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文昌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周公(生卒年不詳),姬姓名旦,亦稱叔旦。 西周開國元勛,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教育家,“元聖”、儒學先驅,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武王姬發的弟弟。采邑在周,故稱周公。

封於曲阜,留朝執政,長子伯禽就封。武王卒,成王幼,周公攝政。管叔、蔡叔、霍叔等不服,聯合殷貴族武庚和東夷反叛。他率師東征,平定叛亂,滅奄(今山東曲阜東)後大舉分封諸侯,營建成周洛邑(今河南洛陽)。又制禮作樂,為西周典章制度的主要創制者,主張 “明德慎罰”,以“禮”治國,奠定了“成康之治”的基礎。

周公一生的功績被《尚書大傳》概括為:“一年救亂,二年克殷,三年踐奄,四年建侯衛,五年營成周,六年制禮樂,七年致政成王。”言論見於《尚書》之《大誥》《康誥》《多士》《無逸》《立政》諸篇。

關於周公的人物生平和成就實在太多了,這裏就不一一列舉了,具體內容可以網絡搜索了解。

逸聞趣事

周公吐哺

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典出《史記·卷三十三·魯周公世家》。周公姬旦派長子伯禽(又稱禽父)去管理魯地(魯國是周公姬旦的封國,而魯國的第一任國君是伯禽,姬旦沒有去封國做國君),臨行時周公告誡伯禽說:“我是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在全天下人中我的地位不算低了。但我卻洗一次頭要三次握起頭發,吃一頓飯三次吐出正在咀嚼的食物,起來接待賢士,這樣還怕失掉天下賢人。你到魯國之後,千萬不要因有國土而驕慢於人。” 周公禮賢下士,求才心切,進食時多次吐出食物停下來不吃,急於迎客。後遂以”周公吐哺”等指在位者禮賢下士之典實。

周公吐哺雕像

恐懼流言

周公恐懼流言,典出唐代白居易《放言五首》之三:

贈君一法決狐疑,不用鉆龜與祝蓍。

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

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

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復誰知。

這一成語,說的是兩個人:西周時的姬旦與西漢時的王莽(新朝建興帝)。

周公有聖德,輔其兄武王姬發伐商,平定天下,定了周朝基業。武王病,周公為冊文告天,願以身相代。藏其冊於金滕,內容無人得知。後來武王駕崩,太子成王年幼,周公盡心輔佐,將周成王抱於膝上,朝見諸侯。當時其庶兄管叔、蔡叔圖謀不軌,但忌憚周公,於是在列國間散布流言,說周公欺侮幼主,圖謀篡位。久而久之,周成王起疑。周公為避禍辭了相位,避居東國,心懷恐懼。後來有一日,天降大雨,雷電擊開金滕,成王見了冊文,方辨明忠奸,誅殺了管叔、蔡叔,迎周公重歸相位。假設當管叔、蔡叔正四處散布流言誣周公有反叛之心的時候,周公便一病而亡;假設金滕之文始終未被成王所知,那就說不清楚周公姬旦到底是忠是奸了。後世的史書中周公豈不就成了奸臣。

王莽,字巨君,是漢元帝皇後王政君的侄子、漢成帝劉驁的表兄。其人奸詐,依仗外戚專權,陰謀奪取漢家劉姓天下。但他深恐人心不服,於是預先謙虛恭謹、禮賢下士,假行仁義,當時天下人都齊聲稱頌王莽的聖賢仁義之名。後來王莽終從王太後處逼得傳國玉璽,自立為帝。假設王莽在代漢稱帝前就死亡,那就沒人知道他心底的不臣之心。其後的史書中王莽就成了一代賢臣,名垂青史了。

此詩大抵說人品有真有偽,須要惡而知其美,好而知其惡。

懲前毖後

周武王姬發死後,他的兒子姬誦繼位,稱周成王。因成王年齡很小,不能親自處理國家大事,便由周公姬旦輔佐,處理政務。周武王的另外兩個弟弟管叔和蔡叔是野心家,他們很想篡位奪權,但又懼怕周公,於是就合謀陷害周公,他們到處散布謠言,說周公要謀害成王。奪取王位。年幼的成王不斷地聽到這些流言,對周公就不太信任了。周公本來一心輔佐成王,卻遭到誹謗,為了躲避嫌疑,讓成王認清事實真相,他便辭離京城鎬京,到了洛陽。後來成王明白了事實真相,悔恨自己聽信讒言,於是用隆重的禮儀把周公請了回來。

