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飛機墜毀池塘什麼意思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作為當今世界文化遺產和國際最著名的植物學研究機構之一,英國皇家植物園林——邱園(Kew Gardens)常常出現在英國旅遊行程中的必打卡景點列表中。

△ 一群園丁在邱園T型溫室的蘭屋裏打掃衛生。清潔和維護各個溫室的工作雖然辛苦,但卻是必要的。溫室內潮濕的空氣導致藻類生長,進而形成汙斑。當地糟糕的空氣汙染致使玻璃外側很快沾滿煙塵,這個特殊難題直到1956年通過了《清潔空氣法案》後才開始好轉。

很少有人知道,這座規模宏大、植物種類繁多的園林前身是一片歸屬於私人地產的帶狀農田。

16世紀後,與裏士滿(Richmond)比鄰而居的王室給該地帶去了繁榮,朝臣們都希望住在新建成的裏士滿宮附近,於是向邱園前身租來土地,以便建造華麗的宅第,比如荷蘭宮[Dutch House, 即後來的邱宮(Kew Palace)]。18 世紀早期, 兩名王室成員在該地定居—威爾士親王喬治(即後來的喬治二世)和他的妻子卡羅琳王妃住進裏士滿房舍,他們的兒子弗雷德裏克接管了邱園的巨額資產,即邱園農場。幾經易主後,一座植物園在邱園這塊土地上建造了起來,並逐步成為了一座著名的園林。

△ 邱宮是邱園裏最古老的建築,1631年由一名叫塞繆爾·福特雷的商人建造。大約100年後,它被卡羅琳王後租用了,隨後被喬治三世買走。1898 年向公眾開放之前,它一直是皇家的鄉村別墅。在邱園的發展歷史上,這座宮殿扮演了重要角色,正因為王室成員曾居住於此,植物園才有機會誕生,也為現在的邱園打下了基礎。

△ 邱園最古老的入口,是建於1825 年的邱園綠地正門,那時邱園仍歸皇家所有,設立此門是為了防止“粗俗又好奇的平民”闖入皇家領地。

△ 夏洛特王後的鄉間別墅位於原來的新動物園裏,自1792 年起,這兒就圈養著袋鼠之類的異國動物。目前還不清楚這座建築最初用作什麼,也不知道它是什麼時候建成的,但它極可能起源於18 世紀中期,當時這樣的鄉村別墅是時髦的裝飾性建築。雖然王室成員一般只使用其進行野餐等活動,但還是添置了華麗的裝飾和家具。1898 年,維多利亞女王將鄉間別墅及其土地捐給了邱園。鄉間別墅及其周圍的藍鈴花樹林至今仍是吸引遊客的熱門景點,它使人們能夠一睹王室的歸隱生活。

△ 18世紀,威廉·錢伯斯為王室設計了一系列花園裝飾性建築,其中一些屹立至今,漸漸變成邱園的一種特色。“荒廢拱門”就是這樣一件裝飾物,由錢伯斯於1759 年建造。不過,這個羅馬式結構最初還是有實用功能的,它成為道路上的一座橋,供牧養的動物進入邱園的草場。1932 年,這座拱門不得不重建,如今仍矗立在與邱園路接壤的城墻旁邊的小路上。最近,有人發現,為了讓拱門看起來像真廢墟,裏邊還收藏著古希臘-羅馬式的石雕真品。

△ 邱園裏緊鄰森林空地南端的是睡蓮塘(Waterlily Pond), 它是威廉·西塞爾頓-戴爾爵士設計的一件作品。池塘的水由當地供水公司的冷凝蒸汽加熱,使得這裏可以栽種半耐寒的水生植物。這張照片攝於1900年左右,照片中的一些睡蓮由法國苗圃主人約瑟夫·伯裏·拉圖爾-馬爾利阿克提供。他是第一批成功培育了雜交睡蓮的人,其最出名的成果大概就是開黃色花的睡蓮品種“克蘿蒂瑪蒂拉”了。1887年,馬爾利阿克將該品種送給邱園。他因給吉維尼鎮的莫奈花園供應了很多睡蓮而聲名大噪。

1840 年,邱園從純粹私人的皇家植物園脫胎為國家的林木管理處,從此進入發展盛期。巧合的是,攝影技術也於彼時興起。有發現表明,底片的發明者福克斯·塔爾博特的“光曬成像”(photogenic drawings)技術最初的主題即“花朵和葉子”。在新興手段的輔助下,人們終於可以更加自由地表達自己對植物和邱園的熱情。

△ 這張最早的棕櫚溫室外觀照片是用銀版攝影法(daguerreotype)拍攝的。這種照相術在1839年已臻成熟,並持續流行至19世紀50年代。銅片表面被鍍上薄薄的銀層且經過高度拋光,這樣圖像才能顯示在銅片上。因為照相機的緣故,圖像的尺寸非常小。銀版照片非常脆弱,對觸摸特別敏感,其表面像鏡子,觀看時需要傾斜一定的角度。這種照片不耐磨損,顏色也容易變得黯淡。

