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跑步把鞋丟失了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2

獎牌是冬奧文化的重要內容,它不僅是對運動員成績的肯定,承載著一個個奮鬥故事,而且也凝聚著設計者的精彩創意和舉辦國的文化底蘊。比起夏奧會獎牌,冬奧會的獎牌個頭兒更大,樣式也更奇特,被賦予各種奇思妙想。

(1)第一屆參賽者人人皆獲獎牌

能拿到一枚沈甸甸的奧運獎牌,是許多運動員夢寐以求的,但他們中只有極少部分的佼佼者才能如願以償,這也顯露出奧運獎牌的珍貴。可在第一屆冬奧會上,竟然所有參賽運動員都獲得了獎牌。

1924年,第一屆冬奧會在法國夏蒙尼舉行。奇怪的是,這屆冬奧會銅牌選手的獎牌被組委會授予了每一位參賽運動員,並被命名為“紀念獎”(也被叫作“參與獎”),這是奧林匹克運動史上唯一一次獲勝者的獎牌也被用作參與獎。首屆冬奧會確實是大手筆,一共制造了2000枚獎牌。不過雖然樣式一致,參與獎的意義卻無法跟銅牌相比。

1924年夏蒙尼冬奧會金牌

此後的奧運獎牌可就沒這麼容易獲得了,“含金量”越來越高。尤其是1936年加米施-帕滕基興冬奧會,一共只制造了109枚獎牌,是制造獎牌數量最少的一屆。

1936年加米施-帕滕基興冬奧會

早期的冬奧會獎牌並沒有配帶子,在發獎時是直接或是裝在盒子裏遞給獲獎運動員的。

1932年普萊西德湖冬奧會,美國選手摘得男子5000米速度滑冰金、銀牌。有趣的是,頒獎時,銅牌獲得者加拿大選手(畫面最左邊)正在脫冰鞋。

1952挪威奧斯陸冬奧會,女子花樣滑冰比賽頒獎。當時獎牌還沒有配帶子,放在盒子裏發放給運動員。

直到1964年因斯布魯克冬奧會上,獎牌才開始配上綬帶,頒獎時被掛在運動員的脖子上。

1964年因斯布魯克冬奧會,花樣滑冰雙人滑的頒獎儀式。直到這屆冬奧會,獎牌終於配上了綬帶,運動員可以掛在胸前。

1968年格勒諾布爾冬奧會花樣滑冰頒獎儀式。這屆冬奧會獎牌是掛在一根多彩的條紋緞帶上。

(2)冬奧獎牌普遍個頭兒大

一些細心的奧運迷發現,與夏奧會相比,冬奧會的獎牌普遍個頭兒偏大。這是為什麼呢?原來,冬奧運動員服裝厚重,獎牌如果過小,則不夠醒目。

初期的夏奧會獎牌直徑只有三四十毫米,非常袖珍。例如1908年倫敦夏奧會和1912年斯德哥爾摩夏奧會的獎牌直徑就都是33毫米。後來夏奧會的獎牌直徑逐漸增大,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近幾屆夏奧會的獎牌增長到了直徑80多毫米。

而冬奧會的獎牌直徑直接從50多毫米起步。第一屆夏蒙尼冬奧會獎牌直徑為55毫米,和同年的巴黎夏奧會獎牌一樣。此後一段時期,冬奧會獎牌的個頭兒和同期夏奧會獎牌差不多。但從上世紀七十年代中期開始,冬奧會獎牌長個兒的速度就逐漸將夏奧會甩下。例如1976年因斯布魯克冬奧會獎牌直徑為72毫米,同年的蒙特利爾夏奧會獎牌直徑為60毫米;1992年阿爾貝維爾冬奧會獎牌直徑為92毫米,同年的巴塞羅那夏奧會獎牌直徑為70毫米;2006年都靈冬奧會獎牌直徑更是達到了107毫米,相鄰兩屆夏奧會的獎牌直徑則分別為60毫米和70毫米。

