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孕婦夢到小姑打胎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全國孝老愛親模範候選人

(按姓氏筆畫為序)

501萬芝利

萬芝利,女,1980年1月生,中共黨員,重慶警備區渝中第三離職幹部休養所護師。

萬芝利把老幹部當成自己的親人,把老幹部的事當成自己的事,以誠懇態度和嫻熟技能,真情呵護、真心守護老幹部生命健康,被老幹部譽為健康守護者。

2001年,萬芝利從醫學院畢業後,應聘到原成都軍區總醫院工作。其間,她經常接觸前來看病的老幹部,他們舍生忘死、英勇戰鬥的故事深深感染了她。懷著敬重和景仰,2007年,她主動申請到幹休所工作。14年來,萬芝利幾乎每天巡診巡訪老幹部20余戶,在幹休所和醫院之間來回跑七八趟。她勤學苦練、刻苦鉆研,練就“一紮準”“一口清”“一查明”的醫護技能,參與老幹部醫護搶救百余次,無一人因處置不當留下後遺癥,無一人因診斷失誤造成嚴重後果。

為不斷提高業務能力,她十幾年來堅持到軍地醫院呼吸科、心內科、消化科等10余個科室跟班學習,深入學習研究老年人常見病、多發病的診斷治療,考取護士執業資格證、執業醫師資格證等。百歲抗戰老戰士吳老患有阿爾茨海默病,萬芝利經常去吳老家嘮家常,給他讀報刊、剪指甲,連兒女都認不出的吳老一見到萬芝利便笑呵呵地叫“小萬”。萬芝利主動承擔老幹部心理疏導工作,經常與他們聊天,傾聽他們的心聲,疏解他們的憂慮,許多老幹部都把她當成親女兒。

為了讓老幹部學會使用網絡、方便生活,2016年萬芝利倡導組織“離退休E生活”培訓,手把手教老幹部微信聊天、網上購物交費等技能。因疫情防控形勢需要,營區實行封閉式管理,萬芝利協調開通服務熱線電話,建立老幹部微信聯絡群,拓展代購服務功能,及時解決老幹部的生活物資采購需求。在她的提議下,所裏還開展了一系列線上文化活動,開設書法、京劇、文史等視頻課程,讓老幹部足不出戶就能享受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萬芝利榮立二等功1次,榮獲全國三八紅旗手、全軍先進老幹部工作者等稱號。

502王日芳

王日芳,女,黎族,1961年4月生,中共黨員,海南省白沙黎族自治縣高石村村民。

夫家二哥重度殘疾,家庭支離破碎,她悉心照料;婆婆臥床不起,她任勞任怨照顧;丈夫罹患肺病,她不離不棄護理;孫子確診紅斑狼瘡,她用心陪伴。王日芳用真情維護著家庭溫暖,點亮了親人生命的航程。

王日芳與丈夫結婚沒多久,夫家的二哥遇上一場大病,落下重度殘疾,二嫂改嫁,剩下無人照顧的二哥和二哥的小女兒。王日芳擔負起照料老小還有一個重度殘疾人的重擔。原本並不富裕的家庭,更加捉襟見肘。但王日芳對侄女視如己出,在生活上、教育上非常上心。這一照顧,便是整整11年。

二哥過世後,婆婆受到打擊,病倒後臥床不起。既要照顧重病在身的婆婆,又要供養子女和二哥的女兒上學,生活非常困難,但王日芳沒有退縮,照顧婆婆的一日三餐和生活起居,做可口的飯菜,幫她洗漱更衣、端屎接尿、換洗床單、擦洗身子,全心全意為婆婆付出。

在婆婆離世的第二年,丈夫被確診患上肺病。王日芳每天盡心盡力照顧丈夫。之後,孫子又被確診為紅斑狼瘡,王日芳四處尋醫問藥,悉心照護陪伴。王日芳全心全意關愛家中老人小孩的善舉,在當地傳為佳話。

生活中,王日芳悉心照顧家人;在工作崗位上,王日芳盡職盡責、關心幫助村民,得到村民的一致認可和贊賞,被推選為高石村委會婦女主任。在她的引領下,當地湧現出許多感人的孝老愛親典型,形成良好風尚。

503王玉華

王玉華,女,漢族,1962年3月生,天津市南開區學府街道月環裏社區居民。

結婚後,王玉華夫婦就和肢體二級殘疾的婆婆、智力一級殘疾的小姑子生活在一起。為更好照顧家人,她放棄工作,挑起家庭重擔。20多年來,她用善良的心溫暖家人,是踐行中華傳統美德的好兒媳。

有一次,婆婆泌尿系統感染,發高燒住院治療1個多月,王玉華寸步不離守在老人床前,餵水、餵飯、餵藥,醫護人員和病友都以為她是老人的親女兒。每當護士來換藥時,都誇贊老人好福氣,有一位孝順的好女兒。老人總是對大家說:“我的確好福氣啊,她不是我女兒,卻比女兒還要親,她是我的兒媳婦。”

婆婆現在80多歲了,身體偏癱,生活不能完全自理,很多時候都是坐在床上,缺少運動。王玉華每天為婆婆翻身、活動手腳、按摩,變換著花樣做老人愛吃的飯菜。閑暇時,幫老人梳頭、捶背,陪著老人說話,哄老人開心。每當老人排便不暢時,她從不嫌臟,總是親手清理,及時換洗衣物,用自己的辛苦換取老人更多的舒心、快樂。

患智力殘疾的小姑子沒有行動能力,常年臥床。王玉華每天起床,就開始為小姑子忙活,穿衣、洗臉、漱口、餵藥、餵飯,傍晚為她洗澡泡腳,擦洗按摩,日復一日,從不讓小姑子受一點兒苦。

王玉華熱情開朗、樂於助人,經常擠出時間幫助居委會張貼宣傳海報、清整樓道堆物、撿拾小區垃圾。疫情防控期間,王玉華還報名參加社區誌願服務,了解小區租戶情況、排查外地進返津人員、參加小區出入口防控值守。大家勸她早點兒休息,她卻幽默地回答:“我好不容易找到工作崗位,得好好珍惜啊!”

王玉華入選“天津好人”,其家庭被評為天津市文明家庭。

504王偉

王偉,男,漢族,1962年12月生,中共黨員,北京市大興區觀音寺街道雙河北裏社區居民。

王偉多年如一日,照顧重病妻子,細致入微、不離不棄,被稱為情深義重的“好丈夫”。

1996年1月的一天,妻子突然暈眩倒地,一查是突發腦出血,雖保住生命,但卻留下後遺癥,喪失行動能力。從此,王偉日復一日帶妻子治療。慢慢地,妻子行動能力有所恢復,甚至還能做點家務。但2007、2008年,妻子又接連兩次腦出血,第一次與死神擦肩而過但喪失自理能力,第二次在ICU進進出出、病危通知書下了一張又一張。王偉知道,腦出血急性期病死率為30%—40%,醫生提醒他做好最壞準備,但王偉執著堅持救治。

從那之後,王偉穿梭於廚房、病榻,每天給妻子制作流食,以便鼻飼。秋冬季節,他用棉簽蘸著水給妻子擦拭嘴唇,處理大小便。為避免肌肉萎縮和生褥瘡,他勤給妻子翻身、擦身、換被褥。隨著家庭開銷日益增加,他找了份出租車司機的工作。忙時,就拜托年邁父母照看妻子,收車後立刻回家照顧病妻。那段時間,他體重下降,臉色疲憊,但從未想過放棄。因為有他的精心照料陪伴,妻子從未生過褥瘡,腿腳萎縮也不明顯。

王偉家庭的境遇和困難,引起了各級黨組織、原單位和社區的關註。每逢過年過節,區裏、街道和原單位都去探望他們,給予經濟幫扶、精神撫慰。

2020年12月,妻子再次發病離開人世,王偉強忍悲痛辦理完愛人後事。考慮到妻子是獨生女,他又肩負起照顧患病老嶽父的責任。

王偉榮獲“北京榜樣”稱號,榮登“中國好人榜”。

505王春仙

王春仙,女,漢族,1955年5月生,山西省晉中市太谷區侯城鄉惠安村村民。

39年來,王春仙照顧已故哥哥的3個孩子,含辛茹苦、無怨無悔,撫養他們長大成人、成家立業,自己卻至今未婚,是為孩子們撐起一片天的好姑姑。

1982年,短短幾月間,王春仙的哥哥去世,嫂子精神失常,留下3個年紀尚小的孩子。她看著可憐的侄子侄女,毅然扛起撫養他們的重擔,用柔弱肩膀給他們一個溫暖的家。

那年,27歲的王春仙還沒結婚,扛著經濟上和精神上的雙重壓力,帶著3個孩子艱難生活。糧食不夠吃,經常靠鄰裏和親戚接濟。孩子們的衣服鞋襪,都是周圍好心人送的,總是縫了又縫、補了又補。當時的家庭收入微薄、入不敷出,她就養了豬和羊,每年能賣幾百元。此外,她還到處接散活、打零工,從來不怕吃苦,就為了多賺點錢補貼家用。王春仙勤儉度日,白天拼命打工、種地、養豬,晚上縫縫補補、洗衣做飯,拉扯3個孩子長大。

她為了孩子,一直未嫁。其間,不斷有人給她介紹對象,但一聽說拖著3個孩子就都猶豫了。要讓她丟下孩子外嫁,王春仙堅決不答應。一來二去,王春仙也就打消了結婚的念頭。看著3個越來越懂事的孩子,撫養好他們,成了她最大的心願。

雖然辛苦多年,但王春仙從未想過放棄。後來,生活條件逐漸好轉,一家人不再為吃穿發愁。接著,她的兩個侄子又先後出去打工,家裏收入也增加了。這時,王春仙又把心思放在孩子們的婚事上。她省吃儉用,精打細算,蓋起新房。如今,兩個侄子先後娶了媳婦,侄女也已出嫁,都有了自己的孩子。孩子們都很感恩,將姑姑當作親生母親一樣孝敬侍奉。

王春仙榮登“中國好人榜”。

506紮西央宗

紮西央宗,女,藏族,1973年12月生,西藏自治區山南市瓊結縣下水鄉唐布齊村村民。

紮西央宗無微不至地照顧雙目失明、雙耳失聰的丈夫,不離不棄,譜寫一曲藏漢民族一家親的美麗樂章。

紮西央宗和丈夫王勇曾擁有一個令人羨慕的幸福家庭,一場突如其來的災難使他們陷入困境。2013年5月,正在工地幹活的王勇突然倒在了地上。紮西央宗帶著王勇輾轉山南、拉薩等地治療。然而,王勇病情不斷惡化,由雙耳失聰發展到雙目失明。面對經濟的窘迫、撫幼的重擔、父母的擔憂,紮西央宗沒有被嚇倒,一邊撫養孩子、照顧丈夫,一邊挑起家庭的重擔。

丈夫不願拖累紮西央宗和孩子,幾度動起輕生的念頭。兩個孩子也要求輟學,幫著照顧父親、掙錢養家。紮西央宗堅決不讓兒女輟學,她白天在家照顧丈夫,下午6點左右給丈夫準備好晚餐後,再騎電動車到市區進花、賣花。很多時候要賣到淩晨,休息三四個小時又要起床照顧丈夫。這樣的艱辛生活,紮西央宗堅持了好多年。

付出換來回報,她把丈夫照顧得貼心周到,兩個孩子也都考上了大學。如今女兒已經畢業參加工作,全家實現脫貧。

紮西央宗榮獲西藏自治區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個人稱號,其家庭被評為西藏自治區最美家庭。

507計棕英

計棕英,女,漢族,1936年1月生,陜西省彬州市北極鎮白保村村民。

計棕英照顧雙目失明的小叔子長達65年,屢遭家庭變故,仍堅強面對,始終不離不棄,被譽為“最美嫂娘”。

1953年,計棕英嫁給丈夫的第二天,公婆囑托她:“你是當嫂子的,弟弟年紀小,眼睛看不見,以後你多照顧他。”於是,她開始長達60多年照顧小叔子的歷程。那時,計棕英一天出三次工,晚上還要回家操持家務。白天在外幹活時,最讓她放心不下的是小叔子,見縫插針回家照看,給他做飯、洗衣。在嫂子的照料鼓勵下,小叔子學會吹笛子、傳唱說書,還在生產隊當上了飼養員。

上世紀90年代,計棕英家庭屢遭變故。先是婆婆去世,計棕英的三兒子又因意外身亡,丈夫因親人離世深受打擊,也於1994年撒手人寰。接連失去三位親人,悲痛不已的計棕英,沒有忘記公婆、丈夫的叮囑,一邊拉扯自己的6個兒女,一邊照顧小叔子。晚年時,計棕英多次拒絕跟隨兒子到縣城生活,堅持留在村裏照顧小叔子。2018年1月,75歲的小叔子因病去世。計棕英用65年的不離不棄,書寫了家庭親情的感人故事。

她的故事成為街坊鄰裏的美談,也深深涵養著大家庭的美好家風。如今85歲的計棕英四世同堂,一大家人過得和睦幸福,孩子們個個孝順。計棕英的子女們爭先恐後贍養老人。老人的小女兒以母親為榜樣,孝敬公婆,被評為當地的“好媳婦”。

計棕英榮獲陜西省道德模範稱號,榮登“中國好人榜”,其家庭被評為全國五好家庭。

508央宗

央宗,女,藏族,1973年4月生,國網西藏電力有限公司山南供電公司職工。

央宗對殘疾丈夫不嫌棄、對家庭不拋棄,用行動默默詮釋對愛情的堅守、對家庭的責任和對親情的守護。

央宗丈夫楊顯斌,在1999年12月的一場意外觸電事故中受傷造成雙臂高位截肢,失去生活自理能力。那時孩子才一歲多,匆忙把繈褓中的兒子交給親戚看管,她陪護丈夫住院治療。突然從一個壯年男子成為重度殘疾人,丈夫一時難以接受。央宗找到醫生護士,學習護理、制作食物和心理疏導知識。她每天配合醫生給丈夫抽膿水、換紗布,陪丈夫聊天,鼓勵他堅定生活的勇氣。丈夫病情好轉可以下地走路了,為幫助丈夫練習平衡能力,她用弱小的身體當支點,幫助他一步步往前挪動。那段時間,她整個人瘦了一大圈。

22年來,央宗無微不至地照顧丈夫,精心設計便於丈夫生活自理的小工具。央宗的堅強與樂觀、關愛與幫扶,潛移默化地培養了兒子自立、自強、自信的好品質。2016年,兒子考上了大學。

央宗不僅是好妻子、好母親,也是體貼入微的好兒媳。雖然她和婆婆不住在一起,但總是抽出周末時間陪婆婆聊天,幫婆婆打掃房間、洗衣服、做飯。

2013年,公司為了照顧這個特殊家庭,給央宗調整了工作,讓她有更多時間和精力照顧丈夫。她感恩組織,友善朋友,工作中臟活累活搶著幹,能幫同事的都盡力幫。工作和生活中她都樂觀堅強。

央宗榮獲全國道德模範提名獎稱號。

509馮玉琴

馮玉琴,女,漢族,1971年6月生,寧夏回族自治區中衛市康養中心副院長。

馮玉琴十九年如一日,把康養中心當成家,把老人當成親人,盡心盡孝,被老人們稱為“貼心閨女”。

馮玉琴所在的康養中心,服務照料104位特困供養人員。她教育引導全體員工不斷強化服務意識,像對待親人一樣精心照料每位老人。她要求員工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而且力求做得更好。一位老人患血管瘤,病危期間,馮玉琴就像照顧父母一樣,陪伴他走完人生最後的時光。有4位老人長期癱瘓在床,她每天都要去查看護理情況,主動幫助老人洗澡洗腳、換洗衣服、翻身擦身,老人們雖然長期臥床卻從未出現過褥瘡。馮玉琴的真情付出,換來老人們的信任。

有位老人剛來時性格偏激、脾氣暴躁,經常動手打人。馮玉琴總是及時趕到現場,先安撫老人情緒,然後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地與他交談,經過多次不厭其煩地做工作,終於使老人逐漸改掉了壞脾氣。後來,老人主動參加集體活動,和其他老人聊天散步,還會幫忙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馮玉琴針對老人們的特點,先後建立多種文體小組,開展下棋、打牌、健身、唱歌、做手工等活動。每逢重陽節、春節等節日,她都會組織老人舉辦喜聞樂見的文體比賽和節日會餐,每月邀請社會組織和文藝團隊為老人舉辦文藝節目表演,康養中心經常充滿歡聲笑語。

