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見居裏夫人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最近,視頻號上的“吳姥姥”火了!

她不僅被網友們親切地稱為“科學姥姥”,還引起人民網、新華網、央視新聞等多家網絡央媒的報道點贊。

視頻中,滿頭白發的“吳姥姥”,用簡單有趣的小實驗,將身邊的物理現象講得深入淺出,引起網友驚嘆。

有人好奇,對“吳姥姥”的身份作了一番探究,才得知她是同濟大學退休物理女教授吳於人老師。

像“吳姥姥”這樣,對物理學研究感興趣的女教授,就算在今天,仍然稀少。

然而,在新中國建國後,我國就出現了一位在國際物理學都享有聲譽的女教授。

她放棄了可能獲得物理諾貝爾獎的機會,歷經艱難從美國回國,從事自己陌生領域的研究。

還在49歲這年,悄悄來到偏僻的大西北,帶著一幫男研究員,攻克了原子彈爆炸的燃料難題。

她埋名隱姓30年,直到過世,人們才陸陸續續知道她的事跡。

她,就是中國科學院院士、我國第一位女物理科學家王承書。

熱愛造就天才少女,簡直是為物理學而生

1912年,王承書出生書香門第,父親曾留學日本,家境富裕。

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讓年少的王承書不像一般女孩受到過多限制,她得以進學堂念書。

受五四運動“德先生”“賽先生”影響,物理學被列入中學、大學的學習科目。

這讓17歲的王承書萌生了一個想法:希望將來自己能像居裏夫人一樣,用學到的物理學,為飽經磨難的祖國做點事。

要知道,那個年代,女子要從事物理學這個連男生也覺得艱深的領域,還要學有所成,簡直異想天開。

但王承書就是那個敢於異想天開,並付諸行動的人。

18歲這年,王承書得償所願,考入燕京大學物理系,13個新生中,她是唯一的女性。

此後,她連續三年拿到全系第一,並在本科畢業典禮上,獲得“斐托斐”金鑰匙獎這一燕京大學最高榮譽。

王承書,成了那個為物理學而生的天才少女。

放棄國外的一切,下定決心回國

因為物理,王承書與張文裕結緣,並於1939年結婚。

婚後的甜蜜生活,並沒有讓王承書停下對物理學的學習和探索。

1941年,王承書申請美國“巴爾博”獎學金,攻讀密歇根大學博士學位。

而當時的密歇根大學,無意招收已婚婦女為學生,更別提是來自中國的已婚婦女。

“女子能否幹事業,絕不靠已婚與未婚來裁定。”帶著這個想法,王承書還是決意試一試。

最終,王承書的專業素養和求學精神打動了國際物理學權威、密歇根大學的烏倫貝克教授。

她被破例錄取了。

隨後幾年,王承書用各項成績證明了,烏倫貝克教授這次的破例錄取沒有錯。

1951年,王承書和導師聯合提出“WCU”的方程,研究一經披露後,引起國際社會轟動。

接著,她又第一個提出索南多項式的證明方程,再次引起國際物理學界對這位華人女學者的驚嘆。

烏倫貝克教授評價她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很多人預測,王承書有望成為物理學領域第一個諾貝爾獎華人女士獲獎者。

諾貝爾獎代表的國際榮耀,幾乎沒有科研人員傻到去拒絕,更別說是女性科研人員。

然而這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消息傳到美國,王承書便打算放下美國的一切,盡快回國。

她的導師得知後,無比痛惜:“美國科研條件先進,回去後,你的科研路要怎麼走呢?”。

一些朋友也勸她,中國現在很窮,不用急著回去,不如等等再說。

但王承書卻無比堅定。她不能等別人把條件創造好再回國,她要親自參與創造條件。因為,她的事業在中國。

歷經艱辛波折,重回祖國懷抱

也許王承書自己也沒想到,回國的路,異常艱辛。

伴隨朝鮮戰爭爆發,中美關系變得敏感。美方為了防止中國科學家回國,為中國制造先進武器效力,列了一份禁止回國的中國科學家名單。

王承書夫婦的名字,赫然在列。

此後,美國當局調查王承書夫婦,禁止他們購買專業資料。

然而,這些並沒有讓王承書感到氣餒,早在1949年,她就提前行動,把回國要用的專業文件和資料,分成300份,在7年內陸陸續續寄往北京的姐姐家,成功避開了美國當局的檢查。

在此期間,王承書夫婦多次申請回國,卻次次被駁回。

直到1956年10月,王承書一家的回國申請才終於獲得批準。

但沒料到,就在他們要登船前,夫婦倆卻被叫住。

工作人員從他們的行李中搜到一封信,信中有一些新中國成立後的“敏感”字眼,夫妻倆表面上強自鎮定,實際上焦灼不安。

幸運的是,同行的翻譯是華人,他瞟了眼這對夫妻,讀信時,換掉了信中的“敏感”字眼,王承書一家這才登上了遊輪。

15年後重踏國土,王承書終於看到五星紅旗在中國上空高高飄揚,她心情激動,興奮地翻出隨身攜帶的筆記本,寫下了她對祖國的錚錚誓言——

從零開始,以十倍的經歷、百倍的熱情拼命工作……國家需要什麼,我就幹什麼。

從零開始,數次跨行搞科研

回國後,王承書從出入有汽車到需要擠公交車,從住別墅到要住磚瓦房、用公共浴室。但她很快適應了差距這麼大的生活條件。

不僅如此,她在學術研究上,適應力也強得令人驚嘆。

當時,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正缺開展同位素分離理論研究的專家,組織安排王承書去搞這方面的研究。

彼時,王承書44歲,她的研究已定型,研究成果集中在氣體動力學方面,這個年齡要放棄之前所學,從零開始跨行研究,難度大、風險也極高,研究完全有可能毫無結果。

但王承書二話不說,接受了組織的安排。

兩年後,領導再次問她:“國家需要開展受控熱核聚變研究,這在國內完全空白,你願意再次改行嗎?”

