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狗追著舔我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夢,可以說是人體中最具神秘色彩的一種主體經驗了。

那些生產於睡眠時模糊的影像、聲音、感覺,甚至是思考的片段,有時是日常生活中焦慮的映射,有時是光怪陸離的全新世界,有時甚至可能帶來對現實幫助極大的一個啟示。

夢見銜尾蛇而悟出苯環分子結構的化學家凱庫勒(Friedrich August Kekulé),習慣在夢中練習“預演”比賽的高爾夫球手傑克·尼克勞斯(Jack William Nicklaus),還有保羅·麥卡特尼(James Paul McCartney)那首來自夢中的經典之作《Yesterday》。

一個個案例似乎都在提醒著人類:夢境的神秘與潛力是我們意想不到的。

德國化學家凱庫勒聲稱自己是因為夢見銜尾蛇而悟出的苯環結構

人類先民們往往習慣將夢與未來或神諭聯系在一起:古埃及人在神廟中安置“夢床”入睡以求夢中獲得神意指導,而中國古代也有著名的“周公解夢”傳統。

隨著理性觀念與科學主義的發展,對夢的解析漸漸由神學延伸到哲學討論(莊周夢蝶式的本體論懷疑主義),又在19世紀佛洛伊德與榮格等研究者的推動下進入心理學研究範疇,乃至近現代更加講究實驗數據支撐的神經科學研究。

隨著研究的深入,人類對夢的態度從敬畏轉變到好奇,現代人甚至試圖利用它。對夢境利用的暢想,最出名的應該要數2010年諾蘭導演的電影《盜夢空間》。影片中的犯罪團夥利用高科技設備創造並與他人共享夢境,借此竊取機密信息甚至植入想法。

那麼,事實上人類真的可以主動創造或者控制自己的夢境嗎?

電影《盜夢空間》中,通過連接神經系統的設備及精神穩定藥物可以將眾人帶入同一個夢境 成員們通過訓練在夢

可能很多人會認為夢境是不可控的,我們只能被動地接受做夢的過程及其內容。但事實上,對於一些人來說夢境在一定程度上其實是“可知可控”的。

科學界對於這種在夢中意識到自己在做夢,並且做夢者可以對夢中的人、事物、環境及劇情有一定程度的控制的體驗,定義為清醒夢(Lucid Dream,又稱清明夢)。

《盜夢空間》的導演諾蘭講述自己“夢中夢”的經歷體驗

有趣的是,人類中會做清醒夢的人數占比其實並不少。只是由於做夢這種體驗的私人性質,使得很少人會相互交流,而且很多夢在我們醒來後並不會留下清晰的記憶,所以導致大多數人沒有意識到清醒夢的廣泛存在。

1988年心理學博士Jayne Gackenbach和Snyder進行了一項關於清醒夢的調查研究,結果顯示有過清醒夢經歷的人達到了受訪人數中的58%。盡管由於夢境的判斷極度個人化,此類數據在科學研究上不算嚴謹,但也足以看出會做清醒夢的人遠比我們想象中的多。

物理學大佬費曼(Richard Philips Feynman)也是一位“清醒夢大師”,他自述可以由清醒的狀態直接進入清醒

這一介於清醒與沈睡之間的奇妙夢境狀態不僅廣泛存在,而且“歷史悠久”。早在古希臘時期,亞裏士多德就曾記錄下了“夢中知夢”的體驗。除此之外各歷史時期從未中斷過的關於清醒夢的記載,也讓研究者確信這其實是一種人類本能而非“變異”或是精神病態體驗。

1913年荷蘭精神病學家範·愛登(Van Eeden)首次在自己的文章中創造了“Lucid Dream”(清醒夢)一詞,半個世紀後哲學及心理學家希莉婭·格林(Celia Green)註意到了這類描述,整理了前人零碎的相關研究,並總結出清醒夢的一套特征並將其與快速眼動睡眠和錯誤覺醒現象首次聯系在了一起。(註:錯誤覺醒就是那種我們在夢中“醒來”並夢見自己執行每日例行程序的情況)

我們都知道,長期的觀察實驗已經證明了夢與睡眠中的快速眼動期(REM)強烈相關。在快速眼動期間,腦電圖所顯示的腦內活動近似於清醒狀態。而希莉婭的報告中也提到了,清醒夢也是大多發生在快速眼動階段。

睡眠圖(睡眠時的腦電圖)顯示了睡眠周期中逐漸增加的REM睡眠

以上的種種研究都是出於十分主觀的數據收集得來的,被研究者說自己做了清醒夢,並且詳細描述了其夢境體驗,但科學家如何從純粹客觀角度證實其存在呢?