馮玉琴榮獲全國敬老愛老助老模範人物、全國農村五保供養工作先進個人等稱號,入選“寧夏好人”。

510喬來生

喬來生,女,漢族,1955年4月生,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杭錦旗錫尼鎮布哈岱村村民。

她是一位偉大母親,像對待親生孩子一樣,撫養兩個失去雙親的侄子長大。她二十八年如一日,無怨無悔地照顧患腦癱生活不能自理的大侄子,給予他最溫暖、最珍貴、最特殊的“母愛”。

1993年,喬來生的小叔子和妻子因意外去世,留下年僅3歲的雙胞胎侄子,其中大侄子還因高燒患上腦癱。看著兩個無依無靠的侄子,喬來生毅然決定將他們接到自己家中照顧。

為治好大侄子的病,喬來生和丈夫四處尋醫問藥,花光家中積蓄,就向身邊的親戚借。治療費用使家裏入不敷出,日子更加清貧。不幸的是,大侄子6歲時,病情加重,只能躺在床上或倚靠在輪椅上,生活完全不能自理。

每天,大侄子的吃喝拉撒、穿衣睡覺,全靠喬來生照顧。因為常年操勞,喬來生患上了類風濕性關節炎等多種疾病,但她卻從無怨言。一萬多個日夜,大侄子對於嬸娘的無私付出看在眼裏、記在心上。有人勸過喬來生,把孩子送到福利院,減輕點兒負擔。可喬來生說:“那哪行!他在我身邊我才放心。”一句簡單的話語,承載著喬來生二十八年如一日的無私付出,承載著一份特殊且珍貴的“母愛”。

喬來生榮獲內蒙古自治區道德模範稱號,入選“內蒙古好人”。

511 劉小鳳

劉小鳳,女,漢族,1967年10月生,甘肅省廣播電視局微波傳輸中心高級工程師。

在兒子腦癱殘疾、丈夫患病去世的雙重打擊下,劉小鳳自信堅強、樂觀向上,用愛心孝敬公婆,用信心育兒成才,把一個連吃飯走路等生活技能都無法獨立完成的腦癱兒童培養成“榮譽研究生”,以實際行動詮釋著孝老愛親的傳統美德。

1992年9月,劉小鳳的兒子出生不久被診斷患有腦癱,面部、雙手、雙腳均嚴重畸形,無法像正常人一樣說話、寫字、走路。兒子到了入學年齡卻不能跨進學校大門,劉小鳳和家人就買回各科教科書,在家輔導孩子完成從小學到高中的全部課程。2011年,“高中畢業”的兒子開始憧憬大學校園。劉小鳳多方聯系,積極溝通,最終兒子以社會青年的身份參加了當年的高考。無法握筆寫字是考試的最大障礙,他只能做選擇題。盡管如此,所有科目選擇題總分280分,兒子考了262分,其中數學科目選擇題部分得了滿分。畢竟,262分的考分太低,兒子沒有被任何一所大學錄取,大學夢似乎就要破滅。劉小鳳沒有放棄,孩子也不願放棄。經過多方努力,蘭州大學接納了兒子。兒子終於踏進了夢想中的大學校園,以旁聽生的身份成為蘭州大學 “2011級本科生”。如今,兒子已在蘭州大學完成本科、碩士研究生階段學習,正在攻讀博士。兒子的經歷成為許多年輕人的勵誌榜樣,蘭州大學110周年校慶典禮上,校領導授予他“榮譽研究生”稱號。

2008年劉小鳳的丈夫突發心臟病去世,她既要照顧殘疾的兒子,又要照顧年邁的公婆,生活的擔子更重了。她堅持每周帶兒子看望爺爺奶奶,為老人打掃衛生、做飯、洗衣服,老人家裏大大小小的事情她都盡心操持。為方便老人生活,劉小鳳把自己的電梯房留給兩位老人。公公婆婆逢人就誇兒媳婦和閨女一樣親。

劉小鳳榮獲甘肅省道德模範稱號。

512 劉秀祥

劉秀祥,男,漢族,1986年3月生,中共黨員,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望謨縣實驗高中黨總支副書記、副校長。

劉秀祥從小照顧患精神疾病生活不能自理的母親,長大後去外地求學也一直將母親帶在身邊悉心照料,用孝心孝行踐行中華傳統美德。

劉秀祥4歲時父親去世,小學三年級時,哥哥、姐姐相繼離家外出打工,留下他同患有精神病且生活不能自理的母親相依為命,他幼小的雙肩挑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擔。

讀初中時,他帶著患病的母親一起進城,與母親在學校旁邊的山坡上搭建一個草棚居住,靠撿廢品、打零工等維持生活。上高中期間,他帶著母親,租下農家閑置的豬圈當家,繼續打零工、做家教維持生活。2008年高考,考入山東臨沂師範學院之後,他又背起母親遠赴異鄉求學,堅持邊上學邊打工照顧母親。在大學裏,他用打工掙到的錢資助3名中學時一起撿廢品的弟弟妹妹繼續上學,其中兩人考上了大學。2012年大學畢業後,他放棄高薪工作,帶著母親回到家鄉教書育人。

從走上講臺那天起,劉秀祥就將全部心血獻給了家鄉的孩子們。除了照顧母親外,他大部分的收入和時間都花在了學生身上。他曾發起“助學走鄉村”行動,爭取到資助金1000多萬元,資助學生2700多人。

劉秀祥榮獲全國最美教師、貴州省道德模範等稱號,被授予中國青年五四獎章。

513 劉明啟

劉明啟,男,漢族,1985年2月生,黑龍江省北安市楊家鄉新榮村大架子屯村民。

劉明啟像對待親人一樣,全心照顧一對父子,用20年時光詮釋人間大愛。鄉親們稱贊他是有孝心、有情義的好青年。

同村村民崔久成患有先天性智力缺陷,母親去世早,父親年老多病,生活十分艱難。16歲的劉明啟隔三差五地就往崔家跑,為他們送吃送喝,幫著打掃衛生、幹農活。劉明啟的哥哥也患有先天性智力缺陷,低保政策出臺後,村委會見劉明啟要養活一大家子人,還主動照顧崔家父子,生活壓力很大,就主動為劉明啟的大哥爭取了低保的名額,但劉明啟卻說:“我還年輕,有的是力氣,需要低保的人還很多,先給他們辦吧。”

2005年,劉明啟結婚後的第三天,就在全家人特別是新婚妻子的支持下,把崔家父子接回自己家照顧。父母、大哥、奶奶、姥姥、崔家父子組成了一個大家庭,一家人其樂融融。2008年,崔父患上了嚴重的肺病,臥床不起,生活不能自理。劉明啟像親生兒子一樣,每天給老人洗臉擦身、餵飯餵藥,半夜還要起來給老人翻身,一照顧就是3年,直至老人去世。2008年,崔久成行動有些不便,劉明啟帶他去北安、哈爾濱的醫院看病,來回的路費、診療費、藥費一次就花了1萬多元。

女兒出生後,妻子需要在家照顧一家老小,地裏的農活都落在劉明啟一個人的身上。農忙時節,他一邊搶時間種自己的地,一邊還靠開大型機械代耕掙錢。有一次秋收,他一幹就是六天六夜,困了就在車上打個盹,餓了就隨便吃口東西,累了想想自己的一家老小,一下子就精神了,他覺得為了他們,再苦再累都是值得的。

劉明啟榮獲黑龍江省道德模範稱號,其家庭被評為全國文明家庭。

514 劉羲檬

劉羲檬,女,漢族,2001年3月生,中共預備黨員,哈爾濱師範大學學生。

劉羲檬十幾年如一日悉心照顧癱瘓在床的母親,打理家中大小事情,用柔弱的雙肩為母親、為整個家庭撐起一片天。

劉羲檬出生後不久,母親生病癱瘓在床,父親離家出走,劉羲檬被寄養在姨媽家。3歲時,她回到母親身邊,開始學著拿饅頭、黃瓜餵母親。她4歲學做飯,鍋臺高,夠不著,只能踩著小凳,趴在鍋臺上,臉和胳膊不時被沸騰的米湯、飛濺的油滴燙傷。6歲開始,她每天幫母親穿衣、洗漱。每次幫母親如廁,對年幼的劉羲檬而言,都是歷盡艱難。有時力氣用盡,母親身體失去平衡摔倒,為了不讓母親受傷,劉羲檬用瘦弱的身體擋護倒下的母親和沈重的椅子,經常被砸倒在地。在母親的哭聲中,她掙紮著站起來,安慰著母親,又一次繼續,她經常被砸得傷痕累累。

上學後,由於學校離家遠,中午不能回家。為了不讓母親餓肚子,早晨上學前,她都會做出兩頓的飯菜,端到母親床前手能摸到的地方。晚上放學後,她小跑著回家,給躺了一天的母親翻身擦洗,做好晚飯,把家裏打掃收拾好。

由於長期癱瘓,母親全身大部分關節都變形扭曲了,非常疼痛。聽說按摩可以減輕病痛,劉羲檬10歲時便學會中醫按摩,每天用自己稚嫩的小手揉、點、按、壓著母親的穴位。10年過去了,她堅持每天為母親按摩,現在每個部位的輕重她都拿捏得很好。

劉羲檬從小學到高中一直成績優異,在得知被哈爾濱師範大學錄取後,她當即決定:“帶著媽媽上大學!”她在學校附近租了間房子,利用課余時間勤工儉學,照顧母親。

劉羲檬榮獲全國向上向善好青年、黑龍江省道德模範等稱號,當選感動龍江年度人物。

515 衣愛娟

衣愛娟,女,漢族,1953年7月生,上海市青浦區白鶴鎮梅橋村村民。

衣愛娟淳樸善良、為人誠懇,幾十年如一日悉心照料自己的婆婆、養母和生母,以孝心和孝行詮釋孝老愛老的中華傳統美德,被鄰裏傳為佳話。

婆婆在世時,衣愛娟處處順著婆婆,從沒和婆婆紅過臉。婆婆自1986年搬來與他們夫妻同住,一起度過了34年。衣愛娟每天早起去市場買回新鮮的蔬菜,變著法兒為婆婆做可口的飯菜。婆婆愛吃瓜子,但沒有牙齒,衣愛娟就剝好瓜子仁放在小碟子裏,方便婆婆隨時食用。婆婆早上愛吃花生醬拌粥,家中就準備了多種不同口味的花生醬。早上起床後,她首先要到婆婆房裏噓寒問暖,晚上睡覺之前還要去老人屋裏,看看被子蓋得嚴不嚴,老人睡得好不好。婆婆愛幹凈,衣愛娟每天都幫她擦洗身體,一年到頭不曾間斷。

養母有咳嗽的老毛病,因為季節和氣候變化常常發作。衣愛娟看在眼裏急在心上,和丈夫商量後,她暫時放下地裏的農活,在家專門陪伴養母。在她精心的照顧下,養母慢慢好轉康復。

2020年,享年107歲的婆婆和100歲的生母相繼去世,衣愛娟全心全意照顧養母。在衣愛娟的言傳身教下,兒女們也繼承了媽媽的良好品德,每到周末或節假日,這個大家庭的老老少少都會相聚在一起。周圍的村民被衣愛娟的孝心感動,紛紛學習仿效,整個梅橋村形成濃厚的孝老愛親的良好風氣。

衣愛娟榮獲全國敬老愛老助老模範人物稱號,其家庭被評為上海市五好文明家庭。

516 許迎春

許迎春,女,漢族,1971年1月生,國家管網北方管道錦州輸油氣分公司職工。

許迎春是公婆眼裏的親閨女,是幫助重疾丈夫實現公益夢想的好伴侶。19年間,她始終如一,操持家裏家外,精心照顧行動不便的丈夫,奉孝床前為公婆養老送終,用真情和孝心撐起一個溫暖有愛的家。

許迎春的丈夫譚純慧從小患先天性成骨發育不全癥(俗稱“瓷娃娃”)。2002年,許迎春千裏迢迢從四川遠嫁到遼寧錦州,陪伴在譚純慧身邊。許迎春的丈夫雖然身患重度殘疾,但身殘誌堅。作為網站新聞編輯,他每天都要工作到半夜時分。不管多晚,許迎春都一直陪在他身邊,或者幫其整理資料或者為其按摩。為讓丈夫釋放工作壓力,多看看外面的世界,許迎春考取駕照,開車帶著丈夫去旅遊。為幫助丈夫實現公益夢想,許迎春考取社工證,幫助丈夫成立錦州市“瓷娃娃”愛心協會,為危重病殘疾人士提供救助服務。如今,在許迎春細致入微的照顧下,她的丈夫58歲依然精神飽滿地工作。

2016年,許迎春的婆婆患重病,生命垂危,經過她的精心照料,轉危為安,但從此坐上輪椅。天氣好時,許迎春就帶著丈夫和婆婆一起到公園、商場逛逛,每次出行她都要來回搬動兩個輪椅,分別抱著丈夫和婆婆上下車。2020年,88歲的婆婆臥床不起,臨終前的3個月,她每天下班後陪在身邊晝夜守護,盡全力悉心照料。

許迎春榮獲全國孝親敬老之星、遼寧省道德模範等稱號,其家庭被評為全國文明家庭。

517 孫梅麗

孫梅麗,女,漢族,1968年2月生,中共預備黨員,河南省三門峽市湖濱區澗河街道永興社區居民。

孫梅麗的公公婆婆體弱多病,行動不便,經常需要住院療養。多年來,孫梅麗夜以繼日、任勞任怨在兩位老人身邊悉心照料,用實際行動深刻詮釋孝道與真情。

孫梅麗的婆婆患有帕金森、糖尿病、心臟病等疾病。2003年,公公因為心梗做了心臟介入手術。兩位老人每年要住院兩三次,每次住院,孫梅麗都在病床前細心伺候,盡心盡力為老人調理膳食。20余年來,她精心照顧老人生活,抽空就到處為公公婆婆求醫問藥,在當地樹立了“好兒媳”的典範。

2009年4月,孫梅麗的婆婆因為腰部骨折在醫院做手術,當時正值旅遊旺季,醫院附近所有賓館都客滿,找不到住處,孫梅麗夫婦兩人輪流排班,一人陪在病床前,一人就窩在車裏過夜,整整持續一個星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孫梅麗積極把家庭的這種愛、這份情,延伸到全社會,成就大愛。她發起成立的三門峽市愛心之家誌願者協會,已吸納誌願者1.5萬人,先後成立10個“關愛社區老人”誌願服務隊,累計為敬老院、社區560名老人提供服務7800余次,誌願服務時長達2萬多小時。

孫梅麗榮獲河南省道德模範稱號,榮登“中國好人榜”,其家庭被評為全國最美家庭。

518 李洪生

李洪生,男,漢族,1947年9月生,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十二師頭屯河農場同和幸福城一社區居民。

40多年來,李洪生無微不至地照顧患病妻子,用真愛為妻子撐起一片晴空。不離不棄,相伴相守,沒有風花雪月,卻是人世間至深之愛。

1968年秋天,21歲的李洪生經人介紹結識了王華清,一年後結婚。從1975年開始,妻子時常覺得四肢無力,李洪生帶著妻子到烏魯木齊各大醫院求醫問藥,但妻子的病情始終未見好轉。1986年,剛剛40歲的王華清已經無法行走。

1991年,王華清被確診為脊髓空洞癥。絕望的王華清產生了輕生的念頭。李洪生溫柔而堅定地對王華清說:“別擔心,只要人在,家就在,我會一直陪著你。”因為李洪生的堅定和堅持,王華清有了活下去的勇氣和信心。

多年來,李洪生白天給妻子洗漱、餵飯、餵藥,晚上定時幫妻子翻身。為了避免妻子久臥在床出現肌肉萎縮,李洪生堅持每天為妻子按摩,放松肌肉。家庭的困難沒有讓李洪生對工作產生懈怠,每天上班前,他都將妻子安排妥當才放心出門。