管叔、蔡叔賊心不死,他們與紂王的兒子武庚勾結起來發動叛亂,陰謀奪權。成王命周公率兵鎮壓叛亂。周公領兵很快就討伐平定了管叔、蔡叔和武庚發動的反叛。成王長大以後,周公就把政權歸還給成王,使他親理國政。成王正式接管朝政那天,前往祖廟祭告祖先。在祭禮儀式上,成王總結了以往的經驗教訓,很有感慨地對文武百官說:“我一定要從以前的懲戒中吸取教訓,以防止後患。”

周公之禮

古人講的行周公之禮指的是行房事。

相傳西周初年男女濫情,但是周公發現這樣不行,於是規定:男女在結婚前不能隨便發生性關系,除非到了結婚當天。後來人們管這個叫“周公之禮”。“周公之禮”通俗指夫妻同房,做愛,發生性關系。“周公之禮”是漢語中關於性關系的一種委婉說法,有點戲謔的意味。

周公之夢

周公是一個在孔子夢中頻頻出現的人物,在儒教長期主導文化的中國,周公也就不可避免的直接與夢聯系起來,夢,經常被稱為“周公之夢”,或“夢見周公”。表明周公在儒家文化中享有崇高的地位,孔子以“吾不復夢見周公矣“之言,隱喻周代禮儀文化的失落。

周公假王

滅商歸來,在鎬京武王同周公談起在洛水和伊水之間的平原地帶建立新都,以便控制東方。由於日夜操勞,武王身染重病,周公虔誠地向祖先太王、王季、文王祈禱。他說:你們的元孫某得了危暴重病,如果你們欠了上天一個孩子,那就讓我去代替他。我有仁德,又多才多藝。你們的元孫某不如我多才多藝,不能侍奉鬼神。我們看來,覺得這種祈禱是好笑的,可是對三千多年前相信天命鬼神的周人來說,那是十分真誠無私的。祈禱以後,武王的病雖然有所好轉,但不久還是病故了。武王在臨終前願意把王位傳給有德有才的叔旦——周公,並且說這事不須占蔔,可以當面決定。周公涕泣不止,不肯接受。武王死後,太子誦繼位,是為成王。成王不過是個十多歲的孩子。面對國家初立,尚未穩固,內憂外患接踵而來的復雜形勢,成王是絕對應付不了的。《尚書·大誥》說:“有大艱於西土,西土人亦不靜。”《史記·周本記》也說:“群公懼,穆蔔。”武王之死使整個國家失去了重心,形勢迫切需要一位既有才幹又有威望的能及時處理問題的人來收拾這種局面,這個責任便落到了周公肩上。周公執政稱王,發揮了王的作用。這在當時是自然的事情。古書中有不少周公稱王的記載,只是到了漢代,大一統和君權至上局面形成之後,周公稱王變成不可思議,於是才有周公是“攝政”“假王”的說法。

周武王駕崩,太子成王年紀尚小,關於周公作為叔父如何處理當時朝中政治局面的這一問題,從春秋時期,一直是眾說紛紜。《左傳·僖公二十六年》稱,周公曾“股肱周室,夾輔成王傳”;《左傳·定公四年》又記,成王在武王之後繼位時,“周公相王室以尹天下”;《史記·周本紀》也載,由於天下剛剛穩定,成王還在少年時期,“周公……乃攝行政,當國”。從這些可了解周公只是“夾輔”或“相”成王,“攝(代為)行政”,並沒有篡奪王位的意思。《孟子·萬章》說得更為詳細,“周公爾有天下”。

