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見老公公打架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王董玲卷

家園

四月法桐尚青青

教桿裏藏著愛

一路向東,一路景色

金秋院東頭

童年的“咕嚕蟈”

別樣的假期

家風

家園

文|王董玲

這個庚子之春到來之前,我們的生活一直處於陽光普照的升平氣氛之中。女兒大學畢業後找到了工作,上班快一年了,縣電視臺的春節聯歡晚會上,有她為主角的節目,看了節目,那照人的光彩,是我這麼多年來汗水澆灌的花朵,讓我喜悅滿懷,既滿足了虛榮,也確實是我的驕傲呢。臨近除夕,她還抽出時間,幫我認真打掃新家的衛生,望著煥然一新的家園,對這個闔家團聚的節日的期待,也使我逐漸地忘卻了下半年以來的滿身疲憊。

可是,緊隨著春節的腳步走來,在除夕之前爆發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完全出乎人們的意料,像一只巨大的黑天鵝,迅捷地衝擊與籠罩了神州大地,當然,我所在的千年古縣——沂水城也不能幸免。看著每天遞增的染病與死亡的數據,和本地的疫情報告,我們的家園是如此的難過,我們的生活與疫情是如此的接近,信息化時代方便了我們,也使怖人的病毒訊息快速傳播。

有人說,這是大自然對人類的報復。與十七年前的非典一樣,新型冠狀病毒傳播的始作俑者,據說還是野生動物。無論是十七年前,還是十七年後,大自然對人類已經足夠包容,人類卻總在自食惡果。關於野味,人類顯然已交不起學費。大年初二,相關權威部門聯合出臺文件,決定自公告發布之日起至全國疫情解除期間,禁止野生動物交易活動。事實上,從人與動物的關系來看,地球屬於所有生物,減少甚至杜絕打擾和食用野生動物,是減少災難發生的前提。人類作為最高級的生物,應該與其它生物和睦相處,因為,這是我們共有的家園。

為了阻斷疫情的蔓延,電視、網絡等傳媒一再勸導人們要延長假期,戴口罩,勤洗手,別出門。國家也積極派出技術尖端人員攻克這個難題,四面八方的好心人,愛心企業出人出力。遠的不說,臨沂勝旺手套制作有限公司在1月27日為泉莊鎮黨委送去40只N95口罩,100只一次性醫用口罩,200只勞保口罩,隨後,又為泉莊鎮46個村居、各勸返點共送去4600只一次性醫用口罩和4600只勞保口罩;還有臨沂市中心醫院重癥醫學科副主任吳鵬作為山東省救助湖北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醫療隊的一員,在1月25日下午奔赴湖北。在全面防控疫情的緊要關頭,他們毅然選擇逆行,共赴疫難。還有政府、軍隊、誌願者總動員,大家萬眾一心,共克時艱,相信這個疫情一定會過去,我們未來的家園一定會恢復安寧。眼看假期將盡,宅在家裏長夜難眠,回望時光,回望家園,感慨良多。

我的父親原籍江蘇,建國初期他考上了山東師範學院(山東師範大學前身),畢業時響應支援革命老區建設沂蒙山區的號召,他只身一人來到了沂蒙腹地沂水縣,做了一輩子的鄉村教師。栽桃種李後,父親故去有年了。可是,他留給我的家園呢,一個是再也回不去的江蘇老家,一個是生於斯長於斯的千年古縣沂水城。作為一名三十多年教齡的小學教師,我也繼承了父親的衣缽,更不斷開掘與深入耕耘著父親留給我的精神家園。

我的老家在豐縣歡口。那時爺爺是當地的著名中醫,開著很大的藥鋪。有多大,我不知道,只聽姑姑說,每到逢集,都是趕著馬車拉錢回家。老家的宅院,是由幾個四合院組成的莊園,家裏雇著幾個長工,十幾個短工。前面的組合院裏,有幾棵棗樹,父親小時候喜歡爬上爬下,總是把肚皮刮得血殷殷的,為此沒少挨奶奶的鞋底。上世紀五十年代末,父親大學畢業後任教於沂水師範,沂水一中建校後,缺少數理化老師,父親被調到一中任班主任,那個時候我出生了。我最早的家園,就是沂水一中的教員宿舍。沂水一中的主體建築是建國初期按照蘇聯人的設計建造的,那高尖頂圓拱門的哥特式建築,直到八十年代中期才被拆除。父親秉性耿直,為了貧困山區的孩子們,一九七零年分校,父親執意要去離縣城一百多裏地的邊遠學校任教,於是我們全家到了官莊第十中學。我們的家就安置到學校十幾裏外一個叫石匣的小山村。三間房子,一個院子。門前有一條澄澈見底的小河,給過我無盡的歡樂。春天來了,我們歡笑著撲向她,把挖的野菜淘洗幹凈,再洗把臉才回家。夏天,我們把快樂交給小河,即便放學之後也還要去河裏要快樂。秋天,更有意思了,把飄落的樹葉寫上心裏話,或者裝在小瓶裏,托小溪的水寄往遠方,現在才知道那叫漂流瓶。冬天,我們一放學就三五成團,先去滑冰,玩到大黑天,可以說其樂無窮。

那時候鄉鎮學校住房條件差,就連交通工具也十分落後。在石匣村呆了六七年,父親又搬家到離學校更近的解家窪村。這回我父親就買了三間房子,是三間石頭房,在北山前懷,正對大門口外有一個園,一直延伸到西邊墻林,墻西邊這個林園,栽滿了密密麻麻的槐樹、楊樹,一直延伸到西邊大路。與屋後墻連著的,是後山。我的家建在半山腰上,站在門口就能看到通往學校的羊腸小道,還有彎彎的河橋,河橋的旁邊就是我的學校。我家屋後面據說就是將軍墓,村裏的人都說將軍墓非常大,我家也坐在將軍墓上,這話說得有道理,因為我們開園種樹的時候,感覺地下是空的。除去上學時間,我的大部分時間是在山上度過的。春捉蝴蝶,夏捉“咕嚕蟈”,秋拾螢火蟲,冬天滑雪,這個家園帶給我多少的快樂啊!