(3)展現更多奇思妙想

1928年第九屆夏奧會起,夏奧會獎牌正面的圖案正式統一。

按照國際奧委會的要求,獎牌的正面圖案固定為古競技場及勝利女神像,獎牌的背面則可以由舉辦國自行設計圖案。後來,獎牌的規格也有了限制——圓形,金牌的直徑最少60毫米、厚度至少3毫米、鍍金量至少6克純金。1928年至1968年,夏奧會的獎牌設計一直沿用同一設計方案。直到1972年慕尼黑夏奧會才打破傳統,在背面采用不同的設計。

根據國際奧委會的規定,冬奧會的獎牌應同夏奧會有所區別,而且沒有規定統一標準,這就減少了條框限制,給了冬奧會獎牌設計很多自主空間。於是,冬奧會獎牌在種類、形式、尺寸上呈現出更加豐富多彩的面貌,其中不乏奇思妙想。

1968年格勒諾布爾冬奧會獎牌,背面設置了運動項目象形圖,屬奧運史上首次。

1972年劄幌冬奧會突破傳統,創造了第一枚非圓形冬奧會獎牌。1984年薩拉熱窩冬奧會的獎牌設計同樣打破了常規,形狀非常奇特。

許多人認為1992年阿爾貝維爾冬奧會代表了奧運會獎牌設計和技術上的一次革命。法國人揮灑浪漫,設計的獎牌用水晶玻璃制造,分別鑲金、銀、銅,漸變設計給人以透視感。然而這種獎牌也比較脆弱,一些獲獎運動員不小心將獎牌摔碎了。幸運的是,組織者為他們再次發放了獎牌。

1994年利勒哈默爾冬奧會也采用了這一設計理念,除金、銀、銅包裹外,中央材質是挪威當地6億年前的北歐前寒武紀的碎屑巖。這些石頭是在修建高山跳臺滑雪場地時采集的。

2002年鹽湖城冬奧會打造了冬奧會歷史上最重的獎牌。金牌和銀牌的重量達到567克,銅牌重454克。比上一屆長野冬奧會的獎牌幾乎重了一倍。獎牌形狀也很有特色,根據河裏的巖石來設計,每一枚獎牌都由手工完成,各不相同,就像是經由自然洗禮形成的一樣。

2006年都靈冬奧會獎牌的獨特之處在於,獎牌中間有一個圓形的孔,這一設計靈感來源於意大利比薩斜塔前的中央教堂廣場。

(4)遲到了50年的銅牌

爭金、奪銀、摘銅,關於獎牌的精彩故事,說不盡。

在第一屆冬奧會上,就發生了一件令人感慨不已的事。一位來自美國的跳臺滑雪運動員,在歷經了50年的漫長歲月後,才拿到了他應得的銅牌。

1974年,曾代表挪威參加1924年首屆冬奧會的運動員們舉行了50周年重聚。在活動上,挪威體育歷史學家雅各布·瓦格提出了自己發現的一個問題,即當年跳臺滑雪比賽中出現了計算錯誤,銅牌獲得者挪威運動員托雷夫·豪格的分數要低於第四名美國運動員安德斯·豪根,因此銅牌本應是豪根的。原來,當時豪格的分數被工作人員誤算為18分,超過豪根的17.917分。但實際上,豪格的分數應為17.813分。

盡管事情已經過去了50年,但當時在場的人們都認為這不是一件小事,他們很快告知了國際奧委會。國際奧委會非常重視,核實後馬上與當事雙方聯絡,發現豪格已於1934年去世,豪根仍健在,而且還在從事滑雪教學工作。