這一年,王承書已46歲,但她再次毫不猶豫地頂了上去。

她被派往蘇聯學習,返程回國時,她竟然在坐火車的七天七夜裏,抓緊時間將一本美國受控熱核聚變的書,全部譯成了中文。

她如饑似渴地學習鉆研,形成了她獨有的理論體系,還參與了我國最早的三個等離子體實驗裝置的設計和建設,為國家培養了一批專業人才。

短短2年,她快速成長為這個新興領域的領軍人物。

1961年,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所長錢三強找到王承書,希望她再次轉行,搞鈾同位素分離研究,研制高濃縮鈾,而且這項工作保密性強,需要隱姓埋名一輩子,連丈夫也不能說。

“你願意嗎?”錢老問出這句話時,他以為王承書會拒絕,至少也要慎重考慮一番。

畢竟,49歲的女同誌,離開熟悉的北京,去大西北搞科研,條件艱苦不說,而且研究領域完全陌生,工作任務極其艱巨,甚至可能要付出寶貴的生命。

沒想到,王承書又一次毫不猶豫地接受了挑戰,回復快得令錢老感到驚訝。

後來,王承書解釋:“我改行比別人損失要小,既然都是從頭做起,我為什麼不可以?我也能做。”

王承書在年齡、性別都不具優勢的情況下,3次跨行,3次從頭做起搞科研,她很謙虛,並非不知道跨行研究的艱巨性,但她對自己充滿信心。

以極大的幹勁攻堅克難,最終打破核威脅

在位於大西北的504工廠,王承書接到的任務是研制原子彈爆炸的高濃縮鈾燃料,這無疑是她人生中最為嚴峻的挑戰。

當時,國際社會引爆原子彈,有兩種燃料,即鈾彈和鈈彈。

鈈彈制作相對容易,而鈾彈制作,卻是高精尖技術,僅為美、蘇、英、法四個國家所掌握,鈾彈爆炸的威力也比鈈彈要大得多。

中蘇關系破裂後,顯然,這四個國家的任何一個,都不會對新生的社會主義中國施以援手,所有的研究全靠自己摸索。

王承書再一次從零起步,帶領團隊,夜以繼日搞起了研究。

當時,他們只能用手搖計算機和計算尺,完成大量的計算。沒日沒夜、爭分奪秒的計算、操勞,竟讓王承書短短幾年內,生出滿頭白發,背駝眼花。

1964年,核武器研究進入最後的攻堅克難階段,504工廠籠罩在一片期待、緊張與焦灼中。

1月的一天,“我們成功了!”王承書微笑著宣布。她的聲音不高,卻瞬間點燃了同事們的熱情,大家低聲歡呼起來,他們比原計劃提前113天完成任務。

同年10月,我國第一顆原子彈成功爆炸,引起國際社會的極大震驚:剛成立的新中國,竟然真的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造出了威力巨大的鈾彈?!

自此,我國打破國際社會時不時地“核威脅”“核訛詐”的挑釁。

後來,有人提到王承書為核武器研究作出的貢獻和犧牲,她糾正道:“為祖國工作,自己怎樣也不應看作是犧牲”。

原子彈成功爆炸後,王承書沒有停留在巨大成就帶來的喜悅中,她帶領團隊在高濃縮鈾提煉上,繼續改進和探索新方法

60歲的她,仍擔任大型國產擴散機總設計師,在她的指導下,我國歷經18年,終於在1991年實現激光分離高濃縮鈾。

這一裏程碑式的重大突破,迅速被推向工業應用。作為我國鈾同位素分離理論奠基人,王承書被稱為中國的“居裏夫人”。

1994年6月18日,王承書院士逝世,享年82歲。

世人才知道,這位沈靜、爽快的女科學家,放棄功與名,隱姓埋名半輩子,為國家核武器原料研究作出的重大貢獻。

2020年1月15日,王承書被授予中國核工業功勛獎章。

斯人已逝,她的功勛被歷史銘記,她的研究影響深遠。

然而,更值得一提的是,她淡泊功名,以身許國,在專業定型、年齡優勢不再的情況下,數次從零開始,以對物理學的熱愛,對祖國的熱愛和忠誠,一路攻堅克難,締造了中國女性從事物理學研究、核武器原料研究第一人的傳奇。

冰心老人說:“一個人只要熱愛自己的祖國,就什麼事情都能解決了。”

“以身許國,何時不可為,何事不可為?”因熱愛生勇氣,因勇氣生信心,因信心生力量。王承書的經歷,讓我看到,人生因熱愛而產生的巨大力量。

以熱愛為燈,指引和鼓勵自己,我們也將生出無限的信心和勇氣,無懼前路,不怕磨礪,在平凡中創造屬於自己的不凡人生。

. END .

【文|陌桑欣聞 】

【編輯|林小白 】

【排版 | 毛毛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