四十多年過去了,我時常夢到那個園子,夢到寬敞的園子裏的大棗樹掛滿了棗子,風兒吹來,嘩啦嘩啦作響,是八面威風的味道;還夢到柿子樹上的柿子紅彤彤的,像一盞盞紅燈,那麼亮,把我的家園裝點得那麼美;還夢到那座山,那座山上的麻椒樹、蘋果樹……當然,夢中常常出現的還有那條通往學校的石板路,還有那兒時的夥伴……

改革開放後,鄉鎮裏的高中都撤了,父親又回到縣城來上班。那時我家安在縣城學校,兩間磚房,有自來水。這是我的家園從農村又回到城裏的一個跨越,母親為了紀念這個不同凡響的歷史跨越,特地在門口栽了一棵香椿樹。時間真快,十幾年過去了,父親退休了,香椿樹也如碗口粗了,我們兄弟姐妹也都上班了。父親在縣城的龍澤麗都小區買了樓房,這已經是我們的第八次搬家,一進去錚明瓦亮,這才是幹凈明亮的家呀。

退休後賦閑在家的父親,常常想念他的老家,就想回去看看。於是,在離家多年後,我陪他回豐縣老家探親。改革開放後快速發展的城鎮化,老家早已不是父親記憶中的模樣。他帶我拜訪那些我並不熟悉的親戚,可以看出,他很興奮,又很惆悵。“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賀知章的感慨父親一樣有,那些遠親與近鄰我很快就忘記了,但父親的鄉愁卻深深地留在我的心中。待了兩天我要回來上班,父親過了不到十天也回來了。從此以後,父親再也沒有回到那個遙遠的家園。

參加工作後,我也有了自己的家。婆家在縣城東郊,愛人也是非農業戶口,村裏沒有我們的宅基地,那時候我的單位沒有房子分給我,公爹原來建造的磨坊,改造成了我的婚房。那是三間大瓦房的一個院子,離我工作的學校有五六裏路的樣子,騎摩托車要十分鐘,如果步行則需要三十分鐘。後來女兒出生了,女兒上學了。女兒的學校在城鄉結合部,十幾個老師,一個班五十多人,是附近最大的完全小學了。為了讓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和更好的照顧,我的家也是一搬再搬。

隨著沂水城區的迅速擴大,我們的家園成了臨街的店鋪。店鋪的後面有兩個閑園,前面的園子放著一些常用的工具,後面的園子閑著種菜。與其說是種菜,也不過種一些季節性的蔬菜,像春天的小油菜、生菜,夏天的茼蒿、茄子、辣椒,秋天的大白菜、蘿蔔之類的時令菜。終於因為人口少,吃不動,所以後來也就不種了。但園子閑著可惜,園子的外墻離路面還有兩米的空,我就栽了一部分果樹,有藍莓、桃樹、柿子樹……這些果樹不用像蔬菜那樣精細管理,就省勁多了。前年我種的核桃、杏樹、桃樹都已經結果子了。愛人本家的叔叔看這園子閑著可惜,也進去種一些糧食作物。後來只有無花果和石榴樹還活著,其它的果樹疏於管理都枯萎了,就連七八棵香椿也死掉了。一分耕耘一份收獲,誠不欺也。

前些時日,我去園裏打掃,看到積攢了一秋的枯枝落葉,快過年了,有必要收拾收拾了。我在動手撿拾著垃圾,路過的鄰家孩子說:“三嬸子,創建衛生城市的不來檢查了,你歇一歇吧。”我說:“衛生城市在我心裏,我的地盤還得我打掃。”孩子心疼我身體不好,猶豫著說:“現在是老爺爺的園了,他種園應該他打掃吧。”我說:“不管誰的,在我家這裏,我就得打掃。不然誰走這個地方也不好看呢。”邊打掃心裏其實已經有些別扭了,我一年好幾次過來收拾,難道收拾的是別人的園子嗎?後來轉念一想,什麼你的園我的園,人生不過百十年。廣廈千間,夜眠八尺,良田千頃,日食三盅。何況都是自家人呢!這樣一想,也就釋懷多了。

女兒大學畢業後,也已經走上工作崗位。後來我們又購買了商品房,有了小區的物業管理與服務,與過去相比,家居環境得到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如今,住在幹凈明亮的樓房裏,物質供應十分豐富。回望父母的家園,再看我的家園的屢次變遷,可以說我們見證了這個大時代的快速發展與進步。當年伴隨我歡樂幼年時光的窮鄉僻壤,現在也都是綠水青山金山銀山了,當年的推碾子拉磨粗茶淡飯,落著補丁的粗布衣捉襟見肘,也都一去不復返了。同樣的,我那青蔥歲月韶華時光也一去不復返了。時光淬煉了我們的容顏,在生活方式與審美價值等方面,我的家園似乎也在乘著信息時代的快車,不斷地別開生面呢。

秉承著父親的情懷與雅趣,作為一個即將退休的老教師,在教書育人的過程中,我也不斷地修煉自己,在傳統文化的沃土家園中孜孜以求。近年來我學習書法,學習國畫,學習近體詩詞的欣賞與創作。經過努力,我加入了中華詩詞學會,山東省散文學會,臨沂市作家協會,臨沂市書法家協會等等。在讀貼臨摹、水墨丹青與平平仄仄的詩詞韻律中打發著業余時光。同時也期待著女兒的進步與成長。她的家園一定是與我們所經歷的艱難困苦不一樣的家園。不管社會如何進步,時代如何發展,豐滿的經歷才是富足的人生,傳統文化永遠是我們家園的精神食糧。

四月法桐尚青青

文|王董玲

再有一個月就是清明節了,每年的四月份,法桐的葉子在風來的時候已經像搖晃的銅錢一樣啪啪作響了。有關新冠疫情的事,網絡媒體還在馬不停蹄地報道,宅在家裏,又想起公公生平的日子。

