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到親兄弟沒了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01.凱撒

蓋烏斯·尤利烏斯·愷撒(即凱撒大帝,公元前102年7月12日—公元前44年3月15日)

愷撒,這位羅馬的終身獨裁官,也許是世界上知名度最高的統治者了,他憑借自己的奮鬥,一步步走上歷史舞臺的中心,成為“羅馬夢”的成功實踐典範。他使高盧成為羅馬文明的組成部分,使軍事獨裁淩駕於元老院之上成為常例,在入主羅馬之後的一系列政策,使羅馬由共和制向帝制轉變邁出了關鍵的一步。

愷撒出身於名門貴族,是著名軍事改革家馬略的內侄,高貴的出身幫了他的大忙,使他年紀輕輕就獲得了在權力場上角逐的資格,但真正使他攀上高峰中的還是他性格和素質中的一些因素。他精於雄辯、權術,少有大誌,曾經感慨亞歷山大在自己的年紀已經征服了天下,但自己卻還一事無成。

年輕的愷撒曾歷任過財政官、市政官、大祭司、西班牙總督等職務。但這些“低檔”的職務顯然無法羈絆住愷撒那顆想飛的心。他曾夢到自己玷汙了自己的母親,盡管沒讀過《周公解夢》,但解夢的人對他說這預示著他將征服那生他養他的大地。於是,愷撒在他的不惑之年,毅然放棄了西班牙總督的職位,進入羅馬圖謀大事了。

這時,兩位著名人物的命運與愷撒發生了緊密的關聯。他們是龐培和克拉蘇,都是蘇拉獨裁時期就開始顯山露水的高級將領。龐培資歷更深,曾在北非、西西裏等地立下赫赫戰功;克拉蘇則憑借自己鎮壓斯巴達克起義的頭號功臣的身份,與龐培平起平坐。

回羅馬之後,愷撒曾策劃過與克拉蘇合作奪取元老院權力的政變,但沒有實行就流產了。不過,敏銳的愷撒利用了龐培與克拉蘇之間,以及他們兩人與元老院之間的矛盾,力促龐培和克拉蘇握手言和,並與他們兩人一起結成了“前三頭同盟”,約定羅馬的任何一項措施,都不能違背他們之中任何一人的意願。為此愷撒還將自己的女兒尤利婭嫁給了龐培。

“前三頭同盟”成為淩駕與元老院之上的政治勢力,只要他們三人協調一致,就足以將元老院置之度外,而在三者之間,資歷最淺的愷撒無疑是最大的受益者。

按照“前三頭同盟”的協議,愷撒在公元前59年成為羅馬執政官,卸任後擔任高盧和伊利裏亞總督。在高盧的9年是也許是愷撒一生中最重要的階段。高盧人生活在今法國、比利時等地,當時處於不同的發展階段,但與羅馬人相比他們無疑是半野蠻人。高盧人身材不高,但在戰場上 ,羅馬人歷來都沒能在他們身上占到便宜。

愷撒到任後,先後對高盧發動了8次大規模征服戰爭。前7次戰爭愷撒十分順利,7戰7捷,最大的挑戰發生在公元前52年,這一次,在天才的軍事家韋辛傑托裏斯克領導下,高盧幾乎所有部落都起來反對羅馬人的統治。在歷史的風口浪尖之上,愷撒向世人證明了他是一位冷靜而果斷的出色領導者。他采用分化瓦解的策略,挑動高盧各部落的矛盾,然後集中力量與韋辛傑托裏斯克的大軍進行決戰,在阿萊夏要塞擊潰了驍勇的高盧人。到了公元前51年,高盧已全部屈服於愷撒的統治之下。

在歷史上,文明處於領先位置的民族對落後地區的征服,往往意味著文明的延伸和傳播。愷撒對高盧的征服盡管充滿著血腥屠殺的故事,但使高盧成為羅馬文明世界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今天的法語就來源於羅馬拉丁文。而對愷撒個人來說,在高盧的成功給了他一個穩固的大後方,使他有了覷覦羅馬最高統治權的資本。

隨著尤利婭的去世,愷撒和龐培的婚姻聯盟解體,而克拉蘇的戰死,則使穩固的三角失去了一個支點。隨著愷撒勢力的增長,愷撒和龐培之間的對決已不可避免。龐培得到了元老院的支持,命令愷撒辭職交權,還宣布他為公敵。愷撒血性中的果決再次發揮了作用,他在公元前49年隆冬季節率大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出現在羅馬城下,龐培和元老院成員倉皇逃走。愷撒親率大軍一路追趕龐培,從希臘追到埃及,直到龐培被埃及國王所殺。在埃及,愷撒還得到了一件意想不到的禮物——埃及艷後克裏奧帕特拉,愷撒將她扶上了埃及王位,並與她有了愛情的結晶。在肅清了小亞細亞的龐培殘部勢力之後,愷撒帶著艷後和他們的兒子以盛大的凱旋儀式回歸羅馬,成為羅馬獨一無二的獨裁者,在公元前44年成為終身獨裁官。

愷撒以共和制之名行君主制之實,在統治羅馬期間,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其一是大大擴充了元老院和高級官員的成員規模,實質是削弱了原有成員的權力,又使他的親信得以充斥其中;其二是提高了各行省的自治權並將羅馬公民權擴大到一些行省;其三是建立殖民地以安置老兵和貧民。不可忽略的是,愷撒還進行了幣制和歷法的改革,他所采用的儒略歷(以他的名字命名)除了少數改動之外,一直保持到今天,成為大多數國家采用的公歷。

當他的權力和名望達到顛峰時,一種他即將登基稱王的說法也在羅馬城四處流傳。為維護共和制,以愷撒最為器重的義子布魯圖等人為首的共和派策劃了一場刺殺行動。

在公元前44年一個陰婺重重的清早,當愷撒走進元老院的時候,數十把利劍向他身上刺來。愷撒曾在回答死亡的問題時說過:“突如其來的死是最好的死法。”而愷撒的生命,是在達到顛峰的完美狀態時突如其來地劃上了一個休止符。

愷撒對當時最大的影響,是使高盧羅馬化;留給後世最大的影響,是由他的甥孫(還是養子,有點亂,不要緊,後篇有解釋)屋大維繼承了他的事業,結束了羅馬的共和整體,踏上了帝制之路。盡管他從未正式稱王,但他的名字愷撒卻在西方成為帝王的代名詞,像俄國沙皇的稱呼就來源於“愷撒”的譯音。

02.屋大維

蓋烏斯·屋大維(公元前63年9月23日-前14年8月19日)

公元前44年,愷撒遇刺的消息傳遍了整個羅馬。他的繼承人、年僅18歲的屋大維,不顧家人的強烈反對,來到羅馬展開了他生命中新的一頁。

屋大維出生於騎士家庭,他的父親曾為元老院成員,在他4歲時去世。但他很快就得到了另一個父親,成為舅公愷撒的養子,並得到了愷撒大部分財產的繼承權。愷撒遇刺之後,他意識到他想繼承的不僅是愷撒的財富,還有愷撒的權力和尊榮,這促使他告別了寧靜的家鄉,進入到艱險莫測的羅馬權力競技場中。

初到羅馬,他面對的是愷撒心腹大將安東尼輕蔑的臉,安東尼自視為愷撒當然的繼承人,不把這個毛頭小子放在眼裏。但屋大維很快就顯示出了愷撒繼承人的風範,利用元老院的力量,對安東尼宣戰,在穆提那和波倫西亞戰役中打敗了安東尼。此戰不僅使屋大維得到了羅馬執政官的地位,還使他贏得了安東尼的重視。