△ 這是第一張棕櫚溫室內部面貌的照片,攝於1847年7月24日,出自倫敦一流的銀版照相師安托萬·F. J. 克勞德特之手,那時溫室仍在建造當中。

邱園的第一位官方攝影師傑拉爾德·阿特金森於1922年開始在植物園工作;之前,邱園會委托自由攝影師來根據一系列實際用途給植物園拍攝照片,照片還會被制作成明信片和出版物的插圖,如《邱園協會雜誌》。1928年湧現的照片數量最多,邱園還特意從攝影師愛德華·沃利斯那兒購買了5000張相關歷史底片。20世紀60年代,邱園成立了一個攝影部門,該部門一直在為邱園的照片收藏貢獻著新的資料。

△ 威廉·錢伯斯爵士的橘園建於1761年,用磚頭和灰泥築成,洋溢著古典風格,這是他在邱園唯一留存至今的植物溫室。實際上,對栽植柑橘類水果而言,它並不是一座實用的建築:窗戶不夠大,導致光照不足,植物無法生長。當威廉·胡克接手管理邱園時,他安裝了玻璃門來增強光照,之後有一段時間,橘園容納的植物株型要比其他植物溫室的大許多。1863年,該建築成為3號博物館,開始展出邱園收藏的木材珍品。

△ 1957年5月,時任園長喬治·泰勒決定關閉一直充當邱園的木材博物館的橘園,並借此機會恢復它的初始面貌和功能。接下來在超過兩年的時間裏,畫廊和樓梯被拆除,收集的木材被移走和重新安置,內部環境才得以修復。橘園接納了盆栽的柑橘樹和因太大而無處容身的植物,例如圖中所示的龍舌蘭。1959年,橘園重新開放。

△ 幾個世紀以來,由於陸路狀況普遍偏差,而且經常有攔路搶劫的強盜出沒,大多數泰晤士河大橋又強制收取通行費等原因,乘船旅行一直是前往邱園和裏士滿的流行方式。1816年,此地引進了蒸汽船。最初,它們沒有在邱園停留,而是徑直駛向裏士滿,後來邱園碼頭終於又加了一站。

△ 從19 世紀至今,邱園與新加坡植物園一直保持著密切的聯系。邱園的員工被派往那裏,兩家機構交換了許多種植物,包括橡膠樹。這張植物園照片顯示了它們與邱園高度園藝化的園區有多麼不同。在時任新加坡植物園園長亨利·裏德利的領導下,叢林般的區域被改造成橡膠樹農場,植物園從此開始為新興的橡膠產業提供種子。

△ 1911年,馬來西亞瓜拉丹比靈(Kuala Tembeling)鎮,亨利·裏德利站在一艘居住船旁。他在擔任新加坡植物園園長期間,廣泛遊歷了整個馬來半島,對當地植物進行記錄並收集了相關標本。裏德利將大量標本寄回邱園,同時也為自己在新加坡的標本室開展采集工作。

△ 植物學家雷吉納爾德·羅斯-茵尼斯在荒漠區吃早餐,他的身後是“奧斯卡”牌汽車。野外生活往往十分艱苦,一些時候,日常用品可能都難以獲得。

△ 邱園的歷史記錄中有兩次飛機墜毀事故。第一次發生在1928年8月16日,當時一架單座金翅雀飛機進行空中表演時突然起火,接著墜落於塞恩透景線的西側。飛機損毀嚴重,殘骸燃燒了近30分鐘,而飛行員卻毫發無損地逃脫了,他乘著降落傘落在博蒙特大道石獅大門附近的一處屋頂上。

△ 10年後發生了第二次墜毀事故,這次墜毀沒有那麼戲劇性。照片中顯示的是1938年1月5日,一架飛機迫降在棕櫚溫室附近的情景。它原先拉著一面廣告橫幅,圍觀的人說,如果降落時飛機左翼沒撞上樹,那飛行員將實現一次完美的迫降,可因為撞了樹使飛機偏轉,最終導致機頭先著地。幸運的是, 沒有人員傷亡。第二天,清理飛機現場的過程反倒吸引了很多看客。

△ 1899年,艾伯特·林尼贈予邱園3只企鵝。艾伯特是馬爾維納斯群島政府大樓的首席園藝師及邱園的離職園藝師,當時人們對南極的一切都充滿興趣。這張照片攝於1901年的1號博物館外,餵企鵝的男人是奧拉維先生,他被稱為“鳥人”。

△ 19世紀,邱園對來訪遊客制定了嚴格的規章制度:不允許遊客攜帶食物;要求穿著體面;園內禁止吸煙、玩耍;嬰兒車不得進入。1888 年,邱園開設了第一間茶社,茶社位於溫帶植物溫室和瑪麗安娜·諾斯畫廊之間。茶社開張時向遊客供應了茶水和冷飲。圖中,遊客們坐在第一間茶社的接續建築外,此處於1920 年開業。

