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別人指甲變長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每四個中國青少年中,就有一個有抑郁傾向。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發布的2020版“心理健康藍皮書”中一組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青少年抑郁檢出率達到24.6%,重度抑郁為7.4%。

青少年心理健康已經引起國家層面的重視。近日,教育部答復政協《關於進一步落實青少年抑郁癥防治措施的提案》時明確,將建立全過程青少年抑郁癥防治服務、評估體系;將抑郁癥篩查納入學生健康體檢內容,建立學生心理健康檔案,評估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對測評結果異常的學生給予重點關註。

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葉月幽。

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葉月幽從事兒童心理咨詢六年了,據她觀察,被父母送來咨詢的孩子,往往是因為有暴力行為、嚴重叛逆、沈迷網絡、註意力不集中等行為問題,影響到了學習,其中,很大一部分中學生有抑郁、焦慮情緒。

隨著入行時間變長,葉月幽接觸到的個案情況越來越嚴重,當中不乏出現自殘、自傷行為的學生。她告訴南都記者,一個孩子在發展到自傷、自殺之前,往往會經歷長時間的猶豫和試探,在此期間,孩子會出現反常的情緒或行為,如果家長或老師能及時覺察,讓孩子接受專業的心理疏導,同時改變對待孩子的態度,就可能做到防患於未然。

然而,大部分孩子的求救信號都被忽視了。

葉月幽認為,孩子無法選擇自己的生長環境,作為他們身邊的成年人,父母和老師應當擔起責任,共同關註和守護孩子的心理健康。

葉月幽口述:

高中生小亮

媽媽每天都會監督我練一個小時小提琴,可是過了一個星期都沒有看到我手腕上那道傷口

我對小亮的第一印象是:彬彬有禮,乖巧懂事。

跟他聊了幾句,我好奇地問他:你爸媽為什麼把你送到我這裏來呀?

他笑了笑,沒說話,然後拉起袖子。我看到他的兩條胳膊上,從手腕到手肘,密密麻麻地分布著各種各樣的刀痕,有的已經結痂,有的明顯是新傷,還在滲血。

我看了都覺得疼。

我問他:你不疼嗎?

我疼啊,可是只有疼的時候,我才能感覺到自己還活著。

你第一次這樣做是什麼情形?能和我描述一下嗎?

我第一次割自己的時候,其實很害怕,就只是在手腕割了小小的一刀,就是試一下,割完我就怕了,把刀扔了。

可是葉老師你知道嗎?每天晚上,媽媽都會監督我練一個小時小提琴,可是過了整整一個星期,她都沒有看到我手腕上那道傷口。

經過評估和觀察,我們認為小亮的行為屬於非自殺性自傷,這和自殺不同。自殺是想要結束自己的生命,而自傷是在求助,他想讓他的痛苦被看到。

如果一開始他的傷口被看到,或許可以避免情況惡化,但是事實相反,他的自傷行為一次比一次嚴重,直到兩只胳膊傷痕累累,在一次洗漱時被發現,父母才送他來咨詢。

現在小亮需要服藥治療,因為癥狀嚴重,他休學了。

小亮在一所非常好的高中就讀。其實,來我這裏咨詢的中學生,有七八成都來自名校。

有一個比較可悲的現象,現在的父母有一種傾向,孩子的反常行為,只要不影響學習,就可以先不管,不矯正。

而抑郁勢必會影響學習,嚴重的要休學,所以就更容易被帶來咨詢。但即便被送來,父母的主訴依舊偏重於如何讓孩子更好地學習,不被情緒影響。

為什麼極度厭學?

學校的一個老師經常當眾羞辱他,他感到非常難堪、受傷

一個孩子發展成抑郁,有各種各樣的原因。

有些孩子天生屬於易感體質,在同樣的環境下,他們比那些大大咧咧的孩子,更容易陷入抑郁。

童年時經受過的心理創傷或者經歷過的特殊事件,也可能成為孩子抑郁癥的觸發事件。比如遭遇父母離婚,成為留守兒童,有不盡如人意的原生家庭、親子關系等等。

小亮就屬於這一類,他從兩歲半上幼兒園到高中,一直在寄宿制學校。小學時,他爸媽離婚了,每月從學校回家,這次去找媽媽,下次就去爸爸那兒。當時父母雙方都已經各自再婚再育,而他至今不知道自己被判給誰撫養。每次回家,他看到的都是爸爸和媽媽各自的三口之家,其樂融融,而他好像是多余的,寄人籬下。

除了家庭因素,學校和社會環境也會對孩子有影響。有的學生在學校目睹同學被毆打,或者被老師處罰,也會產生很大的心理壓力。以及校園霸淩,也會給孩子帶來心理創傷。

我還記得一個孩子,有一段時間極度厭學,被送來我這裏。他告訴我,學校的一個老師喜歡罵人,經常當眾羞辱他,無論父母怎麼和老師溝通,都沒能改變這個局面,因此他感到非常難堪、受傷。後來,父母幫他辦了轉學,之後半個月他就好轉了,也願意上學和寫作業了。後續評估顯示,他可以不用繼續咨詢了。

最後一次咨詢時,我問他,新學校的老師不罵人嗎?他說,也罵呀,但這裏的老師是整個班一起罵,也不難聽,我感覺好多了(笑)。

高中生小夢

我的父母想把我培養成第二代精英,可是之後又怎麼樣呢?