公元前43年,屋大維、安東尼和愷撒另一心腹大將雷必達結成了“後三頭同盟”,除了規定互相支援外,還劃定了勢力範圍,屋大維得到了阿非利加、西西裏和撒丁。

“後三頭同盟”和“前三頭同盟”一樣,由幾個渴望獨裁但力量暫時不足的野心家組成,它的形成必然導致元老院力量的削弱,而它的結局必然是在幾個野心家之間的火拼之中解體,直到產生一位最後的勝利者。

“後三頭同盟”成立之後,第一個舉措就是追究刺殺愷撒的人,實際上是借此機會清剿共和派之中的強硬分子。結果,以元老院領袖西塞羅為首的300余名元老為他們的共和制信仰付出了生命,死於“後三頭同盟”的刀下。接著,屋大維和安東尼親密合作,率28個軍團攻入希臘,在腓力比一戰中擊潰共和派主力,刺殺愷撒的主要策劃者布魯圖和喀西約被迫自殺。愷撒的刺殺者中幾乎沒有在愷撒死後能活過三年的。

在這場共和派的大劫難之後,羅馬走向獨裁政體已不可避免,唯一的懸念是誰將成為獨裁者。屋大維返回羅馬,認真經營自己的勢力,並奪取了原為安東尼勢力範圍的高盧。而與此同時,安東尼卻流連在埃及女王克裏奧帕特拉的溫柔鄉中不能自拔。此後,三頭曾於公元前40年和37年重新會晤,延長同盟期限,並重新劃定勢力範圍,屋大維分得意大利和高盧。屋大維的姐姐屋大維婭嫁給安東尼為妻。

公元前36年,三頭密切合作,打敗了驁不馴餒克斯都·龐培。接著,在屋大維引誘下,雷必達的軍隊倒戈,屋大維趁勢解除了雷必達的軍權,只給他保留了大祭司長的職位,雷必達算是比較體面地退出了歷史舞臺。

終於剩下屋大維和安東尼之間的兩強決戰了。公元前32年,兩人公開決裂,安東尼正式遺棄了屋大維婭,屋大維則在元老院公示了安東尼準備將羅馬的土地贈送給克裏奧帕特拉及其子的遺囑,引起羅馬人公憤。羅馬元老院對克裏奧帕特拉和安東尼宣戰。

屋大維和安東尼大戰於亞克興海角,屋大維大獲全勝,進軍埃及本土。公元前30年,安東尼和克裏奧帕特拉先後自殺身亡,埃及正式被納入羅馬領土。對埃及的征服,同樣是羅馬至關重要的大事,對當時任何統治者來說,埃及是一個天然的糧倉國庫。

公元前27年接受了羅馬元老院贈予的“奧古斯都”(意為“至尊者”)的稱號,這一年通常被視為羅馬帝國建立之年。經過15年的奮鬥,屋大維終於成為羅馬獨一無二的統治者,但與他的義父愷撒不同的是,他還有40年的時間來經營影響他的帝國。

從公元前27年到公元14年,屋大維斷斷續續地擔任羅馬執政官、保民官、大祭司等職務,但無論他擔任何職,他都一直牢牢地掌握著軍政大權,公元前2年,他又獲得“祖國之父”的榮譽稱號。

屋大維同他的義父愷撒一樣,上臺後的首要大事就是改組元老院,不同的是,屋大維縮小了元老院的規模,但不管是擴大還是縮小,他們都在改組中達到了清除異己,安插親信的目的。屋大維還設立了元老級咨詢會議,由元首的親信、執政官和少數德高望重的元老組成,後來逐漸成為成為淩駕於元老院之上的決策機構。屋大維還建立了“元首金庫”,給自己手下的文官發放工資。

屋大維改組了行省,完善了稅收制度。他自掏腰包大興土木,興建神廟、大劇場、大浴池等有公眾意義的設施,並改善了交通設施。他自豪地說“我接受的是一座磚做的城市,留下的是一座大理石的城市。”

屋大維改組了軍隊,將軍隊分成軍團和輔助部隊,還創設了近衛軍,建立了一支職業常備軍隊,並使這支軍隊常靠近前線,這也是他對羅馬體制的一大貢獻。他在位前期花費最大的軍事行動是對西班牙西北山地部落的征服戰爭,最終獲得完全勝利。他對擴張羅馬領土的主要貢獻有兩個,一是在日耳曼和多瑙河中下遊地區建立了眾多行省,不過因此被拖入了潘諾尼亞大起義中,另一個則是在東方,利用亞美尼亞和安息的矛盾開展外交鬥爭,同時以武力為後盾,奪得了幼發拉底河以西土地。

不過,屋大維並非窮兵竇武之人,當政時期的戰爭不算多,相反,從他開始羅馬進入了200余年的大體上和平的局面。

公元14年,這位羅馬世界的“奧古斯都”在一次旅行中平靜地離開了人世,他的地位由其養子、已確定的繼承人提比略繼承。確立了帝位交接的王朝法則,這是他對羅馬歷史的又一大影響。

屋大維臨終前說過一句令人回味無窮的話:“在這場被稱為‘人生’的戲劇中,我的表演還不錯吧。戲劇結束了,請鼓掌送我回家吧。”原來“視死如歸”的精神,是不分民族和國界的。

我們不妨將屋大維與他的義父愷撒作一比較。通常認為屋大維的個人魅力難以同愷撒相比,不同的是,愷撒的歷史印記主要在於登上羅馬最高位之前的奮鬥上,而屋大維除此之外,更重要的影響在於他獲取最高權力之後實行的措施。不動聲息地削弱元老院的作用,拒絕有形的王冠,但不拒絕無形的王權,使國家機構向著元首的辦事機構的方向發展,他為羅馬打開了條條通向帝國的道路。愷撒去世之時,羅馬的歷史通向何方尚為未知數,而屋大維去世之時則大局已定矣。

03.圖拉真

圖拉真(53年-117年),羅馬帝國安敦尼王朝第二任元首(98年-117年),五賢帝中的第二位。圖拉真在位期間,對內鞏固了經濟和社會制度,對外發動戰爭,將羅馬帝國的疆域擴張到歷史上最大範圍。由於其功績卓著,獲得了羅馬元老院贈予的“最佳元首”稱號。

圖拉真被人所記住,不僅僅因為屹立在羅馬圖拉真廣場上的圖拉真記功柱,還因為他是將羅馬帝國版圖擴張到最大極限的一代雄主。而他作為一個發動了數次大規模戰爭的君主,不但沒有落個“窮兵竇武”、“勞民傷財”的惡名,還獲得了“仁君”的美譽,被羅馬公民視為善良君主的楷模,圖拉真確實值得歷代統治者借鑒。

圖拉真出生於西班牙伊大利卡的一個軍功世家,隨父在軍中長大,是名副其實的“兵油子”,在軍隊中逐漸成長為經驗豐富的將領。公元89年成為軍團指揮官,91年任執政官。因為在與日耳曼人作戰的功績,被授予了“日耳曼尼庫斯”榮譽稱號。當時人都認為圖拉真的性格善良淳樸而又剛毅果決,而且膽大心細,簡直為一完人。

圖拉真被推上羅馬最高權力層則是由時勢造成的。公元96年,羅馬元首圖密善因為長期藐視元老院,與元老院嚴重不和,於一次政變中遇弒,羅馬帝國弗拉維王朝在血腥中終結。老資格的元老涅爾瓦被推舉為元首。涅爾瓦盡管有元老院的鼎立支持,卻因為在軍隊中缺乏勢力和威信,寶座坐得很不穩當。於是,他看中了軍功赫赫且正值盛年的圖拉真,於97年將時任上日耳曼總督的圖拉真收為養子,第二年涅爾瓦崩,圖拉真即大位。

