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遇到觀音菩薩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澎湃新聞記者 王昱 綜合報道

11月25日,上海市衛健委發布上海市新增3例新冠肺炎本土確診病例。這3例女性確診病例為朋友關系,在19~21日期間曾先後至蘇州共同遊玩,有較長時間密切接觸史,有明確流行病學關聯。

上海和蘇州兩地第一時間向公眾通報了相關信息,從行程軌跡可以看出,三人打卡了滄浪亭、網師園、甪直景區、東山紫金庵等多個著名景區和地標。目前,蘇州多家文旅場所發布暫時關閉通知,恢復開放時間另行通知。

確診病例的行程曝光後,很快在社交媒體上引發了熱烈討論。而與此前不同的是,眾多網友並沒有表現出過度的遷怒和謾罵,不少人送上了暖心的祝福,希望三位女性能早日康復,疫情盡快平復。

網友微博評論

更有細心的網友發現她們是江南文化的“真愛粉”, 從園林、古建到博物館,所去之處簡直是一場深度的“蘇州文化之旅”。對此,蘇州博物館、吳文化博物館等多家單位也留言表示:“願朋友們都好,待一切過去,我們再約文化之旅”。

這份來自蘇州的溫柔和大度,迅速得到了許多人的點贊和支持。

蘇州博物館、吳文化博物館微博評論

蘇州是長江以南我國宋元建築遺存最為豐富的地區之一,具有濃厚的文化底蘊。澎湃新聞私家地理欄目制作了這份“文化地圖”,待疫情平復後,讓我們一起探訪蘇州之美,感受蘇州溫度。

滄浪亭

蘇州園林之中,大多數人對拙政園非常熟悉,對滄浪亭或許有些陌生。滄浪亭位於蘇州城南三元坊,是現存歷史最為悠久的江南園林。與獅子林、拙政園、留園並稱為蘇州宋、元、明、清四大園林,代表著宋朝的藝術風格。

滄浪亭,代表著宋朝的藝術風格。 視覺中國 圖

滄浪亭原為唐末五代吳越國中吳軍節度使孫承祐之池館。北宋慶歷五年(1045年),詩人蘇舜欽被貶,在吳中以四萬錢購得廢園,傍水建亭,取《楚辭》中“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之意,自號滄浪翁,並作《滄浪亭記》,“滄浪亭”之名便由此而來。後南宋韓世忠曾居此,時稱韓園。元時改為妙隱庵、大雲庵。明清時又幾經復建。

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 視覺中國 圖

如今園區占地約1公頃,全園結構以假山為中心,建築物環繞四周,高低起伏,樹木蒼翠,有山林氣象;其借景手法在蘇州眾多園林中也獨樹一幟,將園外的水與園內的山連成一氣。園內有五百名賢祠,壁上嵌有自周至清二千余年間與蘇州歷史有關的名人石刻像594尊,彌足珍貴。另有花窗108式,圖紋各異,形式活潑,別具特色。

其借景手法在蘇州眾多園林中也獨樹一幟。 視覺中國 圖

十全街

十全街是蘇州城區東南部的一條街道,東起葑門安利橋堍、西至人民路三元坊口,全長2004米,寬約10米,至今已有上千年的歷史。據說,因街上有十口井,宋代初名為“十泉街”,後清代為紀念“十全老人”乾隆帝南巡至蘇,則更名為“十全街”。

十全街上共架橋8座:磚橋、吳衙橋、星造橋、帶城橋、船場橋、烏鵲橋、福民橋、帝賜蓮橋。烏鵲橋往東,為舊時古城的“高檔住宅區”,豪門巨屋,深宅大院,鱗次櫛比,如今仍保留著眾多名人故居,如67號和103號為清代祖孫狀元彭定求、彭啟豐故居;275號懷厚堂為明代正德年間大學士王鏊故居;115號為近代棉織實業家嚴欣祺住宅;另外還有國畫大師書法家張大千、張善子、趙子雲、蕭退闇等也曾寓居於此。

