

祟宗敬祖祭拜先人

五服之內抓緊時間拜完年,族裏的祭祀拜年09:05開始了。09:05代表表著始祖的尊嚴,含有“九五之尊”之意。

初一早晨族長(聯誼會會長)親手把“懸譜”掛在村委會會臨街的墻上,(這裏過去是鄧氏家廟,如今是村委會)擺上供桌兒、供品,然後燃鞭放炮。族長宣布祭拜開始,禮賓司司長主持儀式:宣讀祭文,背念家訓,炮響三聲。族人由長輩開始率先祭拜。目前最長輩是16世,雖已90歲高齡了,被稱為鄧氏家族的“活祖宗”。老人家率先磕頭祭拜,年輕人偷偷仿學。

“活祖宗”點燃香後雙手插在香爐內,退三步跪於地上,先雙手合十,雙手拄地,身子往前撲,頭點地然後起身,又跪下共磕四個頭。其他各世依序祭拜。十八世人多,每二十人一隊跪拜。祭拜先人之後,族人相互拜年。但對老人來說登門拜年還是不可缺少的。

但家中老了人的是不能參加集體祭祖的。家中老人去世了,年怎麼拜呢?時間選在雞叫三遍之後,拜年的範圍限定於五服之內的長輩。由於接受拜年的長輩或許還沒起床,就隔著墻喊:“某某給您拜年了”,直到屋內應聲“知道了!”再轉下一戶。

感恩戴德頭點地,

承宗繼祖跪先人。

忠孝傳家濟世廣,

協力同心睦鄉鄰。

(五)龍街鄉愁

佛堂村有三條東西向的大街,中間這條大街的最東頭有三眼井視為龍頭,西頭有一眼井視為龍尾。東頭龍嘴噴出了一個大水坑,夏天坑內波光粼粼,魚跳蛙鳴。街的東頭有一座三官廟,供奉著天官、地官、水官。天官是賜福的,地官是赦罪的,水官是解厄的。600年前佛堂村始祖鄧宗胤,贈文林郎,是七品散官,奉旨遷來,任儒學訓導,管理佛教,引導移民,在此定居。

大廟前有一塊空地,每年正月十五晚上全體村民便陸續來到廟前等待著輝煌的時刻——觀看禮花表演。村裏制造鞭炮的有三家,他們既要慰藉鄉親,又要報答鄉親們的厚愛,還要借此機會利用花炮展示自己的才藝,如同今天商家做廣告,不過付岀也是高昂的。

比試的第一個項目就是放煙花。花筒下粗上細,裏面裝滿花藥。花筒的上端有小碗口那麼粗,下端則比大碗口還粗,高有2尺左右。花筒點著之後,先是慢慢噴出火花,由半人高到一房高,接著兩節樓高,三節樓、四節樓高;花盤也越來越大,當四節、五節樓房那麼高的時候,廟前的空地真是火樹銀花,當紅花盛放時還噴出綠葉,小時候感到十分奇妙。

觀看的人們擠在四角,談笑著花兒的奇光異彩,舉目觀望,享受著火光之美。當三顆火樹銀花開放完畢,街頭上又一線鋪開,這可是“十響一咕咚”,夾雜著“燈炮、滋滋花”,人們站在街兩側捂著耳朵觀看。

到了十字街中心,二踢腳比賽開始了。看誰的二踢腳打得高,炸得響,聲音清脆。升空後的第二響中有的噴出串串火花,有的則帶上小鞭兒的脆響。人們仰天觀望,二踢腳被炸碎的紙屑輕輕滑落,有的顧不上拍打頭上、肩上落下的紙片,只顧享受二踢腳的聲聲脆響。

大街的中心南側原是鄧氏家廟,後改為學堂,今又成為大隊部。正月十五上午,這裏是武術隊、舞蹈隊、大鼓隊激情爆發的地方。

村中的武術隊傳承已久,有大洪拳、小洪拳、四平拳、小神拳,32趟地趟腿,一百單八手擒拿,三節棍、八卦刀,就地18滾、刀裏加鞭。就18般兵器來說方圓百裏無人能比。銅桿大刀重18斤,単戟、雙戟、鳳翅鎦金鏜的表演真是古代豪傑在現。

自建國以來,我村大鼓就換了三面,牛年的鐘聲敲響的前四天,“吉生宏遠”捐資8200元買來一面直徑一米八,高一米的大鼓,敲起來真是震天動地。

傳承的32套鼓譜每敲完8套,鼓手們就大汗淋漓。四班鼓手各顯絕技,鼓錘在空中隨手翻轉,鼓手在歡顏而又緊繃中頭隨著鼓槌擺動,剛勁有力的胳膊使錘把上的綢緞上下翻飛。敲銅箔的、舞大鈸的彩綢更是上下翻飛讓人眼花繚亂。舞鈸人一會二人對鬥像雞鹐架,一會兒四人躥起,有的隨手把鈸拋向空中又迅速接住。

總指揮敲當當歌,當當歌上拴著六個小銅鑼,小銅鑼發出的音點指揮著鼓手高錘重敲或用錘把擊打鼓邦。敲大銅鑼似乎輕松些,但對32套鼓譜熟記於心,每譜轉換似有“鳴鑼開道”和“鳴金激戰”之意。 鄉親們沈浸在歡樂的喜悅中,龍街的西頭是招魂廟,廟的西北側是搭戲臺的地方。

正月十五的下午,大戲開始,村與村之間的戲班子相互調演,文戲調情,武戲開打。正月十五全天節目連連,歡聲不斷。龍街串起了鄉愁,帶來了歡樂,也把一年的歡歌笑語推向了高潮。

新春佳節年年過,

古今年俗歲歲留。

佛堂寶地傳文脈,

鄉音悅耳憶鄉愁。

河北自媒體百佳號 新區白洋澱 ,投稿可發私信或留言

白洋澱龍化人:二哥是海軍紀檢部長,我爸探親自費住小招待所

雄安新區瀦龍河:顓頊除害射野豬,豬化為龍淹高陽

白洋澱龍化人:大憨用大水管兒自行車從山裏招了個媳婦來

點右上角關註“新區白洋澱”,看遍雄安新區大事小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