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見賣廢鋼絲繩周公解夢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2

今天,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舉行。會上,宣讀了獲得改革先鋒稱號人員名單。他們都是為改革開放作出傑出貢獻的個人,是來自科技、工業、經濟、醫療、教育等多個領域的佼佼者乃至開創性人物。

知道君(xjb-jingshier)特別選出百人名單中的十位傑出人物,通過他們的經歷和貢獻,來看看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的許多“第一次”。

程開甲

中國核武器研究的開創者之一

程開甲是我國核武器研究的開創者之一,作為“兩彈一星”元勛之一,開創、規劃、領導了抗輻射加固技術新領域研究,出版了我國第一本固體物理學專著,提出了普遍的熱力學內耗理論,導出了狄拉克方程,提出並發展了超導電雙帶理論和凝聚態TFDC電子理論。

上世紀60年代,程開甲建立發展了我國核爆炸理論,系統闡明了大氣層核爆炸和地下核爆炸過程的物理現象及其產生、發展規律,並在歷次核試驗中不斷驗證完善,成為我國核試驗總體設計、安全論證、測試診斷和效應研究的重要依據。

上世紀80年代,程開甲開創了我國抗輻射加固技術研究領域。在他領導下,我國系統開展了核爆輻射環境、電子元器件與系統的抗輻射加固原理、方法和技術研究,利用核試驗提供的輻射場進行輻射效應和加固方法的研究。

他指導建設了我國先進的實驗模擬條件,推動我國自行設計、建造核輻射模擬設施,開展基礎理論和實驗研究,促進了我國抗輻射加固技術的持續發展。

程開甲曾度過20多年“羅布泊時間”。在羅布泊,他參與組織指揮了我國首次原子彈、首次氫彈、首次兩彈結合試驗和首次地下核試驗等各種類型核試驗30多次。他帶領團隊解決了包括核試驗場地選址、方案制定、場區內外安全以及工程施工等方面的一系列理論和技術難題。

“我從事核武器事業至今,人生的價值在於貢獻,為人民貢獻,為國家貢獻。”程開甲說。

屠呦呦

首位諾貝爾獎中國本土科學家

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科學獎的中國本土科學家、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的華人科學家、第一個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籍女性……當85歲的屠呦呦出現在2015年諾貝爾獎獲獎名單中,這位沒有博士學位、留洋背景和院士頭銜的“三無”科學家,吸引了世界目光。

因為發現青蒿素在治療中的應用,顯著降低瘧疾患者的死亡率,屠呦呦摘得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桂冠。這是中國醫學界迄今為止獲得的最高獎項,也是中醫藥成果獲得的最高獎項。

“我是一個為青蒿素或者說是為諾貝爾獎而生的人。”站在領獎臺上,屠呦呦回憶起自己在繈褓中的時光:1930年12月30日黎明時分,我出生於中國浙江寧波市 開明街508號的一間小屋,聽到我人生第一次“呦呦”的哭聲後,父親屠濂規激動地吟誦著《詩經》的著名詩句“呦呦鹿鳴,食野之蒿”,並給我取名呦呦。不知 是天意,還是某種期許,父親在吟完“呦呦鹿鳴,食野之蒿”,又對章了一句“蒿草青青,報之春暉”。

自此,屠呦呦與青蒿素結下不解之緣。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她致力於中醫研究實踐,帶領團隊攻堅克難,研究發現了青蒿素,為人類帶來了一種全新結構的抗瘧新藥, 解決了長期困擾的抗瘧治療失效難題,標誌著人類抗瘧步入新紀元。以雙氫青蒿素、青蒿琥酯等衍生物為基礎的聯合用藥療法(ACT),是國際抗瘧第一用藥,挽 救了全球特別是發展中國家數百萬人的生命,產生了巨大的經濟社會效益,為中醫藥科技創新和人類健康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

2016年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上,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向大會作政府工作報告,屠呦呦獲諾貝爾獎被寫入報告。

袁隆平

世界雜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說,他曾經做過一個夢,夢見水稻長得像高粱一樣高,稻穗長得像掃把一樣長,米粒長得像花生米那麼大。然後,幾個朋友坐在水稻下面乘涼……

從 1964年開始,袁隆平50多年如一日,全身心致力於雜交水稻的研究。他成功研發的“三系法”雜交水稻、“兩系法”雜交水稻、超級雜交稻一期、二期,使水 稻產量從平均畝產300公斤左右先後提高到500公斤、700公斤、800公斤。截至2017年,雜交水稻在我國已累計推廣超90億畝,共增產稻谷 6000多億公斤。袁隆平創建了超級雜交稻技術體系,使我國雜交水稻研究始終居世界領先水平。

對袁隆平來說,這還遠遠不夠,他的夢想是讓所有的人遠離饑餓。他多次赴印度、越南等國,傳授雜交水稻技術以幫助克服糧食短缺和饑餓問題。雜交水稻被推廣到30多個國家和地區,種植面積達3000多萬畝,他因此被海內外譽為“雜交水稻之父”。