2007年李洪生退休後,成了妻子的“專職保姆”。王華清血糖高,李洪生就經常做一些苦瓜、山藥等清淡的菜,每日三餐科學搭配。“他把我的嘴都養刁了!”王華清滿臉幸福地說。2020年,王華清突然特別喜歡吃豆腐腦,一年多來,李洪生每天早上步行20多分鐘為妻子買豆腐腦。他還買了一輛電動三輪車,經常拉著王華清在農場周邊散心。2015年老兩口還回了一趟王華清的老家四川成都探親。丈夫多年的陪伴與守護,讓王華清一直保持樂觀的心態,對生活充滿信心。

李洪生榮獲全國孝親敬老之星、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道德模範等稱號。

519 楊會芳

楊會芳,女,漢族,1994年11月生,共青團員,河北省邯鄲市曲周縣幼教特教中心教師。

楊會芳從小就擔負起照顧家庭的重擔,為了更好地照顧父母,她帶著父母上學,書寫了大孝至親的感人詩篇。

楊會芳母親先天性智力障礙,生活不能自理;父親在她6歲時突發腦梗死,導致半身不遂。從此,在左鄰右舍幫助下,年幼的她便扛起照顧全家的重擔,開始學習給父母洗漱、做飯、餵飯、餵藥以及收拾家務。為了能讓父母生活得好一些,她一到星期天、節假日就去打零工掙錢養家。在隨後幾年中,楊會芳家裏又遭遇了不幸:母親突發心臟病,父親失明,隨後又發生腦溢血並從此癱瘓在床……楊會芳變得更加堅強。在她的精心照料下,父母的病情趨於穩定。

18歲那年,楊會芳考上了大學。經過幾天深思,她決定帶著父母去上學。楊會芳在學校附近租了一處簡陋小院,每天一放學,她就騎電動車回家照顧父母,有課的話再趕回學校。她總以堅強樂觀的面孔出現在人前,從未主動跟人說起家裏的困難。在校期間,她的成績一直是名列前茅。

一個偶然的機會,楊會芳帶著父母求學的事情被媒體報道,也因此獲得了許多幫助。2012年一家醫院主動聯系她,將其父母接到醫院的養老院免費照顧。

對於他人的幫助,楊會芳心存感恩,總是努力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回報社會。工作後,在業余時間她經常投身公益活動,參加誌願服務,幫助家庭困難的學生。2018年楊會芳當選為河北省人大代表,積極為特殊兒童的康復和發展提出建議,貢獻自己的力量。

楊會芳榮獲全國道德模範提名獎、全國優秀共青團員等稱號,被授予中國青年五四獎章,榮登“中國好人榜”,其家庭被評為全國最美家庭。

520 楊善文

楊善文,男,漢族,1968年11月生,福建省三明市泰寧縣大田鄉中心小學教師。

40多年裏,楊善文照顧重病的父母、關愛精神殘疾的弟弟、拉扯年幼的女兒,生活對他“風雨交加”,但他用愛心、耐心、恒心支撐起這個家,用大愛書寫至善人生。

楊善文14歲時,父親因勞累過度患上慢性腎病,無法再幹重活。不久,他的弟弟查出心臟病,需要做心臟移植手術。家裏本就貧困,為給弟弟湊足醫藥費,學習成績優異的他輟學回家,幹農活、下工地,省吃儉用。一年後,在老師再三勸說下楊善文重返校園。學校離家有4公裏路,他每天放學都跑回家,幫著父母做家務、照顧弟弟,弟弟逐漸康復。沒多久弟弟又患上了精神疾病,楊善文幾十年來背著弟弟輾轉多地求醫。弟弟病情發作時割腕自殺,失血過多,他為弟弟輸血,將弟弟救了過來。

父親的腎病由於沒有及時妥善治療,2005年發展為尿毒癥,生活無法自理,這讓已經走上工作崗位的楊善文牽腸掛肚。一有時間,他就趕回幾裏外的家,為父親端茶送藥。為了支付父親一周兩次的血液透析費用,他利用休息日耕地種糧、做小工,任勞任怨。父親心疼兒子,不願治療拒絕吃藥,他總是耐心勸說;父親心情不好罵他,他從不抱怨,幾年如一日幫老人按摩、翻身、擦洗,餵水餵飯、端屎端尿、換洗衣服。2010年父親過世,兩年後母親又被確診為胰腺癌、胃癌並發,住進了醫院。四處借錢完成手術後,他把母親背進了自己住的單位宿舍精心侍奉,自學打針、換藥、清洗傷口、包紮傷口等護理技能。

因生活困難,妻子在女兒蹣跚學步時就外出打工,楊善文既當爹又當娘,耐心細致地照顧著年幼的女兒。楊善文的孝行與仁愛使女兒耳濡目染,懂事的她也時常幫助做家務,為爺爺捶背。

楊善文榮獲全國孝親敬老之星稱號。

521 來代俊

來代俊,男,漢族,1933年1月生,中共黨員,重慶市梁平區仁賢街道白鶴村村民。

在部隊,他是英勇善戰的裝甲兵班長;在家裏,他是可以倚靠的頂梁柱。來代俊六十三年如一日,不離不棄陪伴照顧病妻,含辛茹苦撫養4個孩子長大成人,用堅毅的肩膀撐起一個家,詮釋著忠誠與擔當的家國情懷。

1953年2月,新婚燕爾的來代俊在妻子的鼓勵下,響應號召,報名參軍入伍,奔赴抗美援朝保家衛國前線,屢立戰功。1958年,28歲的妻子生下的第一個孩子由於患病,出生不久便夭折了,妻子受到打擊,導致身體機能失調,只能長期吃藥穩定病情。為了給妻子治病,來代俊跑了多家醫院為她診斷、買藥。一開始,妻子的治療態度還算積極,慢慢地,只要一看到藥,她就變得十分抗拒。為了“哄”妻子吃藥,來代俊想盡了辦法。日復一日,從吃喝拉撒到洗澡洗衣,他精心照顧著妻子。這一照顧,就是63年。

幾十年來,他既當爹又當媽,照料著孩子長大成人。為掙工分,來代俊背著孩子犁田翻土;為補貼家用,他趁趕場天到街上幫人剃頭補鞋,成為遠近聞名的“補鞋師傅”……來代俊還贍養並安葬母親、繼父、嶽母等多位老人。即便如此,來代俊卻從未向組織反映過任何困難,也沒提過任何要求。

2021年1月,90歲的妻子在睡夢中安詳地離開人世。結婚70年服侍老伴63年的來代俊,送走老伴後思念成疾,住院一個多月。兒女帶著各自愛人輪流照顧父親直至出院。來家兒孫們也潛移默化受到教育,鄉鄰們以他們為榜樣,孝老愛親、仁賢厚德在這裏蔚然成風。

來代俊入選“重慶好人”。

522 余曉惠

余曉惠,女,布依族,1961年8月生,貴州省政府服務中心退休職工。

2002年以來,余曉惠悉心照顧患有精神疾病的妹妹、侄子以及體弱多病的母親,默默地為家人付出,用弱小的身軀扛起家庭的希望。

2002年,妹妹和侄子均被確診患有精神疾病,余曉惠帶著他們四處求醫,她幾乎花光所有積蓄,並欠下債務。

為了省錢,平時她就著酸蘿蔔吃飯;在街上看到有被丟棄的紙箱,會不顧旁人眼光撿起來,積攢之後當廢品賣掉……就這樣,她節衣縮食,苦苦支撐著這個家。

2013年,余曉惠年邁的母親一病不起,癱瘓在床。她不僅需要照顧妹妹和侄子,還要照顧癱瘓在床的母親,雖然生活愈加艱難,但她沒有退縮。余曉惠每天只睡三四個小時,一早起床做好飯,照料妹妹、侄子吃完,然後到母親床前照料,穿衣、洗漱、餵飯、按摩、燙腳、倒大小便……

因為久病在床,母親身體常感不適,她找來按摩書籍,自學按摩手法。只要有空閑時間,她就會為母親按摩,緩解母親的不適癥狀。在她的精心護理下,臥病在床近6年的母親直至2018年去世,都從未長過褥瘡,床上、身上總是清清爽爽,家裏也收拾得幹幹凈凈、整整齊齊。

余曉惠不僅關愛家人,還樂於助人。她捐助困難學生、參加社區誌願服務、為抗疫捐款捐物,是鄰居眼中的“熱心腸”。

余曉惠榮獲貴州省道德模範稱號,榮登“中國好人榜”。

523 鄒 晴

鄒晴,女,漢族,2001年10月生,共青團員,湖南環境生物職業學院學生。

鄒晴從10歲起獨自照顧患病生活無法自理的母親。為了照顧母親,她放棄進重點中學讀書的機會,毅然選擇了衛生學校,後又考入大學學習護理專業。多年來,鄒晴在哪裏,她就把母親帶到哪裏,悉心陪伴照料。帶著母親上學,鄒晴用自己柔弱的雙肩為母親擎起一片天。

鄒晴的母親患有先天性腦癱和小兒麻痹癥,父親腳有殘疾。2011年,鄒晴的外婆和父親因患癌癥相繼去世,留下孤兒寡母和為給外婆、父親看病欠下的高額醫藥費。親人離去和經濟困境一度讓母親失去了活下去的勇氣。10歲的鄒晴堅強地從痛苦中站起來,想盡辦法鼓勵母親、溫暖母親、逗母親開心。由於母親肌肉出現萎縮,無法正常行走,生活不能自理,鄒晴每天清早起床幫母親穿好衣服、洗漱、做好早餐,出門之前扶著母親上完廁所;下午放學後立刻趕回家煮飯;晚上為母親洗腳、擦身,料理家務。夜深了,母親休息後,她才有時間做功課。2016年,鄒晴以優異成績被當地最好的高中錄取,但為了更好地照顧母親,她選擇就讀衛生學校。

讀衛生學校後需要住校,鄒晴作出一個決定:帶著母親去上學。鄒晴帶著母親租住在學校附近,開始了“陪讀”生活。2019年9月,已經畢業到衛生院工作的鄒晴通過努力,考上了湖南環境生物職業技術學院,就讀護理專業,圓了自己的大學夢。大學期間,鄒晴仍然帶著母親一起上學,盡管生活異常艱難,她都始終如一照料著母親。在實習期間,工作、學習十分忙碌,她依然一如既往照顧母親。在她多年的悉心照顧下,母親臉上的笑容越來越多,氣色也越來越好。

鄒晴榮獲“新時代湖南向上向善好青年”稱號,榮登“中國好人榜”。

524 沙尼汗·艾塔木

沙尼汗·艾塔木,女,維吾爾族,1962年12月生,中共黨員,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昌吉回族自治州阜康市阜新街文化路社區居家養老中心負責人。

沙尼汗·艾塔木心懷仁慈孝愛的心,無微不至照顧常年癱瘓在床的婆婆,用孝心孝行建設幸福和諧文明家庭,她是社區家喻戶曉的好兒媳。

沙尼汗·艾塔木的婆婆患有嚴重關節炎,不能走路,2005年病情惡化癱瘓在床。每到晚上,婆婆的腿疼得睡不著時,她就起來給婆婆揉腿減輕病痛。天氣晴朗時,她把婆婆背到門口曬太陽,帶婆婆到外面散心。每天按照婆婆的口味做飯,為老人洗臉擦身、按摩洗腳,服侍老人吃飯服藥、換洗衣服。怕婆婆寂寞,還經常邀請鄰居到家裏來陪婆婆聊天。有一次婆婆生病了,她背著老人跑到1公裏外的門診打針。有人說久病床前無孝子,但沙尼汗·艾塔木卻六年如一日地精心照顧婆婆,直至老人去世。婆婆臨終前流著淚拉著她的手說:“來世你還做我的兒媳婦。”沙尼汗·艾塔木孝敬老人的行為深深影響著子女,也感動著左鄰右舍,越來越多的老人喜歡找她聊天,時間長了,她的家成了“老人俱樂部”。

2010年春天,街道和社區找到沙尼汗·艾塔木,希望能在她家的小院開辦居家養老點,讓社區的空巢老人能有個幸福的晚年。在丈夫大力支持下,他們刷房子、鋪地磚、打掃院子,首批8名空巢老人接到家裏,“情暖空巢”居家養老點運行起來。因為服務周到、體貼入微受到老人們的歡迎。如今,居家養老點共有36名老人,年齡最大的90多歲,最小的60多歲,每一位老人在這裏都得到她精心照顧,她也成為老人們的貼心“小棉襖”。沙尼汗·艾塔木的大愛情懷得到群眾廣泛認可,2017年,阜康市委投資150余萬元建成沙尼汗居家養老中心,由她繼續負責,為轄區60名老人提供“白天入托接受照顧和參與活動,晚上回家享受家庭生活”的養老服務。

沙尼汗·艾塔木榮獲全國道德模範提名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個人等稱號,其家庭被評為全國文明家庭。

525 沈亞秋

沈亞秋,女,漢族,1974年3月生,中共黨員,江蘇省如東縣城中街道農業農村和社會事業局副局長。

20多年來,沈亞秋悉心照顧身邊的3對“父母”:丈夫已故女友的父母、公公婆婆、丈夫的伯父伯母。她和丈夫已故女友的父母組成一個特殊而幸福的家庭,她盡心侍奉全身癱瘓的婆婆和身患癌癥的公公,她用細致入微的照顧陪伴無兒無女且重病臥床的丈夫的伯父伯母。

她是心懷大愛的好“女兒”。1997年,在童店鄉文化站工作的沈亞秋與在公安系統工作的張恒俊相識,兩人互生好感。張恒俊告訴沈亞秋,已故女友莫某當年確診白血病臨終前,自己答應過要把她的父母當成自己父母一樣孝順。沈亞秋被眼前這個有情有義的男人深深地感動了,表示願意和他一起照顧兩位老人!沈亞秋不僅將自己女兒名字中間加上了莫姓,更在莫母生病的7年中如同女兒般悉心照顧。莫母去世後,沈亞秋又以女兒的身份料理後事,並將莫父接到縣城,跟他們一起生活。

她是弘揚孝道的好兒媳。沈亞秋盡心侍奉公公、婆婆。婆婆由於患腦梗,一次中風摔倒,引發股骨破裂,致使全身癱瘓,長年臥床,同時還患有嚴重的阿爾茨海默病,護理難度非常大。公公又被查出肺癌晚期,沈亞秋帶著老人四處尋醫,在2013年沈亞秋被查出患上了乳腺癌,她對老人的悉心照顧也絲毫未減,直至為兩位老人養老送終。

她是傾情陪伴的好侄媳。對無兒無女丈夫的伯父、伯母,沈亞秋也給予了精心的照顧。二老相繼中風落下偏癱的後遺癥。生活中,買米買油、買藥看病、大事小情,都由沈亞秋操心。2018年,伯母病情惡化,沈亞秋侍奉在老人床前,餵飯送水,遞湯送藥。伯母去世後,伯父的身體也轉差,沈亞秋幾乎每天都守候在老人身邊,侍奉左右,直到8個月後伯父離世。

沈亞秋榮獲江蘇省道德模範、江蘇省三八紅旗手等稱號,榮登“中國好人榜”,其家庭被評為全國文明家庭。

526 張子玉

張子玉,男,漢族,1963年9月生,山西省呂梁市泰化石油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

張子玉四十年如一日,悉心照顧盲妻,始終不離不棄、無怨無悔,用摯愛演繹一段愛情佳話。

1983年,泥瓦匠出身的張子玉和王愛林攜手走進婚姻殿堂。兒子出生後不久,妻子突患“視網膜血管疾病”繼發青光眼,面臨失明危險。從此,張子玉停掉剛起步的生意,帶著妻子求醫問診,花光全部積蓄,欠下巨額債務。不論嚴寒酷暑,他都是半夜起床,到醫院排隊掛號,每天熬藥、做飯,寬慰照顧妻子。雖然做了4次手術,吃了很多藥,但仍然沒有治好眼睛。妻子因病痛和失明,對生活失去希望,更不想拖累丈夫,曾幾度動過輕生的念頭。但張子玉說:“愛林,你放心,只要我活著,就會一直陪著你!”

