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見海水顏色變成深藍色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 力爭早日建設成為海洋經濟發達、海洋科技領先、海洋生態良好、海洋文化先進、海洋維護有力,在涉海領域擁有強大綜合實力的海洋強國

◆ 海洋事業發展得怎麼樣,海洋問題解決得好不好,關系我們民族生存發展,關系我們國家興衰安危

◆ 海洋經濟正成為建設海洋強國的重要支撐,也是我國加快新舊動能轉換,打造新的經濟增長點的重要方面

◆ 中國已經是名副其實的航運大國,港口貨物吞吐量和集裝箱吞吐量均居世界首位

◆ 海洋競爭實質上是高科技競爭,海洋開發的深度取決於科技水平的高度

◆ 陸地與海洋,唇齒相依。唯有堅持陸海統籌,才能激發“陸”的活力,釋放“海”的潛力

◆ 全球化的今天,沒有與世隔絕的孤島,海洋讓世界彼此連通、安危與共

向海洋強國進發

中國是一個海洋大國。海洋面積相當於陸地面積的三分之一,1.8萬多公裏的海岸線上,點綴著數十個港口城市。中國自古就有“舟楫為輿馬,巨海化夷庚”的海洋戰略和“觀於海者難為水”的海洋意識。歷史的時針撥至今天,海洋依然是我們賴以生存的“第二疆土”和“藍色糧倉”。

21世紀是海洋的世紀。海洋在我國經濟發展格局和對外開放中的作用更加重要,在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中的地位更加突出,在國家生態文明建設中的角色更加顯著,在國際政治、經濟、軍事、科技競爭中的戰略地位也明顯上升。

黨的十八大作出建設海洋強國的重大部署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立足新時代歷史方位,科學研判我國海洋事業發展形勢,圍繞建設海洋強國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為我們在新時代發展海洋事業、建設海洋強國提供了思想羅盤和行動指南。

近年來,我國海洋強國建設不斷取得新成就——

海洋生產總值十年間翻了一番,海洋經濟實力大幅提升。海洋科技創新成果豐碩,深海技術裝備研發實現重大突破,海洋船舶研發建造向高端化發展,海洋領域產業鏈供應鏈持續優化。海洋生態保護和修復工作持續推進,全國近30%的近岸海域和37%的大陸岸線納入生態保護紅線管控範圍,累計建立各級海洋保護區270余處、面積1200多萬公頃,海水環境質量總體改善。這些都為海洋強國建設打下了堅實基礎。

向海而興,向海圖強。

“十四五”乃至今後更長時期,我國將繼續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暢通陸海連接,增強海上實力,高質量發展海洋經濟,加大海洋科技攻關力度,加強海洋生態文明建設,高水平管海護海,深度參與全球海洋治理,走依海富國、以海強國、人海和諧、合作共贏的發展道路,力爭早日建設成為海洋經濟發達、海洋科技領先、海洋生態良好、海洋文化先進、海洋維護有力,在涉海領域擁有強大綜合實力的海洋強國。

部署藍色經濟 夯實高質量發展戰略要地

6月25日,我國海洋油氣勘探開發正式邁向“超深水”。

就在這一天,我國首個自營勘探開發的1500米深水大氣田“深海一號”在海南陵水海域正式投產。投產後,深水天然氣將通過海底管線接入全國天然氣管網,年供氣量達30億立方米。

海洋,蘊含著豐富的資源,意味著無窮的潛力。開發海洋、經略海洋,拓展藍色經濟空間,是人類生存和社會發展的必要考慮和必然趨勢。

海洋,也是高質量發展的戰略要地。海洋事業發展得怎麼樣,海洋問題解決得好不好,關系我們民族生存發展,關系我們國家興衰安危。

正在南海北部海域進行鉆探作業的勘探三號鉆井平臺和為其運送物資的拖船(2020 年7 月29 日攝) 蒲曉旭攝/ 本刊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海洋經濟規模持續擴大,海洋生產總值由2016年的69694億元增至2019年的89415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9.0%,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9.1%。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我國海洋經濟穩健復蘇,海洋能源供應逆勢增長。海洋經濟正成為建設海洋強國的重要支撐,也是我國加快新舊動能轉換,打造新的經濟增長點的重要方面。

從推動海洋經濟向質量效益型轉變到布局港口、航運建設,再到統籌陸海區域重大戰略對接,我國藍色經濟空間不斷拓展,海洋經濟正在由近岸海域向深海遠洋極地延伸。

堆壘的集裝箱、不知疲倦工作的機械、往來不絕的大型卡車,忙碌卻安靜,幾乎看不到人——這裏是上海洋山深水港,全球最大的智能集裝箱碼頭。碼頭上,各類集裝箱整齊堆放,自動引導的運輸車往來穿梭,巨型橋吊在遠程操控下精準裝卸,整個作業現場緊張忙碌而又井然有序。