圖拉真的繼位創造了兩項記錄,一是第一次由外省人擔任羅馬元首,二是確立了“養子繼承制度”,就是由前任元首在年老時收養一位實權人物為子,由他繼承大位,這種制度一直貫穿了整個安敦尼王朝。安敦尼王朝諸元首的素質明顯高於羅馬帝國的其它王朝,歷史表明“養子繼承制度”是一種成功的制度。

圖拉真即位之後,並沒有急於回羅馬舉行登基大典,而是繼續在前線視察防禦工地和營壘,一年半之後才回羅馬接受臣民的致敬。他給元老院許諾了統治期間不處死任何元老,任何政事都向元老院通報,很快就打破了元老院對這位軍人元首的疑慮。

圖拉真即位三年之後,就發動了著名的達西亞戰爭。達西亞的地理範圍大概相當於今羅馬尼亞,以盛產金銀而聞名,一直是羅馬帝國的一大心腹之患,曾多次使羅馬人損兵折將,還必須每年向達西亞交納“歲幣”。

圖拉真親率大軍兩次進攻達西亞,第一次是公元101—102年,圖拉真投入的總兵力(包括輔助部隊)達15萬之多,而且以不可動搖的士氣和後勤補給使達西亞首領德凱巴魯斯的山林遊擊戰術難以奏效,迫使德凱巴魯斯以割地、稱臣和讓羅馬駐軍為條件換得暫時的和平。

當圖拉真發現德凱巴魯斯在陰謀備戰以反擊羅馬之後,毅然再次親率大軍,發動了第二次達西亞戰爭(104—105年),三路大軍分進合擊達西亞首都薩米澤傑圖薩,經過一場漂亮的圍城戰後攻陷該城,德凱巴魯斯出逃後被羅馬軍隊趕上,自殺身亡,達西亞戰爭取得完全勝利。圖拉真在此次戰爭種充分顯示出了“愛兵模範”的本色,不但一直身先士卒,還因親自撕戰袍為士兵包紮傷口而傳為佳話。

通過達西亞戰爭所得到的金銀,又改善了羅馬帝國的財政狀況。此後羅馬人大量殖民於達西亞,根本改變了當地的民族成分和語言,今天的羅馬尼亞語就帶有很重的拉丁語系的特征。

106年,圖拉真又發動了對阿拉伯半島西北端納巴泰王國的戰爭,這場戰爭也有一定的經濟目的,因為納巴泰王國作為羅馬與安息的貿易中介而十分繁榮。圖拉真征服了它,設為阿拉伯行省,控制了東西貿易的要道。

最後,圖拉真將進攻矛頭指向了夙敵安息帝國。113年親率大軍東征。次年攻占亞美尼亞。後沿底格裏斯河南下,打敗了號稱天下無敵的安息騎兵,吞並上美索不達米亞。116年攻陷帕提亞首都泰西封,兵鋒直抵波斯灣(此時為羅馬帝國版圖最大時期)。通過此戰,將敘利亞沙漠、亞美尼亞高原和美索不達米亞都劃為羅馬帝國行省。羅馬帝國的版圖東起美索不達米亞,西至大西洋,北抵達西亞和不列顛島,南至撒哈拉大沙漠,已經達到了那個時代一個國家所能達到的極限。

117年的羅馬帝國疆域

圖拉真被列入最有影響的帝王之一不僅由於武功,也由於他在國內實行的一系列政策,這些政策使他在贏得軍隊、元老院的支持之後,又贏得了民眾的尊敬。首先是沿襲了羅馬元首自掏腰包興建公共設施的傳統,修建橋梁、港口、道路、廣場等,至今在羅馬留下印記的仍非常多。另外就是實行“國家慈善基金”制度,具體做法是國家給某些城鎮一定的財政撥款,這些城鎮以此為基金,將其貸給本地的業主,以每年收取的利息作為慈善金撫恤當地的窮人。

圖拉真時代開始吸收東方行省的貴族充實元老院,他的後繼者繼續這一做法,最終使羅馬貴族和行省貴族逐漸融合。

圖拉真的另一項政策則爭議較多,他命令所有的元老至少要用自己1/3的財產在意大利購買田產,人為提高土地價格,此舉加快了意大利土地兼並的進程,大莊園制得到蓬勃發展,而比較貧困的意大利人在賣掉了自己土地之後,則到外省購買較便宜的土地。但土地兼並削弱了羅馬帝國的統治基礎,不利於長遠的發展。

圖拉真在117年征安息回師途中病死於小亞細亞的塞利努斯。如前所述,他作為一個發動了大規模戰爭的統治者,不但沒有落個“窮兵竇武”、“勞民傷財”的惡名,還獲得了“仁君”的美譽,這除了因為他天性良善,不妄殺,平易近人之外,也因為他發動的戰爭符合羅馬帝國的國家利益,而較少是出於統治者本身的欲望。不過,他所征服的土地已經超過了羅馬所能承擔的極限,逐漸被他的後繼者放棄了。

圖拉真“仁慈”的聲名在羅馬公民中廣為傳播,當然,在羅馬奴隸和被征服地區的人看來,他是暴君,這是無法改變的。

04.戴克裏先

戴克裏先,別名狄奧克萊斯(243—316年),羅馬皇帝(284—305年在位),其結束了羅馬帝國的第三世紀危機(235年—284年),建立了四帝共治制,使其成為羅馬帝國後期的主要政體。其改革使羅馬帝國對各境內地區的統治得以存續,最起碼在東部地區持續了數個世紀。然而,其創立的四帝共治制卻為日後內戰埋下伏線,並且在其死前已出現。

曾經雄視世界的羅馬帝國,在塞維魯王朝終結之後終於進入了它的空前混亂時期,史稱“三世紀危機”,統治集團內亂不斷,混戰不休,同時奴隸和隸農也以一次次起義來顯示他們在政治上的力量。隨著伊利裏亞的奧列良努斯(270-275年)上臺之後,采取了大量吸收蠻族進入羅馬軍隊的做法,開始了消除內亂,恢復統一的歷程,而這一歷程的完成,羅馬進入新一期的發展階段,則是以另一位重要人物——戴克裏先的上臺為標誌的。

戴克裏先的父親,是伊利裏亞一個被釋放的奴隸,戴克裏先以一個下層勞動人民兒子的出身參加軍隊,崛起於行伍之中。到284年,已累積軍功晉升到元首卡路斯的親衛隊隊長的職位。

284年,卡路斯派他的一個兒子卡利努斯去高盧鎮壓當地的反抗,而自己則帶另一個兒子努美利亞努斯遠征波斯。在回師的途中,謀殺的陰影籠罩在元首豪華的行伍中,卡路斯神秘死亡,其原因有多種說法,但最可能的是死於謀殺,他的兒子努美利亞努斯就地繼任元首之位,但一個月後,當軍隊行進到小亞細亞的尼科米底亞時,又被人暗殺。近衛軍長官阿培爾封鎖了死亡的消息,但屍體上發出的臭味還是使士兵們知道了結果。於是,親衛隊隊長戴克裏先起來揭發阿培爾連殺兩位元首的罪行,並在格鬥中將其殺死。戴克裏先因此被擁立為新一任元首。