通過努力打拼,張子玉有了一定的經濟實力。為了讓妻子快樂起來,他經常帶著妻子外出旅遊,和同事、朋友、同學多聯系交流,參加公司裏的各種活動,幫助妻子重拾自信。他的理解、尊重、關心和支持,成為支撐妻子生活下去的動力。在張子玉精心的陪伴照料下,妻子心境好起來,性格也開朗了許多。

張子玉對妻子的愛、對家庭的責任,潛移默化地塑造著心存善良、充滿愛心的良好家風,也深深地影響著妻子。2006年的一天,王愛林得知有一個學生因失去父母、拿不起高額學費而準備放棄讀大學,就向丈夫提出資助的想法。張子玉當即同意,並和妻子一起到這個學生家中出資相助。從此,夫婦倆開始資助貧困大學生的愛心之旅。15年來,夫妻二人共資助400多名貧困學生圓了大學夢。

張子玉榮獲全國道德模範提名獎、全國社會扶貧先進個人等稱號,被授予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其家庭被評為全國五好文明家庭。

527 張 仁

張仁,男,漢族,1964年3月生,青海省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東溝鄉石窩村村民。

作為家中長子,張仁從十幾歲起就和母親一起撐起五口之家。幾十年來,他放棄成家機會,一直悉心照顧癱瘓的母親、年幼的弟弟妹妹,用愛和善良譜寫一曲孝老愛親的大愛樂章。

張仁15歲那年,父親因病去世。那時,姐姐出嫁不久,兩個妹妹、一個弟弟年齡尚小,稚氣未脫的張仁暗下決心,一定要替父親撐起這個家。從此,他仿佛一夜間長大成人,在家忙裏忙外不停歇,外出務工踏實肯幹不偷閑,一門心思為家庭奔忙。家裏雖然條件不好,但他努力掙錢,供弟弟妹妹3人都如期完成了學業。

1996年,不幸又悄然降臨。母親因病癱瘓在床,給原本就困窘的家庭帶來巨大衝擊。為不連累弟弟,也為更好地照顧癱瘓的母親,張仁堅持帶著母親搬離原先住所,在家門口簡單蓋起三間小屋和母親一起生活。

20多年來,張仁放棄成家的機會,把所有積蓄都拿出來給母親治病。他一邊打工賺錢,一邊操持家務,一邊帶母親四處求醫問診,走到哪裏都惦記著自己年邁、癱瘓在床的母親。給母親洗衣洗頭、換洗尿布、洗腳按摩,幾乎成了他每日的必修課。有時候,母親感冒或是身體不舒服,張仁會利用工作空閑跑回家,看一眼才心安。

如今,張仁在一家公司做裝卸工。他在工作地附近租了房子,把母親接到自己身邊,一邊打工賺錢,一邊照顧母親。在他的悉心照料下,母親病情穩定、精神狀態良好。

528 張誌旺

張誌旺,男,漢族,1972年3月生,中共黨員,河北省衡水市冀州區碼頭李鎮王明莊村村民。

張誌旺二十多年如一日,悉心照顧患病的母親和癱瘓的兄嫂,始終不離不棄,盡心盡力,用擔當與堅守書寫了一段感人故事。

張誌旺的母親患有哮喘、慢性支氣管炎、腦梗塞等多種疾病,生活不能自理。張誌旺二十多年如一日,任勞任怨,細心照料患病的母親。母親因為飲食不規律,經常便秘,張誌旺就用手一點一點地幫她將糞便摳出來,不嫌臟、不嫌累。2016年9月,張誌旺母親哮喘病復發,一度心臟驟停,被送至重癥監護室搶救。在花費了近20萬元醫療費後,他毅然賣掉自己2套房產,幾乎傾盡個人所有資產,為母治病。

1998年春天,張誌旺的二哥突然中風癱瘓在床。不久,二嫂也癱瘓了。因為兄嫂無兒無女,張誌旺便承擔起照顧他們的重擔。2004年,二哥彌留之際,緊握張誌旺的手。張誌旺說:“哥,你放心,嫂子以後的生活我來管。”張誌旺說到做到,他像對待母親一樣對待嫂子,小到打掃房間、換洗衣被,大到求醫問藥、送院搶救,每一樣都親力親為,無微不至,而這一照顧就是5年。2008年4月,二嫂心臟病發作,臨終時,雖然說不出話來,但是眼睛一直看著張誌旺,眼神裏滿是感激。

張誌旺榮獲全國道德模範提名獎、全國優秀農民工、全國“誠信之星”等稱號,榮登“中國好人榜”。

529 張順東

李國秀

張順東,男,漢族,1974年6月生,雲南省昆明市東川區烏龍鎮坪子村芭蕉箐小組村民;李國秀,女,漢族,1969年10月生,雲南省昆明市東川區烏龍鎮坪子村芭蕉箐小組村民。二人系夫妻。

張順東、李國秀夫婦身殘誌堅、自立自強,用奮鬥創造幸福生活,照顧年邁老人、撫養年幼孩子以及失去雙親的2個侄女,書寫了“踏出脫貧路、撐起半邊天”的感人故事。

張順東右手和雙腳先後截肢,只剩下一只左手;李國秀生下來就沒有手,只有一雙腳。“我是你的手,你是我的腳,沒有什麼坎兒過不去的。”結婚後,生活中的各種困難相繼而來。隨著兩個孩子的出生,一家人生活更是難上加難。李國秀靠雙腳在地裏勞動,還能用腳繡花、寫字;張順東憑借一只手學會駕駛農用三輪車,平時自己力所能及地搞點運輸,減輕家庭負擔。他們在當地黨委政府鼓勵支持下,不等不靠,堅持種田、養殖、趕集、賣貨,用殘缺的身體支撐起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張順東堅信:兒女是一個家庭的希望,決不能把貧困傳給下一代,再苦再難也要供孩子讀書。現在女兒大學畢業,成為一名教師;兒子初中畢業後參加技能培訓,靠勤勞的雙手實現了務工增收。

夫妻倆雖然殘疾,照顧自己都有困難,但從未因此放棄贍養父母的義務。母親已經80多歲了,生活難以自理,夫妻倆把老人照顧得很好,老人經常誇:“順東是個好兒子,國秀更是個好兒媳。”張順東的哥哥因病、嫂子因意外相繼去世,兩個孩子成為孤兒,夫妻倆給予他們精心的照顧,使他們健康成長,大侄女出嫁、小侄女上學一樣都沒有落下。

張順東、李國秀夫婦榮獲雲南省道德模範稱號,被授予全國脫貧攻堅奮進獎,其家庭被評為全國最美家庭。

530 張清江

張清江,男,漢族,1964年9月生,吉林省蛟河市天北鎮三個頂子村村民。

面對親人,他不離不棄;面對困難,他沒有退縮。27年來,張清江無微不至地照顧兩位殘疾哥哥的生活起居,沒有絲毫怨言。他為兩個哥哥築起一道愛的城墻,用實際行動演繹著血濃於水的手足之情。

張清江的大哥先天性聾啞,三哥三級肢殘、伴有智力障礙,兩人都沒有勞動能力,也沒有娶妻生子。上世紀90年代初,張清江4年間痛失3位至親,他的父親、母親先後病故,新婚不久的妻子也因突發心臟病去世,留下8個月大嗷嗷待哺的兒子。張清江主動接過照顧兩位殘疾哥哥的重擔,成為家中的“頂梁柱”。整整3年,他常常一邊照看孩子,一邊照顧兩個哥哥,洗尿布、熬米湯、縫衣服、扡褲腳、挑水劈柴、洗衣做飯……每天忙得像個陀螺。有人勸他把孩子送人,也有人勸他把哥哥送走。張清江一個都沒有聽,他心裏只有一個念頭,咬牙也要把日子撐下去,照顧好哥哥們和孩子。

兩個哥哥雖然有殘疾,卻是張清江心尖上的“寶貝”。8畝耕地是家裏的主要經濟來源,張清江精打細算,除去日常開銷,都是先緊著用在兩個哥哥身上。大哥對吃感興趣,遇到好吃的、沒吃過的,張清江哪怕自己不吃也要買給大哥嘗嘗;三哥腿腳不好,時常腿疼,張清江隔三岔五就去縣城給他買藥。張清江對哥哥們很大方,卻從不舍得為自己花錢,他穿的是村民送的衣服,吃的是鹹菜。他們一家日子雖然清苦,但卻其樂融融,充滿和諧與溫暖。有時張清江外出辦事,時間稍微長點,大哥就會打著手勢打聽、三哥會用含混不清的語言,問他啥時候回來。

如今,張清江的大哥74歲、三哥66歲,張清江也已經58歲,照顧兩個哥哥,他依舊親力親為,給他們洗頭、擦臉、刮胡子,細心照顧他們的生活起居。街坊鄰居提起張清江,總是贊不絕口。張清江說兩個哥哥是父母留給自己的寶貴親情財富,“照顧親人,是我應該做的事情。”在他的影響帶動下,村民們孝老愛親、家庭和睦蔚然成風。

張清江入選“吉林好人”。

531 張景宏

張景宏,女,漢族,1967年5月生,中共黨員,江蘇省沛縣魏廟鎮衛生院退休職工。

張景宏將5個侄兒侄女接到身邊和自己的兒子一起照顧,含辛茹苦撫養6個孩子直至全部讀完大學。她撐起了丈夫兄弟姐妹的9個小家;她精心照料年邁的婆婆,盡心伺奉老父親。她是大家一致稱贊的“最美嬸娘”。

1992年,25歲的張景宏嫁進趙本正的家,那時正是趙家最難的時候,丈夫的祖母、父親和大哥、二哥相繼去世。張景宏把丈夫兩個哥哥留下的3個孩子接到自己家。1995年,張景宏的兒子出生。沒多久,丈夫體弱多病的三哥將無力照顧的雙胞胎女兒也托付給了她,“擴編”成9口人的大家庭,擠在不到80平方米的雜院裏。在家庭經濟最困難的時候,她曾申請停薪留職去打零工,開過電話亭、送過報紙、做過搬運工。張景宏千辛萬苦撫養6個孩子,直至他們完成大學學業。二侄子在學校填表時,“自作主張”在母親一欄寫下“張景宏”。新婚的大侄子帶著媳婦跪在張景宏面前,泣不成聲喊著“媽媽”!

手足情深,日夜操持大家庭。丈夫兄弟姐妹9人,家庭難事眾多,張景宏的家就像一個指揮部,誰家有事,她總是衝在前面。前些年,大姐重病、大姐夫半身不遂,外甥女生了雙胞胎,前前後後都是張景宏操持。二姐半身不遂、二姐夫已去世,這些年也是張景宏幫助他們看病,接濟她們。四姐患產後神經分裂癥20年,病情發作時只有見到張景宏才肯吃飯,都是張景宏夫婦定期給她打針、買藥。

張景宏和婆婆共同生活了15年,從未紅過臉。婆婆患肺纖維化病,73歲時病情加重,她精心伺候在病榻前,成了婆婆的“專職護士”。老人大便解不下來,她就用手去摳,從不嫌臟嫌累。5年前,張景宏多年癱瘓在床的父親病情急劇惡化,醫院下了病危通知書,她精心餵藥服侍,幫助父親奇跡般活了下來。在張景宏的照顧下,她父親一次次闖過鬼門關,親朋好友們都說,“這些年多虧了景宏這個好閨女!”2021年3月20日,張景宏年近九旬的父親安詳離世。

張景宏榮獲江蘇省道德模範稱號,榮登“中國好人榜”,其家庭被評為全國文明家庭。

532 張舜華

張舜華,女,漢族,1932年1月生,安徽省蕪湖市皖南醫學院附屬弋磯山醫院退休醫生。

張舜華是新安中醫“張一帖”第十四代傳人。年少時,她以柔弱的肩膀撐起家庭的希望,侍奉患病父母,照顧兩個妹妹。結婚後,她支持愛人在外工作,持家行醫一肩擔,獨自拉扯大5個孩子,躬身踐行自強精進的家風家訓。

她孝感鄉鄰,傳承醫術繼家學。張舜華年幼時,兄長突遭變故夭折,其父痛徹心扉,整日郁郁寡歡。年幼的張舜華暗下決心,傳承家學,在陪同父親出診時用心觀察,認真對照家藏古籍醫案悉心揣摩。父親患病後,張舜華成了家裏頂梁柱,無微不至地侍奉雙親、照顧兩個妹妹,孝道感動四鄉八鄰。張舜華聰慧孝順,終得父親傳授祖傳醫術,成為遠近聞名的女大夫。

她內柔外剛,持家行醫一肩擔。張舜華與愛人李濟仁結婚後,因工作原因分居兩地長達22年。張舜華獨自在老家拉扯大5個子女,既要出診治病,又需操持家計,所有苦累都自己一個人扛。她常年身後背幼子、胸前掛藥箱,在蜿蜒崎嶇的山路上步行出診,有好幾次差點翻墜山崖,被群眾稱為“鐵打身體、馬不停蹄”。

她傳承家訓,言傳身教育子孫。張舜華秉承“孝悌忠信、自強精進”家訓,從自身嚴起,培養孩子們勤學明辨、自強自立的品格。她手不釋卷,躬身垂範引導子女熟讀深究經典讀物,還經常帶著孩子們去山上認藥、采藥。在她嚴格教導和悉心啟發下,5個子女都事業有成,在不同領域各有建樹。

張舜華榮獲安徽省道德模範稱號,其家庭被評為全國文明家庭。

533 阿依努爾·阿不力米提

阿依努爾·阿不力米提,女,維吾爾族,1973年9月生,中共黨員,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高級人民法院老幹部處處長。

阿依努爾·阿不力米提充滿孝心愛心,以超出常人數倍努力,悉心照顧3家6位老人,精心撫養子女,支撐起和諧幸福大家庭,展現新時代女性的責任擔當和傳統美德。

阿依努爾·阿不力米提的前夫是一名刑警,在一次執行任務時犧牲,當時女兒才剛滿10個月。看著年邁的老人、幼小的女兒,她強忍悲痛,用一顆勇敢的心迎接生活的挑戰,默默承擔起照顧4位老人、撫育女兒的重任。

阿依努爾·阿不力米提現任丈夫也是一名刑警,先後榮獲“全國優秀人民警察”“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等稱號,榮譽的背後是丈夫的拼搏奉獻,也是她對丈夫事業全力的支持,默默承擔著照顧老人、孩子及家庭的重任。阿依努爾·阿不力米提熱愛生活、重情重義,一如既往地照顧已故前夫的父母。在她的悉心照顧下,6位老人相處和諧,聚會出遊,共享天倫之樂。近年來,有3位老人先後生病臥床,她起早貪黑、忙裏忙外,醫院、單位、3個父母家成為她常態奔波的三點一線。她的艱辛和付出,親人看在眼裏,疼在心上。阿依努爾·阿不力米提卻說,我比別人多一對父母,收獲的幸福和滿足多一份,父愛滿滿,母愛充盈!在她言傳身教下,孩子們勤奮好學、貼心懂事,非常體諒媽媽的辛苦與不易,主動幫助照顧老人、承擔家務。

阿依努爾·阿不力米提對分管工作高度負責,用心用情服務單位近300位老幹部,讓老幹部時時感受到來自組織的溫暖。阿依努爾·阿不力米提經常參與愛心助學活動,扶持成績優異、家庭貧困的孩子,通過公益平臺救濟需要幫助的人,還時常去敬老院看望慰問孤寡老人,為他們送去親人般的溫暖。

阿依努爾·阿不力米提家庭被評為全國最美家庭。

534 陳重私

陳重私,男,漢族,1998年12月生,中共黨員,海南工商職業學院學生。

陳重私悉心照料殘疾的母親,克服同齡人難以想象的重重困難,帶著癱瘓的母親上大學,竭盡全力盡孝心。

肩挑重擔,不離不棄照顧病母。4歲時,陳重私的父親因病去世;11歲時,因小兒麻痹癥導致雙腿殘疾的母親,又不幸患上紅斑狼瘡。從那時起,照顧媽媽,成了陳重私肩上的責任。2018年,為照顧母親,陳重私毅然放棄省外求學的理想,選擇留在海南讀書,並決定帶著母親上大學。開學第一天,陳重私帶著母親走進校園,給自己定下一個目標:無論付出多大代價,也要守住這個家。大二時,陳重私的母親再一次因紅斑狼瘡病情住院。陳重私每天都騎著電動自行車往返醫院和學校,盡心盡力照顧病母。出院後,為擠出更多時間照顧母親,他把時間分成細致的小段,心裏默數著什麼時候該餵母親喝水,什麼時候該為母親按摩,什麼時候該趕回出租屋給母親做飯。照顧母親,成了他時刻惦念的責任。

赤子柔情,勤工儉學掙家用。憑著頑強的意誌和堅定的信念,陳重私刻苦求學,以優異的成績和突出的表現,先後獲得各類國家級、校級獎學金和榮譽稱號。學習之余,他不僅申請學校勤工儉學崗位,還在酒店端過盤子,在超市搬過貨物。每次應聘兼職,他只有一個要求:中午和晚上必須回家,“要回去給媽媽做飯。”陳重私有一個小本子,裏面記錄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遇到的每一位好人。一路走來,陳重私內心充滿感恩。陳重私表示,“會繼續好好學習,把自己的生活過好,盡力去幫助有需要的人,將愛和溫暖傳遞下去!”