1974年9月12日,國際奧委會在挪威首都奧斯陸舉行了獎牌交接儀式,豪格的女兒鄭重地將那枚保存了50年的銅牌交還給了80多歲的豪根。

1992年阿爾貝維爾冬奧會,一個名字一夜之間在中國家喻戶曉,那就是葉喬波。她奪得500米速滑和1000米速滑的兩塊銀牌,終於實現了中國在冬奧會上獎牌零的突破。

1992年阿爾貝維爾冬奧會,女子速度滑冰1000米的頒獎儀式,中國選手葉喬波(左)獲得亞軍,中國實現了冬奧會獎牌“零的突破”。

僅僅因為0.02秒的微弱差距,葉喬波和冠軍失之交臂,她憧憬著,在下一屆冬奧會上為祖國爭回一枚金牌。

然而,傷病一直困擾著她,在距離1994年冬奧會還有5個月時,醫生從她的膝蓋裏取出了至少5塊拇指大的碎骨。醫生認為她很難再上冰場比賽,但葉喬波憑著強大的信念投入到訓練中。膝蓋骨位滑,她自己用手扳正,纏上九層紗布繼續訓練。為了能比賽,她堅持針灸治療,病腿上每晚都密密地紮滿了針。

她終於又站上了冬奧賽場,帶傷參戰,拿下冬奧會女子速滑1000米銅牌。一塊悲壯的銅牌,震撼了無數國人。掛著冰刀去,坐著輪椅凱旋,葉喬波創造了當年的一個體壇神話。

(5)冬奧為頒獎單獨設廣場

頒獎儀式一直以來都是奧林匹克儀式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同於夏奧會比賽結束後立即在競賽場館舉行頒獎儀式,冬奧會決賽結束後,在競賽場館內只進行紀念品頒發儀式,頒獎儀式及慶祝演出等活動則要在頒獎廣場舉行。

單獨設立頒獎廣場始於1988年的卡爾加裏冬奧會。當時頒獎廣場設在了市中心的奧運廣場。廣場上矗立著古希臘競技運動員科洛伊波斯的雕像。這位第一屆古奧運會跑步比賽的勝利者,被認為是奧運會的第一個冠軍。在科洛伊波斯的註目下,卡爾加裏冬奧會冠軍登上領獎臺,向熱情的觀眾和這座城市致意。

設立頒獎廣場,每天集中舉行頒獎典禮,對於冬奧會來說是一項具有歷史意義的改變。這讓冰雪英雄們與觀眾更加貼近,也更有利於擴大冬奧會的影響力。2022年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期間,北京、延慶、張家口三個頒獎廣場將承擔起頒獎任務,為冬奧健兒打造難忘的高光時刻。

版2:2021年11月16日《北京晚報》5版報道,位於北京奧林匹克公園內的2022年冬奧會北京頒獎廣場臨電工程高壓成功送電。

(6)“同心”延續“金鑲玉”的精彩

2008年北京夏奧會獎牌“金鑲玉”在材質上的創新曾驚艷世界。大家對於2022年北京冬奧會的獎牌也多了幾分期待。

版1:2020年9月22日《北京日報》特1版報道,北京冬奧會獎牌作品征集、接收和評審工作已完成。

10月26日,2022年北京冬奧會與冬殘奧會獎牌隆重發布。

北京冬奧會獎牌由圓環加圓心構成牌體,形象來源於中國古代同心圓玉璧,共設五環。五環同心,同心歸圓,表達了“天地合·人心同”的中華文化內涵。

獎牌正面圓環做打凹處理,取意傳統弦紋玉璧,保持了與2008年北京夏奧會獎牌“金鑲玉”玉璧形制的一致性,體現出雙奧城市的文化傳承。裝飾紋樣中,冰雪紋表現了冬奧會的特征,祥雲紋傳達了吉祥的寓意。

獎牌背面圓環上刻有24個點及運動弧線,取意古代天文圖,象征著浩瀚無垠的星空,也象征著運動員如群星璀璨。

2022年北京冬奧會獎牌-正面

2022年北京冬奧會獎牌-背面

經過反復比對和實物打樣、實際佩戴比較,團隊將獎牌直徑定在87毫米。獎牌的綬帶長度也進行了相關測試,以保證運動員佩戴時的位置最合適。

冬殘奧會獎牌與冬奧會獎牌選用同樣的形象來源,設計一脈相承。

作為冬奧文化景觀重要元素之一,獎牌是對奧林匹克精神的禮贊,是給予運動員的最高榮耀。一個多月後,我們將見證運動健兒登上北京冬奧會領獎臺、佩戴“同心”獎牌的榮光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