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見穿破的鞋子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2

澎湃新聞記者 陳雷柱

30年、6.6萬個小時。

這是65歲的鄒德鳳參加誌願服務的具體時長,超出紅十字誌願者最高獎項“終身誌願者”標準整整22倍,她也因此被稱為“超級義工”。

鄒德鳳 澎湃新聞記者 陳雷柱 圖

鄒德鳳1956年出生於江西南昌,受歷史環境影響,她從小便想從軍,卻在16歲時成為了原南昌鐵路中心醫院(現在南昌大學第四附屬醫院)的一名護士,自此開啟了她的鐵路巡回醫療之路,每天途徑十余站,從淩晨5點忙到晚上10點,很快就有了“累不死的小丫頭”的綽號。

1992年,從醫20年後,鄒德鳳被調往社區衛生所從事醫療服務,她告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在衛生所的十年裏,她與村民們結下了深厚的感情,自願犧牲掉所有的業余時間為他們排憂解難,“其實真正算起來,在我加入紅十字會之前,已經做了十年義工了”。

2002年,鄒德鳳正式加入紅十字會成為一名誌願者,20年來,她先後對接了20余個社區,護理老人169位,帶領團隊長期開展臨終關懷,護理社區老人,為4萬多名流動居民提供一站式服務。甚至投身遺體器官捐獻,用自己的行動感召400多人一起加入到“捐友”行列,成為江西省紅十字誌願者領軍人物。

如今,鄒德鳳已經年過六旬,她說,只要還能工作一天,就要把自己的光和熱奉獻給社會,讓向善的事業代代相傳。

鄒德鳳在社區養老院看。受訪者供圖

瘧疾疫情期間高燒不下“火線”,一年走破五六雙鞋

從業近50年後,早已一身榮耀的鄒德鳳在回憶起自己的職業生涯時,最先提到的,是那個曾陪伴她多年的小藥箱。那一年鄒德鳳16歲,進入南昌鐵路局中心醫院成為一名護士,之前她一直想從軍當一名女戰士,但命運為她安排了另一條人生道路。

鄒德鳳回憶稱,她是聽著一個個紅色故事長大的,從小就立誌要向劉胡蘭、董存瑞等革命先烈看齊。初中畢業後,她到省軍區司令部農場報到,希望能緊隨先烈的步伐,成為一名軍人,“但去了之後才知道,那一年不征兵,後來就陰差陽錯地進了南昌鐵路局中心醫院”。

鄒德鳳說,在無法當兵的前提下,前往鐵路醫院當護士其實也是她自己的選擇。在那個特殊的年代背景下,為人民服務這句話是烙在很多人骨子裏的格言,決定從醫時,她就是奔著救死扶傷去的。

事實上,無論是從軍還是從醫,鄒德鳳的每一步決定都與家庭的熏陶有關。上世紀60年代,鄒德鳳的奶奶在南昌市西湖區繩金塔街道擔任居委會主任時,常帶著年幼的鄒德鳳走訪困難家庭。在鄒德鳳的記憶裏,奶奶時常會自掏腰包給困難戶買東西、送飯,她曾不止一次在那種關懷與被關懷的氛圍中感受到快樂。上學後,鄒德鳳開始在課余時間賣報紙和小吃,然後將賺來的零錢送給社區裏的孤寡老人,這讓她收獲了快樂與成就感。

鄒德鳳在主題活動中與醫務人員一起為居民提供服務。受訪者供圖

進入南昌鐵路中心醫院後,從藥房到手術室,鄒德鳳學到了許多專業知識,也聽說了南丁格爾的故事,並將她視為榜樣。很快,鄒德鳳被安排到火車上進行巡回醫療,每天穿梭於各個火車站,為工人們義務檢查身體,治療疾病並宣傳醫療保健知識。也是從那時起,她的身上多了一個小藥箱,每天陪著她,在十余個站點不斷往返。

鄒德鳳回憶起在火車上的那段像陀螺一般的日子時說,那是她最充實的一段時光,每天淩晨5點就要起床準備藥箱,火車每到一站她就要下車忙碌許久,然後夾著藥箱上車繼續奔赴下一站,經常忙碌到晚上10點才能回家休息。

1974年,在鄒德鳳工作的第三年,她遇到了鐵路沿線大規模瘧疾疫情。鄒德鳳回憶稱,疫情來勢兇猛,最初很多人都不知所措,但她們沒有退縮,在1974年到1976年瘧疾疫情肆虐的幾年裏,她仍舊每天背著藥箱,往返於南昌至樟樹間,為鐵路職工和家屬送藥,其間也曾因為身體吃不消出現高燒不退的情況。為此,院長曾要求鄒德鳳回家修養,但被她拒絕。那一年,鄒德鳳穿破了五六雙解放鞋。1977年,疫情結束後,她因為表現優異如願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一名曾受到幫助的老人遇到鄒德鳳後緊握她的雙手。受訪者供圖

做義工“犧牲”所有業余時間,村民拿她當女兒

1977年,鄒德鳳離開家鄉江西前往北京醫學院中專班學習護理知識,從護士考到護師她用了兩年時間。學成歸來後鄒德鳳又回到了手術室。她說,那時候醫院的工作分得不如現在這般細致,很多人都是哪裏需要人就往哪裏補,她也由此學習了很多醫療、用藥知識。

1992年,鄒德鳳被調往鐵路三村衛生所任護士長,負責疾病預防保健。那時候,鄒德鳳並沒有想到,自己將在社區度過漫長的20年,與村民們結下深厚的感情,甚至影響到她整個人生。