陳重私榮獲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稱號,榮登“中國好人榜”。

535 陳幗英

陳幗英,女,漢族,1954年12月生,上海巴士電車有限公司退休職工。

30多年前,年輕的陳幗英不幸患上甲狀腺癌,丈夫張允慶毅然在術後開始幾十年如一日地照顧,挽救了她的生命;若幹年後,丈夫遭病魔纏身,先後患上肝炎、腦中風、尿毒癥等大病,陳幗英又擔起照顧愛人的重擔,直至丈夫生命盡頭。

陳幗英與丈夫張允慶相識於崇明長江農場,在相互關懷中,兩人相知相愛,兩顆年輕的心漸漸走近。陳幗英28歲時,被查出患上甲狀腺癌,需要立即動手術,但她不敢把真相告訴年邁的母親。手術前一天,面對“家屬簽字確認”一欄,張允慶毅然決然表示,“我來簽!我陪著你!”隨即簽下家屬告知書,讓手術得以順利進行。

手術很成功,但醫生預言陳幗英可能只有3年的生命。面對巨大的打擊,陳幗英甚至想過放棄生命。因怕拖累別人,她多次拒絕張允慶的關心。癡情的張允慶對她不離不棄。在張允慶的悉心照料下,陳幗英的身體奇跡般恢復。陳幗英33歲那年,兩人喜結連理。

婚後不久,張允慶不幸染上急性甲肝病毒性肝炎,經過治療被搶救過來,但身體受到嚴重傷害。幾年後,張允慶再遭病魔襲擊,突發腦溢血,醫生當即開出病危通知。為了救丈夫,陳幗英不惜重金,購買藥品為其治病。2006年,張允慶又患上了尿毒癥,每周要到醫院做兩次血液透析……

為了給丈夫治病,陳幗英30多年來沒給自己買過一件新衣服,張允慶每次疾病發作都是她第一時間發現,及時將其送往醫院。

2019年,相伴30多年的丈夫不幸去世,陳幗英很長一段時間走不出失去丈夫的悲痛。在居委會和鄰居們的關心鼓勵下,她才逐漸走出陰影。之後,陳幗英積極參與社區管理,熱情為居民服務。2020年,她挨家挨戶宣傳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知識,告知註意事項。

536 陳燕梅

陳燕梅,女,漢族,1976年10月生,中共黨員,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西樵鎮中心小學科研主任。

陳燕梅盡心盡力照顧先天失明的雙胞胎女兒,讓孩子成功回歸正常環境中成長。

2004年5月,陳燕梅的雙胞胎女兒降生,卻因先天性視網膜病變而雙目失明。面對殘酷的現實,陳燕梅勇敢面對。在她的堅持下,兩個孩子3歲上普通幼兒園,不到4歲學習鋼琴,6歲上小學,學古箏、學朗誦、學外語,練習瑜伽、遊泳和象棋。她還鍛煉孩子洗衣、煮飯、搞清潔,在生活上逐步學會自理。每逢暑假,陳燕梅和丈夫都會帶上兩個女兒外出旅遊,上初中後,女兒們也沒有因為眼睛缺陷影響成績,她們已經養成自信、開朗的性格,並且學習成績一直不錯,鋼琴演奏水平也越來越高。2016年,兩人順利進入郎朗音樂會琴童選拔賽,並獲得由郎朗贈送的鋼琴,姐妹倆用她們自信、樂觀的表現感動了在場所有人。

現在,姐妹倆在生活上已經完全可以自理。有一次,陳燕梅下班回家晚了,回到家後看到雙胞胎女兒已做好飯菜,擺放好碗筷,雙雙坐在餐桌那裏,安靜地等著她回來吃飯。那一刻,陳燕梅熱淚盈眶,她覺得自己多年的付出終於有了回報。

為幫助更多特殊兒童走入社會,2012年,她毅然從普通班的語文老師轉任到特殊教育崗位。在她的努力推動下,西樵中心小學特教班從最初的1個班5名學生發展到現在的2個班22名學生,西樵鎮的特教力量從1名教師發展到現在有100人的關愛特殊兒童團隊。

陳燕梅榮登“中國好人榜”,其家庭被評為全國最美家庭。

537 現水玲

現水玲,女,漢族,1995年8月生,陜西省岐山縣蔡家坡鎮四原村村民。

自小被抱養的現水玲,從十幾歲就用稚嫩肩膀挑起家庭重擔,精心照料重病“奶奶”和養父兄弟三人,不是親生勝似親生,被譽為不忘養育恩、堅守盡孝道的“好閨女”。

26年前,剛滿月的現水玲被奶奶一家抱養。奶奶有3個兒子,大伯身體殘疾行動不便,三叔患有語言障礙,只有養父尚能幹農活、打零工,三人都沒有娶妻生子,一家人生活非常貧苦。天生樂觀的現水玲沒有覺得日子苦,從小就十分懂事,幫忙照顧家庭。後來,養父也逐漸喪失勞動能力。十幾歲的現水玲,就擔負起家裏縫縫補補、洗洗涮涮的家務活,洗衣做飯、下地幹活樣樣在行。

2009年,年邁的奶奶被查出咽喉癌,自此臥床不起。14歲的現水玲,承擔起照顧奶奶的重擔,也逐漸撐起這個家。每天按時給奶奶餵飯餵水、接屎端尿,每隔幾小時給奶奶翻翻身,每隔一兩天給奶奶擦洗身子、換上幹凈被褥。她擔心奶奶躺著吃東西難以下咽,就給奶奶單獨做一些好消化的流食。在現水玲的精心照顧下,奶奶臥床多年都沒生過褥瘡,炕上被褥也一直都是幹幹凈凈的。同時,她還要照料養父兄弟三人的飲食起居,照管地裏的農活。

2015年,奶奶過世。此後,現水玲無怨無悔、不離不棄,堅強地操持著這個家。養父兄弟三人一日三餐、添衣加飯,樣樣她得管;養父年齡大、身體多病,地裏農活她得去幹。另外,她一邊努力幹活掙錢、維持家用,一邊償還蓋房欠下的債務。鄰居們稱贊她,這一家人多虧有水玲,苦了這孩子,是個好娃娃!現水玲說,長輩把我拉扯大,我就該為他們盡孝。

現水玲長大後,村裏有不少人給她介紹對象,但她的第一個要求就是對象“必須上門”。2017年,善良小夥兒成彥飛上門做了現家的女婿。婚後,夫妻倆同心協力,一起照顧3位老人,共同為老人盡孝。如今,丈夫在鎮上打工,家裏種了7畝多的花椒,蓋房欠的債務也都還清了,加上村裏給現水玲安排了公益性崗位,給她的伯父、叔父申請了五保戶,現水玲家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現水玲榮獲陜西省道德模範稱號。

538 林愛蓮

林愛蓮,女,漢族,1947年10月生,浙江省溫州市平陽縣萬全鎮龍祥村村民。

林愛蓮不離不棄悉心照顧丈夫的3個智障兄弟,起早貪黑辛勤勞作,用10年時間還清了家庭7萬元的負債。

林愛蓮嫁給黃培賢時,黃培賢家十分貧困,家中還有3個智力障礙的小叔子。婚後,夫妻二人生育2兒3女,日子雖然過得艱苦,但家庭和睦。1994年,大兒子意外去世,大兒媳婦拋下剛出生的孩子離家出走。丈夫因憂郁過度,不久離世。留下年邁的婆婆、3個智障的小叔子和繈褓中的孫子,還有因為給丈夫看病背負的7萬多元債務。有親友勸她離開這個家,但她毅然選擇堅守。為了讓一家人吃飽穿暖,她每天起早貪黑幹農活,千方百計打工賺錢,貼補家用,幾近破碎的家在她的努力下,逐漸有了笑聲。

3個小叔子生活不能自理,林愛蓮每天要為他們做飯、洗衣服,還要幫助穿衣、洗漱、如廁、系鞋帶、剪指甲……有時,他們剛吃進嘴裏的東西又吐出來,剛躺下睡覺又吵著起床……林愛蓮不厭其煩地照顧,像照顧小孩一樣。大小叔子喜歡到馬路上玩耍,林愛蓮經常跟在身邊照看;二小叔子喜歡在田裏玩泥巴,林愛蓮每次都要為他清洗泥水。2018年夏天,二小叔子得了重病,皮膚、眼睛發黃,肚子鼓脹,奄奄一息。親戚鄰居都勸林愛蓮準備後事,但她不忍心放棄,想盡辦法救治。在她悉心照料下,二小叔子竟然奇跡般活了下來。3個小叔子不認得各自的衣服和鞋子,經常搶著穿,老是吵架。為此,林愛蓮特地把他們的衣服和鞋子做上明顯的標記或區分顏色,便於他們識別。在她的細心照料下,3個小叔子的日子過得也很快樂。

林愛蓮入選“浙江好人”。

539 易從梅

易從梅,女,漢族,1954年4月生,湖北省宜昌市遠安縣鳴鳳鎮北門村村民。

她23年不離不棄,傾盡全力照顧患有漸凍癥的丈夫和兒女,用瘦弱的雙肩扛起照顧家人的重擔,用愛與責任呵護著至親,支撐起家人的生命希望。

23年前,易從梅一家的日子和和美美。1998年,易從梅的丈夫突然病倒,輾轉宜昌、武漢就醫,被確診為漸凍癥。隨後,女兒也被確診為漸凍癥。2010年4月,女兒因手腳無力、走路不穩,不幸墜入水溝溺亡。易從梅還未從痛苦中恢復過來,又傳來噩耗:遠在廣州工作的兒子也患上漸凍癥,那年他才22歲。面對這樣的生活困境,易從梅沒有被打垮,而是選擇堅強面對。

每天清晨5點,易從梅起床做早餐,趁煮湯熬羹間隙,去照料父子倆起床、上廁所、洗漱。由於他們全身僵硬,胳膊和腿不能彎曲,給他們穿衣服這樣的小事,都要花上半個多小時。然後再挨個把他們抱上輪椅,餵父子倆吃飯。忙完後,汗流浹背的她才能匆匆吃幾口。這樣的清晨,易從梅已度過了8300多個。

安頓好家裏的一切,易從梅又扛起鋤頭下地。為了掙錢養家,她一刻不停地勞作,種糧食、栽雷竹、打零工,樣樣都幹。收糧的季節,她常常忙到淩晨。地裏忙完,她又匆匆回家伺候父子倆起來上廁所,或幫他們翻身。每年農忙那陣,她既要忙地裏的活,又要照料丈夫和兒子,幾乎是沒合眼,天就亮了。周而復始的23個春秋,她從沒睡過一個安穩覺。

當地政府把易從梅一家納入精準扶貧對象。性格要強、樂觀積極的易從梅從不“等靠要”,拒絕了好心人讓她把父子倆送到福利院的建議。她說:“他們是我的親人,只要我能動一天,我就要照顧好他們一天,不能給政府添麻煩、給社會添負擔。”

用擔當書寫堅強,用不棄詮釋至愛。易從梅以自強不息、孝老愛親的精神,滋養了一方文明鄉風。她用大愛溫暖“漸凍人”的事跡,成為十裏八鄉自覺看齊的標桿。

易從梅榮獲全國道德模範提名獎稱號,榮登“中國好人榜”,其家庭被評為全國最美家庭。

540 周林香

周林香,女,漢族,1951年10月生,江西省玉山縣仙巖鎮吳家社區塘底小組村民。

22年前的一場意外事故,造成兒媳癱瘓在床,周林香用自己弱小的身軀成為兒媳的“雙腿”,被人們稱為“最美婆婆”。

1999年的一天,兒媳李小香不慎騎車摔倒,腦部受傷嚴重,右半邊身體癱瘓,喪失語言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周林香說:“小香是我的兒媳,也是我的閨女,我不會放棄。”

兒子毛奕宣外出務工維持一家人生計。從那以後,幾乎每天,周林香都要慢慢地扶兒媳李小香起床,梳頭、洗漱、餵飯。這些看似簡單的動作,周林香整整做了22年。為了方便照顧,周林香把自己的床搬進了兒媳婦的房間,在兒媳病發痙攣翻下床時,她用自己瘦弱的雙臂奮力地將兒媳挪上床。20多年來,每個晚上周林香都是半睡半醒,聽到兒媳床上有一點響動就忙著起床照料,沒有睡過一個囫圇覺。

每天燒水給兒媳擦澡、洗衣服、換床單,都是不小的體力活,周林香每次都給兒媳收拾得幹幹凈凈。房間裏也打掃得幹凈清爽,沒有一絲異味。

剛病癱在床的幾年,李小香一度郁郁寡歡、灰心喪氣,脾氣也變得急躁。為了緩解兒媳的焦慮情緒,周林香經常喊上鄰居一起陪李小香聊天。天氣晴朗的時候,周林香就會推著輪椅帶兒媳出去散步、曬太陽。知道李小香喜歡看電視,周林香請人在床邊安裝上電視。空閑的時候,周林香陪著兒媳一塊看看電視、解解悶。久而久之,李小香心情逐漸開朗起來。

了解到周林香家的困難後,鎮、村幹部積極幫扶。2014年,周林香家被列為建檔立卡貧困戶,扶貧工作隊為他們申請了低保、殘疾人補助。現就讀於江西財經職業學院的孫女毛燕每次提起奶奶對媽媽精心的照顧,總是淚流滿面。她表示要從奶奶手中接過愛的接力棒,照顧好媽媽,傳承孝老愛親的美德。

周林香榮登“中國好人榜”。

541 周 瓊

周瓊,女,基諾族,1970年11月生,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市猛養鎮街區個體工商戶。

人到中年的周瓊,遭遇婚姻變故、母親癱瘓、前夫突發疾病成為植物人等一系列家庭不幸,自立自強,不拋棄、不放棄、不嫌棄,傾盡所有、盡己所能對他們進行治療、照料,廣受好評。

2010年,周瓊的母親突發腦梗癱瘓不起,父親年事已高且患有高血壓,她就把母親接到自己家裏照顧。隨著病情逐漸加重,起初能坐輪椅的母親發展到臥床不起,每天吃喝拉撒都需要周瓊照顧。周瓊既要照顧母親,又要經營小餐館,雖然很辛苦卻毫無怨言。在周瓊的感召下,當時還是男友的付兵貴,主動幫助她照顧老人。由於悉心周到的護理,臥床10多年的母親沒有長過褥瘡,逢人就誇孩子們孝順。

2016年7月,前夫突患腦出血送醫搶救。前夫沒有再婚,父母也拿不出醫療費。雖然離婚了,但前夫與兒子還有父子親情,周瓊毅然決定幫助前夫看病治療。為了籌措高昂的醫療費,她把為兒子準備的婚房低於市場價賣了。手術、治療、護理,前前後後花去80多萬元的積蓄,一年後前夫成了植物人。她為更好地加以照顧,把前夫接回自己家裏。同時照料重病的母親和前夫,有時讓周瓊實在忙不過來,精力上捉襟見肘。這時,未婚夫付兵貴又主動承擔起護理前夫的責任。這讓周瓊非常感動,也使他們的心貼得更近了。後來,二人結了婚,共同支撐起這個家。