十六年前,我的公公69歲,濃眉,大眼,厚厚的嘴唇,高挺的鼻子鑲嵌在他那白皙的臉上。一米八六的個子,高大魁梧的身材,人送外號“張大個子”。

公公十歲就沒有了父親,是他母親獨自一人把他弟兄姐妹四個拉扯大的。那個時候家裏少吃缺穿,饑一頓飽一頓,衣服總是縫縫補補再穿,住的房子更是東邊漏雨,西邊透風。

成年之後的公公不光心靈手巧,還特別愛幫助人。聽鄰居們講,上世紀八十年代的一個傍晚,公公在街上碰到一個摔傷的老漢,大家都看熱鬧,醫院離得又遠,老人疼得大汗淋漓,他就把老人扶回自己家,用自學的推拿技術和最拿手的治療骨折技術,治好了老人,並親自把他送到家。退休後更是閑不住,這家的鍘刀豁了口,那家的機器掉了螺絲,只要他知道準沒二話,保質保量免費維修。他好像對機械有特別的悟性,只要他看過的設備,回家簡單畫個草圖,就會做。連四五歲的孫女都知道爺爺的本事。記得孩子外出碰到身體不好的人,總是說去找我爺爺給治治吧,他一定能治得好。

他老人家幾乎沒上學,就靠平時的勤學好問識了很多字。如今讀《三國演義》《水滸傳》《隋唐演義》都不在話下。他還喜歡看雜書,農用的、醫學的,見到啥書看啥書。

我公公還特別疼愛孩子,沒有老年人傳統的重男輕女思想,打我女兒一出生就得到了公婆的疼愛。早上等孩子醒了,公公就過來看孩子,等我精心地給女兒穿好衣服,公公就抱回家交給婆婆,晚上餵飽了再給送回來。我公公在家幹維修,跑電焊。我女兒玩膩了,不管天有多熱,不管爺爺有多忙,就抱著爺爺的頭猛親,不讓幹活,還淘氣地把工具到處扔。公公總是笑著說:“小雨雨想雪糕吃了?想吃點心了吧?爺爺給錢買去吧。”就這樣,女兒看出了門道,想吃東西了,需要零花錢了,就去折騰爺爺。而老人家總舍不得說她半句。我脾氣不好,動不動和孩子喊大嗓。公公總是批評我,怪我聲音大,擔心嚇著孩子。女兒從幼兒園到六年級,都是公公騎著單車來回接送,春夏秋冬,風雨不誤。到六年級下學期孩子都九十多斤,一米六四了,經我再三懇求,他才不再接送,可還是按時站在家門口等,就想趕火車一樣,一分鐘一分鐘地等。

我公公不僅對孩子好,對待我也和親生女兒一樣。記得有一次,天下著瓢潑大雨,我等著家長來送雨傘,直到送走所有學生,看到遠處蹣跚走來了我的公公,他光著兩只腳,兩個褲管已經打濕,淚水立刻模糊了我的雙眼。老人家不僅給我送來了雨具,還怕我過橋危險,就一直站在大門的屋檐下,等我下班,陪我一起回家。

就在那年冬天,我公公患了重病。手術後頭發全白了,眼窩深陷,顴骨高高,毫無血色的臉上滿滿都是痛苦表情。天天掛吊瓶,已經一個多月起不來床了,身上的肉都疼,要靠我們幫他摩挲減輕疼痛。我幹活粗糙,捋著,捋著,總是捋得他喊才知道弄疼了他。於是,我盡量小心、再小心地服侍著他,盡量減少他的痛苦。若是可以,我一定代替他去受這份罪。可惜……握著老人家的手,捋著越來越瘦削的胳膊,是的,手是熱的,身體是熱的,可是這熱量還能維持多久?想到這裏,我的眼淚就會不自覺地流下來。

油燈將殘,就讓它殘嗎?花之將萎,就讓它萎嗎?不,不!記得我看過楊立平的《泥墻上的小花》,是說一朵花只需要一捧土,有時人生也只需要一捧土。對我公公來說,人生需要的這捧土就是能治療他病痛的靈丹妙藥,可是在醫學不斷發展的今天,我的公公需要的那捧土又在哪兒呢?

那年的冬天格外冷,雖然沒有一片雪花飄下來,但空氣中仍然浸著絲絲清冷。公公居室外的法國梧桐也格外奇怪,若在往年,深秋時節就落光了葉子,而初冬時分仍有三分之二的葉子遲遲不肯離去。可能是樹媽媽不舍得兒女的離去,不顧季節的交替,仍然盡力挽留自己的孩子。但它的孩子看起來有些落寞,有時候無聊地晃動幾下。

就在冬至的前一天下午,北風特別大,天也特別冷。我下班之後來到婆婆家,照例來到公公的床前。公公看見我,示意我在床沿坐下。我順從地坐下,準備像過去一樣聽老人家講他那些天南海北的故事。但公公一改常態鄭重其事地對我說:“孩子呀,留給我的日子不多了。”他看我楞楞的,就頓了頓說:“雖然你不說,但三子脾氣不好,你受的委屈,我和你媽都知道。等我好點兒,就去給你們要塊地皮,拉個大院把店鋪搬回家。我不行了就讓你哥和三子去要。你們也抱起膀子來好好過。我合了眼也就放心了。”原來他還是擔心他兒子的壞脾氣。聽到這裏,我的眼淚刷地下來了。此時此刻,我的委屈,我的辛酸,千頭萬緒一齊湧上心頭。公公知道去日無多,不顧病疼的折磨,仍在安排我們的未來!仍然放心不下我們的生活!我也知道公公和我這樣的談話不會再有第二次了,婆婆也坐在那裏陪著我哭。我控制不住地說著這些年來我的一些心酸事。公公躺在那裏,聽著我的述說不斷地點頭。兩位老人不斷地勸慰我。回到家裏,我趴在臥室裏號啕大哭。我哭我的公公,這麼好的老人,為什麼蒼天不見憐!我恨我自己,怎麼跟一個深受病痛折磨的老人說這些!

“飯好了,快吃吧。”愛人喊我了。我沒有解釋,也沒去吃飯,只是陷入一種莫名的煩躁和擔憂之中……

果不其然,就在我們談話之後幾天,公公身體越來越虛弱,喘氣就很費力了。我握著他的手,幫他捋著。他用另一只能動的手在燈光下面晃了晃說:“天明了呀。”看著他眼裏透出希望的光芒,我沒有說破。大哥說是天剛黑呢。他“哦”了一聲,一會兒又重復同樣的話題。眼不停地去看表,老說等等、等等。就在淩晨三點,我握著的他的手,指尖開始變涼,我們的心也痛到谷底!但他眼睛仍是不停地看表,最後就在3點12分的時候,公公用力地對我說:“雨雨,雨雨……”然後用力地看了我一眼,就永遠地閉上了眼睛!天明了,是想讓孩子回家讓他看一眼!他想孩子!