同時,在高盧的卡利努斯也宣布自己繼任元首之位,於是雙方展開決戰,卡利努斯在決戰進行之時被部下殺死,戴克裏先成為帝國唯一的統治者。

自從屋大維建立元首制之後,羅馬的統治機構開始由共和制向專制君主制轉變,而戴克裏先是這一進程的最後完成者。在他統治之下,元老院被剝奪了最後一點實際權力,完全成了榮譽的擺設。他將元首的稱號改為多米努斯(意為主人),成為羅馬第一位名實相符的皇帝。他仿照東方專制國家的禮節建立了自己的宮廷禮節,享受皇帝的威嚴,並利用朱庇神來神化自己。

熱愛東方的戴克裏先將自己的駐蹕地確定在尼科米底亞,羅馬只保留名義上的首都地位,這使他更完全地擺脫舊勢力的控制,也是羅馬歷史上一大變。當時羅馬帝國雖大體上穩定下來,但部分地區的局勢仍然緊張。

戴克裏先專註於在東方的經營,便將帝國西部托付給他的朋友馬克西米安,並在286年將他提升為與自己相同地位的奧古斯都,兩帝共治仍感力不從心,於是又各自任命一位副手,分別是加列利亞和君士坦西亞,稱為愷撒。兩位奧古斯都分別將自己的女兒嫁給愷撒,並確立愷撒為自己的繼承人。

四人劃定具體統治範圍,戴克裏先負責帝國最東端的色雷斯、亞細亞和埃及。在四人之中,戴克裏先仍握有最高權力。四帝共治制是戴克裏先的一大創舉,有利於加強統治效能,也為日後羅馬帝國的分裂埋下伏筆。

戴克裏先在東方鎮壓了埃及人的起義,並與波斯人作戰爭奪亞美尼亞和兩河流域,最後取得了兩河流域的一部分。另外三位共治者也分別在自己的轄區內取得了成功。帝國穩定的統一鞏固了下來,還擴充了疆土,四帝共治制在其初期顯示出了良好的效果。

戴克裏先對帝國行省制進行了改革,將原來的47個行省重新劃分為100個,又在行省之上設立行政區,100個省分屬於12個行政區。軍事方面,將軍隊分成邊防部隊和內地機動部隊,同時大量吸收邊疆的“蠻族”進入軍隊之中,在將總兵力擴充到60萬的同時,也使羅馬軍隊進一步蠻族化了。

在戴克裏先各項改革中,對後世影響最為深遠的是稅制的變革以及為適應此變革而頒布的各項法令。在早期羅馬帝國,稅收的主要來源是間接稅,所得稅和商品交易稅是國家經濟命脈。但在3世紀的劫難中,羅馬的經濟大為衰落,而容易成為攻擊目標的城市損失更為慘重,商業和手工業大大萎縮了,經濟向農業化、向自然經濟邁向了一大步。針對這種變化,為了擴大稅收收入,戴克裏先實行了新稅法,使原來以間接稅為主的稅制轉向以直接稅為主,在農村征收以實物為主的人頭稅和土地稅,在城市征收以貨幣為主的人頭稅。

為了保證稅源,戴克裏先頒布了各項法令,把農民和隸農固著在土地上,不得遷徙,把商人和手工業者固定在行業裏,不得改行,把市議員固定於市議會裏。這些措施,顯然使羅馬帝國向中世紀邁進了一大步。為了穩定不斷貶值的幣值,遏制通貨膨脹,戴克裏先采用了改變幣制和頒布“限價法令”等措施,但無濟於事,最後放棄了這方面的努力,依靠實物作為稅收和供應的手段,商品經濟繼續向自然經濟倒退已難以逆轉。

戴克裏先在宗教方面的動作引人註目。他崇信朱庇特神,自稱朱庇特神之子。面對日益繁盛的基督教,戴克裏先深感不安,在303年頒布敕令,禁止基督徒舉行宗教儀式,將基督徒排除出軍隊和官吏的隊伍,搗毀基督教教堂,沒收基督教會的財產,部分頑固的基督徒被處死。這是基督教發展史上受到的最大一次迫害,但也已經是其黎明前最後的黑暗了。

305年,戴克裏先在位滿20年,按照原來的約定,他和馬克西米安一起退位,由兩位“愷撒”繼承他們的位置。戴克裏先成為羅馬發展史上第一位自願退位的君主。

羅馬第一個正式的皇帝戴克裏先雖然建立了威嚴的皇帝威儀,但終其一生都不改一個不知疲倦的戰士和註重實際的政治家的本色。也許世間萬物盛衰榮枯皆為定數,經過三世紀危機的打擊之後,羅馬帝國已徹底告別了全盛的階段,走上了衰亡的不歸路。戴克裏先沒能改變這個大趨勢,但畢竟在他帶領下,帝國又進入了一個近百年的強勢階段。

戴克裏先的各項改革涉及範圍十分廣泛,事實上是對3世紀以來羅馬世界種種變化的主動或被動的適應,其中部分有深遠的意義,如四帝共治制和稅收經濟改革等。他的統治,為不久之後君士坦丁大帝實現更大規模的變革打下了基礎。

四帝共治制只有在其直接管轄時才有效,當其放棄帝位與權力回到亞得裏亞海海濱的田園裏種菜時,四帝共治制很快便由內部崩潰,而一個新的,強大的統治者最終獲得勝利。其將帝國一分為二的政策,最終使帝國永久分裂,而東部帝國後來演變為拜占庭帝國。西部帝國只持續多約兩個世紀,而拜占庭部分經由戴克裏先的親自改革而來,則持續了另一個千年。他對基督徒與其他被其認為具有危害的宗教的逼害,卻使被逼害者更為聞名並影響更多民眾。

這舉動與其開創的神權統治使君士坦丁大帝與基督教在日後興起。雖然他統治與貢獻被基督徒大幅度描黑,但事實上他統治時期為羅馬歷史裏的轉折點,這點不容置疑。戴克裏先自身則成為其中一位神秘與具爭議性的歷史人物。他為羅馬帝國去掉了過多的羅馬共和國的殘余,而最後則如古羅馬政治家辛辛納圖斯一樣,退隱田園。

關於他晚年的處境有兩種版本,異教徒歷史學家大部分都認為他安詳地度過了晚年,而基督教歷史學家則大都認為他晚年因眼看自己的四帝共治制遭破壞,各項成果毀於一旦而精神失常,最終悲慘的死去。

05.君士坦丁大帝

君士坦丁大帝(280—337年),又稱君士坦丁一世,是羅馬自公元前27年自封元首的屋大維後的第42代羅馬皇帝。君士坦丁大帝是世界歷史上第一位尊崇基督教的羅馬皇帝,於公元313年頒布米蘭詔書,承認基督教為合法且自由的宗教,使基督教在其後轉變為在歐洲占統治地位的宗教起了重大的歷史作用。君士坦丁在羅馬皇帝任上曾進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他於公元330年將羅馬帝國的首都從羅馬遷到拜占庭,將該地改名為君士坦丁堡。特別是他頒布的禁止佃農離開租種的土地的法令,把佃農變成了農奴,終生依附在那塊土地上。這道法令和類似的法律為奠定中世紀歐洲整個的社會結構基礎起到了關鍵作用。美國學者馬恩曾這樣評價他:“自此以往,就我們現今所知的基督教而言,創立者已不再是公元1世紀的耶穌基督,而是公元4世紀的君士坦丁大帝。”

公元312年一天夜裏,羅馬附近的米爾維亞橋,憂思滿腹的君士坦丁正在對第二天即將到來的大戰感到發愁,當他眺望星空之際,突然看到蒼茫的天空中突然出現了四個碩大無朋的火紅色的十字架,伴隨著這樣的字樣:依靠此,你將大獲全勝。