經濟強國,必定是海洋強國、航運強國。

如今,中國已經是名副其實的航運大國。年造船產能達到6000萬載重噸,全球第一;海運量世界占比達到26%,全球第一;註冊運力1.8億載重噸,全球第二。在全球港口貨物吞吐量前10名的港口中,中國占有8席,集裝箱吞吐量排名前10名的港口中中國占有7席。2020年全國港口貨物吞吐量和集裝箱吞吐量都居世界首位。中國,正在穩步開啟建設航運強國的新征程。

海洋帶來經濟發展新動力。浙江省舟山市岱山縣秀山島南部海域,兩座小島之間的“喇叭口”地帶,安放著一個小提琴模樣的設備,湍急的海水淹沒了直徑4米、高約20米的水輪機,飛速轉動的聯軸器“嗡嗡”作響,潮起潮落間,潮流能發電機組把清潔能源帶入電網。

再往深藍,海洋深處正成為藍色牧場。

渤海灣中央,黃渤海分界線中點附近,矗立著一座長寬66米、高30多米的鋼質“龐然大物”——“長鯨1號”現代化海洋牧場平臺。自動投餌、水下檢測、成魚回收、雲數據處理等多項技術,使4個工作人員就能負責1000噸成品魚的養殖工作。在現代化海洋牧場“加持”下,我們從淺藍駛向深藍,由“吃海”變為“養海”,一曲和諧的“海上牧歌”漸漸唱響。

如今,多個沿海省市已將海洋強省(市)作為綜合實力發展的重要戰略。浙江、海南、廣西、福建等多地,將發展海洋經濟寫入“十四五”規劃綱要,一些地方還制定了推進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方案。從傳統的海洋漁業、海洋交通運輸業,到海洋生物醫藥業、海水利用業、海洋電力業,這座藍色“聚寶盆”正釋放出無窮潛力。

陸地與海洋,唇齒相依。

唯有堅持陸海統籌,才能激發“陸”的活力,釋放“海”的潛力。

從“十三五”規劃綱要首次提出拓展藍色經濟空間的總體要求,到黨的十九大報告進一步提出“堅持陸海統籌,加快建設海洋強國”的戰略部署,再到“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在“優化區域經濟布局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篇中對拓展海洋經濟發展空間作出部署,陸海統籌理念貫穿於建設海洋強國總體布局之中。

作為海洋大省,浙江省海島總數、海岸線長度均居國內第一。作為發展海洋經濟的重點地區,陸海統籌的理念深深紮根在浙江人的心中。

今年6月,《浙江省海洋經濟發展“十四五”規劃》正式發布,創新提出“全省域”發展海洋經濟的概念,並專門明確了針對省內的內陸地區參與海洋經濟發展的具體任務。這意味著,人們傳統印象中的金華、麗水、衢州等“山區”,今後也將作為“沿海區域”參與海洋經濟發展,進一步激發山海協作、陸海統籌的發展潛能。同時,浙江還將實施海港拓展內陸行動,推動寧波舟山港成為內陸節點城市的首選出海口。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東西互濟的陸海統籌開發格局逐漸形成,“沿海軸”連接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成為促進陸海統籌、全面深化改革和對外開放的重要經濟軸帶。長江經濟帶與沿海形成“一橫一豎”之勢,使西南內陸直通大海,國內大循環、國內國際雙循環暢通無阻;東西互濟、沿江入海,更為沿海經濟打開了戰略縱深腹地。

發展藍色科技 突破海洋探索能力制約

10909米!這是“奮鬥者”號海試團隊在馬裏亞納海溝創下的中國載人深潛新紀錄。這也標誌著,中國具有了進入世界海洋最深處開展科學探索和研究的能力。

從百米淺海到萬米深海,從“蛟龍”號、“深海勇士”號到“奮鬥者”號,中國載人深潛事業幾十年來劈風斬浪,先後突破多項核心技術,在探索海洋的道路上越潛越深、越行越遠。

海洋科技發達是海洋強國的重要標誌。海洋競爭實質上是高科技競爭,海洋開發的深度取決於科技水平的高度。

近年來,我國海洋科技取得了長足進展,實現了從零起步,到跟跑、並跑,再到某些方面實現領跑的跨越式發展,海洋科技自主創新能力持續增強,海洋衛星觀測、“蛟龍”探海等一批涉海關鍵技術和重大項目建設取得突破,拓展了我國開發利用海洋的空間。

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對我國海洋產業發展的推動作用日益顯著。海洋產業轉型升級步伐加快,智能船舶研發、綠色環保船舶建造取得新突破;以海洋生物醫藥、海水利用為代表的海洋新興產業快速發展,涉海工業企業效益保持穩定,涉海市場主體數量大幅增長。

繁榮海洋科技,唯有大力創新。

《全球海洋科技創新指數報告(2020)》顯示,中國海洋科技創新綜合排名穩步提升,由第5位上升至第4位,躋身第二梯隊。特別是在創新產出和創新應用方面,已快速提升至第2位。

面對當前涉海科技創新自主能力不強、海洋科技創新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較弱、海洋科技成果轉化能力不足等制約海洋事業發展步伐的瓶頸問題,中央持續強化部署——