時間定格在2005年11月28日!每當我回憶公公臨終時的情景,我就悔恨不已。怪不得他一遍一遍地看表,是盼著孩子回家看看他,他也看看孩子呀。他說天明了,是他希望中的天明呀!我們笨,終於沒能明白老人的良苦用心!直到淩晨三點十二分,他終於沒能等到他最愛的孫女,就走了……走得太匆忙了!我們根本就沒有任何心理準備!那時孩子上的寄宿學校,一周才回家一次。因為孩子上晚自習,一直都住校。我們是想天明把孩子帶回家的。當時他說等等,我們當時都不知道他等什麼。現在知道了,卻什麼都遲了!

我的老公公,您在天之靈能原諒您孩子的愚笨嗎?若您在天有靈,您看到我們的悲傷了嗎?您看到我們的後悔了嗎?您看到我們的呼喚了嗎?可惜的是當時我們沒想到公公這麼快就撒手人寰!這眼神恐怕要永遠地留在我的記憶裏了!

改革開放四十年了,我們的社會有了巨大的發展,我們的生活有了質的飛躍,吃穿不愁,有房有車。您的雨雨也已長大成人,可是您老人家再也無法看到了。臘月的法桐葉子也隨著您的離去而離去,徒留凜冽的寒風嗚嗚悲鳴!

教桿裏藏著愛

文|王董玲

教桿那點事,說起來有些淵源。

前幾天,一位遠親的舅家表弟到我家來玩,用自豪得意的口氣,說起他上學時候,老師因他犯錯打他時,他猛地奪過教桿一折兩段,說話那感覺就要把教桿打在老師身上的味道。這個故事,他說過多次,以前說的時候,我總能忍耐一下,不說什麼。這次不知道為什麼,我很不容忍他對老師的這種態度,就說:“這就是你至今還在出大力的原因!”我看出他滿臉的不快,就不再說啥了。

思前想後,假如我上學的時候,老師肯這麼用教桿敲打我,也許現在的我,也能出人頭地了。我的學習生涯沒有太多的起伏,至今我還有些許遺憾。這倒不是說明我是個特好的孩子,而是因為我有一個嚴厲的教師父親。整個學生生涯,幾乎是大錯沒有,小錯不斷,可能也夠不上教桿敲打的條件。

給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在上小學三年級的時候,王老師去趕集回來早點兒,我和他女兒還有兩個同學的作業沒有做完。老師就把我們叫到講臺上,排起隊來,他女兒在最前面,我在最後面,老師挨個用教桿敲。當敲到第三個同學的時候,我就轉到第一個同學的位置了;當老師從後面打過來的時候,我就又轉到後面同學的位置去了。班裏的同學哄堂大笑,老師也哈哈大笑,一高興就讓我們全下去了,所以僅有的一次挨打,也讓我“聰明”地躲避過去了。從那以後就再也沒有挨過老師打。

每每想起這些,總免不了得意一番、偷笑幾聲,現在想來,那實在不是一件好事情。經過老師的責罰之後,學生都會再難忘記過錯,知錯必改,不忘羞恥,經過一番發奮努力,一般都有一個美好的未來。所以我總是羨慕那些被老師敲打過的孩子。

人生匆匆,不覺已近半百。其間,有困惑、有煩惱、有希望、有失敗、有努力,也有收獲,但是成功的地方,不多也不大。總感覺自己愧對先人,未能成為一位可以光宗耀祖、告慰祖宗的成功人士。究其原因,一是自己天生愚笨,才學疏淺;二是缺少老師教桿的敲打。自從自己也當了教師,對不聽話的學生,總有一種恨鐵不成鋼的感覺,很想像對待自己犯錯的孩子那樣,抓過來狠打一頓。感同身受,才明白一個道理:教桿裏藏著老師濃濃的愛!

一路向東,一路景色

文|王董玲

一路向東。

一直向往高山的堅實,群峰的巍峨,周末便約了幾個朋友,一同前往莒縣雙龍山。

心之所向,沒有比這更好的理由了。

沿著雪山河南岸,一路向東,看著雪山河裏枯萎的荷葉,好像滿世界的繁鬧,都提不起她的興趣,我知道她是把一生的希望,都儲存在黑黑的泥裏,期待來年春姑娘一聲輕輕的呼喊,更期待來年夏天荷葉擎不動的綠和荷花瓣裏藏著的夏天。

一絲風來,驚動了金色的蘆葦。沿岸柳也不再是盛夏的模樣。褪去綠色的枝條,急需一場雨的洗禮。秋天沒有雨來,今冬也沒有雪光顧。崎嶇的山路,泛著銀色的光。果樹的枝條伸到路上來,拍打著車窗,打著招呼。

黝黑的山脊,枯萎的黃茅,半禿的枝丫寫就深冬的荒涼,半啞的牧羊人喊著奇怪的調子,訓斥著他那三五只還不成群的羊。灰白的山石,幹枯的荒草,精致的涼亭,都在幾只喜鵲唧唧喳喳的叫聲中寂然靜立,好像這些根本滿足不了它們此刻的欲望,而是在思索一道幾何難題,專心回望一道心儀已久的風景。只有漫山遍野的刺松或許在回憶塵封已久的往事,在微風中洋溢著笑意。

山腳下有一片良田,還有稀稀落落的幾戶人家,有家煙囪裏已飄出縷縷炊煙,我仿佛聞到了農家飯菜的香氣。小小村落旁邊是個長方形的水庫,仿佛一塊藍色的玻璃鑲嵌在山坡底部,在裊裊的青煙中,這塊玻璃也隨著青煙左右搖動它那笨拙的腰身。對面的一座小山上,偶爾傳來幾聲牧鞭的脆響。如果離得近,你就會聽到這聲音如同晴天裏的霹靂,讓人心悸,好像牧羊人的威風凜凜都隨著這挺闊的鞭音甩了出去。

樸素的山,它此時的華麗也許就是幾聲鳥叫、牧羊人的嘰哩哇啦聲、幾株傲立田陌的禿樹、幾座半倚半靠的涼亭。正是這份樸素,這份坦然,這份歷經無數風雨的粗獷,成就了大山之美!

