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到要帶爸爸去看病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不知道大家註意到了沒有,《西遊記》幾乎影響了整整三代人。當然,這裏說的是86電視版《西遊記》,這是永恒的經典,從八零後到現在的10後,對於這部電視劇都有著極深的感情。《西遊記》主要故事是唐僧師徒去西天取經路上的故事,一路降妖除魔。這裏的西天說的是天竺,泛指的是古印度。受到這個影響,大家自然而然的認為唐僧是西天取經第一人。

當然了,神話小說我們不能當真。可在歷史上,唐僧西天取經也真有其人其事,但要說他是西天取經第一人這是不對的。我們要知道,一種宗教或者是信仰在傳入某個地方時,必定經過了長期循序漸進的發展,不可能是一朝一夕的事。唐朝的時候佛教興盛,必定是經過了一段長時間的磨合。

早在魏晉南北朝時,佛教開始在中原興盛,佛塔和佛寺開始廣泛興起,也有幾次的衰敗,比如滅佛運動。但也並沒有動得根本,反倒是滅一次更加興盛一次。雖然魏晉南北朝時佛教開始興盛,可佛教傳入還要向前推。那麼,究竟能早到什麼時候?最早的取經人是誰?他們取回了什麼?他們是佛教弟子嗎?

一、最早的取經人是誰

有一種說法,說早在三皇五帝時期,已經知道有佛了。這純屬於臆想,時代都對不上,佛教起源要比那個時候晚太多。另外也有說法是早在春秋戰國,秦朝時候,就已經有僧人到中原地區傳法。假如說秦朝時有僧人到中原傳法,這個說法在時間上是可行的,因為當時佛教已經在天竺興起,而秦朝時候和印度之間是有商道的。

可是,這些我們都找不到具體記載,無法去證實的,我們不能當真。真正有記載的是東漢時期,漢明帝因為做了一個夢,夢到有金人騰空,於是到了白天跟大臣解夢,大臣說西方有神叫佛,於是漢明帝派人到西方去尋找這種神。

北魏楊衒之在文史佛奇書《洛陽伽藍記·卷四·白馬寺》中記載:

白馬寺,漢明帝所立也,佛入中國之始。……帝夢金神,長丈六,項背日月光明。金神,號曰佛。遣使向西域求之,乃得經像焉。時白馬負經而來,因以為名。

這個漢明帝就是光武帝劉秀的兒子,最早的佛教傳入跟他有著極大的關系,而且僅僅是因為一個夢,由此還誕生了一個典故叫“白馬負經”。《洛陽伽藍記》是集文學、史書和佛學為一體的奇書,主要記載的是洛陽各個寺廟。但他這裏記載這個故事時不清不楚,真正清楚的是專門記載佛家高僧的專著《高僧傳》中。

《高僧傳》是一本專門記錄佛教傳入、佛經翻譯、得道高僧的專著,從各位高僧來說佛教怎麼傳入和都翻譯了什麼佛經,在《高僧傳·卷第一》中,記載這件事比較清楚:

漢永平中,明皇帝夜夢金人飛空而至。乃大集群臣,以占所夢,通人傅毅奉答,臣聞西域有神,其名曰佛,陛下所夢將必是乎。帝以為然,即遣郎中蔡愔博士弟子秦景等,使往天竺尋訪佛法。

這裏至少有三個關鍵點,一是漢明帝劉莊做了個夢,有大臣說是西方的佛。 二是漢明帝派人去西方求法,前去的人有蔡愔和弟子秦景等一行人。三是去天竺。

而蔡愔一行人就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取經人,他們從當時的漢王朝都城出發,前往天竺尋找佛法。當然了,最初的尋法人跟佛教沒有任何關系,他們都是漢朝的官員,並不是佛教弟子,而他們之所以前去尋法,不是為了傳播這種信仰,也不是為了什麼廣大百姓,一個最簡單也最荒謬的理由是因為漢明帝做了個夢。

但在這裏要說明的是,既然有大臣由他的夢延伸到佛法上,這說明在當時,佛教已經被中原人所知,否則大臣不會憑空捏造出這樣一尊神來,而且正好西方還有。據此,我們可以推斷,漢明帝以前,中原地區雖然沒有佛法,沒有佛教傳入,但佛教這個名字和佛法其實已經被中原人所知。

二、他們取回了什麼

其實,他們可以說成是第一批取法人,但並不能說是第一批取經人,因為他們去之前根本不知道有什麼佛經要義,漢明帝派他們去的目的是尋神,大臣說西方有叫佛的神,漢明帝夢見到了,所以他派人去西方請這尊神。

