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2345老版免費大水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來源:讀特

大雨、暴雨、大暴雨、特大暴雨……河南省連日來出現的持續性強降水天氣,多地出現洪水。洪水對文物大省河南的文物影響幾何?

目前龍門石窟、嵩山少林寺等多家景區緊急發布閉園公告,河南博物館、鄭州博物館等多家文博單位臨時發布了閉館通知。7月21日一早,河南博物院院長馬蕭林對媒體表示,目前館內“文物安好”。河南文物考古研究院今天上午表示,其下屬各考古工地及工作站、院本部均未出現重大險情。

針對一些地方文物單位多年來受到洪水威脅,相關水利專家撰文認為,在制定防洪減災規劃時,也亟待開展文物洪澇災害風險研究,形成有針對性的文物建築防汛應急預案。

嵩山少林寺暫停開放,河南博物院“報平安”

嵩山風景名勝區管理委員會昨天發布公告稱,為防範應對強降雨天氣災害,按照防汛工作要求,切實保障廣大遊客生命財產安全。經研究決定,嵩山風景區內所有景點於7月20日起暫停對外開放,“請廣大遊客隨時關註天氣情況,及時調整出行安排,盡量避免戶外活動,做好個人防護。由此給您帶來的不便,敬請諒解。嵩山風景區景區將根據天氣變化情況,及時排除險情。”

微博認證為嵩山少林寺監院、武僧團團長的用戶發布了一則少林寺內大水湧入的視頻截圖

此外,微博認證為嵩山少林寺監院、武僧團團長的用戶發布了一則少林寺內大水湧入的視頻。視頻顯示,湍急的雨水湧入少林寺內,少林寺門前已水流成河。河南博物院昨天的臨時閉館公告稱,連日來,鄭州市連降暴雨,防汛抗災形勢十分嚴峻,自7月20日17時起,鄭州市將防汛Ⅱ級應急響應提升至I級。為切實做好當前防汛抗災工作,應急響應期間,河南博物院暫停開放和預約參觀,定於7月21日(明天)緊急閉館,華夏古樂也同時停演。公告稱:“何時開館及演出將另行通知。已經預約參觀的朋友們請勿來館。”7月20日,相關媒體的報道顯示,河南博物院大門口,大水一度齊腰深。一些員工與觀眾被困。而在今天上午,河南博物院官方微博表示,截止目前,河南博物院已救援被困觀眾40余名,並為大家提供簡單餐飲及休息場所。 河南博物院院長馬蕭林今天上午接受相關媒體采訪時表示,博物院正在排查院內積水點,滯留館內的參觀者已安排了休息地方,並提供了簡單餐食,館內文物安好。

7月20日,河南博物院大門口,大水一度齊腰深 文匯報 圖

7月21日,河南博物院官微今天發布的圖片,顯示大水已退

7月21日,河南博物院官微今天發布的圖片,顯示大水已退

洛陽博物館相關工作人員今天對澎湃新聞表示,“洛陽市區沒有大的水情,周邊地區局部有水情,洛陽博物館館內文物目前沒有受到影響。”

河南文物考古研究院今天上午也發布微博稱:“我院各考古工地及工作站、院本部均未出現重大險情,謝謝各地朋友的關心。”

龍門石窟水位溢出河道,11年前也曾因大水閉園

龍門石窟景區昨天發出閉園公告,稱根據河南省氣象局發布的重要天氣預警,為確保廣大遊客出行和文物安全,根據河南省防汛指揮部發布指揮長令(〔2021〕1號令)和省、市、園區防汛工作會議精神,結合龍門園區防汛工作實際,龍門石窟景區即刻起閉園(包括白天和晚上),恢復開放時間將根據天氣情況另行通知。“請大家隨時關註天氣情況,及時調整出行安排,盡量避免戶外活動,做好個人防護。由此給您帶來的不便,敬請諒解,感謝配合。遊客朋友們可關註龍門官方網站(龍門石窟世界文化遺產園區管理委員會 www.lmsk.gov.cn)、官方微信公眾號(龍門石窟景區),提前了解景區開放情況。對已通過網絡預約購票的遊客,可從原購票付款渠道辦理退款。由此給您帶來的不便,敬請諒解。(咨詢電話:0379-65980972、65997645)”