站在它面前,你無法呼吸,無法懷疑它的高度,更不要質疑它的威嚴,因為一切與它相比,都是那麼微不足道!它不言不語,沈著冷靜,永不服輸,正是這種最有力的修行,讓我們這些從風雨中走來的人,心甘情願地愛它——愛它的堅實,愛它的挺拔,愛它的粗獷……

想起在沂水電視臺頒獎典禮上,黃誌忠老師寫的一篇散文《一路風景》,此時此刻,我也想說,一路向東,一路人生,一路坎坷,一路風景!

金秋院東頭

文|王董玲

幾個月之前,就和王姐商定到秋天出去輕松一下,直到十月三日方才成行。

我也是多次去院東頭這個地方玩,要麼是初冬,要麼是早春,雖說是被那裏的自然風光深深地吸引,但畢竟不同的季節,風物自然是有區別的。在秋季出遊院東頭,還是首次。尤其是此行,更是有種“秋日勝春朝”的感覺。

我們沿著果園路向山裏走,路邊左右栽滿了一排排的各種果樹。這時的果樹結滿了紅彤彤的果子,這一串串、一樹樹、密密麻麻的果實,如同無數顆閃亮的星星點綴在樹上,在陽光的照耀下閃著奇異的光彩。這些果樹又如花枝招展的女兵,一排排地守護在路邊,又像濃妝艷抹的貴婦人,嫵媚地站在田野,唱著一曲無聲的歌謠,用迷人、嬌美的身姿詮釋著這個秋野的無窮魅力。

同行的身為農業科技專家的姐夫說,這些果子再有十天就可以吃了,那時的果子又脆又甜,沒有了澀味。果園的蘋果和雪桃大部分還套著袋子,有幾樹已經打開袋子的蘋果,個個猶如小姑娘粉紅的臉龐,肉嘟嘟的可愛之極,讓你忍不住想去撫摸一把,品嘗一番。當你偷偷地采摘一個紅的就要撐破皮兒的小蘋果放到嘴裏的時候,一種澀麻的甜味立刻醒豁了味蕾,看來時候還不到,還要等待一些日子才行。

隨和的王姐一邊給我們拍照,一邊說說鬧鬧,給此行平添了無數歡笑。尤其是姐夫,平時公務繁忙,今天忙裏偷閑,一路駕行,成為我們的“服務員”,言語間幽默風趣,逗得我們一陣陣哈哈大笑,讓我們的旅程更多了些甜膩和詩意。在不知不覺中我們到了蒙山龍霧茶基地,姐夫逐一給我們介紹各式茶的來源、性質,給我這個門外漢上了生動的一課。

我們逛了逛頗具特色的院子,看看天色不早,直奔西墻峪村。吃飯的時候,王姐夾了一個雞爪放我碗上,眨巴著一雙睿智的眼睛,一本正經地說:“給你,你不是練行書嗎?吃了它就會寫了!”逗得我們哈哈大笑。這些日子以來,行書成了我的一個大難題,寫不好就睡不著覺,王姐的這句話一掃我滿腹的沮喪。張姐也說,吃了鳳爪之後,寫字就能龍飛鳳舞了。哈哈,果真如此就好了,兩位老大姐真會安慰我脆弱的小心臟。

下午我們又繞著周圍的山轉了一圈,到影視基地轉了轉。影視基地建在半山腰上,門前高大的柿子樹掛了幾盞紅燈籠,裏面的農家小院也是各具特色,路旁的標識不僅特色鮮明,還很美觀實用,這無不體現出老區人民的智慧和才幹。

離開影視基地,我們又到了采摘園附近的景區玩。還沒到紅柿采摘園呢,遠遠就看見滿樹的金黃,滿樹的燈籠,滿園的詩意。看到這紅彤彤的柿子,我饞涎欲滴。剛好一個甜得快要撐破皮的柿子,正好跑到我的嘴裏,哇!滿嘴都是蜜一般的甜!

紅霞已經漫上了西天,斜照在浴仙湖西邊不遠的峙密山居的古建築群上。峙密山居隱居在這個山水田園之濱,人傑地靈,使這些高大的建築群在此地顯得尤為尊貴。

說起峙密山居的名字有一段歷史淵源。傳說古時候,這條峙密河流域屬於諸侯國莒國治下的密邑。莒公子分封此地,將自己的軍隊留出一部分作為警衛隊,其他的轉為農墾,農業生產與邊防建設兩不誤,密邑及周邊地區迅速發展繁榮起來。莒公子在峙密河邊采花捉魚,載歌載舞,把密邑變成了獨立王國和樂園。後來的劉家店子春秋古墓的考古發現似乎證明了這些不僅僅是美麗的傳說,那些豐富的出土文物與現代人進行對話,莒公子及密邑的故事都曾經真實地存在過,發生過。峙密山居就坐落在這個密邑遺址之上,峙密山居的名字也是這麼來的。

峙密山居的大夫第、狀元府等建築在晚霞的照耀下更是古色古香,仿佛在向人們昭告:這裏的一磚一瓦、一山一石都很特別,都有故事,都歡迎你!此時的迎賓大門顯得更加雄壯氣派。養魚池裏的鯉魚,成群結隊地遊動,紅的、花的、橘黃的……各種各樣的魚兒多得數不勝數。有的吐著泡泡,有的擡起頭來向我們示意,還有的看到我們的到來高興地打著旋。

回來走到石門水庫大壩的時候,正好無人機在天上悠閑地嗡嗡著,不遠處還有幾只喜鵲在幾棵高大的槐樹上嘰嘰喳喳地鬧著……

到浴仙湖的時候,快到傍晚了,湖邊的黃花還倔強地搖著高傲的頭顱,女貞子花已經開得那麼熱烈了,隨風搖擺著嫵媚的腰身。我不確定她的表演能吸引多少年少清純的蜂蝶,但是確實為這浴仙湖平添了無盡的魅力。遠望湖水,只見這紅彤彤的湖水緩緩流向墨綠色的深山,伸向不知名的遠方……

“浴仙湖”又叫石門水庫、寨裏水庫,是沂水縣第三大水庫。這裏環境優美,湖水清澈見底,是院東頭鎮的重點保護水源。順著湖泊的盡頭往前看,我們可以看到前方有一家寨子山水廠,專門為院東頭鎮居民提供飲用水。