如今改造後的十全街,仍保留著 “水陸平行、河街相鄰、兩路一河”的江南水鄉傳統格局,兩側為新建的古典風格建築,是一條集餐飲、茶樓、酒吧和各式工藝品商店的特色街道。

十全街雨中風景 視覺中國 圖

十全街上的同得興爆魚面。 視覺中國 圖

網師園

網師園位於十全街上,始建於南宋淳熙年(公元1174-1189年),是南宋侍郎史正誌退居姑蘇時所築,因府中藏書萬卷,故名為"萬卷堂",堂側建有花園,名“漁隱”。清乾隆年(1765年前後)光祿寺少卿宋宗元在此重治別業,借“漁隱”原意更名為“網師小築"。1940年文物收藏家何亞農買下這座園林,復用"網師園"舊名,1950年其後人將網師園捐獻給國家。

網師園一角。 視覺中國 圖

網師園占地僅有八畝多,是蘇州園林中最小的一座。但園內建築以造型秀麗,精致小巧見長。全園分東西兩部分,東部為住宅、西部為花園。花園內以彩霞池為中心,錯落有致的建築環水而築。池西有臨風賞月的“月到風來廳”;東北岸有簡樸素雅的"竹外一枝軒";西南端有纖巧柔美的"濯纓水閣"; "看松讀畫軒"位於彩霞池西北。主廳萬卷堂前的磚雕門樓,飽經滄桑300余年,仍然完好無損,享“江南第一門樓”的盛譽。

精美的磚雕門樓

值得一提的是,網師園是目前蘇州唯一一個開放夜景的古典園林。“夜遊網師園”作為其精品項目,舉辦至今已有30年,更曾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推薦為特定旅遊項目,它將蘇州園林與昆曲、評彈、舞蹈以及絲竹民歌進行融合,為遊客帶來沈浸式的遊園體驗。

夜遊網師園,能欣賞到昆曲、評彈、舞蹈、絲竹民歌等表演。 視覺中國 圖

東山紫金庵

東山鎮位於太湖之濱的一個半島上,距蘇州古城區37公裏,三面環水,氣候宜人,這裏不僅盛產碧螺春茶,還有“中國太湖蟹之鄉”的美譽。

紫金庵就坐落在東山鎮碧螺村西卯塢內,始建於南北朝梁陳時期,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後經歷代重建。主要建築雖僅為一殿一堂,但因有南宋雕塑名手雷潮夫婦所塑的羅漢像而聲名遠揚,是我國雕塑美術史上重要的文化遺產。

紫金庵 維基百科 圖

大殿兩壁十六尊泥塑彩繪羅漢像姿態生動、容貌各異,所著服裝,修飾莊嚴華麗,圖案惟妙惟肖,具有江南絲綢苧麻的質感;中央三尊如來佛,形制古樸,在同類塑像中也很少見;觀音像神情安詳莊嚴,有唐塑“吳帶當風”之貌。另外,殿內如來佛像的“慧眼”、 諸天手中的“華蓋”、 觀音菩薩頭頂上 “華蓋”,還被並稱為“紫金三寶”。

東山紫金庵羅漢塑像 維基百科 圖

斜塘土地廟

據明正德《姑蘇誌》記,明初長洲縣有“五市四鎮”,“五市”是指大市、黃埭市、相城市、王墓市、尹山市,“四鎮”是指甫裏鎮、陳墓鎮、許市鎮、周莊鎮。其中王墓市地處水路要衝,為古代蘇州至松江的重要水上驛站,歷來是蘇州東郊的古代貿易集市。王墓市後來又叫做旺墓村,現為獨墅湖高等教育區,至今仍存有一宋代建築—即斜塘土地廟。

斜塘土地廟,因廟門朝北,又俗稱朝北土地廟,廟側江上有古石橋—永安橋,架於碧水之上。土地廟四周有一塊占地20畝左右的場地,歷史上是廟會的活動地方。正殿屋頂為歇山頂,翹角脊瓴,最高處距地面約6米,殿檐距地面約2米,外形如展翅待飛的鵬鳥。正殿內四根石柱把殿分成暗3間,石柱上端頭平,置鬥拱結構承壓,柱頭上大梁桁條均用大木料扁作成橢圓形,柱礎為正方形鼓墩石,敦厚、穩實。

土地廟總面積僅100平方米,結構小巧玲瓏,故有“江南袖珍小廟”的美譽。經文物部門勘查、測繪,該建築基礎從宋代至今未作變動,現存平面布局為宋代原貌。

斜塘土地廟 維基百科 圖

保聖寺

蘇州城區以東約19公裏,有一個擁有著2500年歷史的水鄉小鎮──甪直古鎮。這裏水多、橋多、巷多、古宅多、名人多,主要的景點有保聖寺、葉聖陶紀念館、江南文化園等等。