等蔡愔一行人到了天竺後,他們可不像玄奘那樣苦哈哈的,一路上還得化緣,他們是官方指派,路上根本不受苦,到了後也自然是有人招待的。於是他們見到了兩個高僧。

玄奘自己本身就是高僧,他取經是為了翻譯,而蔡愔他們可不會翻譯佛經。事實上,他們到天竺的目的也並不是為了取佛經,這個咱們上面已經說過了。見到兩位高僧後,他們就說服兩個高僧跟他們到漢帝國去,這兩個高僧一個叫“攝摩騰”,一個叫“竺法蘭”。

《高僧傳》開篇第一個寫的就是攝摩騰,也就是說,《高僧傳》作者慧皎認為,攝摩騰是佛教在古代中國的創始人之一,是他最先把佛教帶入了中國,所以才會把他名列《高僧傳》開篇第一。

攝摩騰,本中天竺人,善風儀,解大小乘經……愔等於彼遇見摩騰,乃要還漢地。騰誓誌弘通不憚疲苦冒涉流沙至乎雒邑,明帝甚加賞接。

攝摩騰跟隨蔡愔一行人到了漢朝雒邑,這個雒邑是洛陽的古稱,也就是他們回到了洛陽,受到了漢明帝的接待。蔡愔他們讓攝摩騰和竺法蘭跟他們回去,但他們一行人並不管他們兩位帶什麼,也沒有主觀上讓他們帶佛經。可攝摩騰和竺法蘭必須要帶佛經,因為這是他們的根本,是他們過來後安身立命的根本,他們過來的目的是宣揚佛法,而佛經則是重要的要義。

三、他們到洛陽後做了什麼

在漢明帝方面,為他們設了盛大的歡迎儀式,並且給予了很高規格的待遇。比如專門為他們建造了寺廟,也就是白馬寺,不過現在的白馬寺並不是原來修建的,經過了後世的改善和重建。

《高僧傳·卷第一》中記載:

騰所住處,今雒陽城西雍門外白馬寺是也。相傳雲,外國國王嘗毀破諸寺,唯招提寺未及毀壞,夜有一白馬,繞塔悲鳴,即以啟王。王即停壞諸寺,因改招提以為白馬,故諸寺立名。

所以,我們看《西遊記》中為什麼唐僧的馬是白色的?不能是黃色的?不能是黑色的?這是有淵源的,白馬為毀寺悲鳴,佛教認白馬有悲天憫人之心。如此高規格的禮遇下,攝摩騰和竺法蘭自然也不懈怠,他們廣傳佛法,將佛經翻譯過來,他們共同翻譯了《四十二章經》。

騰譯四十二章經一卷,初緘在蘭臺石室第十四間中。

但就這個翻譯佛經上來說,攝摩騰並沒有竺法蘭貢獻大,因為竺法蘭語言天賦好,他小時候就懂漢語,掌握著好幾門語言。兩人共同翻譯的《四十二章經》,但竺法蘭翻譯得多一些。

《高僧傳·卷第一》中說竺法蘭:

蘭乃間行而至,既達雒陽與騰同止。少時便善漢言,愔於西域獲經即為翻譯,十地斷結佛本生法海藏佛本行四十二章等五部。

早在漢朝時,就有了前去西天取經的人,他們不是佛家弟子,他們的目的也並不是真的為了求取佛經,但他們無意間將高僧和佛經帶了進來,從此以後,佛教在古代中國開始興起並且昌盛。攝摩騰和竺法蘭後都圓寂於洛陽,竺法蘭六十多歲,攝摩騰圓寂時多少歲歷史沒有記載,我們無法得知。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們為了自己信仰的傳播,毅然跟隨著漢朝使者回到了洛陽,從此在這裏定居並傳法,他們是佛教在古代中國的開端,有了他們,才有了後世那些高僧和取經的故事。

《高僧傳》中關於他們的故事很簡單,黑嫂在此根據前人記載稍作補缺,唐突之處,當以女子之言笑放而過就行:

初,西域高僧諱攝摩騰、竺法蘭,皆年少開竅禮佛,隱窺蓮花凈土。少年身負不世天資,半生苦修,求佛法以達彼岸,跳出三界之外,不在眾生之中。及壯,大漢使者得見,曰東方聖上虔誠求佛。大師為信仰而動,欣然應允,隨漢使歸。大師居雒陽而心系蒼生,廣傳佛法要義,譯經傳法,誌弘大道,佛教初傳,居功至偉。後,大師居雒陽直至圓寂,然大師不悔,平靜喜樂。帝念其信仰得以傳播,佛教得以傳承,隧建寺感念,寺居雒陽雍門,號曰白馬寺。後世多在原址重修,昔之聖地,已成雲煙,然信仰傳之後世而不衰,寺名流傳千年而不減,漸成一古址奇觀,今之洛陽白馬寺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