關於這條湖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傳說當年呂洞賓在此修煉之前,牡丹仙子對呂洞賓心生情愫,也來到對面山上居住,日久生情,終於碰撞出愛情的火花。閑暇之時,二位神仙便經常來湖裏洗澡納涼,遊泳嬉戲,所以這裏呢也被老人們稱之為浴仙湖。

浴仙湖的湖壩上非常寬闊,並排六車道沒有問題。壩上的人們有的買賣芋頭、栗子之類的農產品。等我們把西山的景色看了個飽,天也已經黑透了。

這一路的風景,一路的歡笑,一路的詩情,一路的甜膩,陪伴我們度過了一個愉快的秋日。這樣的秋日、這樣的情意、這樣的開心、這樣的特別,讓這個普通而又平凡的日子平添了無數暖意,在這越來越冷的天氣裏,懷揣這份幸福,溫暖著每一段寒涼的時光。

童年的“咕嚕蟈”

文|王董玲

“汪、汪、汪”大黃朝我吠幾聲,又朝家的方向擺擺頭。這是它第幾次喊我回家了?“你先走吧,我還要捉‘咕嚕蟈’呢。”我告訴大黃(我家的狗)。

“咕嚕蟈”是當地的叫法,到現在我也沒弄明白它的學名叫什麼。它的翅膀大,印象中它的身形跟豆蛾差不多,但是大豆蛾三四個碼號,飛起來比蜻蜓大二碼。

我家後面有一條約兩丈寬的橫貫東西的石板路,路北邊是個閑場,閑場緊挨著的是村大隊院,大隊院的院墻上栽著一些葫蘆。捉“咕嚕蟈”的故事就發生在這裏,發生在葫蘆開花的夜晚……

每個夏天葫蘆開花的時節,下午放學之後就盼著天黑,我們總是急乎乎地吃完晚飯就跑出來,來到葫蘆藤邊,看看小夥伴們來了多少,然後找準最佳位置等候“咕嚕蟈”的到來。

等月亮爬上樹梢的時候,影影綽綽,悄無聲息,正是捉“咕嚕蟈”的好時候。

鄉村的月光總是格外明亮、迷人!開放的葫蘆花在月光的照射下,大朵大朵的奶白色誘人、可愛!一墻的花朵在微風中搖曳著,墨綠色的葉子舒展著她嫵媚的身姿,配合這朵朵瓊花正演繹著一場場精彩的舞劇!難怪這些“咕嚕蟈”總是冒著被捉的危險跑來!那不僅是“咕嚕蟈”的最愛,也是小夥伴們的最愛。

大人們在場院邊悠閑自在地三個一團、五個一夥閑談,看熱鬧。

我們摸透了“咕嚕蟈”的脾氣,摘一朵葫蘆花,用手小心地捏著,半蹲半站在葫蘆藤下面。手輕輕地捏著花的底部,那架勢就像是舉行一個盛大的歡迎儀式,一動不動地等待這些天使的到來。它要來的時候,耳邊會嗡嗡作響,我們立刻屏息凝視,只要“咕嚕蟈”的長嘴須觸到花的底部,當手裏感覺到它軟裏透硬的滑滑的絲在抖動、試探時,我們找準位置猛然一捏!哇,抓住了!抓住了!心裏有說不出的歡喜!

捉“咕嚕蟈”是有技巧的,如果手拿著花柄太靠下,捏不住它的須;如果太靠上,花的口閑空太大,“咕嚕蟈”的絲容易從旁邊滑走,也捏不住。捏早了,驚了“咕嚕蟈”;捏晚了,“咕嚕蟈”吃完花粉就走了,要不早不晚恰到好處才行。

我在小夥伴裏面,捉“咕嚕蟈”還算是能手,只要我願意,一晚上捉個七八只沒有問題的。等捉夠了“咕嚕蟈”,時間也不早了,我們也該回家了。小夥伴們一邊走一邊像麻雀一樣嘰嘰喳喳地各自匯報著自己的戰果,有快樂,有希望,有留戀,有失望……不知道回家又得做個啥夢呢?這時候才發現自己不知道什麼時候被蚊子咬得渾身是包,渾身都癢。可這些絲毫不影響我們此時此刻的心情,仍然咧著嘴,抓著癢,得意洋洋地走在回家的路上。大黃搖著尾巴,屁顛屁顛地一會兒左,一會兒右,像搖頭晃腦的老學究,好像隨時要參與討論一樣。

此時的月光依然如水照人,她給大地披上銀白色的紗裙,茅屋、樹木、街道在她的籠罩下顯得那麼恬靜而安詳。月亮透過柳梢,把溫和的笑容,給了大地,給了我們,給了我們這個可愛的世界……

故鄉那些個月光格外明亮的夏夜啊,總是那麼讓人懷念!童年那些個許許多多的可愛的“咕嚕蟈”啊,總是那麼讓人著迷!你們是益蟲呢,還是害蟲呢?可是,不論你們是益蟲還是害蟲,那都是我對故鄉暖暖的、美好的回憶啊!

別樣的假期

文|王董玲

作為一位小學教師,平日裏上班,可以說是勤勤懇懇,勞碌奔波。就要放寒假了,內心裏充滿了期待。終於可以睡到自然醒了,也可以走親訪友,放松一下繃緊的神經;還能飽覽祖國大好河山,在冷嗖嗖的寒假裏添上精彩的一筆。怎料,這個寒假竟然變得有些漫長而無措。

2020年伊始,新冠肺炎這場瘟疫就從天而降。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牽動著我們的心。當我們整天跟床相親相愛的時候,心裏裝的不是睡到自然醒的舒適,也不是貪圖生活的安逸,而是希望早點看到家人們團聚時微笑的臉龐。

開學時間已到,警報還沒有解除,我們一是擔心孩子們的學習,二是擔心孩子們的健康。孩子們、家長們更是著急,一遍遍焦急地問詢,什麼時候開學?問的最多的還是在家裏怎麼學習。我作為千千萬萬教師中的一員,也是沒有主意呢。

就在這個關鍵時刻,為了孩子的學習,沂城街道中心校楊立國校長連夜開了視頻會議。疫情就是命令,從領導到老師,無一閑人;也不管從早上七點到晚上十一二點,只要有任務,有命令就立刻行動起來。