周公解夢

《周公解夢》,是後人借周公旦之名而作,為流傳在民間的解夢之書。在術數史上,很難發現解夢之術,列於此,只因夢文化在民間甚為流傳,並能從夢中預測吉兇。

周公與桃花女的傳說故事

抱犢寨金闕宮的玉皇大殿、三清殿,神像的旁側常塑有金童玉女像。古人曾有詩人曰:“金童擎紫藥,玉女獻青蓮。”按道教的說法,凡是神仙所住洞天福地,皆有童男童女所伺侯,叫金童玉女。

高級天神三清之一的太上老君,身旁有金童玉女各30萬人侍衛,共60萬個聽差的。頭號開神元始開尊竟有金童玉女9000萬人。

北方真武大帝的身旁,常塑有一金童。一玉女,二人捧岫端寶。他倆的身份是聽差加秘書。金童玉女的分掌威儀,書記、三界中善惡功過的小神,權力還不小。在我國南方,稱金童玉女二人為周公、桃花。

有趣的是,金童玉女大量出現在宋元以來的大量戲劇中成為神仙戲的重要角色。宋元時,即有南戲《金童玉女》傳奇。元代賈仲明《金童玉女》雜劇。

影響很廣的神話戲《張生煮海》,書生第羽與龍女瓊蓮最終成婚,他二人也被說成是上界金童玉女下凡。後東華仙人接歸位。

至今金童玉女的周公、桃花女的說法,源於元明戲曲和小說。桃花女故事在民間流傳久遠,元代已有《桃花女破嫁周公》雜劇。戲的情節是:算命人周公開業30年,從無錯差,百算百準。某日有石婆婆算命,周公算定好兒子石留柱在外必遭橫死,石婆婆回家途中遇到桃花女,桃花女教限禳解<禳解--迷信的人據不完全統計向鬼神祈禱消除災殃。>之法,嫠了石留柱。石婆婆找周公退卦 錢,說他卦不靈,周公大驚失色。周公又給彭祖算卦,斷定他必死,彭祖遇桃花女,桃花女亦教分禳解之法,彭祖便貪汙祭拜北鬥星,得以延長壽命,彭祖見周公,周公知其原因,忌妒桃花女破卦法術,請彭宜為媒,娶桃花女為妻。

桃花女進門後,周公費盡心機要害死好,但都被好的巫術所破。一次他想害死桃花女,反而險些害死分的親生女兒。其後,周公仍設計害死桃花,桃花巫術高明,恰厄運落在周公家中,幸虧玉帝恩賜,周公一家死而得生。其後真武大帝出場,說明周公與桃花女是金童玉女轉世,世緣已滿 ,應復歸天位,桃花女的神話故事,也被收入小說中。《西遊記》寫孫 悟空鬥金角大王和銀角大王時,反銀角大王裝在寶葫蘆裏,口是不斷禱念桃花女仙訣。在明末小說《七曜不妖傳》中及清代《桃花女陰陽鬥傳》,小說博采世代裏巷傳說,突出了桃花女“人之死生大數”,舍命抗爭的形象,在神魔小說是別具一格,還有的書,敘述了桃花民周公同真武的瓜葛。真武玄天大帝在雪冊修道時,用戒刀剖腹洗腸,昏迷過去,把戒刀棄了。後戒刀修煉成一個陽體,刀鞘煉成一個陰體,數百年後,五母詔刀蒜上天,管理桃花,即成桃花仙子。戒刀做了太上老君的童子,後私自下凡,投胎商朝周姓諸侯,名周乾,後襲父職,人稱周

公。此時桃園仙子奉玉帝命下凡,做了任太公的女兒,叫桃花女。書中詳述二人法事,最後被真武玄天上帝收為周、桃二元帥。此故事屬離奇的神話傳說,但卻反映了華夏的古代燦爛文化。

惡靈的傳說

周公是武王的弟弟,武王討伐商紂之後,建立了周王朝。周公修訂禮樂制度,教化諸侯百姓,使得周王朝盛極一時。相傳周公晚年歸隱山林,消失無蹤。文昌墓就是為紀念周公而修建的衣冠冢,裏面存放了不少周公當年的文獻資料。只要大敗墓地中央的惡靈,就能夠得到一本周公手書卷一交給孔子。

與周公有關的成語:

存亡繼絕、孔情周思、風流蘊藉、先聖先師、握沐吐飱、血國三千、周情孔思、阿權膴仕、周公吐哺、等夷之誌、夢見周公、分陜之重、螽斯振羽。

贊揚周公的詩詞

1、《短歌行》

兩漢:曹操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沈吟至今。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讌,心念舊恩。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2、《陳元方候袁公》

南北朝:劉義慶

陳元方年十一時,候袁公。袁公問曰:“賢家君在太丘,遠近稱之,何所履行?”