龍門石窟盧舍那大佛

這並不是龍門石窟第一次因防汛而閉園。2010年,由於一場50年一遇強降雨,穿過龍門石窟景區的伊河水位猛漲,河水漫過遊客景觀通道,當年景區從7月24日晚間被迫暫時關閉。據龍門石窟研究院介紹說,當年水位最深時,景區內積水能漫過膝蓋,不過,河水只是漫過遊客行走的佛前路,衝倒了個別護欄,並沒有對文物造成破壞。

據河南當地媒體報道,昨天受強降雨影響,龍門石窟景區內,伊河水位已經溢出河道,漫過景區路面。伊河,是中國黃河南岸支流洛河的支流之一,源於洛陽市的欒川縣陶灣鎮,流經嵩縣、伊川,蜿蜒於熊耳山南麓,伏牛山北麓,穿伊闕而入洛陽,東北至偃師註入洛河,與洛水匯合成伊洛河。

龍門石窟景區水位溢出河道 圖源:東方今報

龍門石窟景區水位溢出河道 圖源:東方今報

龍門石窟便位於伊河兩岸,分為東山石窟和西山石窟。“昔大禹疏龍門以通水,兩山相對,望之若闕,伊水歷其間,故謂之伊闕。”大禹開鑿的龍門山,就是現在龍門石窟所在。龍門石窟始鑿於北魏孝文帝年間,盛於唐,終於清末。歷經10多個朝代陸續營造長達1400余年,是世界上營造時間最長的石窟。建造時采用了大量彩繪,今多已褪色。 密布於伊水東西兩山的峭壁上,南北長達1公裏,現存洞窟像龕2345個,造像11萬余尊,與莫高窟、雲岡石窟並稱中國三大石窟 ,後加麥積山石窟稱四大石窟。

由於地理位置的原因,龍門石窟長期深受水害影響,如何防治水對石窟的侵蝕也成為石窟專家們要解決的重要問題。原龍門石窟研究所所長、石窟保護專家劉景龍發表於1982年的一篇文章《水對龍門石窟的危害和防治》曾表示,“在雨季,石窟各洞漏水不止,開始是由洞頂垂直下來的裂隙很快滲入洞內,接著雨水由百米以外多是從巖層層面裂隙流來,這種情況在潛濯寺、賓陽洞看得最清楚。”不過,經過幾十年的治理,當年文中所述很多問題已經得到解決。

【延伸閱讀】

中國急需文物防洪減災方案

2020年6月以來,我國江南、華南、西南暴雨增多,多地發生洪澇地質災害,一些地方文物單位受到洪水威脅。

據國家文物局不完全統計,截至7月7日下午16時,南方11省份有130余處不可移動文物因洪災受到損失,一些文物單位受損嚴重,安徽黃山市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鎮海橋、宣城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樂成橋,四川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達維會師橋、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蒙古伸臂橋、哈爾橋、阿斯久橋等,被洪水衝毀;湖北武當山五龍宮龍虎殿,湖南朱家大院、體仁堂、龍山裏耶瞿家大院和吳楊支祠等古建築,因洪水房屋倒塌嚴重,汛期文物安全形勢較為嚴峻。

降雨和洪水如何摧毀古建?

在缺乏專業防洪減災措施下,文物建築在遭受洪水襲擊的時往往會遭受毀滅性打擊。這些破壞過程包括:衝擊破壞:洪水在水位差的影響下,產生水壓形成水流直接衝擊建築和構築物,破壞性極大。木結構、磚混結構就會發生嚴重的動力破壞。一般來說,洪水的流速越大,對文物建築物的危害較大。

浸泡破壞:長時間洪水浸泡,會造成對房屋主體建築材料力學性能的劣化、地基承載力的擾動和不均勻沈降,從而引起古建築的結構破壞或者失穩倒塌。有研究表明,土遺址遭受洪水浸泡24小時以上,即可出現毀滅性的損毀。

波浪荷載破壞:強風作用下波浪荷載也是造成古建築損壞的重要因素,研究表明6至9級風力作用下,浸泡在水中的古建築墻面單位面積的水壓力能達到2-10千帕,此時古建築物的門窗部位極易損壞。