南仁東

“中國天眼”的主要發起者和奠基人

群山之中的“天眼”就像一口“大鍋”,然而,這口樸素的“大鍋”卻對中國意義非凡。“天眼”是世界上最大、最靈敏的單口徑射電望遠鏡,它有著超高的靈敏度和 巡天速度,可以接收到百億光年外的電磁信號,可將類太陽星巡視目標擴大至少5倍。隨著“天眼”落成,中國射電天文學“黃金時代”正在開啟。

這一切榮耀離不開一個人名:南仁東。

南仁東1945年出生在吉林遼源一戶普通家庭。1963年,他以吉林省高考理科狀元的身份進入清華大學無線電系,自此開啟了他的天文探索之路。

1993年的一次國際無線電科學聯盟大會上,有科學家提出建造新一代射電望遠鏡的構想。南仁東萌生了中國自主建造世界級射電望遠鏡的想法,他跟同事們說:“咱們也建一個吧。” 1994年7月,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工程概念提出。

從1994年到2016年,22年,8000多個日夜,從論證立項到選址建設,南仁東所帶領的科研團隊堅持自主創新,攻克了一系列技術難題,實現了中國擁有世界一流水平望遠鏡的夢想,幫助中國在世界天文史上鐫刻下新的高度。

“20多年來他只做這一件事。”國家天文臺臺長嚴俊說,“天眼”項目就像為南仁東而生,也燃燒了他最後20多年的人生。

孫永才

“復興號”高速列車研制的主持者

比“和諧號”還要長十年的使用壽命,400公裏以上的最高運行時速,更低的風阻和更高的防碰撞能力,整車2000多項監測點還可以全面檢測列車安全…… 2017年9月21日起,“復興號”動車組在京滬高鐵首次實現350公裏時速運營,我國重新成為世界上高鐵商業運營速度最高的國家,“中國速度”應運而 生。

這些成績的背後,離不開“復興號”高速列車研制的主持者孫永才。

孫永才是我國軌道交通裝備技術創新和產品升級換代的主要組織者和學科帶頭人。 從2004年開始,孫永才主持研制大功率機車和高速動車組列車,通過自主創新,掌握了動車組九大關鍵技術和十項配套技術,“復興號高速列車邁出從追趕到領 跑的關鍵一步”,把復興號打造成新時代的“國家名片”。

此外,他還參與統籌實施南北車重組整合工作,開創了國內兩家同為“A+H”上市公司重組的先河,為央企重組和改革發展探索出了全新模式。

葉聰

深海載人潛水器首席潛航員

北京時間2012年6月24日9時7分,深達7020米的西太平洋馬裏亞納海溝一片漆黑,由葉聰駕駛的“蛟龍號”深海載人潛水器悄然抵達。

這是中國載人深潛新紀錄,也是世界同類型載人潛水器的最大下潛深度。

“那天我有一個深刻的感受,就是自己深度參與到了國家科技進步的進程中,這是我人生中最幸福的事情。”事後回想,“蛟龍號”深海載人潛水器首席潛航員、全海深載人潛水器總設計師葉聰有些激動。

“蛟龍號”從圖紙變為現實,葉聰功不可沒。2003年,剛剛工作兩年的葉聰以助理工程師身份擔任“蛟龍”號總布置主任設計師,也是該項目最年輕的主任設計師。2016年,全海深載人潛水器項目正式立項,37歲的葉聰正式掛帥總設計師。

出於對載人深潛事業的熱愛,葉聰主動肩負起試航員的重擔,作為主駕駛員參與“蛟龍號”深潛作業共計50次,最大下潛深度達到7062米。

戴明盟

第一個在遼寧艦起降的飛行員

“艦載機飛行員都是數學家,苛刻的現實條件要求我們的飛行動作必須異常精確,我們的目標就是把飛行技術練成肌肉記憶。”戴明盟這樣形容自己的工作。2012年11月23日,在試飛員隊伍進行了8600多架次的起落之後,戴明盟首次進行了航載機起降遼寧艦的嘗試,他成功了!

航母的飛行甲板,是國際同行公認的“世界上最危險的4.5英畝”。2011年,自我國正式對外宣布改建第一艘航母以來,國際各方輿論甚囂塵上。有外國專家預言,“駕馭航母,中國至少要用10年時間……”

當時,中國還沒有一位曾在航母上起降的艦載機飛行員。短短一年時間,海軍艦載戰鬥機試飛部隊組建完成。由戴明盟、鄒建國等人組成的第一梯隊,開始在訓練中摸 索,逐漸總結出總結出了“看燈、保角、對中”等駕機著艦的要領。過去我國從未擁有航母,當然就沒有指導艦載機飛行員起降的“教練員”。他們自己把自己從學 員訓練成了教員。

