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夢抓蝦周公解夢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文 | 許小貓 · 主播 | 韓丹

十點讀書邀約作者

閨蜜生了,是個7斤2兩的小公主!

得知這個好消息,我們幾個連忙衝進產房給她道喜,卻見她一臉掩不住的愁容:

沒生之前,我做夢都希望她是個女兒。

可是一系列新聞實在讓我免不了擔憂:空姐深夜被滴滴車主殺害,雙胞胎女孩在夏令營遭猥褻,女大學生校園裸貸頻發……

我真不知道,要怎樣才能護她一世安好啊。

閨蜜的話,讓我很有感觸,這也是很多帶女兒的父母共同的憂慮。

著名家庭問題專家史蒂夫·比達爾夫說過,較之男孩,女孩存在很多差異:她們的情緒更為復雜,發育上比男孩至少提前6個月,且會提前兩年進入青春期。

因此,按齡養育,把握不同年齡階段的“關鍵點”,是送給女兒最好的禮物。

0-2歲:安全感,是女孩的生命基石

20世紀50年代末,著名心理學家哈裏·哈洛率領團隊,選取了和人類基因94%相似的恒河猴,開展了一系列“代母養育實驗”,用近乎殘忍的方式,向我們揭示母愛的本質。

他們將剛出生的小猴子和猴媽媽分開,交給“媽媽”:一個是胸前安置了奶水的“鐵絲媽媽”,另一個是沒有奶水,但全身包著舒適絨毛的“絨布媽媽”。

結果發現,除了滿足吸吮奶水的需要,小猴子一天中有近18個小時和“絨布媽媽”待在一起,它們會趴在它胸前,用身體蹭它,撫摸它的臉,以期獲得安全感。

當受到外界不熟悉物體威脅時,比如一個敲著鼓的泰迪熊玩具,有過接觸感的小猴子,能迅速跑到“絨布媽媽”懷裏,慢慢安靜下來。

而沒有獲得過接觸感的小猴子,只能癱軟在地,尖叫不停,行為像極了精神病醫院裏的病人。

從小猴子的後續研究,推及到親子關系,哈洛指出:“在幼時被細心呵護、溫柔擁抱、及時回應的孩子,長大後才能更獨立、更能適應社會。”

對於女孩來說,更是如此。她們細膩的情感和敏感的內心,若能得到來自父母的接納和安放,會獲得受用一生的營養。

馬伊琍曾表達過她對大女兒愛馬的愧疚,在獨立育兒理念影響下,她過早讓女兒分床睡。好在她養育小女兒時意識到這點並開始調整。

她和所有父母分享養育女兒的感受:越是滿足依賴感,越是從嬰兒時期就得到充分情感回應的孩子,長大才會有安全感,才會真正獨立。

所以,當她哭泣時,請及時擁抱她吧。

當她感到難過了,告訴她父母就在身旁。

當她咿咿呀呀學說話,熱情主動地回應她。

這個階段,來自父母的關愛與呵護,是女孩最需要的營養。

媽媽的好情緒,爸爸的溫柔陪伴,都會變成骨骼和力量,築成女孩大腦發育和情感發展的堅固基石,滋養女孩的生命。

3-6歲:探索欲,是女孩的成長驅動力

進入3歲,女孩開始對外部世界充滿好奇,渴望探索。

曾聽幾位媽媽表達過困惑:自家女兒比小區裏一些男孩還頑皮,精力旺盛,踢球登高,摸魚抓蝦,一個不落,小小年紀儼然“女漢子”作風,不知道如何是好?

我聽了,真為這些女孩感到高興。

心理學上說,越有安全感的孩子越願意探索,越多的探索越有助於培養更加快樂和富有創造力的女孩。

這個階段,母親可以給女孩準備一些寬松自然的衣服,不要讓華服限制了她們的活動。對於玩具,汽車和娃娃都可以,讓她自己選擇。

允許她們不那麼整潔,接受玩具不那麼精美,因為天馬行空的創造力,可能就誕生在那些泥濘與壞掉的器具之間。

父親要鼓勵女兒勇敢探索未知世界,用你們的活力、冒險與堅韌,幫女孩去除性別標簽,積累自信、刻苦和果敢。

劉國梁說:“他一直主張“女兒也要當自強”,他從不給女兒的人生設限。”

女兒劉宇婕3歲開始打球,4歲到全國各地打比賽,從來沒有喊過苦。並和劉國梁說:“有一天,我要讓他們說你是贏贏的老爸。”

終於,堅持的汗水澆灌出甜美的果實。就在前不久,劉宇婕拿到了人生中第一個高爾夫世界冠軍,頒獎典禮上全程用英文發表獲獎感言,自信滿滿。

除了鼓勵女兒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有條件的話,也要帶女孩多出去“打卡”。

看看山川巍峨,聽聽流水磅礴,發現世界之美,開拓格局之闊。

在這個過程中,習得規則意識,培養社會能力,她們會擁有一種自信勇敢,不畏日後生活的難。

7-14歲:自我認同,是女孩的幸福密碼

當女孩開始上學,接觸更多的人群和進入更大的社會,她們的自我認同感變得格外重要。

曾看過一部女性主題公益短片《像個女孩一樣》,節目找來各色人等,表現“像女孩一樣奔跑、打架、扔東西”等種種行為。

成年人會刻意表現各種矯情,扭扭捏捏。

小女孩則是不假思索地“拼了命奔跑、繼續得分傳球、保持領先”。並且,她們說:“我做事就是像個女孩,那又怎樣,我本來就是個女孩,而且我會繼續這樣做。”