我也懷著惴惴不安的心情,開始了各種準備工作。認真學習了學校領導發來的如何進行網課的視頻課,但好多信息技術還是似懂非懂。我也下載了好幾個直播器,沒有一個會用。我繼續忐忑著,還是趕緊做課件吧!面對的可是五十多個學生,五十多個家庭呢。找課標、選圖片、定答案……

一節網課上完了,同事們和家長們微信群裏鼓勵我,學校領導也肯定了我的一些做法。但網課中語言出現重復或顛倒、講課節奏把握得不夠好等缺點需要克服。空中課堂對我們每位教師都是一個全新的考驗,這空中課堂確實鍛煉了我們,同時這也是給我們補上了缺失的一課。

備好每一節課,認真講好每一堂課,認真完成每一個任務,認真面對每一個學生,認真批改每一次作業,這是我們每個教師應盡的職責。

教過學的人都知道各學科裏面語文作業最多。什麼讀書筆記了,什麼手抄報了……在學校還好說,作業收上來慢慢批改。那如何在網上批好這些作業?怎麼樣才能讓批改的作業易於學生接受並能使其樂於修改?如果批改不及時,學生的學習熱情就會減弱。因此,我試著在學生的作業上打上鼓勵性的評語,並配以鮮花和激勵性的圖片,這些激勵性措施,大大激發了孩子的學習興趣。

不管多少作業,不管多麼晚,我都要堅持批改完。孩子們看到自己的作業都批改了,還批改得那麼好,他們就更愛寫作業了,更愛把作業寫好了。老師布置的作業寫了,老師沒有布置的也寫了。練字啦、手抄報啦、背誦課文啦……我的工作量也在逐漸加大,有時候一百五十多份作業批到晚上十一點多,也正是這點點滴滴,贏得了家長和學生們的信任和贊美。

以上這些都是每個老師應該做到的,我做到了,其他老師做得更好!

先說說李雙萍副校長吧,她雖然不多言不多語,可是急在心裏。自從瘟疫來到,每次都是按時下通知,戴著口罩校內校外布置任務、查詢師生情況,不讓工作落下半步,一天也沒有睡個囫圇覺。

擡頭望望天空,空氣呈現出淡淡的如煙如霧的灰白色,頭頂被高大的雲山壓迫得人幾乎無法呼吸,這疫情就如這空氣讓人胸悶無奈。此時的她——楊明英,正在下通知,制定假期學習計劃,搞排查,安排課前準備……

再看劉俊、郝俊芝等老師們,她們身體不好且年齡偏大,毅然奮鬥教學第一線,不叫苦,不叫累,無私忘我地工作著。在這個特殊時期,體現了一個老教師的情懷與擔當。無數的點點滴滴,無數的感動於心!太陽尚遠,但必有太陽;眼前山重水復,終會柳暗花明。生命裏的每一段歷程都是那麼寶貴,無論好的壞的,都會變成一生的風景。

春天即將來臨,寒假還沒有結束,春天來的時候,瘟疫也會結束的!也曾在這個春天來臨之前,多少醫生冒著嚴寒奔赴抗“疫”一線。這個冬天,讓我們收獲了太多太多的感動。

令我感動的還有家長們。他們和老師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五十多個學生家庭,每個學生的家庭情況不同,有的兩個孩子無人看管;有的家庭貧困,沒有網課設備;有的家長現代化的網絡設備不會用……

為了孩子能更快有效地學習,面對這樣那樣的問題,我們想方設法解決。吳俊儀媽媽在緊張的工作之中,還在家長群裏錄了詳細的解說視頻,耐心地教家長們怎麼下載文件,如何使用聽課軟件,如何打開並使用課件等。孟希航家長東街跑西街逛,想盡辦法為大家提供學習設備。在大家齊心協力的幫助下,孩子們的學習有了很大的進步,真是“萬人操弓,共射一招,招無不中”啊!這樣的好家長還有很多,例如馬銘陽家長、趙怡然家長……

這點點滴滴,這每一次,這每一刻……

簡短的文字不能述盡我有多少好同事、多少好家長,也不能述盡他們到底做了多少好事!可是這些我都看在眼裏,記在心裏!為什麼我的眼中常常噙滿淚水?因為他們的心裏裝著大家,裝著祖國,裝著學生!!他們的品格就像這梅花一樣,不畏苦,不畏難。此時此刻,我想送給他們一首詩:

蕊動酋枝傲歲寒,紅腮報主不憂天。

縱然清淚長三寸,也助春生雁北還。

這個春天的假期不春天,可是沒有一個困難不是無法克服的,也沒有一個冬天不可逾越!在這個別樣的假期,疫情總會過去,春天也會真正到來!

文|王董玲

一個好的家風、好的家訓,能營造一個和諧的家庭。我們如果有無數的和諧家庭,才能造就一個和諧的社會。說到這裏,我眼前浮現出一幕幕:

前段時間出現了一則反響比較大的新聞,山東日照五蓮縣一位姓楊的教師對自己班級的兩名逃課學生加以訓斥,此行為被罰不再聘用並被納入信用“黑名單”,引發社會關註。那兩名逃課學生家長又要求賠償又要求保送重點中學。試問:這是什麼家風?唯錢至上的家風,還是強盜惡霸的家風?這樣的“人才”哪個單位敢用,哪個單位能用?雖然後來對楊老師撤銷了處罰,並追加處理決定將楊教師調至五蓮一中。

老師換個工作環境,換個心情,在忙碌的教學中慢慢修復重創的心靈,但是逃課的這兩個孩子的價值觀、人生觀卻再也修復不了了,因為他們有“良好的家風”,在這種家風的熏陶下,還有什麼違法亂紀的事不可為呢?如果這樣的家風在社會上流行起來,全社會的各行各業都得癱瘓。所以傳承好的家風家訓非常有必要,也非常適時。好家風好家訓不管是在父母一輩的時代,還是現在的新時代,都是有意義的,應該在社會上普及,讓更多家庭能夠由內而外地註重。