重點在深水、綠色、安全的海洋高技術領域取得突破;推進海洋經濟轉型過程中急需的核心技術和關鍵共性技術的研究開發;加強深海科學技術研究,推進“智慧海洋”建設……海洋科技創新發展的突破點漸次清晰。

如今,海洋高科技創新攻堅戰已經打響,海洋科技重點領域加速發展——海洋超級運算和模擬中心、海洋智能制造工業互聯網中心等大科學裝置加快建設;海洋科學數據共享共用水平、海洋儀器設備研發制造能力持續提高;在關鍵領域的核心技術研發力度持續加大;促進海洋科技成果轉化的體制機制日益完善;以企業為主體的海洋技術創新體系正在建立。

認識海洋、經略海洋,必須以保護海洋為前提。而海洋科技不僅是提高海洋探索能力的關鍵,更是突破制約海洋生態保護瓶頸的決定性因素。

在海底種珊瑚,是怎樣的情景?

種下指甲蓋般大小的珊瑚苗,就可能長成面積幾個足球場大小的珊瑚礁。

在海南島周邊海域,海南南海熱帶海洋研究所所長陳宏和10多名同事就這樣繁育了20多萬株珊瑚苗。

水下高壓作業不可控因素多,擰一個螺絲要花半小時。好在一個個手工栽培的方式已成為過去時,一批批“黑科技”被運用到珊瑚種植和繁育上:飛播法實現了船“邊走邊種”,無性繁殖技術和苗床、人工礁體等助力人工培育,在觀測和探測上還用起了聲吶技術等。

海洋科技發展讓“珊瑚工人”有了“手臂”和“眼睛”。

廣東深圳大鵬灣海域國家級海洋牧場示範區工作人員在種植珊瑚

依海富國、以海強國,落腳點在實現“人海和諧”。

近年來,海洋強國建設不斷被賦予更多綠色可持續的深刻內涵。“要像對待生命一樣關愛海洋”“要把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納入海洋開發總布局之中”“堅持開發和保護並重、汙染防治和生態修復並舉,科學合理開發利用海洋資源,維護海洋自然再生產能力”“為子孫後代留下一片碧海藍天”,這樣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海洋生態保護和修復工作持續推進,海水環境質量總體改善。生態環境部發布的《2020年中國海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十三五”期間,我國管轄海域水質呈改善趨勢。管轄海域海洋沈積物綜合質量等級為良好,監測點位良好比例達到96.5%。

截至2020年底,我國已建有國家級海洋自然保護區14處,國家級海洋公園67處,建立52處有紅樹林分布的自然保護地,成為世界上少數紅樹林面積凈增加國家之一。

深耕藍色國土,以發展海洋經濟為抓手,以海洋科技創新為支撐,以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為取向,我國海洋經濟、海洋科技、海洋生態相互促進、相互協調,穩步向大洋深處邁進。

促進藍色合作 為全球海洋治理貢獻力量

中國能源企業在法國、德國等投資海上風電等項目,助力歐盟實現2020年可再生能源占總能源消費20%的目標;中企承建的越南最大海上風電項目——金甌1號350MW風電項目,於今年1月正式動工;在巴西東北部塞阿拉州,中企承建的海上風電示範項目預計2022年開建……

在新冠肺炎疫情衝擊下逆流而進,中國的國際跨海共建合作從未止步。

2020年,中國海洋對外貿易向好,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貨物進出口總額達到12624億美元,為全球海運貿易提供重要動力。與數十個國家開展港口共建,海運服務覆蓋共建“一帶一路”所有沿海國家。

全球化的今天,沒有與世隔絕的孤島。同一片海洋更讓世界彼此連通、安危與共。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陸續提出“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構建和平安寧、合作共贏的海洋秩序”“發展‘藍色經濟’,讓浩瀚海洋造福子孫後代”等合作共贏理念。

特別是“海洋命運共同體”重要理念的提出,是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豐富和發展,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在海洋領域的具體實踐,是中國在全球治理特別是全球海洋治理領域貢獻的又一“中國智慧”“中國方案”,為全球海洋治理與資源合作共享提供了全新思路。

積極參與亞丁灣、索馬裏海域護航行動,“和平方舟”號醫院船行使“和諧使命”,推動海洋生態文明建設,全面參與聯合國框架內海洋治理機制和相關規則制定與實施,落實海洋可持續發展目標……中國的務實行動讓人類命運共同體和海洋命運共同體重要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中國將始終做全球海洋治理的建設者、海洋可持續發展的推動者、國際海洋秩序的維護者,願同各國一道,本著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精神,深度參與全球海洋治理,共同踐行海洋命運共同體理念,為實現海洋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

逐夢深藍,向海圖強。

建設海洋強國是中華民族的世代夙願。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歷史交匯點上,中國巨輪再次揚帆,向著深藍色的海洋,向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進發。(刊於《瞭望》2021年第30期 記者 張程程)

一圖了解中國載人潛水器

來源:《瞭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