△ 1913年,作為女性選舉權運動的一個環節,運動參與者燒毀了茶社。

△ 幾個世紀以來,園藝培訓已經成為邱園的職能之一。19世紀時,20~25歲之間、有一定實踐經驗的學徒會來邱園學習2年,白天在園區幹活,晚上上課,住在瓜果小院的鐵房內,那是一個寒冷且不太舒適的場所。培訓期結束時,他們將獲得一份書面證明,後來被改成邱園文憑。1963年,在學業部主管裏歐·彭伯頓的督察下,一套為期3年的邱園文憑課程啟動了。這套課程使邱園的園藝學教育正規化,每年為20 名學生提供受國際認可的資格證書。學習科目包括植物學、細胞生物學、生態學、景觀設計、丈量學、管理學、樹木栽培、園藝學,並於每年年底舉行考試。實踐經驗和專題作業也是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第一年就必須耕種一塊菜地。

△ 學生們有各自的菜田,還得負責紮稻草人,並需要經常到慈善義賣商店為它搶購合適的衣服。

△ 早在西塞爾頓-戴爾當園長(1885—1905 年)時,就已經開展了關於低溫貯藏種子的研究。20世紀60年代,人們在賈德瑞爾實驗室對種子進行生理學研究,並建立了一間種子庫,用於冷凍條件下保存種子,這也促進了邱園與其他科學組織之間的交換活動。1974年,生理學部門和種子庫被搬到維克赫斯特,冷庫被安置在大廈前的小教堂裏(圖中畫面)。這是“全球千年種子銀行”合作夥伴的開端。

不同時代的攝影師們用相機做接力棒,用鏡頭見證了邱園經歷的擴張、繁榮和災難歲月,也記錄了邱園與英國殖民地的聯系及其對全球矛盾和戰後余波的回應,將這座植物園置於國際大環境的背景中考量。

△ 圖中照片拍攝於1898 年,從左到右分別是女園丁埃莉諾·莫蘭、格特魯德·科佩和愛麗絲·哈欽斯。1896年,邱園招收了第一批女園丁,為安妮·故爾溫和愛麗絲·哈欽斯,她們畢業於斯旺利女子園藝學院。為了不讓她們的男同事分心,並防止員工之間談戀愛,她們不得不穿上一套不怎麼好看的制服,包括棕色燈籠褲、羊毛長襪、馬甲、夾克和鴨舌帽。到了1902 年,所有的女園丁都被迫離開邱園去別處從事園藝工作。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女園丁才再次出現在邱園。

△ 戰爭爆發一個月後,英國農業部發起了著名的“為勝利而挖”的運動,鼓勵國民把自家花園變成補給土地,來給自己的親人和鄰居供應食物。而那些沒有花園的人,則可充分利用公園的土地,就這樣,整座城市的風光改變了。至1943年,超過100 萬噸的蔬菜生長在這些補給土地上。邱園也盡力將部分園區轉變為農產品種植田,並提供了關於糧食作物栽培的培訓課。圖中,工作人員正在示範播種豌豆的最佳方法。

△ 戰爭期間,女性為國家抗戰勝利發揮了重要作用,她們填補了被召集參軍的男性留下的勞動力空缺。邱園也雇用女園藝師替代男園藝師,然而,和許多地方有工作期限一樣,由於要接納從戰場上返回的男人們,1946年,女工的數量便迅速減少了。

△ 對於許多女性來說,戰爭年代受雇於邱園的經歷是她們第一次體驗到有償工作。同樣地,許多遊客也是第一次看見女性在這樣的公共場所工作。一位在巖石區幹活的園丁珍·湯普森說道,她會聽見有人喊:“瞧瞧那些女園丁!—噢我明白了,如今會聘用女性—嘿,你喜歡你的工作嗎?”遊客們不等女人們回答,就自告奮勇地給出自己的答案:“我們喜歡!”

△ 1959年,邱園要舉辦200周年紀念活動,作為慶祝活動的一部分,英女王與菲利普親王於當年6月2日訪問了邱園。他們遊覽園區,小徑兩旁站滿了職工和受邀團體。女王夫婦在邱宮前方的草地種下兩棵紀念樹,還去橘園喝了下午茶。茶歇過後,王室賓客接見了職工,《邱園協會雜誌》寫道,他們“從職員到機構通常承擔的工作與責任中得到了很多樂趣”。薩利·伊麗莎白·布朗,一個園長助理8歲的女兒向女王敬獻了一束在邱園生長的異國鮮花。

《紐約時報》評論,這些照片通過殖民擴張、貿易、工業、醫藥、戰爭,甚至維多利亞時代英國的價值觀等多維視角呈現了園中植物的重要價值和邱園的世界影響力。

資料來源:《邱園的故事》

圖片經後浪出版公司授權使用

編輯:陳婉婷

校對:盧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