1975年,基斯·希恩博士(Keith Hearne)通過一個巧妙的實驗設計解決了這一難題。希恩先是發現了被研究者在快速眼動期眼球的規律轉動,喚醒對方後被告知受試者當時似乎進入了一個清醒可控的夢境。

於是他又找到了一位名為Alan Worsley的經驗豐富清醒夢者,並提前與他約定了一套規律的眼動運動。隨後,Alan在清醒夢境狀態下按約定的眼動規律(如左右左上下上)觀察夢境世界,而希恩則在現實中通過眼電圖(EOG)直接捕捉到了一致的對應眼動規律。

從科研意義上來講這是人類首次實現清醒意識與夢境意識的交流互動,其研究成果於1975年4月發布在《社會心理研究》(The Society for Psychical Research)雜誌後,得到了學界的正式認可,同時也吸引了一大批研究者的關註。

Keith Hearne博士

受到希恩博士這種互動研究方式的啟發,清醒夢領域迎來了一個為之癡迷研究獻出終身的大佬——斯坦福大學精神生理學博士史蒂芬·拉伯格(Stephen LaBerge)。1980年,33歲的斯蒂芬在其博士學位論文中開始研究清醒夢並進一步開發西恩博士的研究方式,就此一發不可收拾。

經過長達5年的研究,他成功利用這項技術解決了另一個困擾人類多年的問題:夢境中的時間感知與現實中的時間一致嗎?

盜夢空間中關於夢境時間的解釋(其實是不太科學的)

史蒂芬讓受試者在清醒夢狀態下計數,同時做規律眼動運動。例如受試者在夢中數十秒鐘,同時做十次觀察左上角的眼動動作。結果顯示,清醒夢中進行的計時時間感知與清醒生活中的感知完全一致——夢境中的“時間”並不會變慢。

這也印證了科學家們長期以來的一個猜想:我們之所以感覺夢境中時間變得漫長並不是因為人腦變快之類的原因,而是因為夢境往往由不連續的跳躍片段組成,我們只記得似乎經歷了從清晨到黃昏的過程,卻忽略了其中並沒有細節,是“跳”過去的兩段夢境。

因此也解釋了為何夢中思考的案例中,基本都只有靈光一現型的頓悟,而不會有需要長時間計算、累贅工作的成果在夢中被完成。

史蒂芬·拉伯格(Stephen LaBerge)

經過三十年左右的研究,史蒂芬總結出一套“清醒夢訓練大法”,他認為所有人都有實現清醒夢的潛能,只要通過一定的訓練都可能做到。通過在現實生活中模擬夢境,入睡前暗示自己會在夢境中清醒過來,還有睡前冥想等認知手段,可以極大概率地提升清醒夢的誘發概率;另外通過實驗研究,史蒂芬的工作室甚至推出了可以檢測人體進入快速眼動階段(進入夢境階段),並且通過閃光來提醒佩戴者進入清醒狀態的“清醒夢眼罩”。

清醒夢輔助裝置 由於功能及副作用稍不明確還需謹慎使用

就個人而言,清醒夢的體驗確實可能帶來十分刺激的爽快體驗。

不管是飛行、變身、瞬間致富甚至其他的任何想法都可能瞬間實現。但涉及精神科學的夢境始終是我們尚未完全了解的領域,其中潛藏的危險或許還不值得我們以身相試。

潘夢佳,孫沛. 清醒夢的心理學研究. 心理研究 2019.12

Dreams: Cinema of the Subconscious Lucidity Institute. Lucidity Institute Answers 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 About Lucid Dreaming 2015.2.15

Stephen LaBerge, Ph.D. Lucid Dreaming: Psychophysiological Studies of Consciousness during REM Sleep. Sleep and Cognition. Washington, D.C.: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1990 (pp. 109-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