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見坐在山頂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有書君說

陰陽家是盛行於戰國末期到漢初的一種哲學流派,齊國人鄒衍是其創始人。

陰陽家的學問被稱為“陰陽說”,其核心內容是“陰陽五行”。

它建構了規模宏大的宇宙圖式,嘗試解說自然現象的成因及其變化法則。

陰陽學說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哲學思維之一。

今天,讓我們一起來看有關陰陽家思想的故事。

在中國歷史上,有一個長久以來披著神秘面紗,甚至一度被神話的思想流派。

在有些人看來,他們不僅能夠推演國運興衰,還能洞曉陰陽變化,當真稱得上“神通廣大”。

沒錯,這一流派就是“三教九流”之一的陰陽家。

陰陽家天生便帶有一種神秘色彩,占蔔、解夢、觀星、法術……這些似乎都是他們的拿手好戲。

然而,陰陽家並非我們想的這樣神秘莫測,他們不過是繼承並發展了道家的“陰陽思想”與儒家的“仁義恭儉”。

陰陽家的出現,不僅為古人預測未來提供了理論基礎,也為先秦思想的繁榮做出了極大貢獻。

鄒子一吹律,能回天地心

時至今日,一提起陰陽家,很多人都會望文生義,認為他們不過是算卦測字之流,有些人甚至會把他們當作封建迷信。

這實屬偏見誤解。

實際上,陰陽家的推算預測能力,是建立在他們對自然研究的理論基礎之上,並非是怪力亂神、胡編亂造。

在《列子》中,曾記載了陰陽家創始人鄒衍“吹律回春”的故事。

戰國時期,鄒衍受燕昭王邀請,到燕國指導農業生產工作。

一年春天,鄒衍來到漁陽這個地方。

這時周圍地方都已經暖和,可漁陽還是和冬天一樣,寒氣極盛,植物無法生長。

於是,鄒衍便登上郡城南邊不遠處的一座小山上,並在山頂吹起了律管。

三天三夜之後,漁陽上空的濃雲逐漸散去,緊接著暖風襲來,陽光明媚,冰消雪融。

頓時,整個漁陽都在鄒衍的律聲中回暖了。

據說,在鄒衍吹律的那年,漁陽的莊稼長得特別好,大地五谷豐收,百姓安居樂業。

鄒衍還從別處找來更好的莊稼品種,教當地農民識別和耕作。

從此,漁陽老百姓的日子漸漸好了起來。

千年之後,詩仙李白有感而發,寫下了一首《鄒衍谷》,稱贊鄒衍愛民之心:

“鄒子一吹律,能回天地心。”

“鄒子吹律”的故事看似充滿著神話般的色彩,實際上,這神奇不過是建立在鄒衍對自然規律充分觀察研究的基礎之上。

研究觀察自然以及推演未知,是陰陽家認識這個世界的方法,但卻不是他們的初心。

那陰陽家的初心,到底是什麼呢?

這還是要從其創始人鄒衍說起。

鄒衍是戰國末期的齊國人,曾在齊國的稷下學宮求學任教。

這稷下學宮是當時中國文化和學術的交流中心,匯集了諸子百家各流派人才。

當時有很多位高權重的大人物,都出自這座學府。

鄒衍當時是稷下學宮中的佼佼者,曾在這裏學習儒家學說。

後來,他便以儒學作為自己的宗旨,希望能夠尋找到一種經世致用的方法,以圖救濟天下百姓。

此時的齊國兵強馬壯,頻繁對外作戰,就連燕國也淪為了齊國的附庸。

即便如孟子這樣的當世大儒,也來到齊國,謀求齊家治國之道。

只可惜,孟子並沒有得到齊宣王的重用。

孟子遊說齊王的失敗,無疑讓鄒衍認清了現實的殘酷:

那些滿口仁義道德的列國諸侯,實際上虛偽至極。

他們追求的只是權力地位,有哪裏真正關心百姓們的死活呢?

於是,鄒衍針對當時列國諸侯日益荒淫奢侈的現實,結合陰陽之道與五行之說,用以小推大、以近推遠、以今推古的推理辦法,創設出了——陰陽五行說。

鄒衍之所以要新創一學說,是因為他已經從孟子的失敗中認識到:

純粹的儒家學說已經對那些驕狂自大的諸侯不起作用了。

於是,他本著儒家“尚德”的初衷,借用天道陰陽之說,來勸誡引導諸侯們實行儒家所推崇的仁政。

陰陽合五德,傲視王與侯

鄒衍試圖用“陰陽五行說”表明事物運動變化的普遍規律。

他認為金、木、水、火、土五行之間相生相克,這表明事物之間有著既對立又統一的關系。

只要研究透了陰陽五行說,便能夠掌握世間萬象,推演未來禍福。

由於“陰陽五行說”具有推演預測的神秘力量,因此備受列國諸侯的追捧。

諸侯們對陰陽五行說的狂熱追捧,再一次給了鄒衍創新發展的動力。

終於,鄒衍將王朝的更疊與陰陽五行說相結合,最終提出了影響深遠的“五德終始說”。

鄒衍認為,朝代更疊如同自然變化一般:

黃帝屬土德,被屬木德的夏替代;夏被屬金德的商替代,殷商被屬火德的周替代,周也將會被屬水德的君主替代。

鄒衍本想以此學說警示列國諸侯:

如果不仁政愛民,就會被他人取代,這是天道輪回,是上天對人君的懲罰。

但讓鄒衍沒想到的是,“五德終始說”卻淪為了諸侯們爭奪霸權、奪取天下的“合法工具”。

各國君主紛紛標榜自己才是那個“天命所歸”的真主,而鄒衍則成了各國君主爭相拉攏的“香餑餑”。

於是,鄒衍從一介學者,搖身一變成了列國諸侯的座上賓。

陰陽家也在諸子百家中異軍突起,一時之間,風頭無兩。

在齊國時,齊宣王任命他為“上大夫”;

到魏國時,魏惠王親自出城相迎,將他視為貴賓;

到趙國時,戰國四公子之一的平原君側身陪行,親自為他拂拭席位上的灰塵;

後來到了燕國,燕昭王更是給了他隆重的待遇。

燕昭王不僅親自拿著掃帚,在鄒衍前面清掃道路,還以侍奉老師的禮節對待他,並為他特地修建了碣石宮,以便於著書講學。

即便是孔孟這樣的聖賢,也從未享受過如此禮遇。

只可惜好景不長,燕昭王死後,其子燕惠王繼位。

惠王並不如昭王賢明,他聽信讒言,以“間諜之罪”,將鄒衍逮捕下獄。

鄒衍忠心一片,卻蒙受不白之冤。他深感冤屈,於是便仰天大哭。

當時正值五月,可就是鄒衍這一哭,居然哭得“天氣突變,風雪驟降”。

天地之威,非人力所能抗拒。

燕惠王認為這是上天示警,嚇得連忙釋放了鄒衍。

也就是這次巧合,讓鄒衍的“陰陽五行說”更加深入人心。

其說雖已逝,千載有余情

看過電視劇《羋月傳》的人,或許會註意到這樣一個現象:

劇中除了秦宮裏的女人,無論是秦國的大王、大臣還是普通士兵都喜愛穿黑色的衣服。

秦國人似乎有著濃厚的黑色情結。

在歷史上,秦國人的確喜歡黑色。

但秦人尚黑是有原因的。

《漢書·律歷誌》中便有這樣的記載:

“今秦變周,水德之時。

昔文公出獵,獲黑龍,此其水德之瑞。”

早年秦文公外出打獵時,曾經捕獲過一條黑色的龍,而這正是五行之中水德的象征。

因此,秦國統治者認為自己是水德,而在五行中,水德對應的顏色是黑色。

所以,從春秋戰國時的秦國,一直到一統天下的秦帝國,都崇尚黑色。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根據鄒衍“水德代周而行”的論斷,以秦文公出獵獲黑龍作為水德興起的符瑞,進行了一系列符合水德要求的改革,以證明其政權的合法性。

水在四時對應冬季,秦始皇則將冬季的十月定為每年伊始,還將黃河更名為“德水”。

由此看來,秦始皇是“五德終始說”的第一個成功實踐者。

不過,我們知道,秦二世而亡,代之而起的是“以火德傳世”的漢王朝。

在後來的幾千年中,中原大地更是朝代更疊,當真應了《三國演義》開篇那句“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其實,陰陽家通過對自然萬物的研究,發現社會是不會穩固不變的,這在當時來說,無疑是一種進步思想。

但其又認為所有的變化都是天道的授意,分分合合,輪回不止,這便掉進了神學的迷宮中。

西漢大儒董仲舒正是敏銳地發現了這一點,所以他才將陰陽學的五行理論吸納到儒家體系之中,作為“皇權天授”的有力支持點。

而這也是陰陽家在歷史舞臺上的最後一段時光,有利於統治者的內容被統治者拿去了,那剩下的部分便也就被無情的拋棄了。

在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陰陽家的思想被當時的儒道兩家所吸收瓦解,從此失去了獨立的流派地位。

司馬談在《論六家要旨》中將“陰陽家”列為首位,雖然對其學說評價不高,但卻不失公正地評價道:

“其序四時之大順,不可失也。”

人之所以不斷進步,正在於對未知和神秘事物的不斷探索。

陰陽家竭力在客觀規律和主觀認識之間,編織出理論的網絡。

終於,他們用一顆懵懂的尚德之心,打開了先人們看待宇宙天道的眼界。

雖然有些荒謬的成分,可這荒謬正是人類尋找真理的必經之路啊。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

雖然在探索之路上,已不見陰陽家先驅們的背影。

可他們的腳印卻告訴我們:只要嘗試,就有收獲,哪怕失敗,無愧於心。

記 得 拉 至 文 末 為 有 書 君 點 贊 哦 !