我感到振奮又開心,因為從她們身上看到了堅定的自我認同。

”自我認同”這個概念來自心理學者埃裏克森,也被稱為“自我的同一性”。即你知道自己是誰,並且對所認知的自己,抱有一種持續的、穩定的認同感。

對女孩來說,如果她們能形成良好的“自我認同”,就能有高自尊和高自信,這是獲得成功和幸福的重要心理基礎。

幫助她們建立明確的“自我認同”,是父母能給予女兒的最好的保護。如果她覺得自己是重要的,就會懂得捍衛自己的身體、權利和尊嚴。

父母不妨這樣做:

給她們持續的愛和鼓勵

孩子天生就有認同父母的傾向,如果父母能用實際言行讓女孩感受到:她是值得被愛的,有價值的,充滿無限可能性的,她們就能樹立良好的“自我認同”。

前不久,12歲的李嫣前往巴黎走秀,氣場全開,驚艷眾人。從唇腭裂兒童到意氣風發的美少女,她渾身充滿自信和光芒,其中離不開李亞鵬和王菲的愛和滋養。

李亞鵬教她:“印記不可能完全消失,面對詫異或者驚奇的目光,就報以微笑。”

王菲則說:“在孩子這個成長階段,家長的心態會影響她。我就把她當成正常的小孩,我覺得她很美,真的是很漂亮,一點都沒有問題。她也會因此有一個健康的心理。”

被父母全心接納和用愛澆灌的女孩,是幸福的。於是乎,李嫣一歲半可爬山,三歲背熟《金剛經》,認識甲骨文,五歲可獨走十五公裏,六歲辦畫展,9歲已踏遍大半個地球......

教她們正確與人交往

女孩是天生渴望朋友的。她們待人友好,具有同理心,也更細膩和敏感。

都說“養女方知世道險”,父母可以引導女孩,善良必須帶點鋒芒,要知道如何選擇朋友,要有邊界,學會保護自己。

在這個前提下,讓女孩盡情去享受社交吧,在交流中碰撞思想,在理解中收獲欣賞,她就能持續從周圍人群中獲得能量,進一步完善自我。

引導她們發現自我

王朔在《致女兒書》裏寫道:“你必須只有內心豐富,才能擺脫這些生活表面的相似。”

有時候,外在生活難免單調庸俗,充滿誘惑。而只有內心豐富且強大的女孩,才能擺脫束縛,汲取幸福。

因此,父母要引導孩子,學會看見內心,發現自我。一個內心豐富的人,總能找到特別的人生方向。

同時,鼓勵女孩不斷嘗試,從中尋找到自己的熱愛,並堅持下去。閱讀、旅行、誌願活動或體育運動都無妨。

當她們擁有豐富的精神世界和自我愉悅的能力,任何時候都不會感到孤獨。

14歲以上:自我負責,是女孩的成熟起點

當女孩踏入成人世界,最重要的,就是學會對自己負責。

她們會面臨無數選擇,也需要逐漸學會很多事情。穿什麼衣服,交什麼朋友,選怎樣的專業,談怎樣的戀愛,諸如此類。

這時候,也是女孩和父母發生激烈衝突的時刻。她們渴望自己做決定,但又沒有成熟到能看清一切。

父母可以多傾聽她們的想法,適當給予建議,鼓勵她們做決定。

讓她們在這個過程中學會自立,培養邏輯思維,習得判斷能力,學會承擔責任。

告訴她們,沒有誰可以規定女孩的未來,她可以當作家,也可以打拳擊;她可以是居家主婦,也可以是職場精英;她可以安安靜靜,也可以風風火火。

我非常喜歡史蒂夫·比達爾夫在《養育女孩》裏的期待:“你能看到你給她的童年與如今她擁有的力量和品質之間的關聯。你感到驕傲,並且非常滿意。當你離開,一個優秀的女人會繼續生活,她還將把你教她的一切,傳給她的後代。”

但願,她們相遇“三冬暖”,珍惜“春不寒”,天黑有燈,下雨有傘。

但願,她們一路有良人相伴,一直有自我提點,永遠不覺困頓孤單。

▼長按下圖識別二維碼關註小十點

即可免費收聽兒童故事

-音樂&圖片-

背景音樂 |《如歌的行板》《償還》《I swear》

圖片來源 | 微博@左簡-

-作者-

許小貓,高校教師,二孩媽媽。見過星辰大海,關心糧食蔬菜。願和你一起,打怪進階,品酒賞花, 心有力量,無謂年華。本文首發十點讀書(ID:duhaoshu),超2500萬人訂閱的國民讀書大號,轉載請在後臺回復“轉載”。

-主播-

韓丹,廣電媒體人,微信公眾號“傾聽似水年華”創始人。希望用聲音和大家一起成長,一起看待和擁抱這個世界。個人微信號:ebsnews。

▼長按2秒識別二維碼關註我們

歡迎把我們推薦給你的家人和朋友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