周瓊在溫暖家人的同時,也不忘幫助別人,經常參加公益獻愛心。在周瓊的提議下,丈夫、兒子和她一起加入了當地公益誌願者團隊,團結更多的力量幫助需要的人。她們協助和策劃舉辦公益活動20余場次,每年都多次籌集資金,購買衣物、文體用品,捐贈給瑤家大寨貧困學生。周瓊夫婦還結對幫扶5名貧困生,幫助猛養鎮八家寨1名因腦梗癱瘓的貧困村民進行康復訓練。

周瓊榮獲雲南省道德模範稱號。

542 妹 妹

妹妹,女,藏族,1987年12月生,中共黨員,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疊部縣達拉鄉牙拉村甘溝組村民。

妹妹以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的大愛情懷,無怨無悔,不離不棄,十幾年如一日悉心照料、贍養同村的3位患有智力障礙的“親人”,實踐著“活著我養、死了我送”的承諾。

2007年,妹妹看到村裏患有智力障礙的老人阿甘,善良的妹妹深感同情,決定把老人接回家,當親人一樣照顧。起初,老人怕成為妹妹的累贅,說什麼也不同意去她家,妹妹執拗不過便堅持每天去幫老人做飯洗衣、打掃屋子,有時做好飯送過去給他吃。老人看到妹妹來回奔波十分辛苦,終於答應住到妹妹家。

2008年,妹妹的丈夫意外去世,留下兩歲的女兒、繈褓中的兒子以及老人阿甘。丈夫的離世讓原本艱難的生活雪上加霜。面對困境,妹妹擦幹眼淚,背著小兒子每天起早貪黑做農活,再忙也要讓老人按時吃上飯。每次,先伺候老人吃飽,再餵兩個孩子,到自己吃時往往飯菜已經涼透了。妹妹家幾度面臨揭不開鍋的窘境,她依然沒有放棄,節衣縮食、精打細算,安排著一家老小的生計。為了增加收入,妹妹學習種植藏中藥材脫貧致富,還成為村裏第一個學會開拖拉機的女司機。

2009年,妹妹途經同村患有智力障礙的母女克木亞、阿達家門口時,看見屋裏全是煙,衝進屋內端水滅火。原來,女兒阿達一天都沒吃飯,生火做飯時引著了爐子邊的柴火,差點釀成火災。善良的妹妹非常同情克木亞母女的境遇。盡管照顧阿甘老人已經十分辛苦,但她還是毅然決定承擔起照顧克木亞的責任。為克木亞母女收拾屋子、做飯、洗衣、劈柴,有時帶著阿達拾柴、折蕨菜、采蘑菇,售賣采摘的野菜,換回米面和生活必需品。克木亞、阿甘老人先後因病去世,妹妹為老人送葬。“我會繼續照顧好阿達姐姐,讓她老有所依。”這是妹妹對克木亞老人的告慰。

妹妹榮獲甘肅省道德模範稱號,其家庭被評為全國最美家庭。

543 趙艷霞

趙艷霞,女,滿族,1970年7月生,中共黨員,吉林省遼源市東豐縣大陽鎮得勝村婦聯主席。

趙艷霞幾十年如一日,悉心照顧患病祖公婆、婆婆兩代3個老人。她用勤勞的雙手構築起幸福生活,是人人稱道的孝順好孫媳、好兒媳。

趙艷霞結婚前,就知道未婚夫有年邁的父母和爺爺奶奶,家庭情況比較困難。但她還是毫不猶豫選擇嫁過去,用自己的雙手創造幸福。婚後一年,公公因公離世,祖公婆難以承受老年喪子之痛,一病不起,生活不能自理,婆婆也突發心臟病住進醫院,落下神經衰弱等後遺癥。

在變故面前,趙艷霞沒有退縮,主動承擔起看護祖公婆的責任,端屎倒尿,噓寒問暖,悉心照顧老人日常起居。為防止祖公婆因長期臥床生褥瘡,她每隔幾天就會用溫開水給老人周身擦洗一遍。她還利用空閑時間,四處求醫,學習中醫理療等,幫助體弱多病的婆婆盡可能恢復。在她的悉心照料下,3位老人的身體日漸好轉。趙艷霞恪守孝道,相繼給祖公婆、婆婆養老送終。

在幾十年朝夕相處的日子裏,趙艷霞和婆婆從來沒有紅過臉,她總是盡量滿足老人的要求。祖公婆在世時,逢人便說自己有一個好孫媳婦;婆婆生前也對自己的兒媳婦贊不絕口。丈夫拿著單位先進個人的榮譽證書說全都是她的功勞,兒子的學習也十分上進。耳濡目染,她的兒子也很孝順老人,有好吃的總忘不了奶奶,逢年過節都要給奶奶買上點小禮物。

趙艷霞無償幫助無人照管的鄰居大叔,妥善照顧獨自留守的姑婆婆,把他們當作自己的親人。她用實際行動弘揚“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傳統美德,感染和帶動全村人爭做好公婆、好兒媳。

趙艷霞榮獲吉林省道德模範稱號。

544 趙福蘭

趙福蘭,女,壯族,1989年5月生,湖北省襄陽市宜城市鄭集鎮八廟村村民。

“85後”壯族好媳婦趙福蘭,在十余年時間裏,和丈夫一起照料家中老幼親人,將特困家庭轉變為年收入超過30萬元的小康之家。

來自雲南文山的趙福蘭與丈夫石紅波相識於深圳電子廠。她被石洪波細心體貼、奮發向上的精神所打動,跟隨回到宜城市鄭集鎮八廟村。初到婆家,她得知婆婆年邁體弱,丈夫的兩個哥哥患有精神疾病,嫂子患上精神病後雙目失明,侄女還在上學。面對此種境遇,她並未退縮,與石洪波組建家庭,共同面對生活中的困難。

2007年,趙福蘭的孩子出生,但大哥也在同年去世,原本在深圳上班的石紅波決定回鄉務農,忙時種田、閑時零工,趙福蘭則默默操持著一家老小的生活起居。婆婆因患白內障視力嚴重衰退,只能勉強走路,趙福蘭就成了她的“眼”;二哥、三哥不會洗衣做飯,且需每天服藥,趙福蘭就成了他們的“手”;嫂嫂不能下床,趙福蘭就成了她的“足”。懂事的侄女想要休學打工減輕負擔,趙福蘭百般敦促她安心讀書,家裏一切不用擔心。在趙福蘭的悉心照料下,婆婆恢復了精氣神,二哥漸漸不用吃藥,還能偶爾幫忙幹活。侄女畢業找到工作後,每月僅留下基本生活費,剩余工資都寄回家。

日子不僅要過得去,還要過得好。2009年,賒賬購入三頭豬仔後,石紅波專攻養豬知識,趙福蘭則全心看護餵養。打豬草、餵豬食、掃豬圈、整夜守著母豬生仔,在她的用心經營下,小兩口的第一次創業取得成功。有了資金積累,他們又開始投資農田耕種和農機出租,把自家承包的耕地擴大到了百余畝,養豬場規模也在不斷擴大。村裏人都贊嘆趙福蘭是個能幹的好媳婦。

趙福蘭榮獲湖北省道德模範稱號,榮登“中國好人榜”,其家庭被評為全國最美家庭。

545 胡 珍

胡珍,女,漢族,1968年12月生,中共黨員,廣東省河源市龍川縣人民醫院護理部主任。

面對公婆體弱多病、小叔子身體殘疾,胡珍待公婆如父母,待子侄如己出,濟叔嫂若一家,扛起生活重擔,撐起溫馨幸福的家。

1992年胡珍結婚時,丈夫一家都生活在農村,家庭生活十分困難。婆婆患有骨質增生等疾病,身體抵抗力非常差,隔三差五病患不斷,公公10年內經歷了腦出血、腦梗死、心肌梗死等重大疾病。丈夫5個兄弟姐妹,小叔子身體殘疾,常年病痛纏身。作為兒媳婦,胡珍總是盡心盡力照顧兩位老人,端屎接尿、送水餵飯,公公病情危重住院時也是通宵照看。平日裏,老人逢人就誇胡珍“就像自己的親閨女”。公公去世以後,婆婆很受打擊,精神狀態不好,胡珍經常開導婆婆,為她精心準備飯菜、做康復治療,用無微不至的關愛打開老人的心結,讓婆婆漸漸從痛苦中走出來,身體也漸漸恢復過來。為讓身體殘疾的小叔子得到更好的治療護理,胡珍夫婦籌錢給小叔子在縣城買了一套住房,幫助小叔子開了一家糧油店,改善他家的生活條件。家裏家外在胡珍精心安排下,打理得井井有條。

2001年,小叔子因病離世,留下當時一雙年幼的兒女。胡珍把侄子侄女接到身邊撫養。20年來,胡珍對侄子侄女視如己出,悉心教育。為實現侄子的音樂夢想,胡珍省吃儉用支持小侄子考入音樂學院,學成後回到龍川成為一名教師。小侄女因先天性軟骨發育不良,生活難以自理,胡珍不辭辛苦、悉心照顧。在胡珍的教育和鼓勵下,侄女樂觀知禮,身殘誌堅,被評為“龍川十大孝親少年”。胡珍和丈夫還成立家族助學基金,每年獎勵婆家、娘家品學兼優的後輩。20多年來,胡珍和丈夫資助侄子、侄女等共計9人讀書,成長為公務員、醫務工作者、教師等,在各自崗位上為社會作出貢獻。

胡珍榮獲廣東省道德模範稱號,榮登“中國好人榜”,其家庭被評為全國最美家庭。

546 段肇誼

段肇誼,女,土家族,1942年8月生,中共黨員,天津市和平區南營門街道競業裏社區居民。

愛人顧偉力在執行任務中為救戰友身受重傷,她身為軍醫悉心照料。他舍己救人、頑強樂觀的精神深深打動著她,在明知他雙下肢癱瘓的情況下,她毅然選擇嫁給英雄,照顧他一生。50多年來,段肇誼與老伴兒相依、相愛、相守。

當年,段肇誼是沈陽軍區某醫院的一名軍醫,她與老伴兒顧偉力的相識緣於一場意外。

1968年4月,顧偉力在施工任務中為搶救戰友,被巨石砸傷,腰椎粉碎性骨折,後被轉到段肇誼所在醫院,做進一步治療。住院期間,顧偉力堅強、樂觀,不屈不撓地與傷病做鬥爭的精神,深深打動了段肇誼。經過深思熟慮,她做出決定:要一生一世照料下肢癱瘓的顧偉力,讓他獲得正常的家庭生活。就這樣,兩個年輕人走到了一起。

顧偉力被評定為一等傷殘軍人,按國家政策可在家安心休養,但他卻說:“我半截子身子,但絕不半截子革命。”段肇誼了解丈夫的心情,一邊照顧好他的日常生活,一邊嚴格督促他每天加強下肢功能恢復訓練,終於幫助顧偉力重返工作崗位,而且一幹就是11年。

隨著時間推移,顧偉力的身體越來越差,2018年,他突發腦溢血,導致左側肢體偏癱。段肇誼沒有被困難擊垮,體重不過百斤的她每天將老伴兒抱上抱下,餵水餵飯,陪他鍛煉,無怨無悔。

這一年,他們的長子因突發急病,倒在工作崗位上。段肇誼和老伴做出決定,捐獻兒子身上的有用器官。

段肇誼榮獲全國三八紅旗手稱號,入選“天津好人”,其家庭被評為全國最美家庭。

547 姚海軍

姚海軍,男,漢族,1963年1月生,中共黨員,河南宇信物業管理公司職工。

為救治身患重病的妻子,姚海軍毫不猶豫地捐肝、賣房。姚海軍對妻子的不離不棄、真情守護,生動詮釋了對愛情的堅守、對家庭的責任。

2014年年底,姚海軍的妻子患上了嚴重肝病,需要盡快進行肝移植,否則後果不堪設想。經檢驗,與妻子有血緣關系的親人沒有一個能夠匹配,姚海軍經過檢驗,各項指標非常吻合,適宜做肝移植供體。他決定捐肝救妻。2015年3月,經過15個小時的手術,最終姚海軍65%的肝臟被成功移植給妻子,妻子的生命得以延續。

2019年4月,妻子肝病復發,必須進行第二次肝移植手術。妻子表示不願因自己一個人拖垮一家人。但姚海軍堅定地說:“你是我的妻子,與我相伴了20多年,為你治病是我的責任。”姚海軍賣掉了家裏唯一一套住房,湊錢為妻子進行了第二次肝移植手術,再次挽救了妻子。

手術過後,姚海軍悉心為妻子餵藥、餵飯、洗臉、擦身、按摩,一個人全天候看護,累了就在看護椅上睡一會兒。雖然很疲憊,但他還是努力打起精神安慰妻子。如今,姚海軍妻子身體各項指標都已恢復正常,每天都按醫生囑咐堅持鍛煉身體,一家人正迎接更加美好的生活。

姚海軍榮獲河南省道德模範稱號,榮登“中國好人榜”,其家庭被評為全國文明家庭。

548 班書舉

班書舉,女,漢族,1966年3月生,山東省臨沂市河東區梅家埠街道玉河村村民。

20多年來,班書舉先後將丈夫大哥、二哥家的4個孩子帶回家中撫養,丈夫去世後,一個人撐起這個大家庭。

班書舉與丈夫結婚不久,平靜的日子就被接二連三的意外打破。丈夫的大哥大嫂因病先後去世,留下一個10歲的女兒無人照料;丈夫的二哥身體不好,二嫂精神失常,常年服藥維持,兩人沒有能力撫養孩子,他們的3個孩子從出生起,就被班書舉抱到自己家中撫養。2009年,班書舉的丈夫在工地打工過程中遭遇意外,不幸離世。從此,班書舉獨自撫養孩子們,這一堅持又是10年。在村民看來,她就像鐵打的,春夏秋冬、白天黑夜,看到的都是她陀螺一樣忙碌的身影。

大哥、二哥家的孩子都叫班書舉“媽媽”,她不分親疏,與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都是一碗水端平。盡管家境不富裕,但她對孩子們的愛從不打折扣,總是盡心盡力操持孩子們的生活。要省錢給孩子們上學,她一件衣服一穿就是好幾年,吃一個饅頭就能撐一天。

對待孩子學習,班書舉絲毫不馬虎。她告誡孩子們,不論何時何地都要以學習為先。不管自己承受多大委屈、遇到多大困難,班書舉都堅決保障孩子們完成學業。雖然生活很困難,但她總是教育孩子要自強自立,不能隨便接受別人饋贈,更不能隨便伸手向別人討要,幸福的生活要靠自己的雙手努力創造。她還教導孩子們要懂得分享、學會感恩。在她教育下,孩子們都特別懂事,理解媽媽的辛勞付出和良苦用心,學習成績一直都很好,他們都愛著媽媽,也愛這個家。

班書舉榮獲山東省道德模範稱號。

549 晁世峰

晁世峰,男,漢族,1965年9月生,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縣金灘鄉金灘村村民。

晁世峰十九年如一日,悉心照顧癱瘓在床的妻子,無怨無悔、不離不棄。

2002年3月的一天,晁世峰的妻子突然摔倒、站不起來,經醫院確診,患上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癥,不僅上下肢無力,而且說話也很困難,只能發出咿咿呀呀的聲音。當時,兩個孩子正在上學,家裏沒有其他勞力,收入全靠十幾畝耕地。妻子這一病,讓這個本就不富裕的家庭一下子陷入困境。善良的晁世峰沒有退縮,堅定地握著妻子的手說:“一切都有我,你好好養病,咱們這個家一定會好好的。”

晁世峰早晨起床以後,先照顧孩子上學,緊接著伺候生活不能自理的妻子,給她洗臉、梳頭、餵飯、餵藥,還要端屎端尿,隔三差五還得幫助妻子擦洗身體。忙完這些,他來不及吃飯,順手抓起饃饃,邊吃邊往地裏趕,因為地裏的農活還等著他去打理。就這樣年復一年,晁世峰一邊操持家務,照顧一家人的生活起居,一邊下地勞動,艱難地支撐著這個四口之家。

雖然生活條件困窘,但他絲毫沒有耽誤對妻子的治療,帶著妻子拜訪過許多醫生,到處打聽醫治的方法。盡管因為病情特殊,治療效果不明顯,但他從未放棄過希望。他也沒有因家庭困難、家務勞累,讓兩個孩子輟學,而是堅持讓兩個孩子完成學業。

