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見小孩笑著叫我奶奶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有一次,我帶著女兒在樓下玩。前面快步跑過一個五六歲的小男孩,一邊跑一邊頭也不回地喊:“奶奶,你快點,別磨磨蹭蹭的。”

我轉過頭去看,只見男孩的奶奶一手拿著小水壺,一手提輛滑板車,頗為吃力的半跑半走,前額的頭發像剛洗過的樣子。嘴裏回應著:“你慢點,別摔了,等等奶奶。”

我正想,這孩子怎麼這樣無理。又聽小男孩喊:“我都要渴死了,你就不能走快點嗎?幹點啥都幹不好!”

此話一出,我無比震驚。不過是上幼兒園的孩子,竟說出這樣傷人心的話來。

再看他奶奶,並未發火,只是訕訕地應著:“來了來了”。

這個小孩讓我想起前幾日看到的一則視頻:一個做美食博主的阿姨,視頻裏經常是她老伴試吃的畫面。那天,阿姨給孫子做了好吃的,老伴試吃的時候說:“哎呀,現在都是要跟著孫子沾光嘞。以前,我做孫子的時候爺爺為大,現在,我做爺爺了,孫子為大”。

這話初聽覺著幽默,細想之下就覺得有些淒涼。什麼時候,家庭輩分開始顛倒,孩子們的行為又因何變得如此“尊卑不分”?

一、畸形的隔代相處模式因何產生

上述例子,在生活中並不少見。一般情況下,孩子出現不尊重老人的行為,原因主要有以下兩點。

1.爺爺奶奶的過度寵溺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裏講到:每個人都有三種人格狀態。其中有一類叫作“適應型兒童狀態”:指的是孩子會根據大人對自己的態度來調整自己的行為模式。比如,當大人表現為毫無原則的溺愛時,孩子一定會毫無顧忌地放肆。

我家隔壁有個小男孩叫一一,日常由奶奶照顧。一一的奶奶人很和善,喜歡小孩,時常給我女兒送點好吃的。禮尚往來,我也常送些東西過去。

有一次,我去送東西。奶奶剛打開門,男孩就發飆了。躺在地上大聲哭喊,聲嘶力竭。我驚慌地以為發生了什麼事,一一奶奶等不及與我搭話便急急回到客廳去哄孫子:“乖乖,快起來,別哭了,奶奶馬上給你拿冰激淩”。

因為給我開門耽擱了一小會兒,男孩就發了飆。我略顯尷尬,覺得帶累了老人。

說起來,我從未見過奶奶對一一嚴厲過。媽媽不讓看電視,奶奶就偷著讓看,如果父母問起,就隱瞞過去。

從鄰居的立場來看,奶奶是個好鄰居。但是從教育孩子的角度來說,一一的奶奶無疑是個失敗的範例。

有資料顯示,我國有60%以上的問題少年,與隔代教育的不當方式有關。爺爺奶奶的過度溺愛,不僅會助長孩子的不良行為,還會降低長輩在孩子心中的威嚴,讓孩子變得“目無尊長”。

2.爸爸或媽媽的不良示範

幼年的孩子,有著超強的模仿能力。如果父母中任意一方習慣對老人呼來喝去,或是當著孩子的面評價、指責老人,孩子便極有可能以同樣的方式對待爺爺奶奶。

我有個同事,家裏情況比較特殊。剛有孩子的那一年,公公被查出患了“阿爾茲海默癥”,為便於照顧病人,公婆搬來與他們同住。這幾年,公公的病情逐年惡化,總是做出令人起火的事情。

“久病床前無孝子”,公公做錯事的時候,同事的老公因情緒崩潰對著父親大吼大叫,嚴厲斥責。有時候,甚至連同母親一塊責備。

有一次,同事看見兒子對著公公吼叫,那架勢活脫脫像極了他的爸爸。

兒子的行為令同事感到吃驚,她趕緊糾正孩子的行為,讓孩子去給爺爺道歉。孩子雖然道了歉,卻心有不服,撅著小嘴說:“我爸爸就這樣跟爺爺講話,他怎麼不去道歉?”

如果把人生比作書法學習,父母就是孩子的臨摹集,孩子的作品裏無不滲透著父母的痕跡。所以,想讓孩子在某方面表現出色,前提是父母在這一方面至少合格。

二、如何修正畸形的隔代相處模式

1.指導爺爺奶奶科學帶娃

現在,年輕父母的觀念改變,開始講究科學育兒。雖然他們知道科學育兒的重要性,卻還是出於各種現實原因將孩子交給老人照管。

受時代因素影響,老一輩人大多不懂得什麼是科學育兒。他們只知道“隔輩親,分外親”,卻不知道溺愛就是在害孩子。

孩子“不分尊卑”頂撞了自己,有的爺爺奶奶心下生氣,但不舍得責備、管教孩子;更有甚者,會笑著說:“瞧瞧,我孫子這脾氣,以後可沒人敢惹”。

要糾正老人的觀念並非易事,但我們可以通過實際行動來一點點改善。

比如,給老人制作簡潔明了的育兒手冊,用圖文的形式告訴他們該怎樣和孩子相處;給他們講溺愛孩子的利弊,讓父母知道其中的利害關系;當孩子犯錯時,現場教學,給老人示範應該如何處理;或者是遇到問題不要隱瞞,及時向我們反饋等等。

這裏需要註意兩點:不要對老人的過錯指責和埋怨;一旦老人采用了你的方法,要及時地表示肯定和鼓勵。

孩子在與大人相處的過程裏,會不斷試探大人的底線原則。一旦爺爺奶奶認可了科學育兒的重要性,學會對孩子說“不”,孩子的行為也會漸漸有所改善。

2.父母以身作則,尊敬老人

我認識的一位男士,對母親非常孝順。母親不適應城市生活,獨自一人住在農村老家。不管多忙,他每周都回家探望母親。他從不對母親發火,而且很會關註母親的情緒。若是看到母親情緒不佳,一定會仔細問個清楚。

受他的影響,他的兒子對奶奶也是孝順有加。平日裏懂得打電話問候,放寒暑假一定會回老家陪奶奶住幾天。有時候,奶奶嘮叨他幾句,即使他不高興,也從不會頂撞於奶奶。

這位男士,從來沒告訴兒子什麼是“敬愛長輩”,只是他那麼做了,兒子看著也就會了。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如果你照鏡子的時候發現哪裏不對勁,別急著怪鏡子 ,看看問題是不是在自己身上。

寫在最後:

老一輩人常說,人都是往下疼的。只見父母疼孩子,卻不見孩子疼父母。

成年人的世界裏沒有容易二字,當我們背著巨大的壓力前行時,很容易把有限的關註度留給自己的孩子。

老人幫忙帶孩子,我們更多留意的是老人做得對不對,有沒有把孩子照顧好。卻很少有人去觀察,在帶孩子的過程裏,老人是不是開心,有沒有受委屈。

育兒本是父母二次成長的一段歷程,檢驗這個過程成敗的標準除了孩子的成長優劣,還有幫我們分擔育兒責任的父母是否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