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見好多幹劈好的木材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來源:呂梁日報-呂梁新聞網

□ 本報記者 薛力娜

臨縣城南8公裏,湫水河西岸,有一個名叫前青塘的美麗村莊。充沛的水資源,平坦開闊的地勢,造就了前青塘村的與眾不同,也便利了祖祖輩輩。在戰火紛飛的戰爭時期,這裏曾是晉綏軍區野戰醫院所在地,為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做出了重大貢獻,更給小山村增添了豐富的紅色內涵,留下了紅色記憶。

紅色記憶永續傳

走進青塘,遠遠望見雄偉巍峨的英雄紀念碑高高聳立,刻骨銘心的紅色記憶再次一幀幀顯現。

1943年到1948年間晉綏軍區醫院(1945年8月改稱晉綏野戰醫院)在前青塘村駐紮。這在當時是醫療條件相對較好的一所醫院,主要接收解放戰爭中受傷的革命戰士。民族英雄續範亭病逝於此並在此舉行追悼會,後埋葬於青塘,1950年遷葬於太原市雙塔寺烈士陵園;湖南省原地下黨省委書記劉文烈士,也是在此病逝並安葬,2019遷葬於晉綏解放區烈士陵園。據不完全統計,住院醫治的傷病員因搶救無效死亡人數就有上百人,至今仍有百余名革命英烈長眠於此。

“當時醫院裏物資緊缺,村民們就把村裏的寺院拆了,用好點的木材、門板做成擔架,剩下的就劈成柴給醫院用……”今年66歲的王貴順說,他的父親曾是村裏的民兵指導員,當時與村民們一起積極配合革命。 因傷員多、房子少,急得村幹部和醫護人員團團轉,村民們認為戰士們是為老百姓翻身解放負的傷,就主動讓出自家的房間給傷員們居住、養傷。“當時村民們也是看見戰士們恓惶,不僅讓出了自己的房子給他們當病房,更是人人參加到傷員護理中。”

這些埋骨異鄉的烈士有的連名字也沒有留下來,但前青塘村人沒有忘記他們。一直到現在,村裏每年正月鬧秧歌的第一項程序就是去祭拜烈士,每逢清明節都組織學校師生前去掃墓,開展革命傳統教育活動。

歷史的洪流滾滾向前,此刻站在這裏,時空好像倒轉,思緒一下子回到了從前:仿佛聽到不遠處傳來的槍林彈雨之聲,看到許多進進出出的擔架和傷員,嗅到殷紅紗布上的血腥味……村民們幫忙擡擔架、推小車,為傷員接屎接尿、餵水餵飯、拆洗衣被,那一樁樁動人的事跡再一次展現在我們面前,譜寫了一曲曲血乳交融的軍民魚水情。

產業花開幸福來

銘記歷史是為了更好地創造未來。 這些年,在紅色精神的指引下,在村“兩委”班子的帶領下,全體村民齊心協力,前青塘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村裏的發展取得巨大成就,群眾生活水平蒸蒸日上。

如今的前青塘村,發展的是旅遊產業,贏利的是粽子產業。“好吃不過冰糖,好住不過青塘”,百畝魚塘,家家包粽,葦葉飄香,使前青塘聞名百裏湫川。每當端午節臨近,前青塘村家家戶戶包粽子,賣粽子。每年加工的百萬個青塘粽子遠銷太原、北京、上海等全國20多個城市。青塘粽子已經成為該村致富奔小康的龍頭產業。

“現在的前青塘村再不是舊模樣,人心齊了,村容村貌變了,在外的知名度大了……”提起村裏的變化,64歲的村民王銀順有說不完的話。“我家2017年開始做粽子,以前正月裏沒事幹,這幾年每到初二就開始包粽子,依靠粽子產業,家裏每年能收入十四五萬,真正走上了致富路!”

粽子帶來的不僅僅是收入的變化,還凝聚了人氣,改變了風氣。“以前外出打工的村裏人都回來了,家家戶戶都忙著靠手藝掙錢。”前青塘村黨支部書記張新文高興地說:“我們村今年粽子的銷售額有5000萬元了!”

優美的自然風光、獨特的明清建築、優質的農副產品以及難忘的革命歷史……前青塘村還根據資源優勢,把葦子工藝品編織、水稻種植、魚塘垂釣、特色民居旅遊、農家樂確定為支柱產業。豐富的資源吸引了數萬名遊客來到前青塘村觀光旅遊,前青塘這個歷史文化名村再次向人們展示了它獨有的魅力,煥發出了新的光彩。

一以貫之闖新路

前青塘村豐富的資源,推動了百業發展;百業的發展,助長了財富的積累。然而,完成了原始積累的前青塘人並不止於現狀。青磚巷道,木雕石刻,高樓畫棟,秀水靈山,奉天寺,聖心堂……前青塘村獨一無二的民俗文化,歷史悠久的古建築群,都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同時,這些意義重大的文化資源也為前青塘村帶來了新的生機。

欣逢盛世,國泰民安。中南鐵路穿村而過,高速公路傍村延伸。隨著交通的快速發展,現在來前青塘的遊客越來越多,前青塘商機也越來越濃。美食、非遺、文創、娛樂等元素相繼在前青塘“安家”,讓前青塘的未來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下一步,我們會把資金全部用起來,修繕古建築,建民俗博物館,開辦農家樂……依托資源優勢,將旅遊產業與粽子產業相結合,把前青塘村打造成為呂梁山上一流的文化旅遊美麗鄉村。”該村黨支部書記張新文信心十足地說:“把這些產業做起來,我們前青塘人永遠不會返貧!”

本文來自【呂梁日報-呂梁新聞網】,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臺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