戴明盟不僅首度完成駕機在遼寧艦成功起降,更是第一個取得航母資質認證的中國飛行員。他帶領團隊探索實現了艦載戰鬥機由試飛試驗向戰訓值班轉變,培養了一支 精幹專業的艦載戰鬥機飛行指揮員和教官隊伍,推動艦載戰鬥機飛行員培養取得重大突破,使我國成為世界上能夠獨立培養艦載戰鬥機飛行員的少數國家之一。

包起帆

港口裝卸自動化的創新者

港口裝卸自動化的創新者,我國第一條內貿標準集裝箱航線推動者……包起帆是一位從“小改小革”中走出來的“改革先鋒”,也是伴隨改革開放成長起來的中國工人的縮影。

上世紀70年代,包起帆只是上海南浦港務公司的一名普通機修工,看到起重機鋼絲繩磨損嚴重,包起帆琢磨著一定要“改一改”。包起帆的第一個“小改革”——“變截面起升卷筒”,就使起重機鋼絲繩損耗從一個月換3根減少為3個月換1根。

上世紀80年代,港口進出口貨物量不斷增大,僅靠人力裝卸貨物已經不能滿足需要。包起帆又一次開始了他的“小改小革”。“抓鬥”系列的成功研制,全面實現了 裝卸機械化,徹底改變了我國港口木材、生鐵、廢鋼等貨物裝卸工藝的落後狀況。“抓鬥”成果出口到世界20多個國家和地區,累計為國家創造4億多元的經濟效 益。

1996 年12月15日,我國第一條內貿標準集裝箱航線在龍吳碼頭誕生。這個“第一”的推動者正是龍吳港務公司經理包起帆。在研究港口發展趨勢的過程中,包起帆認 定了發展內貿集裝箱的方向。在包起帆的推動下,我國首座集裝箱自動化無人堆場、我國首套自動化程度最高的散礦裝卸設備系統、集裝箱-RFID貨運標簽系統 國際標準接連誕生。

走過幹事創業的40年,包起帆說,他並不是一個天生的發明家,他的每一次“小改小革”都是伴隨著國家改革開放的大勢才得以實現的。

王永民

推動漢字信息化的“王碼五筆字型”發明者

王永明認為自己是一個“職業發明家”,“我會不斷地有所創造。”

1943 年12月,王永民出生在河南省南陽市鴨河工區的一個貧農家庭。1962年參加高考時,他考入中國科技大學無線電電子學專業,給他上課的老師是華羅庚、嚴濟 慈、錢學森、馬大猷等人。在中國科技大學的6年裏,他聆聽老一代科學家的教誨,養成了科學家必備的嚴謹的思維習慣和認真態度。

在研究產品的日子裏,王永民每天工作十多個小時,很少有休息的日子。他創立漢字鍵盤設計三原理及數學模型,1983年發明“王碼五筆字型”漢字輸入法,被國內外專家評價為“其意義不亞於活字印刷術”,他首創“漢字字根周期表”,有效解決了進入信息時代的漢字輸入難題。

1998年,他發明了中國第一個符合國家語言文字規範、能同時處理中、日、韓三國漢字、具有世界領先水平的“98規範王碼”,推動了計算機在我國的普及,同時推出世界上第一個漢字鍵盤輸入的“全面解決方案”及其系列軟件,成為我國漢字輸入技術發展應用的裏程碑。

王永明形象地將他獲得的榮譽稱為小孩子做作業,做得好了,媽媽給煮個雞蛋,如果下次做得不好,雞蛋就沒了。對於這些榮譽,他既很看重,又很看輕,他明白,永遠都不能躺在功勞本上睡大覺。

許海峰

中國奧運金牌第一人

“砰!”當1984年美國洛杉磯第23屆奧運會射擊場上,左手插兜、右手持槍的中國選手許海峰扣動扳機,射出最後一發子彈,中國第一枚奧運金牌就此誕生。

這是中國奧運史上金牌榜和獎牌榜“零的突破”,拿下“中國首金”的許海峰進入國家隊只有一年時間。

“中國奧運金牌第一人”,這樣的稱號從此和許海峰如影隨形,更在之後的十年裏,伴隨他拿下一個又一個金牌。他也成為中國體育射擊史上第一個集奧運會冠軍、世錦賽冠軍、亞運會冠軍、亞錦賽冠軍等多項榮譽於一身的運動員。

1996年,榮譽等身的許海峰正式宣布退役,開始擔任中國女子手槍組主教練。退役後的許海峰找到了人生新靶場。轉任教練後,他創新訓練方法,先後培養出李對紅、陶璐娜等多名奧運冠軍、世界冠軍,被稱為“金牌教練”。

2004 年年底,從事了20年射擊運動和教練工作的許海峰,調任國家體育總局自行車擊劍運動管理中心擔任該中心副主任,工作之一便是分管現代五項隊。在他的領導 下,中國現代五項隊進步神速。在2005年的波蘭現代五項世錦賽上,錢震華收獲了中國運動員的第一枚現代五項世界冠軍。

記者 許雯 裴劍飛 侯嘉欣 姜慧梓 李麗霞 劉丹

編輯 吳嬌穎

校對 郭利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