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強者綏之以德,弱者撫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

袁公曰:“孤往者嘗為鄴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

元方曰:“周公、孔子異世而出,周旋動靜,萬裏如一。周公不師孔子,孔子亦不師周公。”

3、《放言五首·其三》

唐代:白居易

贈君一法決狐疑,不用鉆龜與祝蓍。

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

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

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復誰知?

4、《怨歌行》

兩漢:曹植

為君既不易,為臣良獨難。

忠信事不顯,乃有見疑患。

周公佐成王,金縢功不刊。

推心輔王室,二叔反流言。

待罪居東國,泣涕常流連。

皇靈大動變,震雷風且寒。

拔樹偃秋稼,天威不可幹。

素服開金縢,感悟求其端。

公旦事既顯,成王乃哀嘆。

吾欲竟此曲,此曲悲且長。

今日樂相樂,別後莫相忘。

5、《國風·豳風·破斧》

先秦:佚名

既破我斧,又缺我斨。

周公東征,四國是皇。

哀我人斯,亦孔之將。

既破我斧,又缺我锜。

周公東征,四國是吪。

哀我人斯,亦孔之嘉。

既破我斧,又缺我銶。

周公東征,四國是遒。

哀我人斯,亦孔之休。

《呈劉子卿四首》趙蕃

近喜周公相,初傳薦士章。

非才孰為治,與國倍生光。

故國異喬木,白駒空食常

彈冠與結綬,吾道不其昌。

《和遁澤惠豆粟韻》王柏

秋深萬物盡歸根,五谷從來不解分。

以長而食了無事,南山有種何曾勤。

遁澤真情在句中,薄俗三嘆曹劉風。

識得異形同一氣,應無管蔡怨周公。

《次韻吳雅翁秋懷四首》黎廷瑞

蟋蟀鳴空階,亹亹昏達曙。

感此不成眠,推枕覓長句。

物情欣得時,我乃獨不遇。

悠悠經世心,歲晚付農圃。

長歌豳七月,掩卷淚如雨。

微蟲亦見錄,老我吟謾苦。

周公不可夢,哀哉弗如汝。

《流民嘆》黃庭堅

朔方頻年無好雨,五種不入虛春秋。

邇來後土中夜震,有似巨鰲復戴三山遊。

傾墻摧棟壓老弱,冤聲未定隨洪流。

地文劃劙水觱沸,十戶八九生魚頭。

稍聞澶淵渡河日數萬,河北不知虛幾州。

累累繈負襄葉間,問舍無所耕無牛。

初來猶自得曠土,嗟爾後至將何怙。

刺史守令真分憂,明詔哀痛如父母。

廟堂已用伊呂徒,何時眼前見安堵。

疏遠之謀未易陳,市上三言或成虎。

禍災流行固無時,堯湯水旱人不知。

桓侯之疾初無證,扁鵲入秦始治玻

投膠盈掬俟河清,一簞豈能續民命。

雖然猶願及此春,略講周公十二政。

風生群口方出奇,老生常談幸聽之。

《挽故司徒侍中贈尚書令韓魏公三首》強至

建儲嘉祐發先機,蓋世功名古亦希

一冠鴛行丹地立,兩扶龍德九天飛。

偃藩汲黯時雲臥,去國周公遂不歸。

星坼中臺薨訃入,君王淚濕輟朝衣。

《走筆依韻和楊進士倜登南樓之作》強至