這個被後人廣為傳誦的遙遠而虛幻的情節,實際上預示了世界歷史上一個影響極為深遠的變化即將發生。

公元280年,君士坦丁出生於今塞爾維亞的尼什。他來自世家大族,據說是他父親君士坦烏斯和他的旅店女仆的私生子。當時正值戴克裏先推行四帝共治制,君士坦烏斯成為西部帝國皇帝馬克西米連的副手。年輕的君士坦丁很快便成長為帝國上層建築的重要人物,他曾到東部帝國的皇帝戴克裏先軍中服役,並在對埃及和波斯的戰爭中靠自己的勇敢和才幹升任高級軍官。

305年,戴克裏先和馬克西米連同時退位,君士坦烏斯成為西部帝國的皇帝,君士坦丁回到他的身邊,隨父轉戰不列顛等地。306年,君士坦烏斯病逝,君士坦丁在軍隊擁立下繼位為西部帝國的皇帝。但是,帝國的部分將領不服,於是內戰爆發。經過6年的征戰,公元312年,君士坦丁在上述的米爾維亞橋戰役中,據說在基督的佑護下擊敗了挑戰者馬克森提,統一了西部帝國。

與此同時李錫尼也控制了東部帝國的政權,形成了兩帝並立的局面。兩人在初期曾密切合作,包括在313年共同頒布了《米蘭敕令》等。但統一帝國的野心終於使他們水火不容,323年,君士坦丁進犯並擊潰李錫尼,重新統一了羅馬帝國。

君士坦丁是一個矛盾的綜合體,他擁有強健的體魄和旺盛的精力,但據說內心極其虛弱和怯懦,不得不用珠光寶氣來掩飾自己,實際上是一個輕度人格分裂者。他頗具仁愛之心,但曾毒死過他能幹的親生兒子。他曾經施行過仁政,給貧困人口以救助,但很快就變本加厲地成為貧苦人的壓迫者。他頒布法令,規定奴隸主有權鞭打奴隸至死,對奴隸逃亡者加重處罰。更重要的是,他嚴禁隸農逃亡,規定隸農及其後代必須固著在主人的土地上,對逃亡的隸農應帶上鐐銬解歸原主。這就開啟了中世紀農奴制的先聲。此外,他還將手工業者進一步固著在他們所屬的公會裏。他規定造幣、面包、屠宰等行業為終身和世襲行業,這對中世紀的城市行會制度也有很大影響。

君士坦丁統一羅馬帝國之後,致力於加強皇帝本人的獨裁權力。他廢除了四帝共治制,分封他的子侄統治各地;廢除了近衛軍,改用皇帝直接控制的宮廷親衛隊來代替它,並降低邊疆駐軍的實力;同時進一步神化皇帝本人。自屋大維時代開始不斷強化和神化的皇權,到了君士坦丁時代,終於達到了頂峰。

盡管隨著羅馬帝國疆域擴大,拜占廷的地理位置顯得日益重要,但是在君士坦丁之前的羅馬帝國時代,它卻一直未受到應有的重視。君士坦丁重建並擴建了拜占廷,並於330年宣布遷都拜占廷,改名為君士坦丁堡,從此,這個城市開始了它輝煌的千年歷史,君士坦丁的名字與這個城市溶為一體,直到1453年。

因為上述種種舉措,君士坦丁已足以排進世界歷史上有影響的帝王之列。但還有一個更為深遠的變化,使得人類文明幾千年的發展都打上了他的烙印,那就是基督教。

羅馬帝國前期的信仰是綜合了古希臘和古羅馬眾多神邸的多神教,羅馬人基本上處於信仰自由的境況。在此之中,篤信一神論的基督教顯得特別另類。早期的基督教主要在貧苦人之中傳播,信徒之間平等互助,患難相恤。由於他們有明顯的反抗意識,不與統治階級合作,不服兵役,不敬羅馬舊神,因此多次遭到羅馬統治者的迫害。早在尼祿時代,年輕的基督教就遭到歷史上第一次迫害,此後在三世紀中期狄修斯(249—251年)、瓦列利亞努斯(253—260年)時代,又一次遭到殘暴迫害。到了戴克裏先(284—305年)時代,自稱羅馬舊神朱庇特之子的皇帝自然視基督教為異端,基督教又一次遭到了厄運。

在此之間,也有一些皇帝對基督教采取寬容的態度,基督教在公元1—3世紀中仍呈迅速發展之勢,到3世紀已有教徒600多萬人,羅馬境內已有教堂1800多個。隨著基督教的發展,教徒的成分也發生了變化,許多大地主、富有工商業者和官吏,甚至皇族也加入了基督教,基督教的儀式逐漸變得復雜,教義也更趨向於順從統治階級,而統治階級也開始了解基督教。

這就是君士坦丁時代到來之前基督教的狀況。

 

君士坦丁從何時開始信仰基督教還是個謎,但可以肯定的是,他早年並不信基督。也許是他長年征戰所見的血流四野的疆場,逐漸使他產生了“罪愆”觀念,並從精神上投向當時看來充滿仁愛思想的基督教會的懷抱,也許是他母親和妻子對他產生的潛移默化,因為她們都是虔誠的教徒。而流行最廣的說法,則是本文開頭出現的奇異情景,君士坦丁在十字架的啟示下嬴得了米爾維亞橋戰役的勝利,並從此眅依了基督教。

313年,君士坦丁和東部皇帝李錫尼聯合頒布了《米蘭敕令》,給予基督教以合法地位,並歸還了以前所沒收的基督教堂和財產。這是基督教發展歷程中的重大轉折。君士坦丁從未將基督教定為國教,但他的政策明顯是鼓勵該教的發展。他頒布法令賜予基督教以諸多特權,如教會有權接受遺產和捐贈,教會神職人員豁免賦稅和徭役等,在他統治時期,信奉基督教成了晉升國家高級職位的一個捷徑。他本人還建造了多座知名教堂,如耶路撒冷聖墓教堂等。經君士坦丁時代之後,基督教的地位已不可動搖,終於在392年成為羅馬帝國的國教,開始了在西方文化史上惟我獨尊的時代。

君士坦丁對基督教的貢獻還不只與此。當時基督教已分裂成幾大派系,其中正統教會主張聖父、聖子、聖靈三位一體說,而以亞歷山大裏亞主教阿裏烏斯為代表的一派則否認三位一體,認為只有聖父才是永恒的,這一派同時還主張教徒安於清貧。為幫助教會統一教義和組織,君士坦丁於323年在尼西亞召集了主教大會,這是基督教歷史上第一次宗教大集結。大會通過了《尼西亞信條》,堅持了正統教會的三位一體說為正統,斥責阿裏烏斯派為異端,將阿裏烏斯革除出教會。

337年,君士坦丁臨終前接受了洗禮,以一個基督徒的真面目升向他夢想中的天國。

很多人提出過,即使沒有君士坦丁,基督教也能夠發展為世界性宗教,理由是在君士坦丁之前的許多羅馬皇帝都對基督教徒進行了殘酷壓迫,但並沒有能阻止基督教發展壯大的趨勢。對此,完全可以持懷疑態度。比如摩尼教(也曾傳入到中國,比如宋朝的方臘起義,方臘就是摩尼教徒。金庸小說中也有提到,就是明教、魔教),也曾經傳播到世界各地,擁有無數虔誠的信徒,也曾屢受壓迫而不改其發展壯大的趨勢,在羅馬帝國時代曾成為基督教的重要對手。但摩尼教始終未能在重要國家取得國教的地位,相反多次受到殘酷迫害,在千余年的飄蕩之後,終於消失在人類文明的歷史舞臺上。聯想到尼西亞大會,可以說,即使沒有君士坦丁,基督教也可能在某個時代,被某個帝王扶植起來,但此時的基督教也必然帶有這個時代留下的烙印,而與今天看到的基督教大為不同。