堆積淤埋破壞:山洪泥石流災害往往會夾雜大量的雜木、大塊顆粒物等,這些雜質在沈積的過程中往往會掩埋山丘區的跨河橋梁、沿河古建築等,進而導致文物建築的淤埋破壞。

摩擦破壞:洪水中的細小顆粒物對運動過程中遇到的障礙物造成強烈的衝擊和摩擦,長時間的摩擦侵蝕極易造成古建築的結構受損,尤其是一些山區的古橋梁、河道上的古堰壩等。

應盡快制定文物防洪減災規劃

針對2020年一些文物遭受洪澇災害影響的現實,建議首先要開展汛期文物險情排查與風險評估。特別是可能存在脫落、傾倒等危險的古樹名木、古橋、古塔、古建築的墻體、結構險情等應給予重點排查和專項評估,必要時應設立警示標誌,確保人員和文物安全。對排查中發現已經出現險情的文物本體應及時采取有效的遮蓋、加固、支頂、圍擋、排水、防滲等措施,控制險情的發展。

針對我國缺乏文物保護單位防災減災專項規劃的現狀,文物部門應盡快啟動有關規劃的編制工作。首先,洪澇災害往往具有流域性,開展文物建築的防洪減災規劃編制工作要考慮空間尺度問題。在宏觀層面要開展區域性(行政單元尺度)文物防洪減災綜合規劃研究,解決宏觀尺度下區域性洪澇特征與文物保護的保護與管理對策問題;中觀層面要註重各個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管理保護規劃中防洪減災專題研究,解決文物保護單位範圍內應急管理、應急搶險的協調與布置問題;微觀層面要針對單個文物建築本體的防災減災具體措施的選取,針對文物本體在洪澇災害中可能出現的各種險情提出具體的應對性措施,保證出險後第一時間可以進行本體的搶險修復或防止險情進一步發展。

如何構建文物災害風險管理框架?

在制定防洪減災規劃時,也亟待開展文物洪澇災害風險刻畫研究,制定針對性的應急預案。開展文物風險專題調查,評估文物本體的魯棒性與易損性,分析洪澇災害本體損害的危險性,形成文物本體風險區劃;與此同時,了解洪澇災害過程中區域尺度、文本保護單位尺度、文本本體尺度下文物損害的敏感性或程度,全面分析文本本體抵禦洪澇災害的能力,科學評估洪澇災害對文物本體的影響,明確監測預警、指揮調度、文物搶救、人員救援、事故處置等應急處置措施,形成有針對性的文物建築防汛應急預案。

開發文物災害風險綜合分析平臺系統,能提升文物風險管理效能。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借助互聯網、雲計算、區塊鏈、地理信息系統和大數據分析等技術手段,搭建文物災害風險線上線下監測系統,形成不可移動文物災害風險專題數據庫,開發文物災害風險專題評估系統和專家診斷系統,建立在線風險診斷雲支持平臺,進而整體提升文物災害風險管控水平。

在制定規劃的同時,還需按照“誰主管、誰使用、誰負責”的原則,明確文物保護單位產權人或者管理使用人為文物安全第一責任人,夯實文物度汛安全主體責任。在系統總結歷年文物防汛救災工作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加強對影響本地區文物安全主要因素、重點地區、重要節點等的分析,高度關註氣象和地質災害預報,準確把握文物安全形勢,有針對性的強化各項安全措施。同時,主動與當地氣象、國土、公安、消防、交通等部門聯系與溝通,實現信息共享、應急聯動。此外,建立文物搶險培訓演練制度,可以有效提高文物管理部門的風險管理效能,提升文管部門及時報告、快速響應、有效應對、妥善處置效率,將災害損失降到最小。

【註:延伸閱讀文章 作者 萬金紅 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高級工程師,主要從事防洪減災、水利文化、遺產保護等研究。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本文據嵩山風景區、龍門石窟、河南博物院等及東方今報等相關媒體報道資料綜合整理。)

(原標題《暴雨之下:河南博物院“文物安好”,龍門石窟等閉園》)

本文來自【讀特】,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臺提供信息發布及傳播服務。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