當年割據屬英雄,樓觀誠奢物產窮。

藩鎮一歸平削後,關河盡入照臨中。

離宮此日號大壯,織杼無人歌小東。

全魏萬家今樂業,袞衣惟恐迓周公。

《梅窗》李龍高

月射雲綃印玉腮,風穿罅隙度香埃。

莫將易向花邊讀,惹得周公入夢來。

《挽軍器監簿周公子及》廖行之

一經同雁塔,再入並鴛行。

方喜為寮好,那知夢奠傷。

學多應損壽,文富幸流芳。

有士奇如此,雲溪奈閟藏。

《擬詠貧士七首》方回

周公昔下士,一飯不遑餐。

四海頌聲作,白屋無復寒。

三家柄魚國,陽虎盜嶼璠。

曾原二三子,忍饑依杏壇。

士當察時命,固窮心所安。

何至挾長鋏,特為無魚彈。

《周嘉會遠行》黃叔美

聞道周公子,今春過許州。

百年看野史,雙鬢托孤舟。

風土青山古,英雄憐火秋。

豈無遺白淚,相對話江鷗。

《閑居感懷(九首)》方孝孺

胡貊笑紈綺,吳越賤堅車。

群庸方囂囂,固謂智士愚。

刀筆計得失,絲粟較盈虧。

誰雲周公聖,對此慚不如。¤

《天道夷簡行》釋文珦

天道夷簡,蕩蕩巍危

人心不然,大行險巘。

轉眼翻覆,誠不易知。

忠或見疏,信或見疑。

離間致入,寧復顧思。

昔者繾綣,終焉棄遺。

聖如周公,王猶不知。

孝若申生。姬能死之。

在彼盛時,尚有爾為。

況乎季世,顛倒是非。

讒人飽祿,誌士苦饑。

俯仰今古,其誰不悲。

命懸於天,逆之為嗤。

衝靜無患,進取必危。

守道安危,其殆庶幾。

禍福之兆,可以理推。

夷齊去周,西山采薇。

黃綺避秦,商巖茹芝。

景行先哲,良足為規。

規而罔念,雖悔何追。

《巧婦》梅堯臣

巧婦口流血,辛勤非一朝。

莠荼時補紩,風雨畏漂遙

所托樹枝弱,而嗟巢室翹。

周公誠自感,聊復賦鴟鴞。

《論語絕句一百首》張九成

能謀雖似周公聖,於決成勛。

《句》鄭居中

邱壑未應容謝傳,袞衣行見命周公。

《八聲甘州》何夢桂

嘆人生聊爾,便晨風、翼倦也回飛。況自騎款段,欲追騏驥,千裏安之。種得玄芝瑤草,不染滿頭絲。一醉梅花下,笑舞青衣。說甚封侯萬裏,待朱門畫戰,大第崇墀。人世何時□足,造物任隆施。怪周公、如今不夢,意周公、政自怪吾衰。歸來去,夕陽牛隴,夜月鷗磯。

《鷓鴣天》廖行之

送了春歸雨未收。雨肥梅子滿枝頭。心知辦此和羹品,正為和羹國手謀。蓂兩莢,歲千秋。崧高神氣稟公侯。好將一卷周公禮,起佐皇家定九州。

《挽胡季昭》林起鰲

直節槃槃古樹平,綱常山重一身輕。

歷陳高廟神靈語,願法周公日月更。

飛霧墮鳶遷客憾,漏泉疏爵大君紂興亡特未分。

及至當時獲微子,武王方始明。

百年富貴端能幾,天壤無窮獨令名。

《解湯延祖字》李覯

仲尼作經授曾子,明稽至孝之終始。

始於事親終立身,以是揚名於後世。

大雅有言念爾祖,述脩其德乃為美。

聖訓昭昭十八章,寫之琬琰千餘歲。

湯生本由義方教,石磨沙盪求成器。

其名延祖有意哉,吾以子立為之字。

立身之道將何如,非曰凡人富與貴。

不賢而位何能為,蠅蟲豈不披紅紫。

周公亦人舜亦人,口銜日月坐天際。

勗哉見善勿遲疑,往往後生誠可畏。

三大周公廟

洛陽周公廟與陜西岐山、山東曲阜周公廟,並稱為海內三大周公廟,皆為祭祀西周初年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周公姬旦的祠廟,亦稱元聖廟。