從我記事起,我的父親就讓我背古詩詞,所以我從小埋下了古詩詞的種子。後來上學、工作,一直在忙,就沒有時間去背誦,也沒有時間去欣賞,但是只要去書店,去圖書館,仍然會翻一翻與古詩詞有關的書籍。直到2006年,我去支邊,中午不回家吃飯,閑來無事就翻閱《唐詩三百首》,並且把自己特別喜愛的句子背下來,例如:“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再後來,就不再局限於背誦了,就想寫一寫古詩詞。拿過一首自己最喜愛的詩,仿照著詩的用詞、詩的意境進行仿寫。有時候用這首詩的前兩句仿寫,用另一首詩的後兩句仿寫。有時候半夜想到一個好詞佳句,趕緊起來記下,寫出來再三修改,寫到感覺還不錯的時候,就跑到詩詞網站去曬一曬。其實,那還不算是詩,甚至連古風也算不上。所謂格律詩,是在唐朝後期格律規範之後形成的。在詩詞網站,我用了好幾年的時間,得空就在詩詞網站向優秀的詩友學習。2017年春天,我經同事介紹來到文峰詩社學習詩詞,受到沂水詩詞學會領導、老師們的無私幫助,在系統的學習中,我才懂得如何寫好古詩詞,從此真正走上了寫詩詞的道路,盡管還很稚嫩,盡管剛剛邁出第一步。但當時我們這裏正創建詩詞之鄉,為此本縣搞了很多活動,為戰鬥在一線的醫療隊伍寫詩,為好人寫詩,到各景區采風寫詩等等,我的古詩詞創作得到了很多很好的鍛煉機會。從學習寫古詩到現在,幾十個年頭過去了。我從詩詞的文盲,到現在小有所成:“庭幾半壺茶,懷歸滿院花。雲生滄海色,日過紫陽霞。相倚詩書地,閑休雁苑家。念凝天際客,展袖數春華。”“幾層山野幾重風,彎道虬枝瘦樹翁。蕊動暗生容此老,來春化蝶作春紅。”這些詩詞都出自我手,這完全得益於從小就受到父親對我古詩詞的教育。

最近這些年,由於孩子求學的緣故,外出比較多。濟南、泰安、北京、武漢、廈門、天津等大中小城市可以說是逛了個遍。邊玩邊走,邊走邊看,累極了坐公交車。我經常看到女兒為老幼病殘讓座。就在2016年10月2號的下午,我們又去武漢大學遊玩,連續幾天走路坐車,我們的腳板腫得走不了路了,胖得跟豬爪似的。回來的時候坐公交,後排還有四個座,我們過去坐下了,緊接著上來一個顫巍巍的拄拐老漢,他剛想坐下,被晚上車的兩個小姑娘從他身邊鉆過去,搶先坐下了。女兒朝我會意一笑,站了起來,迎著老漢走過去,笑著說:“爺爺,坐我的座吧。”老漢笑了,笑得很幸福,很滿足。而我看到他幸福的眼神,心裏除了高興,還有心疼,心疼女兒的腳也腫了,高興的是,我的孩子從小到大,接受的就是尊老愛幼、遵守社會公德的教育,看到我們做父母的教育成果就在眼前,我的心裏驚喜不已。畢竟我女兒也是獨生子女,也從小嬌生慣養長大的,同時也不得不感嘆,學校對孩子的教育也是成功的,因為學校不光教給了她知識,還教給了她修養,教給了她做人的最起碼的道理:尊老愛幼,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心酸的是,她為了我跑前跑後,問路,買吃的,照相,已經夠累了,在車上還是堅持把座位讓給了別人。

現階段,由於家庭之中孩子少的緣故,大都嬌生慣養,壞習慣、惡劣行為有很多。網上、電視上經常有為座位大打出手的例子。就在今年的4月11日上午12時,上海軌交三號線上兩男子打架。視頻中一男子與穿格子襯衫的女子相識,這名男子欲坐在女子的旁邊,不料戴眼鏡男子先坐下了。這名男子令其讓開,戴眼鏡男子沒有順從其意,兩人發生口角,隨後大打出手,拳腳相加。這也許是情緒使然,也許是家風使然,強勢慣了,不好改了。

說起讓座來,我還得誇誇濟南、泰安、北京的青年,我們在公交車上,在地鐵上,經常會看到他們年輕人讓座的現象。泰安的公交車我經常坐,因為四路公交的尾站是我女兒的學校——泰山學院,那趟車上的年輕人讓座蔚然成風,那裏坐車的,只要提起泰山學院的學生,沒有不豎起大拇指的,看來學校對孩子的教育是非常成功的。北京跟濟南也是這樣,幾時去坐車就會看見讓座的情形發生。所以說起座位,車上有座位,食堂有座位,街道旁邊有座位……就是這小小的座位,尤其是累極了的時候,讓我們欲罷不能,總是想搶占為先。有時候走了好幾站路,站了好長時間,等不到公交車,又等不到地鐵,好不容易上了車,就想早點搶占座位,這也是人之常情。但是小小讓座事件,看似不起眼,卻彰顯了一個人的美好心靈,展現了一個家庭乃至一個學校、一個社會良好的精神面貌。

家風,說小了,影響一個家庭,說大了,影響一個學校、一個社會。女兒今天的所作所為,秉承了一個沂蒙山女兒的淳樸情懷,做了一個沂蒙山普通兒女該做的事,這是一名中國青年應有的精神風貌。相信,還會有千千萬萬像我女兒一樣的沂蒙山兒女、中華兒女將我們國家的優良傳統發揚光大,並為之奮鬥終生!

直到現在,我每每看到讓座的或是不讓座的事情,眼前就浮現出女兒讓座的身影,那老漢幸福的笑。對老漢來說,那座位就是幸福的座位。他的幸福也會影響一個家庭以及周圍的人。我身為一名小學教師,深深感到肩上的重任,我已經老去,可是祖國的花朵需要我們去澆灌,祖國的未來需要我們的下一代去建設,如果沒有好的接班人,未來祖國的優良傳統靠什麼來傳承呢?想到這裏,我不免暗下決心:為了將來的祖國建設,我一定為社會多培養合格的接班人。

沂蒙山山體蜿蜒,氣勢磅礴,鐘靈毓秀,造就了沂蒙山人淳樸的民風、寬廣的胸懷、真摯的情感!相信在我們的廣袤大地上,優秀的中華兒女一定會將祖國的傳統文化和優良品質發揚光大。

壹點號膠東散文

歡迎投稿,膠東散文投稿郵箱:jiaodongsanwen@sina.com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