19年來,無論多苦多累,晁世峰心裏沒有絲毫抱怨。如今,在他細心照顧下,妻子的病情有初步好轉,兩個孩子也有了工作。

晁世峰榮登“中國好人榜”。

550 徐秀玉

徐秀玉,女,漢族,1952年6月生,山東省青島市城陽區城陽街道城陽村社區居民。

近半個世紀,徐秀玉悉心照顧年邁婆婆,是遠近稱贊的好兒媳。

1975年,徐秀玉嫁給丈夫袁以松。結婚時,兩位大姑姐早已嫁人,丈夫又常年務工,她為打消丈夫一家後顧之憂,主動承擔起照顧婆婆的重任。46年間,她悉心照料婆婆,體貼入微、無怨無悔,從沒和老人家紅過臉。幾十年如一日,徐秀玉每天早早起床,幫婆婆洗臉梳頭、整理衣服;照顧老人口味,變著花樣做可口飯菜;每個天氣晴好的日子,社區居民都能看到一對幸福的身影,那是徐秀玉陪伴婆婆在樓下曬太陽;婆婆因為嚴重駝背,經常腰酸背痛,她常備熱水袋和抱枕,侍奉左右、按摩理療,隨時緩解婆婆的病痛……

2019年,103歲的婆婆生病住院,病情一度惡化。醫院下達病危通知,建議保守治療。婆婆住院期間,她寸步不離、精心陪護。在醫院無法繼續治療的情況下,徐秀玉沒有放棄希望,與家人慎重商議後,帶婆婆回家休養。為更好加以照顧,她跟婆婆同睡一張床,24小時隨時看護,常常忙碌一整天,睡不上個囫圇覺。3個月後,婆婆奇跡般恢復健康。從不能翻身到下床如廁,再到與全家圍桌吃飯,老人家的精氣神越來越好。

徐秀玉的孝心孝行帶動一家、示範一方。兒女們看在眼裏、記在心上,養成孝老敬親、和善為人的優良品行。街坊四鄰都以徐秀玉和她的家庭為榜樣,傳遞著孝老愛親的良好家風。

徐秀玉榮獲山東省道德模範稱號。

551 徐玲玲

徐玲玲,女,漢族,1970年8月生,中共黨員,國家稅務總局重慶市涪陵區稅務局貨物與勞務稅科二級主辦。

以拳拳之心報養育之恩的徐玲玲,無微不至照料中風癱瘓23年的養父和患阿爾茨海默病的養母。

1971年,1歲的徐玲玲來到養父母家中,組成一個幸福美滿的三口之家。從來到這個家庭的第一天起,她就被養父母捧在手心疼愛、呵護。1998年,28歲的徐玲玲遭遇家庭變故,養父中風癱瘓。徐玲玲與養母共同承擔起照顧父親的重擔。寒冬,養父大小便頻繁失禁,她洗了又換、換了又洗。她總記得給養父灌上暖水袋,卻忘了給自己添件薄棉衣。深夜,養父積痰咳嗽,她不眠不休,一次次給養父拍背、餵水,直到養父有微微鼾聲入睡。多少次養父心血管疾病突發送醫,她掛號送檢、忙前忙後……她鼓勵養父用還能活動的左手疊被、刷牙、吃飯、寫字、如廁,還手把手地教養父使用遙控器、手機和電腦,讓養父足不出戶便可瀏覽“天下事”,讓他的老年生活有滋有味。

2011年以來,徐玲玲的養母也先後經歷雙目失明、腰椎粉碎性骨折、腦供血不足並發癥等10余次住院治療。最近幾年,徐玲玲的養母又罹患阿爾茨海默病,記憶力衰退嚴重。她為延緩養母記憶力的衰退速度,不厭其煩地教養母使用微波爐、電飯煲、暖手寶、智能電子鎖等家用電器。她還帶著養母參加旅遊團,讓老人在遊覽山水間開闊眼界,給生活留下美好記憶。

徐玲玲榮獲全國愛老敬老助老模範稱號,榮登“中國好人榜”,其家庭被評為全國文明家庭。

552 郭麗華

郭麗華,女,滿族,1973年1月生,遼寧省阜新市彰武縣大四家子鎮紮蘭村村民。

郭麗華是丈夫眼中的好妻子,孩子心中的好繼母,公婆稱贊的好兒媳。她帶著前公婆改嫁,用摯愛深情撐起一片幸福天空,用實際行動傳承孝老愛親美德,讓兩個原本殘缺的家庭成為一個溫馨和睦的大家庭,在當地傳為佳話。

郭麗華23歲時與本村一名小夥相戀結婚,婚後與公婆一起生活,育有一女一子,一家人其樂融融。2005年,郭麗華的丈夫被確診為腦部惡性腫瘤,盡管做了手術,兩年後終因病情惡化而離世,留下幼子和年邁雙親。當時只有33歲的郭麗華下定決心振作起來,挑起生活的重擔。

由於給丈夫治病花掉了家中積蓄,郭麗華為一家老小生計沒日沒夜勞作,在生活上照顧、在精神上溫暖二位老人和兩個孩子。婆婆腿腳有毛病,行動不便,牙齒和胃口也不好,她就換著花樣給老人家做飯。在郭麗華的陪伴和照顧下,公婆的身體狀況和精神狀態逐步好轉,兩個孩子也在她的培育中健康成長。

丈夫去世後,郭麗華告訴公婆從今以後自己就是他們的女兒,他們就是自己的親生父母,不管遇到多大困難都不會分開。公婆對兒媳的孝行看在眼裏,疼在心上,都支持她改嫁。幾年後,經人介紹,她帶著公婆嫁給了鄰村一位村民。在這個新組建的大家庭中,郭麗華與再婚丈夫以誠相待,彼此關愛,盡心盡力孝敬前夫的父母和現任丈夫年邁的母親,對現任丈夫未成年的兒子視如己出,日子過得溫馨和睦。逢年過節,哪怕再忙再累,她也要帶著子女陪伴在3位老人身邊,給他們裏裏外外換個新。婆婆逢人便說,這個兒媳婦比自己的親生女兒還親。

在她的培養教育下,3個孩子勤學奮進,知情達理,敬老愛老的種子也在他們心裏生根、發芽。如今,女兒大學畢業後在沈陽工作定居,把掙到的第一份工資交到他們手中;大兒子被一家企業高薪聘用,帶著媳婦孩子落戶沈陽;小兒子正在讀初中,品行優秀,學習成績優異。

郭麗華榮獲遼寧省道德模範、遼寧省最美慈母賢妻孝女等稱號,其家庭被評為全國最美家庭。

553 唐翠玉

唐翠玉,女,瑤族,1967年5月生,中共黨員,廣西壯族自治區大化瑤族自治縣六也鄉茶油村婦聯主席。

唐翠玉扛起家庭重擔,悉心照顧患病的婆婆。婆婆去世後,先後把丈夫家無人照顧的親戚鄰裏接到自己家一起生活。

1986年,她與村裏的青年教師藍如川結婚後兩年,癱瘓在床的婆婆藍氏又身患骨髓癌,生活不能自理。由於丈夫在茶油小學任教,照顧婆婆的任務就由唐翠玉一個人承擔。每天,唐翠玉白天給婆婆餵飯餵藥,端屎倒尿,揉洗身子,梳理頭發,時常為婆婆翻動身子;晚上,為方便照顧,她和婆婆睡在一起。為治好婆婆的病,她跑遍全縣尋醫問藥。當已有7個月身孕的她,走山路到十幾公裏外的巖灘鎮買藥回來時,不慎跌落到山路下,以致流產。為減少婆婆病痛帶來的痛苦,治好她的病,唐翠玉甚至把陪嫁的棉被等物品一樣一樣地變賣,並向熟人借錢,一心一意服侍救治,直至婆婆病逝。

2013年5月,唐翠玉在自家隔壁建起“綠葉愛心家園”,把丈夫家無人照顧的親戚和附近無人照顧的81位鄉親,接到自己家一起生活。在她照顧的貧孤兒童中,有13名考上大學。

唐翠玉榮獲全國助殘先進個人、全國孝親敬老之星等稱號,榮登“中國好人榜”,其家庭被評為全國最美家庭、全國五好文明家庭。

554 黃思林

黃思林,女,漢族,1995年6月生,福建省福州市閩侯縣竹岐鄉半嶺村村民。

4歲時,父親摔傷導致高位截癱;7歲時,母親不幸離世,她盡心照料癱瘓父親19年。

1999年,黃思林的父親黃敬梁在工地工作時不慎從腳手架上跌落,導致高位截癱,完全喪失生活自理能力。2002年,母親不幸離開人世,留下當時年僅7歲的黃思林。在親戚的幫助下,年幼的黃思林毅然扛起了照顧父親的重擔,成為家裏的頂梁柱。瘦小的她煮飯時踩著板凳去夠竈臺,給竈膛添火時眉毛差點被火星燙沒。每天放學後,她總是急急忙忙地趕回家洗菜做飯,餵父親吃飯,自己吃完飯、寫完作業後,又為父親擦身、清理衛生、按摩身體。就這樣,她一邊照顧父親,一邊學習,堅持完成了初中學業。

初中畢業後,懂事的黃思林不想拋下父親獨自去高中寄宿,也不願一直靠別人接濟生活,她決定放棄升學,開始打工掙錢養活自己和父親。“帶父打工”的條件讓她的求職之路屢遭碰壁,她只能就近幹一些飯店洗碗工、工廠搬貨鐘點工等零散工作。打工期間,她每天早上5點半就起床給父親按摩手臂肩膀、擦背、煮飯、餵飯,然後用輪椅推著父親出去散步,把父親送回家安頓好後才出門打工。下班後顧不上休息,她又忙著給父親煮飯、餵飯、清理衛生,夜裏還要爬起來三四次為父親翻身。這些看似日常的動作,她從7歲時就開始做,一做就是10多年。

在政府和熱心人的幫助下,黃思林終於找到一份既穩定又方便就近照顧父親的工作。她面對別人介紹對象時,僅提出一個要求,就是要“攜父出嫁”。黃思林的堅強與孝心吸引了善良的劉宜和。兩人成婚後同甘共苦,共同承擔家庭責任,黃思林也有了更多時間陪伴父親。

有人問黃思林:“怎麼可以堅持這麼久?”她說:“這不是堅持,是幸福。”黃思林勇敢面對生活、不離不棄照顧父親的事跡,受到當地群眾稱頌。

黃思林榮獲福州市道德模範稱號,當選“感動福建十大人物”。

555 梅愛平

梅愛平,女,漢族,1984年3月生,北京市平谷區夏各莊鎮魏太務村村民。

梅愛平從小照顧體弱多病的養母,長大後帶著母親出嫁,一如既往悉心照料。

1984年,梅愛平被梅阿姨在路邊發現並抱養。後來養父母離異,她和養母相依為命。沒有收入,梅阿姨卻想盡辦法供女兒讀書。懂事的梅愛平,在母親的幫助下學會了洗衣做飯,操持家務。放學回家後,她幫母親按摩通絡,給母親背課文、講故事,讓她開心,幫她減輕病痛。讀完高中,梅愛平為照顧母親和支撐這個家庭,完成大專學業後就開始務工養家。

2005年,她堅持帶著母親出嫁。婚後,梅愛平同時照顧養母和公婆,雖然更加忙碌,但她總是盡心盡力,讓幾位老人心情舒暢、衣食無憂。公婆心疼兒媳婦,也盡量幫她分擔一些,有好吃的就送給親家母,每天和她聊天解悶。梅愛平做母親後,公婆擔負起看護孩子重任,讓她多些時間照顧母親。

10多年來,梅愛平堅持每天3次把母親從床上搬到床下定時按摩,盡量減輕老人痛苦。小兩口為了母親的病四處求醫問藥,讓老人病情得到控制。老人經常哽咽著說:“愛平就是我的親生好閨女,就是我的手和腳,沒有她,我活不到今天”。在感恩孝老的家風影響下,她的孩子也學會了好好照顧姥姥。

街坊四鄰談起這段佳話,都對梅愛平豎起大拇指,她總是說:“這不算什麼,沒有她,我早就不在人世了。她就是我的親生母親,我要為她養老送終。”上進心強的她,還向黨組織遞交了入黨申請書,想成為一名黨員,處處當表率、做榜樣。

在魏太務村,她一身兼“五員”——會計助理員、農商行協管員、電腦錄入員、網格員、安全員。防疫,值守村卡口,天寒地凍,她每天堅守崗位到半夜。村支書勸她:家裏有病母,提前些回去。她說,孩子都學會照顧姥姥了,我可以為大家多服務一會兒。做農商行協管員,老人們存取款都愛找她,因為在每一位老人的眼裏,她值得信賴。

556 曹有紅

曹有紅,女,漢族,1975年5月生,民進會員,江西省鷹潭市特殊需要兒童康復中心主任。

20年來,曹有紅憑著堅定的意誌和執著的信念,使雙耳重度失聰的女兒和200余名聽障兒童走出無聲世界。

2001年,曹有紅1歲多的女兒被確診為雙耳重度失聰,她擦幹眼淚默默發誓:不管吃多少苦,都要教會女兒說話,讓她和別的孩子一樣健康成長。她一方面找資料學習聾兒康復知識,另一方面輾轉深圳等地學習、聽課,向專家求教。她借錢為女兒配了一臺助聽器,教女兒去辨聽自然界的各種聲音。讓女兒摸自己和她的喉部,通過感受喉部震動發出聲音。整整一年後,女兒終於喊出了第一聲“媽”。曹有紅喜極而泣。通過多年不懈努力,曹有紅的女兒不但學會了說話,還參加了舞蹈、繪畫等比賽並獲獎。2018年以優異成績考入廣西藝術學院。

曹有紅和女兒的故事不脛而走,許多人慕名找來,希望她能幫幫自己的孩子。曹有紅深深體會過教育聾啞孩子的艱辛,她猶豫過,但想到自己也曾得到社會的幫助,回報社會的責任感油然而生。

2006年,曹有紅創辦聾兒語訓部,現擴建為“鷹潭市特殊需要兒童康復中心”。她既當老師又當媽媽:教他們說話,還要洗衣做飯、把屎把尿。對於貧困家庭實行彈性收費甚至全免,對於特困家庭不但免去全部費用還要出手捐助,她用愛心、耐心、恒心、細心,溫暖著、呵護著這些身體殘缺的孩子,竭盡所能讓他們能“同在藍天下,共享燦爛陽光”。

15年過去了,該中心累計收訓了來自江西、甘肅、江蘇等6個省份20多個地區的200余名聽力障礙、智力障礙、自閉癥兒童。很多回訪的孩子看到曹有紅,高興得歡呼雀躍,一邊抱她親她,一邊喊她:“媽媽!你是我最親的媽媽!”曹有紅從一個孩子的媽媽變成幾百個孩子的媽媽,從中收獲了滿滿的快樂和幸福。

曹有紅榮獲感動江西優秀母親稱號,被授予江西省五一勞動獎章,榮登“中國好人榜”。

557 章 宬

章宬,女,漢族,1988年6月生,中共黨員,浙江省湖州市德清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職工。

一場車禍奪走了章宬父親的生命,母親高位截癱。12歲的章宬一下子變成了家庭的“頂梁柱”。她一直樂觀、勇敢面對生活,一邊照顧母親,一邊刻苦學習,她用愛生動詮釋“百善孝為先”的傳統美德。

章宬曾經有一個幸福的家庭,2000年5月,父親在車禍中永遠離開了她,母親也因車禍造成了高位截癱,她自己的手臂粉碎性骨折、脾臟輕微破裂。此後,12歲的章宬承擔起了照顧母親的責任,每天為母親做運動、翻身、按摩,清理便溺。為了讓母親能像正常人一樣睡眠,每晚兩到三個小時她就要起來為母親翻身。每年春節,章宬總會為母親和外婆各添置一件新衣。每年母親的生日,她都會為母親買蛋糕,唱生日歌,再燒幾個拿手好菜。就這樣,二十一年如一日,她在母親的病榻前不離不棄。