人類歷史上曾湧現過無數傑出的帝王,如亞歷山大大帝、查理曼、拿破侖、成吉思汗、秦始皇等等,但他們或許破壞有余,建設不足,或許建立的帝國持續時間太短,或許他們功業的影響只局限於少數國家地區,而不能像君士坦丁這樣有著長久而遍及世界的影響。歐麥爾一世和阿育王對伊斯蘭教和佛教有著與君士坦丁對基督教相類似的影響,但伊斯蘭教和佛教對人類歷史進程的影響畢竟不能與基督教相比。看看我們身邊,即使在甚少基督徒的中國,也不知不覺地接受了許多基督教的贈予,如公元紀年(實際上是耶穌基督紀年)、星期日、一夫一妻制、聖誕節等等。

綜上所述,君士坦丁大帝稱得上是人類歷史上影響最大的帝王。

06.居魯士大帝

居魯士(公元前590——529年),古代波斯帝國的締造者,(公元前550—529年在位)是波斯皇帝。他以伊朗西南部的一個小首領起家,經過一系列的勝利,打敗了3個帝國,即米底、呂底亞和巴比倫,統一了大部分的古中東,建立了從印度到地中海的大帝國。今天,伊朗人將居魯士尊稱為“國父”。

在公元前7世紀的伊朗高原上,生存著兩個同文同種的部落群體,分別稱為米底和波斯,他們據說是古代中東最漂亮的族群。米底首先強大起來並建立了國家,並在公元前612年夥同新巴比倫王國一起滅掉了曾經不可一世的亞述帝國,波斯也成了它的附庸。

正當米底國王阿斯提阿格斯正在享受著作為一個大國國王的無上權威之時,卻突然被一個惡夢所震撼:他的已嫁給波斯首領的女兒將生出一個奪取自己王位、滅亡自己國家的亞洲霸主。不久,他的女兒便生出一個男嬰,就是居魯士。阿斯提阿格斯命令手下將居魯士處死,但在一對奴隸牧人夫婦的保護下擺脫了大難,並被這對夫婦撫養成人,直至回到波斯繼承首領之位。

這則比傳奇小說還傳奇的故事出自大手筆希多羅德,盡管起真實性頗為可疑,但後人已將它同居魯士的形象緊密結合在一起,無法分開了。公元前559年居魯士成為波斯首領,並統一了波斯10個部落。剛剛獲得統一的部落聯盟通常具有極強的擴張性,而在一個傑出的首領領導下更是如此。居魯士將他的第一個攻擊目標對準了他的外祖父之國。經過三年的戰爭,並在米底大臣哈爾帕哥斯的策應下,於公元前550年攻下了米底的都城,歷史上以這一年作為波斯帝國的建國之年。

  

在此後的幾年裏,居魯士又征服了埃蘭、帕提亞、亞美尼亞等小國。當時的西亞除了米底之外,還有兩河流域的新巴比倫和小亞細亞的呂底亞兩個文明程度較高的大國。波斯的崛起打破了西亞的勢力均衡局面,使呂底亞國王克洛伊索斯感到寢食難安,他拉上了一班盟友,包括小亞細亞諸城邦和希臘的斯巴達城邦等,決定“教訓”一下波斯這個他眼中的暴發戶,埃及也站在他的一邊。公元前547年,克洛伊索斯率大軍進攻波斯的卡帕多細亞,居魯士派軍援救,在波斯一方略占優勢的情況下迫使克洛伊索斯退軍。

在這種情況下,居魯士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轉守為攻,不給對方以喘息的機會,直逼呂底亞的心臟地帶。在進攻過程中,居魯士祭出了秘密武器——駱駝軍,因為馬害怕駱駝,呂底亞的騎兵很快潰敗,被迫以步兵應戰。波斯軍隊攻入呂底亞都城薩迪斯,滅掉了這個號稱尚武的國家,並乘勢滅掉了與呂底亞結盟的小亞希臘諸城邦。

此後一段時間,居魯士轉頭向東發展,征服了中亞南部包括今阿富汗一帶的地方。公元前539年,居魯士將矛頭指向了新巴比倫王國。兩河流域是西亞經濟文化最發達的地方,也是當時著名的“糧倉”,但其民比較文弱怯戰,歷史上遭到四鄰侵略遠多於向外擴展。如果說與呂底亞的戰爭充滿了驚險血腥的話,對新巴比倫王國的戰爭則意外順利,一路綠燈,很快就占領了大名鼎鼎的巴比倫城。地中海東岸地區也隨之歸附波斯帝國。居魯士隨後將波斯帝國的首都遷到巴比倫城這座當時世界上最繁華的城市,成為“宇宙四方之王“。

面對在短期內建立起來的帝國大廈,居魯士沒有過多地將自己的個人意誌和欲望強加於被征服地區。與他之前的亞述帝國和新巴比倫的尼甲布尼撒相比,他的確是非常寬容的。他在被征服地區實行寬松的自治政策,除了承認波斯帝國的最高統治特權之外,各地舊有的法律和統治機器都被保留了下來,米底、呂底亞、巴比倫的貴族仍然保有原來的特權。在宗教方面,他每到一地就到當地的神廟拜祭,安撫祭祀貴族,保護他們的特權。他最廣為傳頌的事跡是允許被新巴比倫王國強行遷徙至巴比倫境內的猶太人返回家園,並支持他們重建被毀的耶路撒冷猶太教神廟,並因此被《聖經》稱為“上帝的工具”。居魯士以強大武力為後盾的地方寬容政策,成為波斯帝國立國的指導思想被他的後繼者們貫徹下去,使這個看來松散不鞏固的軍事行政聯合體居然延續了兩百多年之久。

居魯士過慣了馬背上的生活,已經“樂此不疲”了,即使他到了花甲之年也壯心不已。他可能準備攻打埃及,但為了避免東西兩線同時作戰,必須先解除中亞遊牧部落的威脅。公元前530年,居魯士親率大軍攻打裏海東岸草原的馬薩格泰人部落,開始進展順利,擒殺了馬薩格泰王子。但隨後與馬薩格泰主力軍的決戰進行得異常慘烈,有東道主優勢的馬薩格泰人贏得了最後的勝利,波斯幾乎全軍覆沒,居魯士陣亡,他的頭顱被馬薩格泰女王割下來,放在盛滿血的革囊裏。以中國傳統的觀點,居魯士算是“不得善終”,但對於一個一生不知疲倦的戰士來說,馬革裹屍是對他的一生的最高獎賞。

波斯帝國的壯大已經成為不可阻擋的歷史趨勢,在居魯士的後繼者岡比西斯、大流士、薛西斯手中繼續擴展並達到頂峰,完全改變了古代世界的政治格局。波斯帝國的崛起還有另一個歷史意義,就是確立了印歐語系人種在中東地區的統治,曾經輝煌的閃米特等其他人種不得不接受長達12個世紀的印歐人的統治。

在紀元前3世紀以前,中東地區一直是世界文明發展的重心,這一地區的發展沿著從城邦到地區性王國到洲際大帝國的軌跡前進,波斯帝國是上古中東諸文明的集大成者,作為歷史上第一個地跨亞非歐三大洲的大帝國,它的出現也是世界歷史一個篇章的總結。