鄒德鳳回憶稱,來到社區衛生所沒多久她就發現,來這裏看病的以老人居多,他們大多是鐵路職工家屬,因工作的特殊性,子女們都在外工作,導致年邁的父母即便生病也經常無人照料。那時,細心的鄒德鳳就經常幫住院的老人們買些日用品,事後也從不收錢,她甚至專門在衛生所成立了一個學雷鋒小組,“很多老人都是急忙送來住院的,毛巾牙刷之類的日用品都沒帶,子女又不在身邊,這些小事我們就幫著做了”。

漸漸地,鄒德鳳的學雷鋒小組在社區裏傳開了,來找她幫忙的村民也越來越多,甚至有些老人生活不能自理,子女也會來衛生所找她幫忙去家裏照顧。鄒德鳳說,一開始只是出於熱心腸答應幫忙,但去了家裏看過老人後,就離不開了,“這些老人大多患有腦梗,行動不便,子女又不在身邊,我總是忍不住要擔心她們,不知不覺地就把業余時間都用在他們身上了”。

2002年,鄒德鳳正式加入紅十字會成為一名誌願者,她說,算起來,她在加入紅十字會之前就已經做了十年義工了,而加入紅十字會後,她更是將誌願服務當成一種責任。

2010年,鐵路三村塗細銀老人的子女找到鄒德鳳,稱老人身上長滿肉瘡,想請她去家裏看看。鄒德鳳說,那時塗細銀老人已經九十多歲,行動不便長期臥床,她的子女也都六七十歲了不懂護理知識。鄒德鳳得知情況後,立刻前往老人家中發現,塗細銀老人因長期臥床,身體沒有活動長期壓迫導致長滿肉瘡。

此後的兩個月間,鄒德鳳每天前往塗細銀老人家幫她換藥,疏通經絡,直到肉瘡全部消散。但鄒德鳳與老人的故事並未就此結束,她回憶稱,兩個多月的朝夕相處,讓她與塗細銀老人產生了深厚的感情,二人如母女一般,甚至老人因便秘無法排便,都是鄒德鳳用手幫她通便。

鄒德鳳說,塗細銀老人去世前,她的兒子曾打電話給鄒德鳳,希望她能到家裏看看。鄒德鳳記得,那天老人吊著一口氣,硬生生等到了她,當她含淚叫出一聲“媽媽”時,老人才心滿意足地閉上了眼,“正是那種牽掛的眼神,讓我堅持到了今天,我告訴自己,一定要將誌願服務做到生命的終止,必須堅持下去”。

鄒德鳳與誌願者在醫院照顧老人。受訪者供圖

累計做義工6.6萬小時,想把一切奉獻給社會

鄒德鳳的付出在多年的堅持下也得到了村民們認可。2011年,在社區工作20年後,鄒德鳳即將退休了,她說那段時間她感到十分焦慮,舍不得離開崗位,也放不下相處多年的村民。社區群眾在得知情況後,輪番前往醫院向院長“請願”稱已離不開鄒德鳳,希望將她留下。最終,醫院決定返聘鄒德鳳,讓她繼續在工作崗位上發揮余熱。

但一年之後,鄒德鳳還是離開了鐵路三村社區。因年齡及身體狀況等諸多原因,加之工作需要,2012年鄒德鳳被調往南昌大學第四附屬醫院醫療服務部工作。此後,她針對醫患關系制定了諸多措施,開展隨訪、回訪制度,提升了患者滿意度,解決和避免了諸多糾紛。2013年,鄒德鳳榮獲第44屆國際南丁格爾獎章,她說,這項榮譽對她是一份壓力,也是一種鞭策,督促她在之後的日子裏更加盡心地做好公益事業。

2015年,鄒德鳳在江西師範大學附中講課時,聽說有個學生成績很好,但生活困難,已很難繼續完成學業,她當即要求要見見這名學生,並由此得知,他生活在一個單親家庭,母親一人獨自撫養他長大,生活非常艱苦。鄒德鳳隨後組織了幾名誌願者為他捐贈了數萬元,此後經常去看望他,並通過紅十字會每年向其資助5000元。她說,經過長期相處,這名學生的性格逐漸變得開朗,而最讓她欣慰的是,他在2019年被清華大學錄取。

從1992年調往社區衛生所開始,近30年來,鄒德鳳累計做義工達6.6萬小時,全年無休,超出紅十字誌願者最高獎項“終身誌願者”的標準(“終身誌願者”的標準為3000小時)22倍,被稱為“超級義工”。經過多年的堅持與付出,鄒德鳳用她的人格魅力,感召了許多來自各行各業的愛心人士投身到誌願服務行列。早在1992年,她就創建了江西省鄒德鳳公益發展中心,並針對誌願者的興趣和特長,與留守兒童、孤寡老人、醫院病患進行精準對接。

如今,鄒德鳳誌願服務團成員已逾萬人,服務社區範圍多達20余個,累計護理老人169位,為4萬多名流動居民提供一站式服務。此外,鄒德鳳還投身遺體器官捐獻,用自己的行動感召400多人一起加入到“捐友”行列,成為江西省紅十字誌願者領軍人物。

從2013年開始,鄒德鳳先後獲得第44屆國際南丁格爾獎章、全國五一勞動獎章、中國十大好人、全國醫德楷模、全國百姓學習之星等多項榮譽。如今,鄒德鳳已經65歲,就如同16歲參加工作時一樣,她還是會經常提起劉胡蘭、董存瑞等革命先烈。她說,只要還能工作一天,就要把自己的光和熱奉獻給社會,讓向善的事業代代相傳,“黨和國家培養了我,我就有義務把我的一切都奉獻給社會,把我的智慧和力量傳承下去,把個人的再變成國家的”。

責任編輯:崔烜

校對:欒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