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章宬一邊照顧母親,一邊刻苦學習。考上大學後,她將獲得的獎學金用於支付母親的醫藥費。碩士研究生學業完成後,她和愛人放棄去大城市工作的機會,一起回到家鄉湖州德清。愛人的支持給了章宬巨大的勇氣。他們努力工作,一起孝敬老人。在他們的悉心照顧下,章宬母親的身體更好了,笑容更多了。現在,章宬已育有兩個可愛的兒子,6歲的大兒子在章宬的耳濡目染下,經常爬上外婆的床,幫外婆按按腿,揉揉手臂。

章宬家庭被評為全國最美家庭。

558 彭艮鳳

彭艮鳳,女,漢族,1961年8月生,中共黨員,湖南省邵陽市隆回縣花門街道排頭村村民。

彭艮鳳二十多年如一日,精心照顧年邁的父親、公婆和丈夫的大伯、二叔等5位老人。無怨無悔照顧突遭意外半身癱瘓的小叔子十六載至今。

1985年,24歲的彭艮鳳嫁給排頭村村民範海長,成了範家的大媳婦。範海長的大伯、二叔兩位老人獨居在各自的老房子裏,沒人照顧。1987年,彭艮鳳在家有年邁公婆和年幼孩子的情況下,毅然把他們接到家中贍養。2000年,彭艮鳳的父親在老家因癲癇病發作,燒水時不小心把腳燙傷了。彭艮鳳把父親也接到自己家來照顧。一時間,彭艮鳳贍養5位老人的事在村裏傳開了,村民們都說,“艮鳳家裏辦了個養老院”。

2003年,85歲高齡的大伯去世後,二叔突發精神失常,彭艮鳳每天細心照看。2005年,二叔、父親在他的悉心照顧下相繼安詳離世。2006年,婆婆被查出肝癌,彭艮鳳節衣縮食,傾其所有為婆婆治病,悉心照顧。3個月後,婆婆因病情惡化去世。離世時,嘴裏還一直念叨著“好媳婦”。從此,彭艮鳳專心照顧公公。2010年,公公因肺病去世。20多年裏,5位老人先後患病,彭艮鳳忙裏忙外,服侍床前,貼心照顧,每一位老人都安詳離世,村民們都誇贊她是“孝順媳婦”。

彭艮鳳的小叔子原本有一個幸福的家庭。2005年11月,小叔子在建築工地工作時,不慎從高處摔下來,導致下半身癱瘓。不久,弟媳離開了這個家。彭艮鳳主動挑起照顧小叔子的重擔。她經常給小叔子換洗床單被褥,每天要換尿布幾十塊。因長期臥床,小叔子下肢肌肉壞死,彭艮鳳每天要給小叔子換藥、包紮。在彭艮鳳的精心照顧下,小叔子的下肢沒有感染,身體逐漸恢復,心情也開朗了很多。

彭艮鳳的行為深深影響了她的後輩們。彭艮鳳的兒子也會時常給叔叔端飯餵藥、擦身洗腳;10歲的孫子也耳濡目染,幫著大人照顧叔爺爺。全家人相親相愛、其樂融融。

彭艮鳳榮獲全國道德模範提名獎、湖南省道德模範等稱號。

559 董貴生

董貴生,男,漢族,1963年12月生,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區聽濤園老兵俱樂部負責人。

近30年來,董貴生悉心照顧幾十位“爸媽”,代犧牲的戰友贍養父母、盡孝養老,用實際行動演繹“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人間大愛。

董貴生退伍後,當過送貨工,做過小買賣等,無論面臨怎樣的困難,都從沒想過放棄照顧“爸媽”,他始終用自己的愛心和堅實的臂膀呵護著“爸爸媽媽們”。他開辦農家樂,取名“聽濤園老兵俱樂部”,大部分經營所得都用於孝敬老人們和接濟困難戰友。每逢春節、建軍節、重陽節等節日,董貴生都會提前將老人們接到農家樂住上一段時間。冬天,怕老人們冷著,董貴生會提前備好新棉被、電熱毯、暖手寶;夏天,怕老人們熱、被蚊蟲叮咬,便在房間裏安裝風扇或空調,備好驅蚊液。董貴生覺得老人們年紀大了,應該盡可能多的陪伴他們:陪他們散步、為他們做可口飯菜,還給飲食習慣特殊的老人單獨開小竈;在老人們身體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帶他們到成都周邊郊遊……多年來,董貴生細致入微地關心著這些老人,早已把他們的身體狀況、喜好牢牢記在心裏。老人們也把董貴生家當成自己的另一個家,偶爾和家人賭氣時,總會嚷著“把我送到董兒身邊去”。

從2009年開始,每年清明節前夕,董貴生會分批次帶老人們或家屬遠赴雲南麻栗坡烈士陵園等祭奠戰友。那裏山高路遠,出發前幾天董貴生都會帶老人們做體檢,並準備好藥品和生活用品。去往烈士陵園的最後一段路,要走過900多個臺階,“爸媽們”走不動,董貴生便將他們一個個背上去。董貴生說,他已囑托自己兒子,萬一哪天自己走不動了,就讓兒子來接班。

董貴生榮獲全國道德模範提名獎、全國最美誌願者、四川省模範退役軍人等稱號,榮登“中國好人榜”。

560 蔣荷芝

蔣荷芝,女,漢族,1970年11月生,安徽楚源工貿有限公司退休職工。

蔣荷芝弟弟因工傷變成植物人,她用22年的真情堅守和無私奉獻,不僅喚醒弟弟,還讓弟弟從癱瘓在床到能正常行走,智力也有所恢復,用傾情付出創造了愛的奇跡。

1999年,蔣荷芝弟弟在維修液壓支架時,被老化機器裏崩出來的螺絲擊中頭部,昏迷了7天7夜,成了植物人。蔣荷芝父親早亡,當時母親年事已高還患有心臟病,已經結婚的蔣荷芝擦幹眼淚做出了一個重要決定,把弟弟帶回自己家照顧。

在她的精心護理下,3個月後,弟弟竟然從昏迷中蘇醒了。看到弟弟醒來,蔣荷芝欣喜若狂,但蘇醒後的弟弟因大腦受損,智力回到了嬰幼兒時期,哪怕是吃飯喝水這樣的小事情,都不能自己完成。這讓蔣荷芝反而更辛苦了,她不僅要照顧弟弟的生活,還得日復一日幫助弟弟恢復肢體能力、教會他獨立生活。

從此以後,蔣荷芝的生活就固定在家和單位這兩點一線間,每天給弟弟餵水餵飯、清理衛生、洗床單衣物,盡心盡力照顧弟弟。但蔣荷芝毫無怨言,她說弟弟是自己的親人,她要撐起弟弟活下去的希望。在她的護理下,弟弟一點點好轉,從需要餵水餵飯到現在能自己吃飯,從癱瘓在床到現在能單獨行走,從嬰幼兒智力水平到現在擁有相當於8歲孩子的智力。蔣荷芝用愛換來了一個生命奇跡,弟弟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姐姐對我真好。”2017年,以蔣荷芝為原型的微電影《阿姐》開拍並上映,獲得了廣泛好評。

在家中,還有體弱多病的母親和婆婆,也都需要蔣荷芝照顧。為了照顧老人和弟弟,她和愛人10多年沒有買過一件像樣的衣服,但是愛人的理解支持,孩子的乖巧懂事,弟弟的點滴變化,是她最大的欣慰。她們一家人相互扶持,用愛心與恒心書寫了一段濃濃的親情。

蔣荷芝榮獲安徽省道德模範稱號。

561 程鳳娟

程鳳娟,女,漢族,1981年12月生,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寧城縣溫泉街道雹神廟村村民。

結婚後,丈夫常年在外打工。十幾年來,程鳳娟獨自挑起家庭的重擔,照顧身有殘疾的公公、婆婆、叔公公3位老人和女兒,為老人和孩子撐起這個家。

程鳳娟和愛人盛玉波在一起打工時相識、相戀,小夥子把家裏的困難情況如實告訴了她。隨著深入交往,兩個年輕人的感情與日俱增。程鳳娟覺得小夥子非常孝順,能跟這樣的人結婚,他對自己肯定也差不了。2009年,程鳳娟嫁到盛家,公公是半聾啞人,婆婆和叔公公是聾啞人且患有輕微智力障礙,都基本喪失勞動能力,飲食起居都要由他們照顧。

婚後不久,盛玉波外出打工,程鳳娟就挑起了家庭重擔。老人有時吃飯不知饑飽,她總是先給3位老人分好飯,看著他們吃完自己再吃。要是哪次飯不夠吃了,她就自己餓著。老人喜歡吃雞蛋,她買了幾只下蛋母雞,專門給老人補充營養,自己卻舍不得吃。她說:“日子再窮、再難,也不能讓老人餓肚子”。

2013年8月的一天,婆婆不慎摔倒造成腦出血。住院期間,她每天陪在婆婆身邊,擦身、餵水、餵飯,困了就在凳子上打個盹,餓了吃幾口婆婆吃剩的飯菜,連一個面包一瓶水都不舍得買。雖然苦,但是在她心中卻有最踏實的幸福。

為了掙錢維持一家人的生計,丈夫每年正月就要外出打工,直到冬天才能回來,家裏的5畝山地,春種秋收這些農活全落在程鳳娟一人肩上。去年,家裏種了1.7畝的谷子,由於天旱,收成不太好,只打了24袋谷穗,她一個人整整收了3天,才一袋袋扛回家中。程鳳娟的女兒乖巧聽話,從小就懂得孝敬老人,媽媽給了好吃的,總是分成4份,和爺爺、奶奶一起吃。有人問程鳳娟現在最大的願望是啥,她說:“我就想搞好現有的養殖,可以不用離開老人,我得‘孝’到最後。”

程鳳娟榮登“中國好人榜”。

562 程冬珍

程冬珍,女,漢族,1975年4月生,寧夏回族自治區石嘴山市第二小學教師。

心中有愛,用母愛養育外甥健康成長,讓他們展翅翺翔;肩上有責,用一顆孝老之心,悉心照顧父母公婆,守護著溫馨的家庭港灣。

1999年,姐姐因承受不了婚姻變故的打擊自殺,留下一對不到8歲的雙胞胎兄妹無人照料。程冬珍思前想後,決定將兄妹倆接回家撫養,給他們一個完整的家。程冬珍自己上有老下有小,接來兩個孩子,家庭的經濟壓力一下子增加許多。但兄妹倆的心理疏導和教育則是更大的挑戰。“親生的孩子犯錯可以打罵,外甥只能慢慢教育,比親生的還親。”程冬珍說,她待外甥視如己出,甚至在他們身上花的心血比親生兒子還要多。

程冬珍格外註重外甥的心理疏導和品質培養,抽空多與他們談心交流,帶他們參加朋友聚會、進行戶外運動等,幫助他們克服無父無母的心理障礙,樹立自強自立的生活信心。一段時間後,外甥的性格逐漸開朗起來,在學校也變得願意與同學交朋友了。外甥初三時迷戀上了網絡遊戲,經常徹夜不歸。程冬珍就一家一家網吧找,苦口婆心地勸說,幫助他戒掉了網癮。程冬珍利用休息時間幫他補習功課,接送上輔導班,引導他養成良好學習習慣。外甥高中畢業參軍入伍,在部隊表現突出被評為先進,懂得感恩孝敬長輩,用自己的津貼給長輩購買了棉衣……在程冬珍的關愛教育下,外甥女順利考上了大學,立誌將來到山區從事教育工作,用所學知識回報社會。

程冬珍結婚22年來,沒和公婆紅過一次臉,和姑嫂妯娌相處融洽。她像對待父母一樣贍養公婆,經常送錢送物、問寒問暖。公公去世後,她周末有空就去給年邁的婆婆做飯洗衣,假期把婆婆接到自己家裏團聚,讓老人享受天倫之樂。

程冬珍入選“寧夏好人”,其家庭被評為全國五好家庭。

563 廖木森

廖木森,男,漢族,1979年4月生,中共黨員,廣西壯族自治區岑溪市安平鎮中慶村村民。

雖然年幼意外受傷失去左臂,他卻活出精彩的別樣人生。作為一個特殊的12人大家庭的一家之主,他用堅強的毅力和執著的信念扛起家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被當地群眾稱為“獨臂俠”。

孝老愛親,獨臂撐起一片天。12歲那年,廖木森由於意外受傷,左臂不得不截肢。此後20年,為還清外債和維持生計,父親常年外出打工,家裏的重擔都落在廖木森身上。從左臂袖管空蕩蕩出院那天起,他就立下決心,絕不向命運低頭,緊隨母親一起耕田種地,照顧患有眼疾的爺爺,拉扯弟弟、妹妹長大成人。結婚後,他與同樣身有殘疾的妻子共同勞作和照顧父母、兒女還有弟弟一家共12口人生活起居。長期的貧困和父母親的殘疾,讓他的一雙兒女存在不同程度的自卑心理。在大家的幫助下,他學會如何與孩子們溝通交流,教導孩子們感恩父母給予生命,希望孩子們像他尊重和愛護爺爺那樣善待自己的父母,克服自卑心理。從此,家裏的歡聲笑語也多了許多。

國家實施精準扶貧政策後,廖木森決心把握機會,掌握一技之長,改變家庭的貧困現狀。在派駐第一書記幫助下,他成功申請到5萬元的3年免息貸款。他蓋豬圈,購買豬苗,擴大生產。通過自身努力和政策扶持,收入逐年增加,於2016年年底提前脫貧摘帽。如今,廖木森的養殖場正常存欄母豬、大小肉豬70多頭,年純收入近5萬元,日子越過越紅火。

點亮一盞燈,照亮一片天。廖木森覺得,作為一名共產黨員,孝老愛親的“小愛”應當轉化為幫助更多人的“大愛”。他決定扶好身邊人,把愛傳遞下去。他手把手地傳授同村的3戶貧困家庭養殖技術。參加扶貧創業致富帶頭人培訓班回來,他又幫扶另外3戶貧困戶如期脫貧。

廖木森榮獲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稱號,其家庭被評為全國最美家庭。

564 籍尹來

籍尹來,女,漢族,1996年5月生,中共黨員,武警吉林總隊參謀部通信大隊士官。

籍尹來在親情關愛中成長,在綠色警營中塑魂,傳承良好家風,對身患殘疾的養父母知恩圖報、孝順關愛,用家國情懷回饋社會、報效國家。

結緣養母,做孝老敬親的好女兒。籍尹來出生不久就被遺棄,養母在家門口撿到她。她的養父母家庭也格外特殊,養母因病雙目失明,養父右眼失明、右手缺失、左手殘疾。雖然身體殘疾,但她的養母卻是當地知名“愛心人士”,長年致力於幫助盲殘人士和困難群體。在這樣一個充滿愛心的家庭,籍尹來不僅收獲了人間真情,也滋養了一顆感恩之心。她從小就把自己當成養父母的眼睛,力所能及做他們生活中的小幫手,貼心照顧他們衣食起居。入伍後,她拿出一半的工資雇請保姆代替自己照顧養父母,並利用休假時機陪伴在養父母身邊。

傳承家風,做品德高尚的好模範。籍尹來的姥爺是抗美援朝老戰士,把“愛國守法明禮誠信、感恩孝順勤儉自強”作為家訓教育子女。在優良家風的熏陶下,籍尹來把“關心人、幫助人”作為生命中的一部分,13歲就成為四平市扶盲助殘協會最小誌願者,經常到盲殘人士家中打掃衛生、收拾家務、幫助繳納水電費,給他們的子女輔導功課,被親切地稱為“愛心小天使”。她家所在社區有一對母子患有馬凡氏綜合征,急需手術治療,但因家庭生活困難,無法負擔這筆費用,籍尹來把自己積攢了10年的“壓歲錢”捐給他們。入伍後,她經常利用休息時間到吉林省孤兒學校看望慰問孤兒,被學校聘為“校外輔導員”。

秉承母誌,做精武強能的好戰士。籍尹來在養母的鼓勵下,2014年放棄了首都師範大學就讀的機會,毅然投筆從戎、獻身國防。作為通信兵,她對有關通信裝備了如指掌,值勤5000多個小時,從未出現過失誤。2019年,她光榮參加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閱兵集訓,體重減輕11公斤,踢爛兩雙皮靴,圓滿完成受閱任務,托起個人和家庭的夢想。

籍尹來榮立二等功、三等功各1次,榮獲全國優秀共青團員、武警部隊十大標兵士官、吉林省三八紅旗手等稱號,其家庭被評為全國文明家庭。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