07.大流士一世

大流士一世(公元前558—486年),波斯皇帝(公元前522—486年在位)出身於阿契美尼德家族支系。大流士隨岡比西斯二世出征埃及,被任命為萬人不死軍的總指揮。大流士不僅是波斯帝國的偉大君主,也是世界歷史上的著名政治家之一。

“我,大流士,偉大的王,萬邦之王,波斯之王,諸省之王……”這是大流士在平定波斯帝國各地割據力量之後,誌得意滿地地刻在石頭上的話。如果沒有大流士的話,波斯帝國的歷史完全有可能向著另一個方向發展。

公元前529年,居魯士在與馬薩格泰人的戰爭中陣亡之後,由他的兒子岡比西斯繼位。岡比西斯與其父的寬容大度完全不同,他性格暴虐,據說還有癲癇病,為鞏固帝位,他殺死了自己的親兄弟巴爾狄亞。岡比西斯發動了征服埃及的戰爭,並獲得成功,但在隨後征努比亞的戰爭中受挫。與此同時,僧侶高墨達假扮巴爾狄亞(也有人認為他就是真實的巴爾狄亞)在國內發動了政變,奪取了政權。岡比西斯急忙返回平息事變,但在半路上神秘死去(其死因有多種說法)。這時,波斯國內分崩離析,自封為王者不計其數,居魯士奮鬥一生打下的江山處在解體的關口。

就在此時,阿契美尼家家族的旁支,原波斯安息省省長的兒子大流士正住在首都,意識到一個巨大的機遇正擺在自己眼前,就和其他六位貴族密謀了一次政變,殺死了高墨達及其親信。隨後又設計了一些圈套使眾貴族相信自己就是神指定的繼承大位的人選,終於在公元前522年成為波斯皇帝。

大流士隨後的表現向世人表明了,他確實就是繼承居魯士事業的最佳人選。他在繼位之後不到一年的時間裏,以各個擊破的策略,先後打了十八次大戰役,鏟除了八大割據勢力的首領,諾大的波斯帝國重歸一統。大流士功成身就,躊躇滿誌,並巡行各地。在巡行至一個叫貝希斯敦的小村莊時,他讓人在附近的石壁上刻上了著名的《貝希斯敦銘文》,為自己歌功頌德,以便流芳百世。

作為一個好大喜功的君主,大流士為波斯帝國又開拓了更多的地盤。他在公元前517年將印度河流域納入波斯版圖,公元前513年,又進一步控制了黑海海峽和色雷斯一帶,前鋒直指希臘諸城邦。這是歷史上第一個地跨亞非歐三大洲的帝國,在世界五大文明發源地中,已征服了其中三個,逼近了第四個。風格各異的眾多文明第一次聯合在同一個國家、同一個君主的統治之下,大大加深了相互的交流和滲透,但也給原來簡單的波斯統治制度帶來了眾多問題和挑戰。

大流士承繼了居魯士的傳統,讓各被征服地區在承認波斯皇帝最高權威的基礎上,維持一定程度的獨立性,即“大一統,小自由”。他首創了行省制,將全國分成20多個行省,行省的總督由皇帝直接任命,通常由波斯貴族擔任,而非波斯的本地貴族也可在行省中擔任要務。在軍事方面,大流士將全國分成五大軍區,軍區長官直接對皇帝負責。帝國實行義務兵役制,軍隊分為負責保護王室的近衛軍、負責全國防務的常備軍和負責各地駐防的地方部隊,前兩者由波斯人和米底人組成,地方部隊則由各地方民族組成。皇帝還擁有一支“萬人不死隊”,是全國最精銳的部隊,人員出現空缺時迅速補足,始終保持一萬人的規模。行省長官和軍區長官互不統屬,軍政分權。

在法律方面,大流士強化了“國王的意誌和命令就是法律”的東方君主制傳統,設立最高法院和地方法院,波斯法律主要由過去的部落習慣法演變而來。但允許各自治地方不同法律傳統的存在,埃及的法律沒有多大變化,巴比倫和猶太地區分別保留了《漢謨拉比法典》和《摩西五經》的法律內容。

賦稅方面,波斯人享有部分特權,只交實物稅,不需交納貨幣稅。而其他地區的實物稅的內容則視其特點而定,如埃及偏重於糧食,亞美尼亞要交納馬匹,米底交納羊,印度河地區交納象牙等,這正是大流士所津津樂道的,波斯帝國地大物博的體現。在貨幣方面,大流士規定帝國流通三種合法鑄幣,金幣只能由中央鑄造,各行省可鑄造銀幣,各自治市可鑄造銅幣。金幣流通全國,銀幣和銅幣在一定地區內流行。大流士還以兩河流域的度量衡為基礎,統一了全國的度量衡制度。

大流士時代修建了貫通全國主要地區的交通網絡,稱為“禦道”。沿途設置許多驛站和旅店。據說這最初是大流士為滿足其盡快吃到愛琴海鮮魚的願望而設立的,但對於全國經濟卻是意義重大。由於交通發達,沿途又有驛站接濟和士兵保護,全國的貿易迅速發展起來。通了禦道之後,從小亞細亞海岸到首都只需要3天時間,在張騫通西域之後,這條大道便成了絲綢之路的西段。他執行促進帝國海上商貿的政策,開辟海上航路,他派艦隊探索印度洋,打通從印度河口到埃及的海上航線,還開辟了從尼羅河到蘇伊士的運河。他是第一個將印度洋和大西洋兩大水系聯為一體的君主。

大流士的時代,拜火教迎來了它歷史上第一個黃金時期。拜火教又稱祆教、瑣羅亞斯德教,其創立者瑣羅亞斯德是一個謎一樣的人物,關於他的生活年代和他如何獲得真知目前仍有多種說法。拜火教教義集中在其經典《阿維斯陀》中,教義的核心是善惡二元論,善神(光明之神)馬茲達和惡神(黑暗之神)阿赫裏·曼長期對立和鬥爭,在不停的對抗中此起彼伏,最終善必然戰勝惡。火是善神的標誌,是光明和生命的象征,必須堅持對火的崇拜。信徒必須堅持“三善原則”,即善思、善言和善行,死後靈魂才能獲得拯救升入天堂。大流士時代之前,拜火教已在波斯和米底得到廣泛的傳播。大流士是各堅定的拜火教信徒,在他的倡導下,光明之神隨著波斯疆域的擴大而不斷向更遠的地區傳播他的威力。不過,大流士並沒有去做宗教迫 害之類的蠢事,在他的國土之內,各地區的神仍安詳地在各自的地盤上傳播自己的福音。

大流士統治波斯帝國37年,他晚年逐年變得固執昏庸。他發動了兩次對希臘諸城邦的侵略,第一次主要敗於風暴,第二次(公元前490年)則真正體驗到了民主政體下希臘城邦的戰鬥力,在馬拉松一戰中慘敗而歸。他的兒子薛西斯繼續了對希臘城邦的戰爭,同樣無功而歸,徒然損耗了波斯的國力。大流士一生近乎完美的事業因為晚年的兩次失利留下了遺憾。