甪直古鎮 視覺中國 圖

保聖寺原名保聖教寺,建於南梁天監二年(503年),當時在位的梁武帝蕭衍篤信佛教。唐會昌五年(845年),因唐武宗滅佛而被毀。北宋時期又再度重建。據說最盛時有殿堂五千,僧眾千人,和杭州的靈隱寺齊名。

保聖寺之所以被人重視,是擁有唐代“塑聖”楊惠所塑的十八尊古羅漢像。據說上世紀二十年代,一位名叫大村西崖的日本東京大學美術史教授,聽聞了楊惠塑像的傳說後,親自到甪直保聖寺調查,後來回日撰寫了《吳郡奇跡塑壁殘影》一書,引起中國文化界名人們的極大重視,並由此揭開了保聖寺的保護行動

保聖寺

1929年,時任中央研究院院長的蔡元培等人專程到甪直保聖寺調查羅漢塑像,並組成“唐塑羅漢保存會”。而這時原保聖寺大殿已嚴重損壞,十八尊古羅漢像只剩下九尊。經多方努力,最後興建了新的保聖寺古物館,並修復了剩下九尊羅漢,這批珍貴的塑像得以保存下來。

著名建築史家梁思成曾感嘆:“此種名手真跡,千二百年尚得保存,研究美術史者得不驚喜哉!此像於崇禎間曾經修補,然其原作之美,尚得保存典型,實我國美術造物中最可貴者也。”

保聖寺羅漢塑像 維基百科 圖

玄妙觀

玄妙觀位於蘇州古城中心的觀前街上,創建於西晉鹹寧二年(276年),初名真慶道院,唐代稱為開元宮。南宋年間毀於兵火,淳熙年間重建,元元貞元年(1295年)改稱玄妙觀。其主殿三清殿目前是蘇州僅存的一座南宋木構殿宇式建築,1982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位於觀前街上的玄妙觀 視覺中國 圖

三清殿坐北朝南,重檐歇山頂,面闊九間45米,進深六間25米,建築面積1100平方米。屋脊中間砌有鐵鑄的“平升三戟”,兩端有一對磚刻大龍頭,屋頂覆黑色筒瓦。殿內鬥拱用上昂結構,是研究宋代木結構建築造法的重要實物。

在殿內西壁有一塊珍貴的老子畫像石碑,是由吳道子作畫,顏真卿所書的唐玄宗李隆基禦贊,刻工為張允迪,另有“天慶觀尚書省到並部符使帖”石碑,兩碑均是南宋原物,為我國藝術之瑰寶。

三清殿

歷經千百余年,玄妙觀至今仍香火旺盛,是許多外地遊客的必打卡之地。

蘇州文廟

宋元建築遺存中,蘇州文廟也不能錯過。它為宋代範仲淹所創建,以擁有“四大宋碑”而著稱於世。

俯瞰蘇州文廟。 視覺中國 圖

北宋景祐二年(1035年),時任知蘇州事的範仲淹將蘇州州學和文廟結合在一起,開創了廟學合一的體制,也因此有“天下之有學自吳郡始”的說法。據《吳縣誌》記載,南宋淳祐年間,文廟便有屋宇213間。而到全盛時,除殿堂和祠廟外,還有講堂、學舍、考房、齋室,並配以假山、水池、小橋、亭臺等園林建築,規模居東南諸學宮之首。清末廢除科舉制度後,文廟便逐漸荒廢。

大成殿

欞星門 維基百科 圖

目前,蘇州文廟占地面積約1.78萬平方米,仍保持著東廟西學、兩軸並列的格局。東廟現僅存戟門、大成殿和崇聖祠,西學也只有有泮池、七星池和明倫堂一帶尚屬完整。除大成殿和欞星門外,現有的建築大都是清同治三年(1864年)重建的。

宋碑《平江圖》,碑刻保存於文廟內的蘇州碑刻博物館。 維基百科 圖

文廟內碑刻頗多,其中尤以《平江圖》、《天文圖》、《地理圖》和《帝王紹運圖》四大宋碑最為著名。刻於南宋紹定二年(1229年)的《平江圖》碑高2.76米,寬1.48米,單線陰刻,精致地描繪了當時平江府城(即今蘇州城)的布局狀況,包括標出了總長約82公裏的數十條河道和359座橋梁,是中國現存最古老、最完整的城市平面圖。

責任編輯:徐穎

校對:張亮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