洛陽周公廟

洛陽周公廟

洛陽周公廟始建於隋末唐初(618年),由隋將王世充草創。王世充為了抵抗李密瓦崗軍,詐稱左軍衛士張永通三夢周公,為周公立廟,每出兵輒先祈禱。周公廟地處隋唐東都洛陽城宮城正門——應天門內東側,唐太宗貞觀年間和唐玄宗開元年間都曾予以重修。《河南府誌》著錄有《唐開元重修周公祠碑》。《河南通誌》記載,明嘉靖四年(1525年)又在舊址重建,萬歷四十七年(1619年)重修。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河南府知府王來慶將僅殘存定鼎堂的周公廟進行全面大修。清乾隆八年(1743年)、五十五年(1790年)與光緒十六年(1890年)又多次重修。1992年以來,明建定鼎堂、清建會忠祠(今禮樂堂)與三殿、兩廂,都又陸續修繕。

陜西周公廟

陜西周公廟

周公廟風景名勝區,位於陜西省岐山縣城西北六公裏處的鳳凰山南麓。唐武德元年(618)為紀念西周政治家周公姬旦修建。廟內古樹參天殿堂成群,除了周公正殿外,還有召公、太公、等周人先祖及功臣勛將的配殿,漢白玉武將像等古跡名勝。廟區現存古建築30余座,占地約7公頃,整體建築對稱布局,殿宇雄偉,亭閣玲瓏。廟內現存碑與石刻眾多,並有漢、唐、宋、元、明古木多株。

曲阜周公廟

曲阜周公廟

山東曲阜周公廟位於曲阜城東北裏許處的周公廟,全稱文憲王廟,亦稱元聖廟,是祭祀周公的廟宇。因封建帝王曾封周公為“元聖“,故又得名為元聖廟。公元1008年追封周公為文憲王,在太廟舊址重建新廟。經宋、元、明、清多次修建,達現今規模。周公廟現占地28000平方米,三進院落,有門、坊、亭、殿等明、清建築13座57間。其間檜、柏、楷、槐等古樹庇蔭,十分壯觀。周公廟的大門額題“欞星門”。門內左右各立石坊一座,東坊額刻“經天緯地”,西坊額刻“制禮作樂”,贊頌周公德績。元聖殿是周公廟的中心建築。殿內塑有周公像,正中上懸“明德勤施”匾額。

洛陽周公廟與陜西岐山、山東曲阜周公廟,並稱為海內三大周公廟,皆為祭祀西周初年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周公姬旦的祠廟,亦稱元聖廟。

周公廟的傳說

大禹治理了洪水,接著又鑄造了九個大鼎,到了商周九鼎成為傳國之寶,誰想統治天下,就要先奪取九鼎。

商朝未年,紂王荒淫無道,周武王舉兵討伐,滅了商朝。滅商後,周武王的第一件事就是準備把九鼎搬運到周朝的國都鎬京(今西安市西南)。誰知那九尊大鼎個個名勝小鐵山,既難搬又難運。武王組織了大批人馬,據說一尊鼎就動用了八九萬人,花了幾個月的功夫,才拉到洛陽。當他們準備再向西拉時,不管用什麼辦法,大鼎像生了根似的,定在那裏巍然不動。武王聞知此事,感嘆地說:“九鼎是鎮國之寶,它們到了洛陽不往西走,定有緣故。夏朝國都在洛陽,洛陽又位於天下之中,上天莫不是要我把國都遷到洛陽不成?如果這樣,就把九鼎安放在洛陽吧。”不料正當武王準備奉行安放九鼎的典禮時,卻不幸病故了。

周武王的兒子周成王繼了位,在周公旦的建設和幫助下,在太廟裏建成了一座宏偉壯麗的大殿,選擇了良辰吉日,召集文武百官,四方諸侯,舉行了隆重的定鼎大典,表示周朝已完成了滅商的大業,取得了天下。

後來,人們為了紀念周公旦輔佐周成王“定鼎洛陽”的功勞,就興建了一座殿宇輝煌的周公廟,廟裏的大殿被叫做“定鼎堂”。

至今,周公廟仍坐落在洛陽都城的西關外,供人們瀏覽憑吊。周公廟前的道路則取名為定鼎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