大流士不是波斯帝國的建立者,但他對世界歷史的影響要在居魯士之上,原因是波斯帝國對世界歷史的影響更多在於它的制度而不是它的疆域。波斯帝國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具有世界意義的大帝國,如何統治這樣一個大國,前代沒有經驗,全靠自己摸索。大流士以“大統一,小自由”的原則為宗旨,使這個帝國長期延續。他建立的很多制度都具有開創性,如行省制、軍區制、貨幣稅收制度等,深刻地影響了後來的羅馬帝國、阿拉伯帝國、奧斯曼帝國等世界性大帝國。他建立的發達的水陸交通制度,大大加強了古代諸文明之間的交流,使世界的聯系更緊密了。大流士一世不愧為影響了世界歷史進程的帝王。

08.查士丁尼

查士丁尼(483—565年),拜占庭皇帝(527—565年在位),多次發動對外戰爭,征服北非汪達爾王國、意大利東哥特王國,領土擴大。下令纂成《查士丁尼法典》等四部法典(總稱《國法大全》),為羅馬法的重要典籍,對後世法律影響很大。

  

查士丁尼,像許多平民出身的羅馬皇帝一樣,一生充滿了傳奇。他大大擴展了羅馬國土,但他恢復昔日羅馬帝國的全盛之願望仍不能說成功,真正讓他名垂千古的,是那部《查士丁尼法典》。

查士丁尼出生於南斯拉夫一個農民家庭,後來隨著他的叔父查士丁走上羅馬的仕途,在戰場上經受血與火的考驗。後來,查士丁靠卓越的戰功被擁立為羅馬皇帝,由於沒有後嗣,就將查士丁尼培養為繼承人。527年查士丁尼正式登上了最高寶座。

當時的羅馬帝國,已不是屋大維、圖拉真、君士坦丁等人統治下的那個將地中海當成內湖的牛氣衝天的大帝國。395年東西羅馬帝國分裂,476年西羅馬帝國被蠻族所滅,而查士丁尼治下的東羅馬帝國(又稱拜占庭帝國)也面臨多方面的危機。查士丁尼終其一生是一個虔誠的基督教徒,他渴望恢復昔日羅馬帝國的全盛局面,並將正統的基督教義傳播到這個帝國的每一寸土地。在他執政早期,他為此勤政到不知疲倦,被形容為一個喜歡與黑夜為伴的惡魔。

但他在實現夙願之前還得經受若幹考驗,首先是與波斯的戰爭,打得相當漂亮,還使他發現了貝利撒留為首的將才,532年以有利於拜占庭的和約而告終。

查士丁尼雖成長與軍旅中,但其性格中優柔寡斷的一面仍時而顯露出來,他一生中最危難的關頭是532年的“尼卡起義”。賽車會一向是君士坦丁堡的一大盛事,查士丁尼也出席了大會,但這一天群眾對賽車的熱情突然演變成對專制、貪汙和苛稅的強烈不滿,形成洶湧的浪潮起來武鬥並圍攻皇宮。在皇後狄奧多拉的鼓動下,躲在皇宮中的查士丁尼重新鼓起了勇氣,依靠貝利撒留的雇傭軍血腥鎮壓了起義,屠殺了3萬多人。

從533年開始,查士丁尼終於開始實踐他的恢復舊日羅馬帝國的夢想了,並在這條路上走了22年之久。貝利撒留率1.6萬軍隊從海路進攻北非的汪達爾王國,勢如破竹,當年就攻下了其首都迦太基城,534年完全滅了這個曇花一現的國家。535年,貝利撒留的兵鋒指向了昔日羅馬的心臟――意大利,在西西裏島登陸,由南到北進攻占據意大利的東哥特王國,並在536年底攻克羅馬,540年攻克東哥特首都拉文那。但哥特人剽悍頑強的特性並未雖著時代的變遷而湮沒,他們在新國王托提拉的領導下發起了反攻,並一度圍困羅馬城達一年多。經過長期艱苦的拉鋸戰,拜占庭帝國終於在552年塔地那大戰中取得決定性勝利,並由大將納爾西斯在554年最後滅掉了東哥特王國。同年,還利用西哥特王國的內訌,出兵占領了今西班牙的沿海地區。在這些征服戰爭中,查士丁尼充分暴露了他作為一個“善變的朋友,不變的敵人”的狡詐的一面,拜占庭帝國外交上靈活多變的特征,也許就是發源於查士丁尼。

但查士丁尼終究沒有完成羅馬帝國的舊業,不但是因為高盧、不列顛、西班牙的大部等地並未進入他的版圖中,而且因為他竭力要在舊地恢復羅馬的舊制,如大奴隸主所有制等,但遭到強烈反抗,引起局勢混亂,最後不得不以妥協而告終,社會制度的發展演進終究是不可逆轉的。

貝利撒留為查士丁尼打下了大好河山,最後卻因功高震主而遭到查士丁尼的疑忌迫 害,最後被弄瞎眼睛並淪落為乞丐,歷來“兔死狗烹,鳥盡弓藏”的悲劇以此為最烈矣。一個窮兵竇武的君王除了要有若幹良將之外,還需要若幹善於斂財的幹臣,以應付龐大的支出,而約翰·卡帕多西亞顯然充當了這一“光榮”的角色,他以善於搜刮民財而著名。

還有另一個人物也為查士丁尼作出了傑出的貢獻,那就是他的皇後——狄奧多拉。狄奧多拉曾做過妓女和演員,後來一個偶然的機會邂逅了查士丁尼,最終成為他的另一半。她以她豐富閱歷帶來的機智和果決彌補了查士丁尼時而出現的優柔寡斷,並參與到查士丁尼的法律編制工作中。查士丁尼的功業中有多少來自於她的成分,已無法估量。

查士丁尼在人類文明史上留下最大的印記,則莫過於《羅馬民法大全》了。查士丁尼為何會對編撰法典有如此高的熱情,這已無從考證,不過他對於青史留名,對於恢復舊日羅馬雄風的熱心肯定是原因之一。查士丁尼即位第二年,就成立了《羅馬法編撰委員會》,由著名法學家特裏波尼亞領導,通過對400多年來羅馬歷代元老院的決議和皇帝的詔令進行編輯,終成《查士丁尼法典》。後來,由把歷代解釋法律的著作整理成《學說匯編》,又編成《法理概要》作為學生學習法律的教材。565年,又將查士丁尼時代的法令編輯成《查士丁尼法典》的《新律》,以上四部被後人統稱為《羅馬民法大全》。查士丁尼自始至終關註和過問編撰委員會的工作,有時親自參與討論並裁決分歧。他被後人成為《法律之父》是當之無愧的。這些法典總的來說,創新不多,主要作用是匯集和編輯。

查士丁尼的法典在拜占庭帝國衰亡後一度失去其影響力,但在歐洲文藝復興運動的推動下,查士丁尼的法典重新煥發出它的熱力,成為超越時空限制的法律大全。近代歐洲各國的法律,除了英國自成體系之外,多深受羅馬法的影響,並由此影響到亞非美等國家的法律。

查士丁尼時代另一項偉大的創造是屹立於君士坦丁堡的聖索非亞大教堂。

晚年的查士丁尼,作為神學家的一面更多地顯露出來,逐漸厭倦政事,沈迷於在宮廷中過著僧侶般的生活,同主教們談論基督教義的細微差別,津津有味,直至深夜而不歇。565年,查士丁尼去世,據說君士坦丁堡的百姓一片歡騰。當然,歷史這個公正的裁判給了查士丁尼不低的評價。

還有一個人物為查士丁尼的盛名起了很大作用,他就是著名史家普羅科厄斯。普羅科厄斯寫了《戰爭》和《建築》兩部書為查士丁尼歌功頌德,卻又留下了一部《秘史》揭露查士丁尼宮廷的黑暗。查士丁尼因此成為形象最為豐滿的帝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