有時候,我們容易誤解孩子的抑郁情緒,以為抑郁就是長期情緒低落、精神不振。其實抑郁的孩子,可能情緒起伏很大。有時候低落消沈,有時候又易怒、易激惹、易“爆炸”。這和青春期孩子的叛逆不一樣,有抑郁癥的孩子沒法控制自己的情緒。

未成年人的抑郁識別起來的確有些困難。尤其是兒童,他們和成人表達情感的方式不一樣。除了留意情緒是否有大起大落,一些異常行為也值得特別註意。

比如,有一些孩子在寫作業或者考試之前,會拔自己的頭發,剛開始拔幾根,慢慢變成一小撮,或者咬指甲、咬手皮,咬到手指從不愈合,這都反映出孩子內心的焦慮,而焦慮和抑郁常常伴隨而來。

有的孩子習慣用尺子磨自己的手,這有可能是在自傷行為的邊緣試探,只不過他沒有用刀,而是用尺子。

現在這批孩子還有一個共同點:會過早地思考一些哲學問題。他們不需要為衣食發愁,物質方面不缺乏,導致過早地開始思考,我活著是為什麼,學習是為什麼。

小夢就是一個典型。她來自一所拔尖高中,只讀了半學期就休學了。來我這裏咨詢時,我確認她沒有自殺傾向,只是不想上學後,就重點先讓她打開心扉。在聊天的過程中,她說出了自己的想法。

小夢的媽媽曾在海外留學,並在華爾街有份體面的工作,她覺得媽媽的人生像鍍了金一樣。

“但是生了我之後,父母把所有的心血、精力都傾註在我身上了。我學鋼琴的時候,媽媽在旁邊跟著學,給我做榜樣;我上奧數班,媽媽跟著聽課、做筆記,方便回家輔導我。

“我知道,我的父母想把我培養成第二代精英,可是之後又怎麼樣呢?我也要結婚、生孩子,我再把他培養成一樣的精英三代嗎?這和那個放羊、賺錢、娶媳婦、生孩子、繼續放羊的故事有什麼區別呢?葉老師,我的人生和那個放羊人是一樣的,只不過在別人眼裏,我放的羊更高級而已。”

我當時無法辯駁。這個孩子太聰明了,甚至可以說她看得過於通透。這種情況很悲哀,一個很好的孩子,但是她陷入了一種虛無。

華東師範大學的心理學教授陳默老師說過,這代獨生子女的特點是高孤獨感、高話語權、高情感負擔,面對這樣的孩子,學校和家長更應當關註他們的心理健康。

網絡的出現,其實對他們影響也很大。如果孩子只在網上與人交流,而在現實生活中缺少朋友,或者不進行人際交流,那麼很容易陷入虛無。家長和學校要引導孩子在現實生活中找到成就感、價值感、意義感和樂趣,以及和現實中的人進行連接。

父母該怎麼做

父母不能只盯著孩子的分數,要多傾聽孩子的內心

當孩子意識到自己無法控制情緒,出現心理問題時,是否會求助,取決於他和周圍的成年人關系如何。

如果孩子足夠信任父母,有一些話題是可以直接聊的。比如可以問孩子,你們學校有沒有同學出現壓力大的情況?你們要是考試沒考好的話,會怎麼辦呢?壓力大的時候,你們會做什麼事情來緩解壓力?

甚至可以聊聊死亡的話題,如果學校出現有自殺或者自傷行為的例子,父母與其捂住孩子的眼睛不讓他看,不如跟他探討一下,你是怎麼看待這種行為的呢?遇到類似的事情,你會有這種想法嗎?好的父母,能及時覺察到孩子的情緒變化,幫助孩子減壓。

父母不能只盯著孩子的分數,要多傾聽孩子的內心,能夠跟孩子平等地聊天、交心。不要總是說教,更不要把說教、單向灌輸,當作溝通。

在未成年的心理治療中,我們除了要幫助孩子疏導,還需要幫父母調整養育方式。

然而父母很難改變。一個中學生的父母一般四五十歲了,養孩子的模式已經持續了十多年,這時候讓他調整,承認他之前十幾年的方法是錯的,過這道心裏的坎對他們來講很困難。

我的做法是和父母形成聯盟,讓父母也成為協助力量。因此要避免指責和批評父母,那樣只會將父母推向對立面。要引導他們一起面對問題,看看能做些什麼來幫助孩子。

家庭環境和親子關系是孩子生長的土壤,這片土壤堅固可靠、養分充足,孩子才能不懼外界的風雨,健康成長。

(註:文中小亮、小夢系化名,案例已做隱私化處理)

采寫:南都記者 宋淩燕 吳斌 發自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